?

丘陵山區養分管理對水稻產量、養分利用率及地力的影響

2022-12-20 07:00邱詩春馮山柴
天津農業科學 2022年12期
關鍵詞:缺氮鉀肥利用率

邱詩春,周 靜,徐 燕,馮山柴

(重慶三峽農業科學院,重慶 萬州 404155)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我國水稻生產和消費占全球總量的50%。因此,確保水稻高產穩產對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1-2]。而水稻生長發育時間長、產量高,是一種高需肥作物,充足的養分供給是保障產量的前提,施肥是養分供給的重要手段[3-7]。在水稻生產中為了追求高產,存在嚴重的化肥施用不合理現象,從而導致化肥利用率低、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種植成本高、經濟效益低等問題,極大地影響了農業可持續發展[8-10]。

重慶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水稻是重慶市第一大糧食作物,全市稻田面積在76萬hm2以上,每年稻谷產量約500萬t,在保證產量的前提下對養分進行科學的管理,不僅能在經濟上降低產投比,提高水稻生產經濟效益,還能在環保上降低種植區農業面源污染排放、生產可持續上維持和提升地力[11-12]。因此,本研究通過2年連續大田試驗,以農民習慣施肥為基礎對養分進行了適當的優化,分析了優化養分管理對水稻的產量及產量構成、養分吸收利用率及土壤肥力的影響,以期為渝東北片區水稻科學的養分管理提供參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試土壤與作物

1.1.1 供試土壤 試驗地位于重慶市萬州區甘寧鎮,東經:108°14′51.0″,北緯:30°37′29.1″,海拔545.2 m。試驗地約800 m2,紫色土,地塊肥力均勻、中等。試驗前土壤理化性狀如下:pH 5.3,有機質25.9 g·kg-1,堿解氮154.0 mg·kg-1,有效磷33.8 mg·kg-1,速效鉀150.2 mg·kg-1。

1.1.2 供試作物 該研究供試作物為水稻‘Q優6號’,是重慶市種子公司培育的一個優質、高產、耐高溫雜交水稻品種,適宜于重慶和四川800 m海拔以下區域做中稻種植。種植制度為一年一季。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置常規施肥(CF)、優化養分管理施肥(RF)2種模式,設置常規施肥(CF)、常規施肥缺氮(CF-N)、常規施肥缺磷(CF-P)、常規施肥缺鉀(CFK)、優化施肥(RF)、優化施肥缺氮(RF-N)、優化施肥缺磷(RF-P)、優化施肥缺鉀(RF-K)共8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為24 m2(4 m×6 m),小區間隔1.0 m,各小區筑梗寬30 cm、高30 cm,并用塑料薄膜對0~100 cm土層進行水分隔離。常規施肥使用氮、磷、鉀比例為15∶15∶15的復合肥作為基肥,施用尿素作為追肥;施肥及施肥缺素推薦使用尿素、過磷酸鈣、氯化鉀;20%的尿素,全部磷肥和80%的鉀肥用作基肥;70%的尿素在水稻分蘗期用作第一次追肥;10%的尿素和20%的鉀肥在水稻孕穗期施入。各處理具體施肥情況見表1。

表1 各處理氮、磷、鉀肥施用情況 kg·hm2

1.3 樣品采集及指標測定

1.3.1 土壤樣品采集及指標測定 在水稻基肥施用和收獲后,采用棋盤式采樣法采集耕作層(0~20 cm)土壤樣品,經風干、磨細、過篩后測定其理化性質,采用電位法(水∶土=2.5∶1)測定pH值,重鉻酸鉀法測定有機質含量、擴散法測定堿解氮含量、鉬銻抗比色法測定有效磷含量、火焰光度法測定速效鉀含量。

1.3.2 植株樣品采集及指標測定 收獲時,測定各小區產量、稻草質量;隨機選取20株測定株高、有效穗數、分蘗數、穗長;采集每小區具有代表性植株樣品5穴用以測定秸稈和籽粒中氮、磷、鉀含量、每穗粒數及千粒質量,采用NY/T2017—2011《植物中氮、磷、鉀的測定》方法測定樣品中全氮、全磷、全鉀含量。

1.4 數據分析

氮吸收量(kg·hm-2)=(秸稈氮g·kg-1×秸稈產量kg·hm-2+籽粒中氮g·kg×籽粒量kg·hm-2)/1000

氮農學效率(kg·kg-1)=(NPK全施處理產量-缺氮處理產量)/施氮量[13]

氮吸收利用率=(NPK全施總吸氮量-缺氮處理產量總吸氮量)/施氮量×100%[14]

偏生產力(kg·kg-1)=NPK處理產量/NPK施用總量

磷鉀計算方法同氮,氮、磷、鉀分別為N、P2O5、K2O。

試驗數據為第2年收獲時測定,采用Excel 2017進行數據計算,DPSv15.10中LSD法對作物產量、產量結構及氮、磷、鉀吸收量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P<0.05),采用WPS進行圖表繪制。

2 結果分析

2.1 水稻生產及養分利用情況

2.1.1 產量及產量結構 由表2可知,CF和RF 2個處理下產量分別為9.47、10.38 t·hm-2,RF處理產量較CF增加了9.6%,而2種模式下缺氮、缺磷、缺鉀處理產量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下降率為8.9%~27.9%,其中氮的缺失對產量的影響達顯著水平。

表2 水稻產量及產量結構

水稻單位面積有效穗數及每穗粒數是影響水稻產量的關鍵因素。由表2可以看出,RF處理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分別比CF處理高6.9%、0.9%,RF-N、CF-N處理能顯著減少有效穗數和每穗粒數,減少率分別為19.3%、14.8%和15.3%、13.2%。RF-N、CFN處理的結實率最低,分別是79.4%、83.7%,缺磷、缺鉀對結實率的影響差異不顯著。CF、RF處理的千粒質量無顯著差異,且CF處理與相應的缺素處理對千粒質量的影響不大,RF處理與相應的缺磷、缺鉀處理差異不顯著,僅與缺氮處理存在顯著差異,缺氮時千粒質量反而增加了18%。

2.1.2 養分吸收及利用效率 如圖1所示,優化養分管理(RF)較常規施肥(CF)能有效促進水稻對氮素的吸收,提高率為8.0%。比較2種模式下的缺素處理可知,缺磷顯著降低了水稻對氮素的吸收。CF、RF處理磷的吸收量相當,均在33 kg·hm-2左右,而缺氮、缺鉀降低13.1%~31.6%的水稻磷吸收,達顯著水平。RF處理較CF處理提高了8.7%的鉀吸收,但缺氮均能顯著降低水稻對鉀的吸收,其中CF-N、RF-N處理較CF、RF處理分別降低了59.8%、32.9%的鉀吸收量,而水稻吸收鉀對磷的缺失無明顯響應。

圖1 水稻植株養分吸收量

表3中氮、磷、鉀吸收利用率數據顯示,RF模式較CF模式分別提高了1.28%、0.33%、22.77%的水稻氮、磷、鉀吸收利用率。農學效率數據顯示,RF模式較CF模式提高了氮、磷、鉀肥對水稻產量的貢獻,每千克氮磷鉀投入可分別多生產水稻5.02、5.39、17.80 kg。從偏生產力角度上看,CF和RF模式下偏生產力分別為29.14和36.42 kg·kg-1,說明RF模式下單位質量的養分投入能收獲更多的水稻。綜上,RF模式下氮、磷、鉀肥轉化利用效率更高,其投入量和配比更符合水稻生長的需要。

表3 肥料利用率

2.2 對地力的影響

由表4可知,2種模式與試驗前土壤pH值無差異,均為5.3,但2種模式下的缺素處理都有提高土壤pH值的趨勢。與試驗前土壤中有機質含量相比,2種模式有機質含量下降1.2%~15.1%,其中RF-P處理降幅最大,有機質含量僅為22.0 g·kg-1,CF處理有機質含量顯著高于RF處理。2種模式堿解氮含量較試驗前下降26.5%~40.8%,總體上看,CF模式下堿解氮含量均高于RF模式,其中CF處理堿解氮含量為113.2 mg·kg-1,顯著高于RF處理的107.3 mg·kg-1,2種模式下的缺素處理堿解氮含量均低于氮、磷、鉀全施處理。有效磷含量除缺磷處理外,其他處理均比試驗前土壤中有效磷含量高,RF處理比CF處理有效磷含量高2.9%。2種模式下的速效鉀含量均比試驗前低15.6%~41.9%,RF處理比CF處理速效鉀含量高5.5%。

表4 不同處理土壤基本理化性質

3 結論與討論

化肥是作物優質高產的物質基礎,據統計,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40%[15]。為了追求高產,我國水稻生產中存在化肥施用量大、施用比例不合理、養分損失嚴重等問題突出[16]。因此,在水稻生產中進行科學的養分管理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養分管理施肥(RF)較農民習慣施肥(CF)減少了21.0%的磷肥和50.0%的鉀肥投入,RF處理不僅未對水稻產量產生不利影響,反而增產了9.6%,有效穗、每穗粒數、結實率、千粒質量均較CF處理有不同程度的提升。CF-N、RF-N處理水稻產量分別降低22.7%、27.9%,且達顯著水平。這說明氮肥對水稻產量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本研究在農民習慣施肥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水稻產量形成的養分需求、土壤地力、生長環境等因素,優化了氮、磷、鉀配比,提高了水稻養分的吸收積累,施肥方案更加科學合理,實現了水稻的增產增收。

肥料利用率和農學效率是反映作物、土壤、肥料之間關系的動態參數,也是科學施肥的重要參考指標,與土壤養分、肥料用量和養分管理等方面息息相關[17-19]。本研究中,RF模式較CF模式提高了水稻氮、磷、鉀吸收利用率分別為1.28%、0.33%、22.77%。農學效率數據顯示,RF模式較CF模式提高了氮、磷、鉀肥對水稻產量的貢獻,每千克氮磷鉀投入可分別多生產水稻5.02、5.39、17.80 kg。

肥料偏生產力是指用某一特定肥料下的作物產量與施肥量的比值,是反映當地土壤基礎養分水平和化肥施用量綜合效應的重要指標[13]。CF和RF模式下偏生產力分別為29.14、36.42 kg·kg-1,說明RF模式下單位質量的養分投入能產出更多的水稻[19]。

本研究結果發現,與試驗前土壤相比,CF、RF 2種處理模式有機質含量均下降,下降率為1.2%~15.1%。因此,2種施肥模式均需注意有機肥的施用[20],尤其是RF處理,其有機質含量較CF處理低11.3%,且差異達顯著水平。2模式下堿解氮含量差異同有機質,而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在2個處理間無顯著差異,說明本研究中RF模式在培肥地力方面無明顯優勢。

在農民習慣施肥基礎上對養分進行管理,在氮肥施用量相同的情況下,減少21.0%的磷肥和50.0%的鉀肥,水稻產量增加9.6%。氮、磷、鉀吸收利用率分別提高1.28%、0.33%、22.77%;氮、磷、鉀農學效率分別提高35.1%、43.1%、62.4%;偏生產力提高25.0%;培肥土壤方面無顯著優勢。這說明本研究中的養分管理模式在減少磷、鉀肥的基礎上可保證產量,提高了水稻養分吸收利用率、農學效率及偏生產力,是一項能兼顧產量、養分高效利用的重要施肥措施。

猜你喜歡
缺氮鉀肥利用率
我國在境外首個百萬噸級鉀肥項目竣工
缺氮脅迫對谷子幼苗生長發育的影響
釋放鉀肥儲備正當時
缺氮脅迫對小麥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特征的影響*
2019年全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產能利用率為70.6%
鉀肥迎來零關稅
化肥利用率穩步增長
淺議如何提高涉煙信息的利用率
姍姍來遲的鉀肥大合同
板材利用率提高之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