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大學生愛國擔當教育的困境及有效路徑探討①

2022-12-23 04:53李春輝
現代職業教育 2022年40期
關鍵詞:愛國愛國主義大學生

李春輝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

改革開放40 年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我國在經濟、政治、軍事、教育和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輝煌成績,創造出多個中國奇跡。當然,國家偉大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廣大同胞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的強力支撐,而優秀的愛國擔當教育則是滋養國家未來希望、民族棟梁的精神之源,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精髓。通過愛國擔當教育培養大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將民族文化精神深植于大學生內心,傳承并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基因,以此更好地激勵大學生為國家第二個百年征程努力奮斗。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強調“要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以及文化觀[1]”。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也相繼出臺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等相關文件,這些都為高校大學生愛國擔當教育的實施提供了遵循和指導意見。而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必須接受愛國擔當教育的熏陶,凝結民族一心的團結力量,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新時代大學生愛國擔當教育的實際困境

(一)經濟競爭對愛國擔當教育形成沖擊

新時代下我國科技發展迅猛,但在國家經濟騰飛的同時也給我國高校開展愛國擔當教育造成了更大的困難和挑戰。全球一體化背景下,各國在經濟和文化上距離拉近,世界各國都成了“地球村”的一員,人民群眾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也隨之淡化。伴隨經濟全球一體化發展,傳統民族文化必定會受到強勢經濟的侵蝕,而只有優秀的民族文化才是體現民族獨立的根本基礎,才能更好地促使人們維系愛國情懷的滋養力量。

(二)多元社會環境弱化了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

改革開放40 年來,在嚴峻復雜的國際大環境下,我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推動社會產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如今社會面貌整體大變樣,我國也隨之從單一體制逐步發展到多元化階段,與此同時,社會文化形態和意識也表現出多樣性發展態勢[2],多元文化就此削弱了公民對自我民族身份的認同感,大學生受多元社會文化思想的影響也會弱化其愛國主義意識。

(三)新媒體環境對傳統愛國擔當教育構成巨大挑戰

社會網絡普及時代,微信、微博、微視頻等微載體的出現構建了全方位的新媒體環境,這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推進提供了更多的平臺,也讓活動的開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當前,我國網絡用戶規模龐大,智能手機更是基本上達到了全民普及的應用程度,現在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都會通過手機刷抖音、看視頻、聊微信,可見新媒體正在以自身高互動率、高覆蓋率廣泛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同時鑒于新媒體所具備的信息海量化、及時化、碎片化等特征,也給高校大學生愛國擔當教育構成新的挑戰。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數據未經篩選便直接流出,信息質量參差不齊、良莠不一,擾亂了高校的教育體制,挑釁著教育教學內容,影響愛國擔當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統化,另外,及時快捷的網絡平臺進一步加大了不良信息的抵御難度,自由及隱匿的網絡環境極易滋生非理性錯誤言論及不文明用語等,這些都加大了網絡監管的難度[3]。

(四)愛國擔當教育內容枯燥、形式單一,降低了教學質量

目前,我國大學生愛國擔當教育主要采用課堂教育為主、實踐教育為輔的模式。課堂教育主要偏重于認知教育和填鴨式教學,比如傳統的愛國擔當教育以“什么是愛國主義”“公民要愛國”等內容為主,教育的過程也十分流程化,內容枯燥、形式單一,對于為什么要學習愛國主義精神、為什么要強化愛國意識等缺乏有理有據的論證性,這就難以有效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高校大學生愛國擔當教育實踐教學活動大多數都是以校級和班級活動為主,沒有實踐教育規劃,參觀實踐也大多流于表面形式,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大學生愛國擔當教育止步不前,難以迎合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最終造成教學質量難以得到實質性提高。

二、新時代實施大學生愛國擔當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首先,憂患意識教育是大學生愛國擔當教育的必要前提及基礎。高校通過開展憂患意識教育,促使大學生厘清“國家”的概念,明白任何形勢下都不可放松國家安全警惕,并讓他們認識到國家才是一個民族的主體,才能代表公民的利益,清楚每個公民的生存與發展都離不開社會資源、精神文化的依托,而和諧有序的社會、公平自由的環境以及教育教學的條件都是由國家所供給的,大學生個人要獲得光明前途也與國家的前途命運休戚相關[3]。通俗地講,正所謂“有國才有家”,只有國家繁榮強大了,人民才能安居樂業起來。通過憂患意識教育有利于激發大學生自覺的愛國主義意識。

其次,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主權意識。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參與經濟全球化發展,這并不代表國家主權意識的喪失,這是參與國際經濟競爭、接受國際規則和機制,獲得國際利益的一個前提,國家主權依舊是管理對內事務、保持對外獨立的至高無上權力。只有讓大學生深刻明白這一點,才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國家主權意識,幫助他們學會站在國家和人民的立場去剖析問題本質。

再次,保衛國家安全是一個民族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也是大學生愛國擔當教育的核心指導內容。新時代下,國家安全不單是領土的完整、政權的鞏固、軍事的強大,還包含科技、信息、金融、生態、文化等多方面的安全保障[5]。讓大學生明白,只有學好知識本領,強化自身能力,才能以自己的方式為國家安全奉獻個人的微薄力量。

最后,高校還應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通過宣講我國輝煌悠久的歷史文化,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講述我國近代抗戰史、改革開放史,增強大學生對我黨的情感認同,加強對黨的認識和理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意識,繼而強化他們對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責任意識。

(二)強化兩個統一思想,把握好愛國主義的時代特征

空談愛國沒有任何意義,因此愛國擔當教育決不能是抽象的、籠統的,要為學生明確其政治立場與態度觀念。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后形成了道路的并軌,在新中國的建設征程中被逐步深化融合,實現了二者的辯證統一。時下的我國社會,國家與社會主義緊密捆綁在一起,可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社會主義必定是愛國的時代歸宿[4]。追求愛國價值,達到民族統一、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宏偉目標,當下只有依靠強大的社會主義才能得以實現。而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建設,離不開優秀愛國人才的鼎力加持,因此高校要主動創新大學生愛國擔當教育,在教學中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四史”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強化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讓大學生了解新中國怎樣建立、社會主義探索的艱辛、為何要堅持改革開放、為何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何要增強“四個自信”。只有清晰明確地認識這些問題,大學生才能堅定理想信念,在思想認識上實現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的相互統一,更好地把握愛國主義的時代性。

(三)培養大學生的理性精神,重視愛國實踐教學的開展

大學生擁有淳樸而濃烈的愛國情懷固然難能可貴,然而,在新時代復雜且嚴峻的國內外大環境下,客觀理性的愛國表達方式則顯得更為重要。首先,要教育大學生明白愛國并非是對于自我情感的宣泄,而是自我對黨和國家的一種積極支持和充分認可,愛國應是全力維護國家利益、民族尊嚴的一種至高無上的行為。其次,要塑造大學生具備自信自強、包容開放的心態,幫助他們形成明辨是非、冷靜分析問題的能力,切實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再次,要培育大學生的道德意識、責任態度、平和心態,讓他們能在此基礎上正確表達個人愛國情懷,在法治軌道上文明有禮、合理守法地踐行愛國擔當行為。最后,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將愛國主義與自身生活學習緊密聯系起來,將優良的愛國傳統體現在日常言行舉止之中。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要緊跟時代,從模式上創新,加大活動吸引力。高校應定期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安排他們下鄉調研、深入社區基層,參加愛國主義教育講座、心理知識訪談等活動,最大化利用校內外的各類資源,通過安排他們開展紅色研學旅行、地方歌謠傳唱比賽等,讓大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切身感受到真實的國情和民情,繼而促使他們將愛國主義情感與愛國主義行為形成高度的融合統一。

(四)創新愛國擔當教育的載體,強化教育教學的效果

當前,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已經成為高校新生入學的標配,大學生每天必會瀏覽網頁,他們會通過網絡開展讀新聞、查資料、學知識、買東西等各種活動,而這些基本上已經囊括了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全部內容。因此,網絡也就自然成為各種文化信息的集合體以及社會輿情的催化劑。作為教育一方的高校,應深刻認識到新媒體環境對社會的不良影響,積極占領新媒體這塊思想高地,利用微信、微博等平臺,定期推送相關的愛國主義內容視頻和文章。首先,要構建校園愛國擔當教育專題網絡平臺,定期上傳一些愛國題材的文章、先進人物事跡等,以此搶占校園其他新媒體平臺陣地,讓大學生以一種他們喜歡的、輕松的方式自覺地接受愛國擔當教育。其次,要強調發布信息的嚴謹審核,為學生上傳一些積極正面的討論話題,大力傳播社會正能量,緊緊抓牢網絡輿情的正確導向,避免學生思想上的偏移。另外,要凈化校園網絡環境,強化網絡法治規范建設及網絡道德行為引導,構建行之有效的網絡輿情應急預案、網絡保障及反饋機制等。此外,要善于借助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偉大事跡、重大成就、重要歷史事件開展愛國擔當教育活動,利用革命教育基地、民族傳統節日、國家公祭日等強化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如此線上線下相結合,不僅可以豐富教育內容,還可以創新形式,培養大學生愛國情感,增強大學生報國之志。

(五)開展“兩個結合”,讓愛國擔當教育貫穿國民教育的全程

大學生愛國擔當教育并非只是一種情懷和意識,它更是一種重要的價值觀念,有著明確的價值傾向與教育立場。新時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外來文化的不斷沖突,實則是不同國家、不同人的價值觀之間的矛盾。對此,我國必須建立強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群眾教育活動,而“愛國敬業”則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一部分,應置于每個公民個人價值觀的首要地位。同樣,在高校大學生愛國擔當教育中要積極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使大學生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大學生愛國擔當教育的一個重要路徑。

總之,新時代下大學生愛國擔當教育是一項全面持久的系統化工程,高校要引起充分重視,認真分析當前教育所面臨的現實困境,結合時代發展特征及國家戰略需求,不斷探究和創新大學生愛國擔當教育的實施路徑,切實提高愛國擔當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合理性、及時性以及高效性。要通過行之有效的愛國擔當教育,促使大學生將個人理想抱負與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推動他們積極與歷史同向、與祖國同行、與群眾同在,更好地將愛國情懷知行合一,大力踐行愛國主義精神和行為,全面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中來。

猜你喜歡
愛國愛國主義大學生
感愛國事,承愛國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顯愛國主義力量
愛國學·曬佳作
愛國學·曬佳作
大學生繳存公積金,這個可以有
六旬老婦“養出”了個大學生
愛國主義教育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愛國主義教育
2013年第三屆大學生演講比賽圓滿落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