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中期汴河的木岸狹河工程評析

2022-12-31 11:41李利嬌
西部學刊 2022年23期
關鍵詞:通河汴河水勢

李利嬌

歷史上的開封水陸交通便利,宋初已經形成了以汴河為主的四通八達的水運交通網。汴河不僅是流經北宋都城開封的南北水路交通要道,而且是流經開封的五丈河、金水河、惠民河、汴河四條河流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在流經開封的這四條河流中,汴河漕運數量最多,始終是維系北宋王朝生存的經濟大動脈。對于汴河在北宋王朝中的重要地位,古籍與宋人多有評價。如《宋史·河渠志》有云:“歲漕江淮湖浙米數百萬,及東南之產,百物眾寶,不可勝計。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輸京師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內外仰給焉。故于諸水,莫此(汴河)為重?!盵1]2316北宋視汴河為宋王朝的生命線。然而北宋前期,由于汴河水患特別是泥沙淤積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汴河的漕運,因此治理汴河的水患便成為北宋王朝的主要任務之一。在治理汴河水患的措施方面,北宋中期的木岸狹河治理工程卓有成效,并且對明清產生重要影響。對于北宋汴河木岸狹河治理工程,學界雖有所關注,但專題研究成果不多。有鑒于此,本文擬就北宋中期汴河的木岸狹河工程及其意義進行探析。

一、北宋中期實施木岸狹河的過程

宋代是一個重用文士、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朝代,宋代文人士大夫社會地位的提高,極大激發了他們關注社會的責任意識,對于出現的重大社會問題和朝廷急務,他們會不計個人的利害得失,極力上書陳事,在有關汴河水患問題上亦不例外。早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文臣馬元方就上書請求以“闊五丈,深五尺”的規模疏通汴河中流,以“省修堤之費”[2]1959。為了解決泥沙淤積問題,使汴河漕運及早順利暢通,朝廷隨即詔令韋繼昇“經度開?!?。在經過具體勘察后,韋繼昇上書指出“泗州至開封府界,岸闊底平,水勢薄,不假開?!?。為此他建議朝廷實施束水攻沙的措施,其辦法是“于沿河作頭踏道擗岸,其淺處為鋸牙,以束水勢”,以便“使水勢峻急,河流得以下泄”[2]1959。在韋繼昇看來,泗州到開封地界的汴河,水淺河寬,水勢平穩,想要人工疏浚不僅費時費力,還有一定難度,不如在河道寬闊水淺地方,通過筑鋸牙堤岸以束水勢,這樣便可使水淺河寬的河道變窄,不僅抬高了水位,而且湍急的河流會加快對淤積泥沙的沖擊力度,使大量淤積的泥沙隨湍急的水流奔涌而去,從而減少了泥沙淤積。韋繼昇雖然沒有直接提出木岸狹河的概念,但他提出的束水攻沙的主張與宋仁宗嘉祐年間實施的木岸狹河束窄河道、以水沖沙的原理是一脈相通的。

木岸狹河的具體實施是在北宋中期的仁宗時代。所謂木岸狹河,其方法是采用木料做成的堤壩束窄河道的寬度,通過變急的水流和河水的加深,既可以將汴河淤積的泥沙沖走,保護河堤,同時又有利于航運,使往來的船只順暢通行。木岸狹河中的木岸從字面含義上來看是由木頭制成,也有學者認為木岸是用木樁、木板做成的河岸。普遍的說法則是在河道中打入一排排木樁,先用樹梢等竹木材料夾進土石,再用竹索等一捆捆扎成埽,排列于河道里,與木樁相連,從而固定下來,構成一道道人造的埽岸。我國著名水利史專家姚漢源先生在《中國水利史綱要》中指出,修河所用主要物料叫做“春料”,其中有“芟,即蘆葦等;梢,即山木榆柳的枝;薪柴,楗橛等木料;竹,竹索等竹料;還有石和茭索等共千余萬,這些物料都采自民間”[3]。從姚先生的論述中可見,草、木、竹子、茭索等皆是做埽的基本材料。這些材料在做埽中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山梢:出河陰諸山,埽軍采斫,舟運而下,分置諸埽場,以其堅直可久故用之;雜梢:即沿河采斫榆柳雜梢,或誘民輸納者;心索:大小皆百尺,此索在埽心橫捲兩系之;底樓索:在上曰搭摟索;束腰索:單使令多;箍頭索:兩端用之箍;芟索:卷埽密排用之,亦名綽葽;斯绹索:長三十尺小竹索也,以吊墜石;網子索:以竹索交結如網,置兩埽之交,以實盤??;簽樁:長一丈八尺,埽上以云梯籰下之,以貫下埽;枵橛:長二尺,首端安橫牙,故云枵橛;擗橛:長五尺,即榼橛,盤簟即用之;小橛:長一尺五寸,以接索頭;墜石:大小規模類碓觜,以斯绹索貫其竅?!盵4]12由于做埽的材料成本低,所以宋代在護堤方面普遍采用埽工技術。有學者指出,“北宋的堤段大多以‘?!轿鯇幨昵昂?,‘沿河共管八十四?!??!盵5]由此可見,梢、芟、薪柴、楗橛、竹石、茭索、竹索是北宋中期筑堤護岸普遍使用的用料,這在古籍文獻中也有大量的佐證史料,不勝枚舉。

北宋仁宗時期,一些文臣提出了實施木岸狹河工程的建議。如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都大巡檢河堤使孫昭建議朝廷“在雍丘縣湫口治木岸以束水勢”[2]2566。三司使鄭戩上奏留都大管勾汴河使,“以為渠有廣狹,若水闊而行緩,則沙伏而不利于舟,請即其廣處束以木岸?!盵1]13555對于鄭戩的建議,三司以為難以實行,除此之外也有人反對木岸狹河的做法,但由于汴河淤積的狀況愈加嚴重,這些反對的呼聲始終沒有被當政者采納。仁宗時期大規模實施木岸狹河工程有兩次,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九月,仁宗下詔正式實施木岸狹河工程,詔令“三司自京至泗州置狹河木岸,仍以入內供奉官史昭錫都大提舉,修汴河木岸事”[2]4448。這次狹河總共用“木揵、竹索三百八十四萬二百,役工百八十六萬四千,為岸三萬一千四百步”[6]。依照宋制“五尺為步,三百六十步為里”[1]3493計算,這次狹河工程共做成木岸87.2里。經過實施這次木岸狹河工程,汴河自應天府至泗州一段河道暢通,漕船行駛不受阻塞,但應天府至汴口一段河道,由于河道寬闊水淺緩慢,漕船行駛非常困難,為此都水監上奏在那里興建木岸狹河工程,并建議應將河寬縮小到六十步左右為宜,以此加快水流速度,達到“扼束水勢令深駛”[1]2322的目的。在當時“眾議以為未便”的情況下,宋仁宗再次下詔興建木岸狹河工程,在應天府上至汴口一段河道工程過半、岸木不足之時,又“募民出雜梢”[1]2323。這段木岸狹河工程一直到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竣工,原來“曲灘漫流,多稽留覆溺處”的狀況得以改變,“悉為駛直平夷,操舟往來便之”[1]2322,汴河漕運狀況大為改觀。

木岸狹河工程作為北宋中期用以解決汴河泥沙淤積問題的一項有效措施,在宋神宗時期繼續實行。這一時期,朝廷除了在導洛通汴工程中開挖蓄水設施水柜之外,還加大力度修建木岸狹河工程。據文獻史料記載,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北宋著名水利專家宋用臣上奏朝廷“洛水入汴至淮,河道甚有闊處,水行散漫,故多淺澀,乞計工料修狹河,請求狹河六百里”[2]7354。為此宋神宗下詔“給坊場錢二十余萬緡,仍伐并河林木,以足梢椿之費”[2]7354。元豐三年七月,下詔“賜狹河役兵錢有差”[2]7445,對木岸狹河工程予以大力支持。這次修建的狹河工程總共六百里,按《河防通議》記載修建八步木岸所需“梢六百九十束,草六百九十束,簽樁三十條,什物席一十片,栲栳二十箇,檐索二十條”[4]12計算,此次狹河工程使用的梢有1863萬束,草1863萬束,簽樁91萬條,什物席27萬片,栲栳54萬箇,檐索54萬條。神宗時期木岸狹河工程修了兩年八個月,于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十月順利完成。

二、北宋中期實施木岸狹河工程的意義

木岸狹河作為北宋中期治理汴河的一項新措施、新工程,治河成效非常明顯。實施木岸狹河工程后,成功避免了河水沖毀部分堤岸,改善了宋代汴河漕運狀況,減少了朝廷負擔,促進了社會穩定。宋代木岸狹河不僅對當時治理汴河起著重要作用,而且流傳后世,明清會通河和黃河實施的“束水攻沙”的做法,便是在繼承宋代置木岸、束水勢原理基礎上實施的,并且在河道治理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

(一)沖刷泥沙,促使汴河漕運通暢

前已述及,木岸狹河的主要作用是縮窄水面,促使水流速度加快,避免泥沙淤積,從而達到改善航運環境之目的。木岸狹河工程的實施確實收到了這樣的效果,由于河道束窄使水速加快,一改原來河道廣闊而水速緩慢的狀況,泥沙淤積大幅度減少,一變而為前引所說的“悉為駛直平夷,操舟往來便之”。自此以后,汴河航道通暢,漕運呈現出一片繁榮發展的景象。神宗時期,因對中國文化仰慕來到汴梁的日本高僧成尋,在親眼見證了汴河上繁忙的漕運盛況時稱贊說:“汴河左右前著船,不可稱計,一萬斛、七八千斛,多多莊嚴大船,不知其數,兩日見過三四重著船千萬也?!盵7]成尋之語絕非溢美之詞,《宋史·食貨志》有這樣的記載:“宋都大梁,有四河以通漕運:曰汴河,曰黃河,曰惠民河,曰廣濟河,而汴河所漕為多?!盵1]4250又稱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漕粟至京師,汴河五百七十五萬五千石,惠民河二十六萬七千石,廣濟河七十四萬石?!盵1]4253由此推算,在宋代這三條主要河流中,汴河約占漕運總量的85.1%,汴河在宋代漕運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想而知。由于北宋中期汴河漕運通暢,漕運量增加,宋神宗時特詔令“真、楚、泗州各造淺底舟百艘,分為十綱入汴”[1]4254。三州入汴淺底舟的建造,使北宋汴河的漕運量得以繼續增加,宋太宗趙光義所說的“唯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并山澤百貨,悉由此路而進”已真正成為現實。

(二)減少了朝廷耗費和因汴河決堤頻發給兩岸民眾帶來的災難,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實施導洛通汴工程以前,以黃河為水源的汴河由于水勢湍急,綱運困難,因而北宋政府一直安排較多官員、士兵保護綱運安全。如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朝廷下詔“自今后汴水添漲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沿河防護”[1]2321,并詔令“就未放春水前,令逐州長吏、令佐督役”[1]2322。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神宗曰:“原河水湍怒,綱運阻難,增置河堤使臣、河清軍士、拔頭水手廳舍營房?!盵2]7264雖然安排較多官員、士兵保護綱運安全有利于預防汴河水患,但加重了朝廷負擔,造成了政府財政拮據。據《宋史·河渠志》記載,“京師集禁兵、八作、排岸兵,負土列河上以防河。滿五日,賜錢以勞之,曰‘特支’;而或數漲數防,又不及五日而罷,則軍士屢疲,而賜予不及?!背㈦m然在皇祐三年七月恢復了“始制防河兵日給錢”的制度,但賜錢的數額大為減少,“才比特支十分之一?!盵1]2322到了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五月江、淮等路的木岸狹河工程順利完成后,權江淮發運副使盧秉上書指出,原來因“黃河入汴,水勢湍激,綱船破人數多”,而今“清汴安緩,理宜裁減。今定六百料重船,上水減二人,下水減二人,空船上水減二人,下水減三人,余以次差減”[2]7409,建議縮減綱船人員數額,并得到朝廷依從。由此反映出木岸狹河工程建成后,不但減緩了泥沙淤積,使汴水較為安緩,而且減少了綱船人員,節省了朝廷耗費,同時也減輕了汴河決堤現象頻發而給兩岸民眾帶來的災難,其效益是明顯的。

(三)木岸束水為明清時期治理會通河和黃河的水患問題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經過元末明初新舊朝代更替的戰亂,“起東昌路須城縣安山之西南,由壽張西北至東昌,又西北至于臨清,以逾于御河”[8]的會通河一再被毀。如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河決原武,浸安山湖而冬,會通盡淤?!盵9]明嘉靖初年,黃河在徐州地區頻繁決堤,影響了下游以黃河為水源的會通河,大量黃河水流入會通河,使其不斷出現水患問題,致使會通河泥沙淤積嚴重,漕運困難。為了解決會通河泥沙淤積問題,明代水利專家借鑒宋代木岸狹河束水攻沙的做法,提出了以堤束水的理論。明代束水攻沙在會通河的運用策略,主要是通過修筑堤壩縮窄河道,增加水速,依靠水力沖刷泥沙,以有效減少會通河泥沙淤積。如明朝中期著名文臣、總督河道都御史劉天和提出“治河決必先疏支河,以分水勢”[10]15。嘉靖年間,鑒于會通河泥沙淤淺嚴重影響航運問題,劉天和建議“于南旺東湖蜀山坡之下,各地形稍高水勢稍淺之處,橫筑高厚土堤,中留滾水,以通運河”[10]38,主張在會通河水勢稍淺之處,通過筑堤束水加快水速、抬高水位來改善會通河漕運狀況。筑堤束水對明中后期的治河起到了重要作用,無論用于防洪還是束水,以及之后修筑的石壩皆發揮著減少會通河泥沙的功用。

在黃河治理上,北宋中期施行的束水辦法也被明清所借鑒。面對泥沙淤積造成黃河下游河道溢決的水患,明清時代積極尋找整治措施,大部分官員主張采用束水攻沙的方法,如潘季馴反對分流、采取束水攻沙的原理,甚至萬恭認為以堤束水,才能使黃河河道得以安穩。明清易鼎之際,由于治河松弛,導致清初黃河河道泥沙淤積問題愈加嚴重,整治黃河成為朝廷關注的大事。清代康熙年間河道總督靳輔提出利用河道淤泥筑堤束水的措施,同治年間張之萬提出筑草壩束水攻沙的建議。因此,無論是明代潘季馴和萬恭的束水攻沙理論,還是清代靳輔的筑堤束水、張之萬筑草壩束水攻沙的主張,皆繼承并且發展了北宋中期木岸狹河束水攻沙的理論,并將其付諸實踐用以治理黃河,取得了明顯的治河成效。

三、結語

宋朝建立后,鑒于汴河對宋都開封漕運的重要地位,統治者特別重視對汴河的疏浚治理。宋初,為解決汴河泥沙淤積問題,主要以疏浚汴口、治理泥沙為主,但汴河淤積問題仍然存在。北宋中期通過實施木岸狹河工程,以束窄河道來沖刷泥沙,加快了水流速度,有效緩解了汴河漕運通暢問題,使汴河漕運速度加快,運輸總量增加。北宋中期木岸束水這一治河方略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不僅為明清時期治理會通河和黃河的水患問題提供了借鑒,同時也可為當今社會提供寶貴的治河經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猜你喜歡
通河汴河水勢
基于SWAT模型的布爾哈通河流域徑流模擬研究
解放思想 真抓實干為推進通河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而努力奮斗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東京濱水商業初探
通河大米躋身全國高端米前列 全部使用生物有機肥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輝煌
從汴河興衰看開封的城市發展起伏
《黑龍江(阿穆爾河)流域水勢研究》簡介
《黑龍江(阿穆爾河)流域水勢研究》簡介
《黑龍江(阿穆爾河)流域水勢研究》簡介
東江中上游4樹種水勢日變化特征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