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iteSpace軟件的早產兒護理研究文獻可視化分析

2023-01-02 13:01魏洪悅谷曉玲袁媛陳芳琳
天津護理 2022年6期

魏洪悅 谷曉玲 袁媛 陳芳琳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國家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天津 300381;2.天津中醫藥大學)

早產兒是胎齡達到28周,但不足37周,體質量低于2 500g,各項生理功能發育尚不成熟的新生兒[1]。由于早產兒具有胎齡小、體質量輕、器官發育不成熟等特點,容易并發多種疾病,只有正確對早產兒實施護理才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預后。近年來我國有關早產兒護理的研究熱度持續不減,已有學者針對我國早產兒護理領域研究熱點進行分析,但尚無研究對國內外早產兒護理領域研究進行比較分析。

信息可視化軟件CiteSpace由陳超美博士團隊于2004年開發,主要基于知識圖譜對研究熱點與研究前沿進行分析。該軟件憑借其專業度高、操作性強,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和應用[2]。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5.8.R1軟件對國內外早產兒護理研究進行分析,了解目前研究現狀及研究熱點,為今后早產兒護理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文獻來源與檢索策略 本研究文獻源于中國知網(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WOS)。

中文文獻檢索式為:篇名/關鍵詞/摘要=早產兒(精確)AND護理(精確);檢索時限: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資源類型選擇為期刊,共納入4 084篇中文文獻,導出文獻格式選擇refworks,記錄包括作者、題目、摘要、關鍵詞和引文等資料。英文文獻檢索式為:主題=“premature infant”or“preterm infant”or“premature”or“preterm”or“preemy”;檢索時限: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語言類別:英語;研究領域選擇Nursing,文獻類型選擇為article,共納入1 910篇英文文獻,保存為純文本文件,以download_txt為文件名形式保存。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主題與早產兒護理相關的文獻;②期刊文獻。排除標準:①重復文獻;②作者、關鍵詞、年份等關鍵字段不全者;③文獻類型為會議摘要、社論材料等。

1.3文獻篩選與分析方法 文獻篩選由經過統一培訓的2名研究者根據納入排除標準,通過閱讀文獻題目及摘要獨立進行文獻篩選和數據提取,后經雙人核對,對有分歧意見的文獻經由第3位研究者商議后判斷是否納入。

文獻分析采用CiteSpace 5.8.R1軟件[3]將原數據轉換為Wos格式,并對數據進行分析。 軟件界面時間段設置為“From JAN,2011 To DEC,2020,時間 切 片(Years Per Slice)設 為1”,文 本 處 理 區(Text Processing)和網絡配置區按照默認值設置,分別對節點類型中的作者(author)、機構(institution)和關鍵詞(keyword)進行分析,并根據具體情況采用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networks對可視化圖譜進行修剪美化。

2 結果

2.1文獻檢索結果 共檢出文獻5 994篇,其中源于CNKI的中文文獻4 084篇,源于WOS的英文文獻1 910篇。根據納入排除標準,經2名研究者獨立閱讀文獻題目及摘要信息,剔除中文文獻559篇,英文文獻1 150篇,最終納入中文文獻3 525篇,英文文獻760篇。

2.2發文量分布 近10年國內發文量整體呈現上升趨勢,2020年國內發文量略有下降,但始終多于國外。國外2011年至2018年呈波動上升趨勢,于2019年至2020年有所回落,但均在90篇以上。見圖1。

圖1 近10年國內外早產兒護理研究文獻時間分布

2.3發文作者分布及合作網絡 納入的4 285篇文獻中,中文文獻共有485位作者,英文文獻共計329位作者。根據普賴斯定律[4],在某一特定主題,核心作者發文數量占全部論文數量的50%。 核心作者最低發文數量為:m=0.749×nmax1/2,其中nmax為發文數量最高的作者發表的論文數量。中、英文文獻的nmax分別為15篇和21篇(表1、表2),故m值分別為2.90和3.43,即中文核心作者最低發文量分別為3篇,共計127人次,累計發文559篇,占總發文量的15.86%(本文僅對發文量≥5篇的34位作者進行羅列);英文核心作者最低發文量為4篇,共計26人次,累計發文151篇,占總發文量的19.87%。國內外核心作者發文量均低于全部論文發文量的50%。

表1 國內發文量≥5篇的作者分布情況

由表1可知,國內作者李勝玲發文量最多,為15篇,孫彩霞和劉桂華次之,為13篇,其中研究者李勝玲和孫彩霞合作密切,來自寧夏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新生兒科,主要進行早產兒家庭式護理、袋鼠式護理和延續護理相關內容研究,研究年份主要集中在2019年。劉桂華來自福建省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研究方向為延續性護理,發表年份開始于2014年。國外作者以Holditch-Davis D發文量最高,為21篇。見表2。

表2 國外發文量≥4篇的作者分布情況

合作網絡圖譜顯示:國內研究作者合作網絡分析共形成485個節點,398條連線,發文量排名前5的作者是李勝玲、孫彩霞、劉桂華、董建英和李磊,其中李勝玲、孫彩霞等作者在同一網絡中,但中心度均為0,說明國內作者雖有合作,但團隊比較分散,彼此間合作較為薄弱;國外方面共形成329個節點,253條連線,以Holditch-Davis D為首,多名作者形成了一個較大合作網絡圖,體現了團隊間合作密切。

2.4發文機構分布及合作網絡 國內文獻共包含354個機構,其中發文量高的是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發文主要集中于2018年。國內發文量≥4篇的發文機構多為醫院,見表3。國外發文量最多的是杜克大學(Duke Univ),高達32篇,其次為康涅狄格大學(Univ Connecticut),發文量為31篇。國外發文量≥5篇的發文機構中多為大學,見表4。

表3 國內發文量≥4篇機構分布情況

表4 國外發文量≥5篇機構分布情況

嘗試對國內機構進行共現圖譜分析,但無合作網絡形成。國外發文機構間形成了一個節點數為278,連線數為216的合作網絡圖譜,代表著機構間合作交流較為密切,值得國內學者、機構學習。

2.5關鍵詞共現情況分析 對2011年至2020年國內外早產兒護理相關研究中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剪枝方式(Pruning)選擇尋徑Pathfinde、Pruning sliced networks,國內外文獻關鍵詞共現分析網絡分別由559個節點、2 343條連線和373個節點、2 871條連線組成。根據T值來劃分高、低頻詞,公式為T=[-1+(1+8I)I/2]/2(T為高頻詞出現的最低次數,I為關鍵詞的個數)。本研究中T值國內為32.94、國外為26.82,提示中文、外文關鍵詞分別出現33次、27次及以上的是高頻關鍵詞。

國內高頻關鍵詞共計33個,除去檢索詞“早產兒”,出現頻次最高的是“生長發育”,共計218次,中心性為0.03。一般認為中心性超過0.1的節點在共現網絡圖譜中有重要地位,在知識結構演變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5]。國內中心性>0.1的關鍵詞包括呼吸暫停(0.34)、鳥巢式護理(0.29)、發育支持護理(0.17)、非營養性吮吸(0.14)、并發癥(0.12)、應用效果(0.12)、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0.12)(表5),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內早產兒護理研究領域當前研究熱點。國外方面,共出現44個關鍵詞,除去檢索詞后,出現頻次最高的是“mother”,共出現118次,中心性為0。國外研究中中心性>0.1的關鍵詞有4個,從高到 低 依次 為prematurity(0.14)、experience(0.13)、breastfeeding(0.12)和growth(0.11)。見表6。

表5 國內高頻關鍵詞統計表

表6 國外高頻關鍵詞統計表

2.6關鍵詞聚類圖情況分析聚類分析是根據不同數據源的相似性進行比較、分類,形成不同的聚類團模塊,聚類過程中極可能出現聚類的交叉重復[6-7]。對比國內外關鍵詞聚類分析可知,研究重點有相同點,亦有不同點,國內研究側重于對早產兒喂養(包括聚類團:#1喂養不耐受、#9母乳喂養)、生存質量(包括聚類團:#2生長發育、#3體質量)、護理模式(包括聚類團:#4延續護理、#8護理干預)及常見疾?。òň垲悎F:#5危險因素、#6并發癥、#7肺表面活性物質)等方面,而國外研究更加側重于護理模式(包括 聚 類 團:#1kangaroo care、#6music)、母乳喂養(包括聚類團:#3breast milk)、照護者焦慮(包括聚類團:#4anxiety、#5prematurity、#9mothers)和重癥患兒方面(包括聚類團:#7pain、#8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2.7關鍵詞突現情況分析 對納入研究的國內外文獻中的關鍵詞分別進行Burst分析,γ參數設為1.0,minimum duration取2,國內文獻得到21個突現詞,國外文獻得到12個突現詞,按照時間出現先后排序,見圖2、圖3。

圖2 國內研究突現詞

圖3 國外研究突現詞

突現詞是指一個變量的值在短時間內激增、突現變成熱點,可以表示目前研究的前沿和(或)發展趨勢[8]。對比國內外研究突現詞可發現,國內由早期的研究早產兒護理體會、護理措施過渡到關注早產兒早期護理干預和護理對策到現在的著重于護理效果,體現了我國護理領域的研究進程;隨著醫療進步,治療措施不斷改進,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方面出現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等治療手段,相應護理措施隨之出現,成為近年來我國的研究熱點。而國外方面對早產兒的研究起源于2012年,2012年至2015年間主要研究早產兒喂養、與足月兒認知發展的異同、壞死性小腸結膜炎相關護理等,2016年至2017年側重于探討早產兒早產原因及精神健康方面。

3 討論

3.1近10年國內外相關文獻發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 對比近10年國內外早產兒護理領域年度發文量,可以看出,國內發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但于2020年有所下降,說明國內外醫務人員越來越重視早產兒護理。隨著我國二胎政策全面開放,高齡產婦增多,社會壓力增大,國內早產兒發生率逐年上升。由圖1可以看出,我國早產兒相關研究發文量遠高于國外研究。另外國內研究機構數量、作者數量均多于國外研究。國內外研究作者間形成若干個小網絡,但網絡間聯絡并不緊密;國外機構間有合作,而國內無合作網形成,提示我國研究者應加大合作力度,開展跨學科、跨機構的團隊合作,加強早產兒護理學術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我國早產兒護理領域發展,提高在國際的學術影響力。

3.2國內外早產兒護理研究熱點 通過關鍵詞共現與聚類分析,我國當前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早產兒喂養、生長發育、護理干預、常見疾病與并發癥等方面;國際以袋鼠式護理、早產兒喂養、母親焦慮等內容為主要研究方向。

早產兒指胎齡不足37周的新生兒,在醫學上屬于高危兒范疇,與足月新生兒相比,早產兒機體發育不夠成熟,出現疾病概率高[9]。若想維持早產兒正常的生理功能,促進其生長發育,提高其身體素質,在嬰幼兒階段提供適宜的早產兒喂養顯得尤為重要[10]。國內外研究[11]均提倡采用純母乳方式對新生兒進行喂養,因為母乳不僅可以為早產兒提供生長發育所需營養,更能提高新生兒機體抵抗力,促進其智力發育[12]。

早產使得新生兒提前出生,在宮內營養儲存不足,發育不完善,導致出生時體質量等低于足月兒,體質較差,易出現宮外生長發育遲緩(EU-GR)現象[9]。為盡快讓新生兒恢復其原有生長軌跡,早產兒攝入的營養物質在滿足其生理活動和發育外,還應滿足追趕性生長[13]。然而早產兒出生后早期的追趕性生長易導致中樞和外周性肥胖風險的增加,為成年后代謝異常和心血管疾病埋下隱患[14-15]。采用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方式,可有效地對早產兒生長發育產生影響,提高其生命健康質量。袋鼠式護理、疼痛護理、音樂干預、延續性護理等成為熱門護理干預措施。美國研究者認為,護理早產兒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給予新生兒盡可能多的擁抱(醫學術語為“袋鼠式護理”),早產兒和擁抱者均能從中受益,尤其當擁抱者是母親時[16]。另外早產的危險因素、早產兒父母焦慮來源及應對、早產兒照護者心理等有關早產兒家庭方面內容更是成為國際研究熱點。

4 小結

我國早產兒護理近年來發展迅速,本文對國內外文獻發文量、作者、機構、研究熱點和趨勢進行了梳理,找出了國內外當前該領域的核心團隊和作者,為今后的研究和學習提供了基礎和參考。另外,通過對比國外研究,建議我國早產兒護理領域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拓展早產兒護理內涵,如護理模式、疼痛及營養管理、早產兒照護者情緒管理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