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鳳凰,沈從文的小學校與大學校

2023-01-03 01:07奉榮梅
中外文摘 2022年24期
關鍵詞:鳳凰沈從文

□ 奉榮梅

青年和晚年的沈從文

絕美的山水風情,傳奇的邊地歷史,太多的故事,鳳凰邊城孕育了沈從文、黃永玉這樣的文學、藝術巨擘。這座湘西小城,被文人墨客譽為文學藝術的圣地。因為沈從文的《湘行散記》《邊城》等一系列作品,小城誘惑著人們奔湘西、赴鳳凰,去尋覓、去領略一個神秘了千百年的所在。

1934 年1 月初,沈從文在北京接到母親病重的家信。此時,他與張兆和新婚剛滿3 個月,他不舍地告別妻子,在隆冬的嚴寒中,坐火車到長沙,又搭汽車到常德,轉乘到桃源時,是1 月12 日下午5 時,次日租船走水路,溯沅水西行,到浦市下船,再坐轎在山間古驛道走了兩天,至23 日下午3時,終于抵達鳳凰家中。這是他“北漂”10 年后,第一次回到故鄉。

我終能沿著1934 年沈從文回鄉之旅的沅水上行,是在2019 年的仲春4 月,用10 個晝夜,以桃源為起點,溯沅水西行,抵達鳳凰。這是一條我醞釀多年的抵達鳳凰的最佳線路,也是一條我想象的最好的解讀沈從文的“秘密通道”。

在11 天的雨雪之中于沅江逆水行舟,沈從文禁足于一個六尺見方的船艙。路上不便帶書,他只帶了一疊信箋,一套彩色蠟筆,還有相機,準備一路給妻子寫信、繪畫、拍風景,圖文并茂地講述沿途經歷。小舟在不見人煙的深山里上行,他將沿途的山水、碼頭、吊腳樓、船只與奇人趣事,短則幾百字,長則好幾頁,前后寫了三四十封對愛人的訴說,并在中途的辰州(沅陵)和抵鳳凰之后分批郵寄到北京。

岳麓書社1992 年出版的《沈從文別集》二十冊,將這些信件收入《湘行集》中,成一輯《湘行書簡》。書中還有一輯《湘行散記》,就是沈從文這次回鄉返京后,由信件延伸開來寫成的12篇散文隨筆。當時這些散文先后刊發在《大公報·文藝》《國聞周報》《文學》《水星》等報刊上,引起很大轟動,奠定了他在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沅水中游以上,群山夾江屏立,危峰蔽日,密林籠煙,怪石嶙峋,云霧晦暝。過去這里曾是亂石密布,險灘迭起,惡浪咆哮,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自桃源縣修筑凌津灘、五強溪等水電站后,沅水干流的許多險灘被淹沒,峽谷變得馴良安靜。沈從文筆下常常出現的生動美麗的河流,斷絕了全程通航的船運,我們已無法像他當年一般乘船,復制逆沅水上行的慢鏡頭,只能租兩臺房車,攜無人機、相機,追隨這條古老的河流……第九天,終于抵達鳳凰。

沱江清絕,虹橋臥波,古鎮老宅,奇異的苗俗風情,我沉溺于山城的山水小巷里,在那樣獨一無二的背景里行走、漂流、讀書、發呆……

閱讀沈從文的《在私塾》《我的小學教育》《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等篇章,我發現了他當年擬定的鳳凰古城最佳“逃學路線”,其中的首要看點就是瞭望全城的最佳看臺——虹橋。

沈從文1934 年初的還鄉之路,自浦市走古驛道,從東門進城,第一站便是虹橋。他在《滕回生堂今昔》寫到當時的情形:“民國二十二年舊歷十二月十九日,距我同那座大橋分別時將近十二年,我又回到了那個橋頭了。這是我的故鄉,我的學校,試想想,我當時心中怎樣激動!”見到大橋時約在下午2 點左右,他各處搜尋沒有發現“滕回生堂”的牌號。第二天一早,他又跑到橋上去找,終于在橋頭南端發現一家小鋪子中坐著他的干哥哥藤松林。

沈從文幼時有兩年經常光顧虹橋。他6 歲左右得過疳疾,試過各種稀奇的丹方,病卻一直未好。他的軍人父親特別請了一個土醫生為他推算流年,并要他拜土醫生為干親?!拔夷羌母赋怂忝I卜以外,原來還是個出名草頭醫生,又是個拳棒家……他把鋪子開設在一城熱鬧中心的東門橋頭上,字號名‘滕回生堂’?!?/p>

因此,沈從文經常要去滕回生堂問診。鋪子里有間房的窗口臨河,他就多了很多便利的機會,可以俯瞰河里來回的船只,有柴炭船、米船、甘蔗船,要不就眺望河下游的景色。鋪面在橋墩尖劈形處,石罅里有一架老葡萄樹,每年皆可結許多球葡萄;小瓦盆里還種著各種草藥。橋墩離水面高約四丈,下游即為一潭,多鯉魚、鱖魚,兩個干兄弟常把長繩系個釣鉤掛上一片肉,夜里垂放到水中,第二天拉起就可得一尾大魚。沈從文的母親懂一些藥,教過他認字識藥,他又從寄父那兒大致嘗了一百樣以上的草藥,認出許多草藥的味道、性質及形狀,引起了他此后對于辨別草木的興味。

虹橋在兒時沈從文的眼里就是一個熱鬧的大世界,那橋上有洋廣雜貨店,有豬牛羊屠戶案桌,有炮仗鋪與成衣鋪,有理發館,有布號與鹽號,他常常到滕回生堂看病,也就同一切小鋪子發生關系?!拔液軡M意那個橋頭,那是一個社會的雛型,從那方面我明白了各種行業,認識了各樣人物?!彼^看屠夫、剃頭匠、縫衣匠工作,聽他們說些很有意思的故事新聞?!拔以谀莾赫鎸W了不少東西,知道了不少事情。所學所知比從私塾里得來的書本知識當然有趣得多,也有用得多?!?/p>

我曾無數次駐足虹橋之上,看一脈清溪穿城繞山,看吊腳樓上的紅紅綠綠,來來回回地行走,像那個逃學的孩子一樣。虹橋在東門邊上的南華山麓給沱江打了一個結,河水向南拐了一個彎,遁入神秘的遠境。橋建于康熙九年(1670),整座橋都是本地紅條石砌筑,三孔兩墩,長112 米,寬不過8 米,橋身掛滿高高低低的房子,橋中通道成為一條街肆,像一道五彩斑斕的彩虹橫臥于沱江。若是皓月當空的夜晚,風平浪靜,水光清亮,漣漪微漾,兩岸煙樹,遠山如黛,恍若琉璃世界,置身蓬萊仙境之中。

江邊的古城是一個用粗糙而堅實的巨石砌成的邊疆僻地的孤城,二百多年前,曾有五百余碉堡、二百左右的營汛,居民不過五六千,駐防各處的正規士兵卻有七千。到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沈從文的總角之年,碉堡多數已毀,營汛成為民房,派遣移民而來的戍卒屯丁已大半同化,從殘毀的碉堡依稀可想見舊時角鼓火炬傳警告急的光景。

沱江水長年清澈,多鱖魚、鯽魚、鯉魚,肥沃了平衍的兩岸,多米、多橘柚、多茶樹,河岸吊腳樓里還常見白臉長身、見人善作媚笑的女子。城外山坡上產桐樹、杉樹,礦坑中有朱砂水銀,松林里生菌子,山洞中多硝。北門城外飄來一條清清的河,從東北蒼翠之極的峽谷中迤邐而來,河水被山巖的竹林和古樹浸染得青綠。北門木橋、跳橋給河水系上兩條花帶,一排排青黑的木樓,被長長密密的樹木支撐著,擠擠挨挨地杵在江邊,像要在水里踩高蹺,看一河山水四季熱鬧。勤勞的鳳凰女子用一把把棒槌,把她們的家常話與河邊的水槌得活潑潑的,也把晚霞槌落到了水里,碎紅滿河。

北門、東門兩座古城樓連接半壁城垣。城池是元代的五寨司城,最初為磚城,依山而建,青山環抱,康熙五十四年(1715)改筑石城,周長不過2 公里,300年來臨江而立。

南華山是城南的屏障,山峰險峻,綿延10 公里,斜陽凝紫。據說城里城外曾有30 余座宮廟祠閣,還有外地旅居人士修建的同鄉會館,它們都是那個時代建筑技巧與藝術風格最為突出的,飛檐斗拱,砂漆彩繪,把一個邊城點綴得莊嚴厚重起來。

沈從文故居

哪個祠廟有廟會、祭祀活動可看熱鬧?哪家祠堂、會館戲臺有戲可觀賞?那些高墻翹檐、亭臺樓閣上聒噪著的,是八哥、郭公鳥、野畫眉、杜鵑、燕子,還是錦雞、青鳥、啄木鳥、金不換、土鸚哥?這一切,你只需跟著那個提著書籃逃學的孩子走走便知。

東正街、十字街、南邊街、北邊街、文星街等,老城區有街巷里弄20 余條,寬不過15 米,逼仄處不足2 米,皆由紅色的巖石板鋪砌,串起一座座摩肩接踵的小木屋。

沈家在小城里不是大姓。從熱鬧的東正街往南,有條小巷中營街,走過狹窄的石板小巷,就能看到古舊的沈家小四合院。1902 年冬,沈家添了一個二兒子,初名岳煥,后改名從文。他后來成了那個著名的“逃學的孩子”,從小學校走向大社會,睜大眼睛觀察社會的眾生相與形形色色的靈魂,更成為這座小城的形象大使。

這是一座湘西常見的三進木構民居,院子小巧幽雅。兩側有高出屋頂的青磚封火墻,墻頭及屋脊上飾有獸頭,屋前有小院,有石板鋪成的小天井,有正屋、前屋各三間,廂房四間,堂屋兩邊的住房,一間陳設著沈從文睡過的木床,一間擺放著他曾寫字作文的書桌。

沈家成年的兄弟姊妹有5 個,沈從文排第三,他覺得自己的氣度得于父親的影響較少,得于母親的較多。沈母黃英生于書香家世,幼時就認字讀書,雖瘦小,但機警、富于膽識,丈夫常年在外從軍,她擔負起兒女的啟蒙教育,教沈從文認字、認藥名,以及思考和決斷。

“四月薔薇靠短墻”,鮮花初綻,我在小城巷子里看見院墻柵欄間爬滿薔薇,有種“香云落衣袂,一月留余香”之感覺。沈母愛養花,院子里有花壇與幾個花缽,種著雞冠花、海棠花之類,她讓長子云麓從肖家討回來青枝綠葉的玫瑰,讓小從文一起幫忙栽種。來年春天,姊妹們每天興奮地數著玫瑰花苞,數著夜來新開的花朵。那年的玫瑰雜色盛開,密葉翠帷,濃花紅錦,誰都舍不得摘下,屋里比往年都要熱鬧一些。九妹時常站在花缽邊對著那深紅淺紅的花朵微笑,誰會想到,她的后半生曲折坎坷,她的不幸經歷成為沈從文不忍觸及的痛點。后來,九妹在二哥的許多作品里,如《玫瑰與九妹》《爐邊》《三個女性》《靜》等,像沈家院子里那嬌艷的玫瑰一般,永遠鮮活,又傷感無限。

沈從文從知事時起,就像這個小城的“義務城管”,熟悉他領地的每處角落。從城西出門,拐到城南邊街,再繞小城最熱鬧的主道到北門去,他熟悉街邊的每個商家、每個行當。下雨天,城里沒什么好玩的,他就出城到山里的廟去看熱鬧。

他這個“鳳凰百事通”,還曾列出家中給“過午”的三十枚制錢的用處:面(或餃子)一碗,甘蔗一節,酸蘿卜(或蒜苗),四喜的涼糕,老強母親的高粱甜酒,各花費若干文,還余三文作臨時費用。他最不忍放棄的是涼糕與高粱甜酒,其他則可換著口味買大李子、西瓜之類,或是去抽簽碰運氣抽到羅漢糖。每次行走在古城逼仄的石板路上,看見一個背著書包的小學生,蹦蹦跳跳地踢著石子,吃著姜糖、酸蘿卜等零嘴,或是在某個木門的石檻上坐著發呆的孩童,我就覺得他是那個曾逃學在街上游玩的孩子。

沈從文在《一個老戰兵》中,說自己在故鄉有3 個最敬重的人:“在我那地方,學識方面使我敬重的是我一個姨父,是個進士,辛亥后民選縣知事。帶兵方面使我最敬重的是本地一統領官。做人最美技能最多,使我覺得他富于人性十分可愛的,就是這個老戰兵?!崩蠎鸨偎氖迨桥f式教練,教本地小孩翻筋斗、打藤牌、舞長槍、耍齊眉棍,在沈從文眼里是個奇人趣人,頭一偏就瀟灑地翻個筋斗,爬樹神速,在高空拿頂,會泅水、摸魚、釣魚、叉魚,醫術高明,還養殖高貴的斗雞,會種花嫁接果樹,用泥土捏塑人像,吹拉彈唱,簡直是無所不能,且事事精明在行,比誰都和氣、公道。

湘西人把當兵看成從業的首選目標,希望將來能得到一份功名產業。沈從文在《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中寫道:

至于我那地方的大人,用單刀、扁擔在大街上決斗本不算回事。事情發生時,那些有小孩子在街上玩的母親,只不過說:“小雜種,站遠一點兒,不要太近!”囑咐小孩子稍稍站開點兒罷了。本地軍人互相砍殺雖不出奇,行刺暗算卻不作興。這類善于毆斗的人物,有軍營中人,有哥老會中老幺,有好打不平的閑漢,在當地另成一幫,豁達大度,謙卑接物,為友報仇,愛義好施,且多非常孝順。

鳳凰上層階層多是行伍出身,文才方面,很長時間才出了個翰林熊希齡,還有4個進士、4個拔貢;而武人方面,咸豐同治年間就出了4 個提督軍門,其中包括沈從文的祖父沈宏富,后來保定軍官團出身的就更多了。沈從文早期也曾按家人意愿在地方軍隊待了5年,直到1924 年他踏入北京繼續求學后,才與行伍生活割斷。他給自己改名“從文”,決定了自己未來的命運走向。

沈從文一共上過兩家私塾,兩所新式小學,預備兵技術班,他在多篇文章里寫到過自己的求學與逃學經歷,強調自己在社會大學校所學到的知識,比小學校要豐富得多。

1914 年左右,鳳凰有了新式小學,第二年,母親將他送到城內王公祠新的縣立二小,半年后又轉到縣里第一小學,就是現在的文昌閣小學。新學校讓他有了新鮮的感覺,按照新學制設置課程,課余活動范圍也大了,而且不必成天背書,廢除體罰,周日還可以休息,4 個教員有2 個是他的表哥。

我曾造訪文昌閣小學。校園依山面河,山上古木參天,林間多雜樹,竹篁、芭蕉相映,是一方靜謐的讀書處。近山坡處有一眼井泉,水清冽而甘甜,水井上方石板上刊刻題字“一瓢飲”——這是1982 年5 月,書法家黃苗子隨同沈從文、黃永玉表叔侄到鳳凰,參觀兩位的母校,品嘗甘泉后應邀題的詞。古井不遠處還有一方荷池,池邊有石拱橋,夏日荷花亭亭,學生課余時常在池邊賞玩流連。

能吸引沈從文的還是窗外事物,下課就與同學做“龍虎斗”,或到樹林里與同學比爬樹,由此認識了30 種樹名;掛彩或摔傷了,又認識了十幾種草藥;他甚至請假去看戲、釣魚、捉蚱蜢。周末更是自由地去河里游泳,到長寧哨去趕集,看各種各樣的買賣、討價還價,以及造紙場、碾坊、榨油坊等各種新奇的鄉下事物;肚子餓了,就學著大人的樣子,買一碗包谷燒、一碗狗肉,大塊吃肉、大口喝酒。他的生活中充滿疑問,都得自己去找尋解答。他覺得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時便有點發愁,得用這方面得到的知識證明那方面的疑問。

這間小學,是沈從文最后完成的學校教育。據說,他1957 年和1982 年兩次回鄉時都回過母校,并像個小學生一樣,坐在教室里靜靜地聽課,重溫讀書時光。他看到那棵高大而筆直的楠木樹時,會勾起他爬樹以及逃學看戲在樹下罰跪的回憶,還會想起田名瑜老師觸及他靈魂的那句話: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自輕必然自賤,自尊才能自貴。

鳳凰古城

自14 歲半離開學校后,他就被送到土著軍隊中當兵,走向大社會,走向人生的大學校。他在沅水和支流各城鎮游歷了5 年,結識了不少人,學會了閱讀,學會了思考。

最先觸動他的是,他隨同靖國聯軍第二軍張學濟屬下的游擊第一支隊,在懷化清鄉剿匪,因為識字而成為上士司書。清鄉司令部新來一個“有趣的”秘書官,他勸沈從文說:“你聰明,你應當好學的。世界上有多少好事情可學?!眱扇私⒘艘环N最可紀念的友誼。他從秘書官那里第一次看到厚厚的兩本《辭源》,并與另外一個老書記合訂了兩個月的《申報》,從報紙上學會許多事情,認識了好些生字。他還讀了《秋水軒尺牘》與《西游記》之類。

沈從文真正開始迷上讀書,是在他投奔在芷江做警察所長的五舅做辦事員時。他一個有錢有勢的姨父與舅父每天作詩,他因此學會了看詩,替他們抄詩。那個姨父家有兩大箱商務印行的《說部叢書》,他就陸續借來閱讀,其中狄更斯的《冰雪姻緣》《滑稽外史》《賊史》反復讀了兩個月,“我歡喜這種書,因為他告給我的正是我所要明白的……”(《自傳集·女難》)

后來,他在陳渠珍統領身邊做書記,遇上人生的重大轉機。他的住房有四五個大楠木柜櫥,里面有百來軸自宋及明清的舊畫,幾十件銅器古瓷,十幾箱書籍,一大批碑帖,還有一部《四部叢刊》。陳統領是個以王守仁、曾國藩自詡的軍人,每天治學與治事的時間均等,每遇取書和抄錄書中段落時,便令沈從文去替他做好。于是,沈從文有了一個系統學習歷史的從容機會。

觸動沈從文離開湘西到北京去,是一個受五四運動影響的進步印刷工人。他從印刷工人手里讀到《超人》《創造周報》《新潮》《改造》等新書、新雜志,“我明白人活到社會里應當有許多事情可做,應當為現在的別人去設想,為未來的人類去設想,應當如何去思索生活,且應當如何去為大多數人犧牲,為自己一點點理想受苦,不能隨便馬虎過日子,不能委屈過日子了?!保ā兑粋€轉機》)于是,他想自己得進一個學校,去學些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得去些新地方,看些使自己耳目一新的世界。他決定到北京讀書,“開始進到一個使我永遠無從畢業的學校,來學那課永遠學不盡的人生了”。

沈從文筆下的人物淳樸活潑,無一不透露著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他以淡遠雋永的風格和古樸明凈的語言,構建了獨具風格的湘西世界。鳳凰之大美,是沈從文在20 世紀30 年代用文字勾勒出來的。

不到15 歲就離開故鄉,但無論身在何處,沈從文的內心常常生活在那個小城給他的印象里。他的靈魂就皈依在聽濤峰林間的石壁下,“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他以一塊不規則的頑石的姿態,佇立沱江邊,守望著他一生眷戀的這座小城。

猜你喜歡
鳳凰沈從文
丁玲 沈從文 從摯友到絕交
微博評書:沈從文家書
沈從文小說開頭藝術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