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

2023-01-03 04:41民進中央
民主 2022年11期
關鍵詞:傳統工藝生產性文化遺產

□民進中央

2022 年全國兩會,民進中央提交《關于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提案》,得到文化和旅游部答復。答復中表示,關于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下一步,將繼續深入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工作,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坊建設,帶動更多群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生產實踐,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相關產業發展。關于堅持功能多元方向,將會同有關部門推動落實《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形成發展合力,加強品牌建設,促進傳統工藝的廣泛應用,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關于堅持外向型戰略,下一步,將繼續在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國際合作重點項目中,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走出去”。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重大展覽展會中,支持舉辦傳統工藝展示活動和高端論壇,促進與世界各國的人文交流。持續通過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駐外旅游辦事處等平臺,利用“中國旅游文化周”等品牌活動,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相關精神,由原文化部提出的延續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基本做法。由此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就成為集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及衍生品研發、生產、銷售、傳承為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分類。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發展迅速,新的業態在融合過程中不斷出現,但是仍存在發展不充分的現象。

一、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企業經營者的角度看,融合發展和產業化經營落后

大量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企業經營者及傳承人仍然墨守傳統經營理念,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藝術,要原汁原味,拒絕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運營,經濟效益較低,導致年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業者比例越來越低。

二、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角度看,產品更新緩慢,融合屬性不足

在2020 年9 月28 日結束的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上,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入圍比例不到10%,而基于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設計的創意性衍生品及家居實用品入圍比重則超過80%。

三、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的角度看,品牌影響力嚴重不足

目前,我國海內外知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在全國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品類中仍屬鳳毛麟角,大量傳承百年發展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僅限于業內人士知曉。

為此,建議:

一、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平衡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與開發

緊跟時代潮流,充分開展互聯網互動體驗式營銷,接納并開展網絡推廣及直播帶貨等活動。搭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對接平臺,為有生產營銷優勢的企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搭建起有效溝通的橋梁。同時吸納社會資金,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創業基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創業發展提供有效保障。由各地文旅及人社勞動部門牽頭,多管齊下強化產業工人的培育,在傳統的師承傳授模式基礎上,各傳承人總結歸納本門技藝中可以產業化批量化生產的技術,采取“包料+代工+代售”等形式開展生產及銷售。

二、堅持功能多元方向,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向綜合性文化產品和消費品轉變

引導各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加大與創意設計的融合力度,推動產品開發向家居、建筑、園林、娛樂、餐飲、服飾等領域拓展,生產實用價值和設計感兼具的文化消費品。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由于技術因素及歷史傳承因素,很難進行產業化生產,此門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應在傳統手藝基礎上增加創意設計元素,積極開發中高端工藝禮品,進一步擴大禮品、紀念品、拍賣品市場份額。

三、堅持外向型戰略,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從“產品輸出”向“文化傳播”轉變

建設一批具有顯著競爭優勢和地域品牌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基地、園區,以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為載體,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走出去”。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與國內知名文物藏家和拍賣機構的合作,支持發展高端拍賣業,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向全產業鏈發展。

猜你喜歡
傳統工藝生產性文化遺產
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知識生產性保護研究
煤礦工人生產性粉塵對身體健康影響的研究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基于生態的京津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探討
新媒體時代的生產性受眾淺析
淺談“鋦瓷”傳統工藝及其發展趨勢
文化遺產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