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志峰“健胃和中”學術思想及其臨床應用*

2023-01-04 11:54劉順慶白麗霞盧雨蓓王耀東吳兆雄李云鶴楊佩佩指導廖志峰
西部中醫藥 2022年11期
關鍵詞:志峰調和臟腑

劉順慶,白麗霞,盧雨蓓△,王耀東,吳兆雄,李云鶴,楊佩佩指導:廖志峰

1甘肅省中醫院脾胃病二科,甘肅 蘭州 730050;2鎮原縣中醫院;3甘肅中醫藥大學

廖志峰教授是第二屆全國名中醫,甘肅省名中醫,第四、五、六屆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師承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臨床工作50余年,學驗俱豐。廖志峰教授臨證工作善于調理脾胃樞機功能,用后天養先天,從健胃入手調脾疏肝而調和陰陽,平衡臟腑,逐步形成了“健胃和中”的學術思想,創制了健胃消脹合劑、健胃止痛合劑、健胃消食合劑、健胃止血合劑、健胃止瀉合劑、健胃清腸合劑6種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健胃系列院內制劑,組方用藥蘊含了“健胃和中”的學術思想[1],現探討廖志峰教授“健胃和中”學術思想源流,并應用古今醫案云平臺探討其臨床用藥特點。

1 脾胃學說源流

脾胃學說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廖志峰教授認為脾胃學說濫觴于《黃帝內經》,其詳述了脾胃的解剖、生理、病理及診療、預防,確立了脾胃在臟腑理論中的核心地位[2],論述了脾與胃結構相通、生理相關、病理相及的關系[3],奠定了脾胃學說的理論基礎,后世《傷寒雜病論》確立了以六經辨證為主的脾胃病臨床辨證體系[4],李東垣“內傷百病,脾胃由生”理論的提出標志著脾胃學說趨于成熟。就脾胃而言,《傷寒雜病論》繼承和發展了《黃帝內經》保胃氣為先的思想,診療中注重祛邪攻伐不損胃氣,扶正保胃不礙祛邪的原則[5],而李東垣《脾胃論》更重視脾的作用;現代醫家師古而不泥古,創新性地提出了諸多脾胃學說方面的相關理論,如鄧鐵濤建立了以脾為核心的“五臟相關”理論[6],徐經世提出內科雜病診治“從中調治”的學術觀點[7],董建華創建了“脾胃病辨證新八綱”理論[8],李佃貴首創“濁毒學說”辨治脾胃疾?。?],秦伯未認為脾與胃的作用是一致的,其陰虛和陽虛也應統一來看[10]。而脾胃的重要性以及脾與胃的關系,歷代也有不同論述,多數醫家注重氣化,以脾為主[11]。廖志峰教授吸收諸家之見解并結合自己多年臨床實踐,逐步形成了“健胃和中”的學術思路,診療中注重“安胃和中、諸臟統調、以平為期”,用藥注重和胃氣、升脾陽、祛濕滯、養胃陰、調氣機,針對久病者則化其瘀[12],并依此研制出健胃系列院內制劑[13],臨床療效顯著。

2 健胃思想

脾胃同居中州,為“后天之主”,濡養他臟,歷代醫家多重視脾胃同治。然而脾胃關系緊密相關但又有所區別:脾胃五行皆屬土,但有陰土陽土之別;脾與胃以膜相連,在解剖關系上相互關聯,卻是一臟一腑的不同;脾胃功能同主運化,然脾主運胃主化,運化有別;脾胃共控氣機升降,脾以升為順,胃以降為和,氣機升降相因;脾胃體用陰陽互根,亦有燥濕喜惡之別。脾與胃的關系常密不可分,類比來說脾和胃就猶如軍中帥和將的關系,故而多數醫家以健脾思想為主,李東垣即是健脾思想的代表。然而無論《黃帝內經》還是《傷寒雜病論》,都非常重視胃氣的顧護?!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撈谑恕分姓f:“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端貑枴び駲C真藏論篇》中言:“五臟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說明在《黃帝內經》時代非常重視胃的主導作用。廖志峰教授認為脾的作用固然重要,但胃謂為陽土,在功能上具有一定主導性,因此廖志峰教授認為在診療中應重視健胃。

2.1 胃稟燥而惡燥《素問·天元紀大論篇》中曰:“陽明之上,燥氣主之?!睆倪\氣學而言陽明以燥為本氣,為秋之主氣,對應肺金[14],然“陽明以燥金主令,胃土從令而化燥”(《四圣心源·六氣解》),肺稟燥令,胃亦從令而化燥,言明胃為燥腑;從經絡而言陽明所含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二者皆稟燥氣以消導水谷,如《傷寒論淺注補正·卷二》載:“人身稟天地之燥氣,于是有胃與大腸,二者皆消導水谷之府,惟其稟燥氣,是以水入則消之使出,不得停胃”。世醫多言胃喜潤惡燥之生理特性,少言胃稟燥之本性,廖志峰教授則認為燥為胃之本性[1]64,胃稟燥性是胃“游溢精氣”的前提和動力,其性燥,故將所進水飲,蒸騰氣化,化為精微;胃為陽腑,其性以通降為要,但降中寓升,又陽性用事,故而升騰津液,上輸于脾,再經脾灌輸濡養周身,完成機體的新陳代謝過程。同時指出胃稟燥而惡燥,賴水以濟燥,所謂“惡燥”是惡其太過之謂,胃為陽土其性本燥,過則成燥熱之害,損津耗液傷其臟腑。胃稟燥,故求其潤以得陰陽相濟之態;胃惡燥,故多病燥,是為“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葉天士在《臨癥指南醫案·卷二》中指出:“陽明燥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胃稟燥性,得陰柔才可協和,得水濟則通降有序,燥性剛而水性柔,剛柔相濟則陰陽和合。胃為多氣多血之腑,清和則能受納,用藥當以清和為主,避免辛香燥烈劫耗胃陰,臨床治療多甘藥清養。廖志峰教授提出“胃稟燥而惡燥”的胃腑生理觀特點闡明了胃作為貯物消導的首要器官在腐熟運化中的重要性。

2.2 胃健乃脾健的前提從生理功能來說,脾之作用主要是主運化和主統血。脾之運化,即運輸精微營養物質,變化為氣血而榮養四臟周身,故為后天之本。統血,即統領血液,使之循行于常道,不溢出脈外。而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攝入水谷之后胃先受之,并腐熟為水谷精微,脾乃得之運之。如《靈樞·玉版》篇中言:“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之?!?。而脾之統血功能也依靠于脾氣健旺[15]。只有胃之受納腐熟功能正常,脾氣才得健旺,脾氣旺則統攝血液循行于常道。

脾胃的生理特點一升一降,以飲食入胃,經胃受納并腐熟,此過程是氣機降的過程,相當于現代醫學所講的消化過程,愈降則愈細,愈降則愈精,可達到被脾運化輸布之用,脾的升清運化功能相當于現代醫學所講的吸收轉運過程,如果沒有胃的受納腐熟,脾的升清運化功能就無法實現。只有胃的生理功能正常,才能脾運無礙,升清降濁,周流不息,發揮人體后天之本的功能,源源不斷將外界飲食水谷轉換為人體可利用的營養物質,榮養全身[16]。脾胃的生理特點還有脾燥胃潤的特點,潤乃燥之前提,這是因為胃體者受納水谷之地,其地屬陽(胃為陽土),胃體滋潤則通降功能如常。脾者陰土,稟天地之濕氣而應長夏,得燥則升,胃降則脾升。因此說胃健乃脾健的前提。

2.3 胃健乃臟腑調和的基礎諸臟協調是人體健康的基礎,《醫宗必讀·腎為先天本脾為后天本論》中云:“谷入于胃,灑陳于六腑而氣至,和調于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闭f明在臟腑氣機調和方面,胃處于一個關鍵地位。脾胃居于中焦,為氣機升降出入之樞,胃氣健能降則脾氣得升,同時,膽隨胃降,肝隨脾升,肝升則腎氣隨之而起,地氣升則天氣隨肺金之氣而降,如此則天地氣交,龍虎回環,各臟腑氣機構成一個健康的生理循環。所以華佗《中藏經》中云:“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也”。另外,胃健還是神氣得養的基礎,《素問·六節藏象論篇》中言:“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p>

2.4 健胃之法胃居中焦,為六腑之一,傳化物而不藏,功能以通降為主,《素問·逆調論篇》中曰:“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因此健胃即是重視胃的通降功能[17],廖志峰教授應用暢情志、調氣機、化濕邪、通水道、去痰濁、祛瘀血、通腑氣等方法恢復胃的功能,主要可總結為健胃八法[1]101:疏肝和胃法、養陰益胃法、健脾溫胃法、化滯開胃法、泄熱清胃法、祛濕健胃法、化瘀調胃法、開竅醒胃法。廖志峰教授在臨證診療中遣方多用柴胡疏肝散、益胃湯、理中湯、保和丸、枳術丸、承氣湯類。喜用炒萊菔子、炒白術、陳皮、連翹之類[18]。病久則加入活血化瘀之品。胃喜潤而惡燥,又為多氣多血之腑,故健胃多用清和柔潤之品,慎燥烈之藥以防劫耗胃陰。

3 和中思想

“和中”二字在中醫學中各有含義,又有密切聯系。

3.1 “和”與“中”“和”是中醫學中的一種核心健康理念,也是一種治法,作為健康理念來講,它起源于《黃帝內經》,書內沒有明確提出具體治法,但提到“和”字上百處,且處處彰顯出“和”作為一種理想的健康理念的重要性[19],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提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等,古人認為“和”是陰陽的一種理想狀態,是人本身及其與自然、社會的舒適關系,故古人把“和”看做一種最佳理念,對于人本身來講,只要達到“和”的狀態,則氣血調勻,身體康健?!昂汀弊鳛橐环N治法來講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之“和”一般認為起于《傷寒雜病論》,經文雖未明確提出“和”之概念,但其運用卻已臻完備,如調和營衛,和解少陽,調和寒熱,潤燥和中,調和虛實,調和肝脾,和解太陰等,涵蓋了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等八綱內容,后世治病的八法也脫胎于此。從而,廖志峰教授所注重的健胃是“和”,平時多用化濕、除痰、祛瘀等治法也是“和”的體現?!昂汀弊鳛橹畏ǘ?,概念出自于清代程鐘齡《醫學心悟·醫門八法》,將和法與另外七法并列。無論是從健康理念還是治法來看,“和”之一字,在中醫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臨床有重要意義?!爸小弊肿鳛橹委熇砟疃耘c“和”之含義基本相同,同時“中”還帶有位置的含義,體現了中醫學中人體是以內在臟腑為核心,而臟腑中又以中焦脾胃為中心的認識論。

3.2 和中在中醫學中,“和中”思想高度概括了中醫學的治療理念及治療方法,是中醫學的核心思想。廖志峰教授的“和中”思想具體體現為:首先“和中”是人體生理的理想狀態,其作為一種生理狀態而言包含人與自然的調和、人與社會的融洽狀態、以五臟為核心脾胃為中心的人體自身調和作用[18],只有三者都處在一種較為理想的狀態,則可認為人體處于一種真正的健康狀態。其次“和中”是疾病治療的總抓手,人體發生疾病,是由于上述三種狀態中某一種或多種同時被打破,所以治療應致力于恢復三者的理想狀態。例如對于人體病理狀態而言,疾病往往呈現出虛實寒熱夾雜的復雜狀態,此時應以五臟為核心,并時時關注中焦脾胃的重要性,當然“和中”是遣方用藥的總原則。

可見,胃健則“中”得和。在以五臟為核心的人體中,脾胃居于中心位置,亦是臟腑調和的關鍵,而胃體之康健又是其中之關鍵,故胃健則以臟腑為中心的大“中”得健,而五臟中以脾胃為中心的小“中”亦得健。欲達人體之“中和”,胃健必不可少。具體從脾胃調和、臟腑調和、神氣調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調和看,胃健是其中的關鍵環節。例如廖志峰教授在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時無論采用升降并用、燥濕相濟、寒熱平調還是通補兼施方法,均遵循“治中焦如衡”的原則,重視恢復脾胃的生理特性,調和脾胃與他臟的關系,使機體達到“和”的狀態[19];在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時也注重助脾胃之運化,行胃腸之傳導[20];在治療胃痞胃痛等脾胃病時立足于脾胃正氣,權治于中焦之衡[17];守中焦護脾胃而兼顧氣血痰濕[21]。

4 健胃和中思想在臨床中的應用

為了更好地總結分析廖志峰教授“健胃和中”學術思想在臨床的應用,現將廖志峰教授自2007年至2021年中診療的部分病例469份處方錄入古今醫案云平臺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4.1 病種病種主要以胃痛和胃痞兩種脾胃病科優勢病種為主,其他有胃反、泄瀉、脅痛、便秘等。見圖1。

圖1 中醫病種分布

4.2 中藥廖志峰教授處方中用到的中藥約295種,常用的10種中藥使用頻次達2378次,占總頻次的37.6%;在這些藥物中,除了調和諸藥的甘草,使用頻次最高的是降氣和胃的半夏,半夏具有降逆、除濕、消痞、化痰等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有抗潰瘍、抗腫瘤等效果,是治療胃炎、潰瘍、胃食管反流等消化系統疾病的重要藥物;其他如厚樸、陳皮、白術、萊菔子、枳殼等均為健胃通降劑,協同健脾化濕的茯苓等達到健胃和中的效果。見表1。

表1 廖志峰教授處方中常用10種中藥分析

4.3 四氣與歸經廖志峰教授常用中藥以溫平性為主,多歸脾、胃兩經,其次歸肺、心、肝經。見圖2—3。

圖2 藥物四氣分布

圖3 藥物歸經分布

5 結語

“健胃和中”思想是廖志峰教授的學術思想之一,廖志峰教授在疾病診察中十分重視胃腑之健,但又認為不應局限于健胃而忽視了中醫整體觀,要認識到健胃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和中”的健康狀態,同時隨著人與自然、社會相處模式的發展變化,不僅要重視人體本身,而且對于人與自然、與社會如何達到舒適關系的探索變得有必要。這些皆包含在“和中”的中醫理念中。人體身心的健康不僅需重視胃腑,調理中州,最終使諸臟相和,又要存正守心,從經典的中醫哲學中汲取智慧。筆者有幸對廖志峰教授“健胃和中”學術思想及其臨床應用進行總結梳理,但限于臨床診療資料的不完全等原因,可能存在不足之處,盼望同道予以諒解。

猜你喜歡
志峰調和臟腑
Spatiotemporal control of femtosecond laser filament-triggered discharg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agnosing gas flow fields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調和γ-正規映射和調和γ-正規型映射
從“調結”到“調和”:打造“人和”調解品牌
芝士店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研究進展
一題多變各顯其彰
“廣廈獎”評審委員會
漫畫
例談調和平均數的簡單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