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視域下文化傳承融入高職人才培養研究

2023-01-05 15:54成啟明劉淑艷沈廣林
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非遺技藝文化遺產

成啟明,劉淑艷,沈廣林

(河北旅游職業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通過人們的語言和行動傳承的一種文化形式,這種形式是民間文化的突出代表,也被稱為是民間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因此非遺在傳承過程中必須依靠人的力量來完成。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實用型、應用性的高技能人才,不僅包括職業能力,還包含一定的文化素養。因此高職職業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與繼承方面更具優勢?!胺沁z”文化融入高職教育既是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一種保護,也是推動職業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舉措。

一、“非遺”傳承現狀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意見》,各省市、自治區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保護條例與政策法規[1]。各省市也設立了專門的部門來進行非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提上日程,得到了政府、社會等各方面的重視。但非物質文化的建設及傳承實踐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困境。

1.重申報、輕保護,功利化傾向突出

通過調研發現,當前各地為了追求政績工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過度商業化開發的現象時有發生。各地為了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撈取一杯羹,不顧一切代價想擠進“遺產名錄”,但在入選后,便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作地方政府部門的搖錢樹,對這些文化遺產進行過度開發,一些功利性演出與商業包裝使得這些民族文化的記憶完全變了味。

2.政府干預過多,法制保護不健全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繼承,離開政府的支持與保護將寸步難行,但如果政府部門過多地干預,則會影響遺產傳承人的積極性,使非遺保護的原生態環境受到影響,反而不利于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因此政府要正確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職能,盤活非物質文化遺產供需市場,同時加大法律監管與考核機制,還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來面貌。

3.財政投人不足,保護經費匾乏

調研分析得知河北省絕大多數地方政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者提供一定的保護資金,但遠遠滿足不了遺產保護的需要。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許多文化、歷史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無法得到及時的收集和整理,有些展覽和培訓機構是保護和傳承非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這些場所同樣由于缺乏資金保障而長期處于停滯狀態。

4.傳承人年齡老化,后繼無人

由于一些遺產資源所產生的回報不佳,許多民間傳統技藝面臨著斷代的危險。一些掌握絕技的傳統藝人年齡老化,而年輕一代卻不愿學習這些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傳統技藝,一些非傳統傳承人的權益沒有得到切實的保障,缺乏學習與繼承的熱情。不乏少數傳承人為了謀取利益,忙于商業“趕場作秀”,牟取暴利,無暇鉆研技藝,導致傳統技藝水平下滑。

5.遺產保護專業人才短缺

目前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人員嚴重匾乏,現有的非遺保護工作開展十分困難。由此可見,急需拓展非遺傳承人培養路徑,尤其要開拓社會傳承、家族傳承等渠道,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更長遠地傳承下去。

二、非遺文化傳承融入高職教育的必然性

高職院校承擔培養優秀專業技術人員的任務,從非遺技藝傳承人培養層面來看,高職教育具有資源整合、學術研究、創意宣傳、創新推廣等諸多優勢。

(一)對接產業結構改革,培養特色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

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技術人員,適應我國產業結構的變革與發展,提高畢業生就業創業的能力。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變革,文化創意行業日益成為當今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隨著大眾對文化創意的需求在不斷擴大,日漸成為當前新的社會經濟增長點[2]?!胺沁z”技藝歷經了漫長的歲月和歷代匠師的辛勤實踐,積累了許多珍貴的創作經驗與工藝技巧。把“非遺”技藝與高職院校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既增強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又使學生深刻理解我國悠久的“非遺”文化藝術,進而拓展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最終達成高職院校為社會輸送高素質專業技能型人才的目的[3]。

(二)弘揚工匠精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高等職業院校在弘揚和傳承“非遺文化”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高職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融合,創新具有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開拓校企結合課程,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社會崗位的需求是高職培養的基礎,高等職業院校是培育技術能手的重要載體,人才的培養要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把工匠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入到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建立激勵機制、評價標準,營造非遺技藝講授與傳承的良好氛圍,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傳統非遺技藝,既感受傳統文化,又提升手工操作技能,真正做到德技并重。只有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才能讓學生真正認識非遺,傳承非遺、保護非遺,引起學習的興趣,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三)傳承技術,解決傳承人培養的瓶頸

隨著數字化技術飛速發展,傳統的手工作坊式傳承方式已經不能適應非遺傳承的需要,造成了傳承者短缺的現象,高職院校的畢業生也面臨就業問題。要想有效地化解職業技術“供需”的矛盾,必須把“非遺”與職業教育結合起來,并在職業學院中開設相應課程,從理論體系、專業課程學習以及手工實踐操作等幾個方面,來彌補傳統手工作坊式培養的缺陷。與此同時,職業院校還應通過整合各方的資源,為“非遺”的保護和繼承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發揮高職院校對“非遺”傳承和傳播的促進作用,使學校、企業、政府、市場共同努力形成一個共同發力的良性循環,從多角度解決“非遺”的繼承和發展困境。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融合模式

1.依托大師工作室,打造“雙師”團隊

近幾年,我國對高職院校的發展給予了極大地重視,全國人才工作會議把培養技能人才放在突出位置,被列為國家12項人才工程之一。為了貫徹《國家中長期人才工作規劃綱要》和全國人才工作座談會精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正積極開展“技能大師工作室”系統的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將是一種重要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這種模式,高職教師可以經常和大師們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學習[4]。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制定了課程目標,以階段性成果展示為結點,把理論與技能有機結合,打造“雙師”團隊,使學生“非遺”技能傳承有了長足的發展。比起傳統的單一學徒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效果更顯著,培養的學徒數量更多,從而解決傳承人斷檔的嚴峻問題。通過“技能大師”工作室,高職教師參與其中,與非遺傳承人共同承擔教學任務,參與人才培養過程,不僅提高職業院校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打造“雙師”教學團隊,也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2.大力推進校企合作,發展現代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要求,也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通過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教師與師傅聯合傳授,推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學業生到“大師”企業實習,采取“大師+實訓+頂崗實習”的方式,由校企聯合組建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考核方案,校企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創新教學內容,創造良好的實習條件[5]。這樣的模式可以使教育和工作的銜接更加緊密,實現專業教學與企業生產相結合,教學管理與企業管理相結合,通過更深層次的嵌入式校企合作,推動教學改革,培養用得上、留得下,工作后可持續發展的高職高專新型技能人才,促進“非遺”人才培養良性發展。

3.“非遺進校園”與“現代學徒制”融合,實現多維度統一

“非遺”傳承人對天賦、品格、能力的標準要求較高,導致傳承面臨著“瓶頸”和“斷代”的危險?!胺沁z”文化走進高職院校,既讓學生們了解“非遺”的傳統和技術,也為后繼傳承提供契機?!胺沁z進校園”與“現代學徒制”融合,既可以有效緩解“非遺”傳承人斷檔問題,又可以實現學生創業,可以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實現多維度融合與統一。能夠推動創新實踐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非遺傳承的深度鏈接,對于“非遺”傳承人的選擇,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四、高職院?!胺沁z”文化傳承融入高職人才培養策略

1.大力營造“非遺”的文化藝術氛圍

“非遺”的繼承和發展離不開專業技術人才的支持。高職院校藝術設計相關專業將“非遺”文化與實際的教學內容相融合。以河北旅游職業學院為例,藝術設計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結合專業實際開設剪紙選修課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寧剪紙技法融入課堂教學中,同時將承德文化真正落實到課堂之上。

承德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不僅擁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也擁有眾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內容涉及較廣,包括民間工藝、體育競技、雜技等許多不同種類。如隆化二貴摔跤、契丹始祖傳說、山莊老酒釀造技藝、板城燒鍋酒五甑釀造技藝、寬城背桿、豐寧滕氏布糊畫、掄花等9 項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省級非遺項目59 項,市級非遺項目167項。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力,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燕趙兒女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智慧結晶,也是中華文明的瑰寶。2016年,豐寧滿族剪紙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豐寧滿族剪紙以陽刻為主,陰刻為輔,批毛纖長,剪工精細,傳統手工技藝傳承發生改變,一些手工藝行業日漸縮敗,甚至面臨“失傳”和“斷代”等傳承危機,如何有效保護和傳承非遺手工技藝已經刻不容緩。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術設計學院,將傳承地方民族文化、鼓勵民族化創新實踐作為藝術設計學院辦學的重要特色之一,將民族化設計教育理念和實踐作為設計類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讓學生掌握“非遺”文化和工藝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利用“非遺”工藝去積極地創業和就業,使其與“非遺”的技藝相融合,拓寬就業和創業的寬度和深度,優質的創業項目又進一步促進“非遺”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2.將企業項目引入教室

“非遺”工藝之所以受到冷落,是因為脫離了市場,淪為“孤芳自賞”的境地?!胺沁z”課程必須要結合企業真實項目,根據企業的實際產品生產規范和市場需要進行培訓,避免出現不切實際的創意設計方案?!胺沁z”技藝起源于民間,自然要回歸于民間。所以,在日常課堂訓練中就緊緊圍繞人們現實的生活需求展開,打破“課堂作業——產品——商品”的轉化壁壘,進一步修正和完善學生的學習方向和學習積極性。以河北旅游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為例,開設專業基礎課程《旅游工藝品開發》,將非遺手工藝的蠟染、扎染、壁掛編織技藝融入旅游工藝品設計與制作中,并以此為契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教學相結合的研究,初步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教授與傳承的模式,此類傳承經驗值得高職高專藝術類院校借鑒與推廣。

3. 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建設。

“非遺”項目走進課堂,“非遺”傳承人與專業教師共同開發課程,將技藝傳承與創新,收集豐富的數據資料,包括圖文資料、數據影像資料及傳承人掌握的手工技藝及其創作過程資料等。如果將這些數據基于互聯網大數據模式,構建一個以“非遺”文化傳承為目的的信息共享平臺,對“非遺”文化的推廣、市民文化素質教育提高、學科資源整合與分享都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所以,高職院校在推動“非遺”項目走入校園的同時還應注重資源的開發、積累和保護,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建設。

總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推廣,是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胺沁z”項目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與相關專業課程相融合,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結合本地區的產業特點和文化背景,形成高職院校自身的辦學特色。不僅有利于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使人們從真正意義上了解非遺文化價值和藝術內涵,讓非遺手工藝再次煥發出光彩,讓非遺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更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歷史責任感。

猜你喜歡
非遺技藝文化遺產
金屬抬鑿和鏨刻技藝綻放蘇州
琉璃燈工技藝的魅力與傳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鄭慶章 把“弄虎”技藝傳回大陸
Tough Nut to Crack
淳度:泉州鹵煮的“匠”技藝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