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東南杉木林經營現狀及培育探討
——以文山州馬關縣南撈鄉為例

2023-01-06 12:36羅胤林國劉
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 2022年1期
關鍵詞:間伐林農杉木

羅胤,林國劉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云南 昆明 650051)

杉木屬高大喬木,主要生長于我國南方地區,具有生長速度快、材質好、產量高、用途廣泛等特點。位于文山州馬關縣東部的南撈鄉自然條件優越,人均土地面積大,適宜于杉木生長,因此,當地種植杉木時間較早,種植規模較大,是主要的林業產業和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但由于栽植技術落后,管理能力有限,發展模式單一等原因,杉木木材產量和杉木林下產業一直處于較低水平。

1 基本概況

馬關縣地處云南省東南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南部,東與麻栗坡縣相連,并與西疇縣隔盤龍河相望,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交界,西南與紅河州河口縣、屏邊縣毗鄰,北與文山市接壤。南撈鄉杉木林存在大資源、小產業、低效益等問題,現有杉木生長率較低,林分質量不高,難以培育大徑材。杉木林附加產業發展起步較晚,基礎薄弱。

全鄉杉木林地面積5 547.5 hm2,蓄積184 220 m3。其中,有林地面積2 915.4 hm2,蓄積182 620 m3;疏林地面積515.0 hm2,蓄積1 600 m3;未成林造林地面積2 117.1 hm2。已達檢尺的杉木林按徑級組統計:小徑組(平均胸徑6~12 cm)杉木林面積1 157.6 hm2,中徑組(平均胸徑14~24 cm)杉木林面積1 182.6 hm2,無大徑組(平均胸徑26~36 cm)和特大徑組(平均胸徑≥38 cm)杉木林。杉木凈生長率為9.21%。全鄉林下種植砂仁、草果等經濟作物330.88 hm2,杉木林下實驗性種植草珊瑚、滇黃精、砂仁0.36 hm2,杉木林下經濟生產幾乎為零。

2 存在問題

2.1 缺乏良種壯苗

南撈鄉杉木苗木大部分是自給自足。種子是當地林農從一般杉木果實中摘取,果實和種子沒有經過嚴格的篩選,種子質量參差不齊,達不到良種要求。加之缺乏良種培育技術,培育過程科技支撐不夠,培育出來的苗木移栽時未進行嚴格的分級和檢疫,苗木健康得不到保證[1]。

2.2 種植地塊選擇不合理

杉木種植地塊未進行嚴格把關,當地林農選地隨意性較大,沒有充分考慮種植地塊海拔、土壤、土層厚度、坡向、坡位、坡度等立地條件和光照、溫度、濕度等氣候因子。

2.3 栽植技術不規范

南撈鄉林農在栽植杉木時栽植方法簡單,沒有整地打塘習慣,僅在原有荒山荒地或無立木林地上一鋤下去,將苗木塞于其中,回土踩緊即可(當地俗稱“牛開嘴”種法),沒有做到“三埋兩踩一提苗”種植技術要求,導致苗木根系得不到舒展,甚至被折斷,加之定植完成后沒有及時澆定根水。另外,當地林農片面認為增加栽植株數,能提高杉木產量,當地杉木栽植株行距多為1.2×1.2(m),種植密度多達6 950 株/hm2,遠遠超出正常栽植密度,導致杉木林光照不夠,嚴重影響了杉木的生長速度和生長率。

2.4 管理跟不上

南撈鄉杉木絕大多數靠自然生長,林農管理意識淡薄,不掌握杉木施肥、除草、病蟲害防治、撫育間伐等管理關鍵技術,導致杉木生長緩慢,無法培育大徑木材。

2.5 發展方式單一

南撈鄉杉木產業僅停留在為市場提供價值較低的中小徑材,杉木林附加經濟產品及杉木多元化林產品培育能力不足,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短,林農短期、中期、長期收益得不到保障,杉木林地綜合利用率不高,總體效益低下,杉木產業難以得到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3 杉木林培育方法及措施探討

3.1 培育良種壯苗

3.1.1 采種

采種對象最好是特定的杉木母樹林或種子園,也可選擇年齡20~30 a 生長良好且無病蟲害的優質杉木,10~11 月上旬,種球由青綠色轉為黃褐色時為最佳采種時間,種球需在晾曬場暴曬,直至種球鱗片咧開,通過反復搓揉種球獲取杉木種子。得到種子后,應進行統一篩選,剔除顆粒形狀小、干癟的種子,然后將保留種子儲存到通風干燥的庫房,以備翌年春播。

3.1.2 育苗及管理

育苗前期要對選擇好的育苗地進行深耕細作,保證深度至少達30 cm,并將土壤中大泥塊進行集中篩選清理,換填細軟砂質壤土。采用高床育苗法,床高25 cm,床寬120 cm,要求床面平坦,溝道通暢。播種時間通常2~3 月,播種方式采用撒播,播種量為75 kg/hm2,播種后覆蓋1.5~2.0 cm 厚的細土。播種后需在土壤表面施加基肥,肥料類型選取腐熟的餅肥或農家肥,育苗管理中要根據天氣情況適時灑水,及時除草松土,適當間苗,每周噴0.5%波爾多液1次,以防止病蟲害發生,并根據苗木生長情況適當追肥。6 月以前要加強排水,7~8 月要注意灌水抗旱,9 月以后要停止施肥灌水。杉木移栽前要注意科學選苗,應選擇苗木地徑>0.5 cm,苗高>30 cm,根系長度>20 cm,充分木質化,葉色紫紅或灰綠,無損傷的1 a生Ⅰ級壯苗。

3.2 選擇適宜地塊

根據杉木對氣候和立地因子的適生要求,應選擇水濕條件優越的區域作為造林基地。在氣候上,應選擇溫暖濕潤、雨量充沛、風小霧多、霜雪少的氣候環境。要求年平均溫度在13~22 ℃,1 月平均溫度5~10 ℃,年降水量在1 500 mm 以上,且分布均勻,全年降水量大于蒸發量[2]。在立地條件選擇上,海拔最好選擇400~800 m[3],最高不宜超過1 500 m;土壤應選擇以花崗巖、頁巖等風化和發育的土壤,pH值要在4.0~5.0之間,土層厚度要在80 cm以上,腐殖質層厚度在中等或中等以上,土壤要相對疏松、濕潤、富含有機質、具有良好的排水性[4];坡向選擇最好是陰坡或半陰坡;坡度最好選擇15°~30°之間;坡位最好選擇山谷地帶或山坡中下部。

3.3 規范栽植技術

3.3.1 整地挖塘

整地之前要先清理種植地塊上的灌木和雜草,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設置不同的整地方式。整地方式通常有全墾整地、帶狀整地和穴狀整地3種,坡度大于25°的,以水平帶狀整體方式或穴狀方式進行整地,穴墾最好采用品字形整地法,以免水土流失;而坡度小于25°,土壤板結的環境下應進行全墾,通過深翻的方式進行整地,深度需達40 cm 以上[5],清除較大的石塊和樹根,整碎耙平。挖塘前應計劃好栽植密度,栽植密度控制在2 500 株/hm2適宜,株行距選擇2×2(m),挖塘沿等高線進行,規格為(長)40×(寬)40×(深)30(cm)為宜,栽植前15 d表土回填,表土要細碎,撿盡石塊和樹根。

3.3.2 栽植

杉木裸根苗栽植應選擇在1~3月,而袋苗可以適當延長栽植時間。選擇陰天、小雨天或雨后進行栽植,不宜在土壤較干、風大或大雨天栽植。栽植前先在每個坑穴內放入0.20~2.5 kg 鈣鎂磷肥,將肥料與土壤進行充分攪拌,栽植時用稀泥糊根,采用“三埋兩踩一提苗”步驟,做到苗直、根舒、壓實,苗尖向下不“反山”,適當深栽,提高杉木抗風抗旱能力[6]。同時應注意,杉木根際萌條較為活躍的地方為杉木根際上方10 cm 左右范圍,栽植過程中要避免活躍部分裸露在土壤外。

3.4 強化后續管理

3.4.1 除草松土

杉木栽植后3 a內需除草松土,直至幼樹郁閉成林,每年適宜進行兩次除草,第一次除草在5~6月,第二次除草在9~10月上旬,除草以全鏟為好,同時進行松土和除萌,對于萌發萌條,應保留一根主干,其余從基部除掉。除草有人工鏟草和化學除草兩種,化學除草時藥劑會導致污染土壤和水源,因此,建議采用人工除草。

3.4.2 施肥

杉木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均需要進行追肥,追施肥以磷肥為主,磷鉀混施或氮磷混施效果最好,不宜單施氮肥,可結合草木灰、人畜糞尿等有機肥。施肥方式最好采用穴施法,在每株杉木的兩側分別挖穴,穴深在15 cm左右,施肥時不能讓肥料直接接觸杉木根部,以免造成樹木根部的損害[7],追肥后需要及時覆土,一般施肥在雨后進行,施肥前應清除杉木周圍的雜草與灌木等爭奪營養成分的植物。栽植后的第二年、第三年的4~5 月份可用磷酸氫二銨各追肥1 次,施肥量在0.25 kg/株為宜;栽植第五年、第六年的4~6 月份各進行1 次,施肥量在0.30~0.40 kg/株為宜;杉木達中齡林及近熟林后,宜在間伐后施肥,每株施N∶P2O5∶K2O≥45 的高效復合肥0.5 kg效果最好,隔年施入,連續兩次。

3.4.3 間伐

幼林進入郁閉3~4 a,即造林8~9 a后,林木開始分化明顯,出現被壓木、枯死木,自然整枝強烈,枝下高超過樹高1/3,郁閉度達0.8~0.9時就要進行第一次間伐,間伐要遵循“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劣留優”的原則,間伐的時間一般是冬季或者是初春時節,間伐期一般為5 a,間隔周期不宜過短,強度一般在25%~30%,間伐后郁閉度0.6~0.7。第一次間伐后,當郁閉度達到0.8 以上時再進行第二次間伐。

3.4.4 病蟲害防治

杉木生長過程中常見病害有猝倒病[8]、炭疽病、黃化病、細菌性葉枯病等;常見的蟲害有杉梢小卷蛾、粗鞘雙條棚杉天牛、白蟻等。具體防治方法是:猝倒病用0.5%波爾多液每隔10 d噴施1次,連續噴灑5 次,也可用65 % 敵克松800 倍液進行噴施防治;炭疽病在每年6 月時,噴灑多菌靈可濕粉劑,次數為3~4 次;黃化病用含錳的溶劑噴灑;細菌性葉枯病用1∶2∶100 的波爾多液10~15 d 1 次,連續噴2~3 次;杉梢小卷蛾用40 %啶蟲毒死蜱1 500~2 000 倍液噴殺幼蟲,可連用1~2 次,每次間隔7~10 d;粗鞘雙條棚杉天牛在幼蟲期用40%的氧化樂果乳油和50%辛硫磷乳油150倍左右進行噴殺,或者使用刮皮涂藥等;白蟻以物理防治為主,如燈光誘殺,還有挖沙埋白蟻的主巢,也可用壓煙熏殺或者噴灑螞蟻粉等。

4 發展林下產業

發展杉木林下產業能更好地提升杉木林地綜合經濟效益,有效解決杉木林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短,短、中、長期收益得不到保障,杉木林地綜合利用率不高等問題。

4.1 林下種植

杉木林下可根據不同立地條件、氣候狀況選擇種植黃精、草珊瑚等中藥材。杉木林種植黃精應選擇中、近熟杉木林;坡位選擇下坡最好;坡度最好選擇25°~30°,不宜選擇平地或較小的地塊;杉木郁閉度最好選擇0.4~0.5[9],可通過適當間伐來實現;土壤要疏松、肥沃,透氣性好;黃精栽培時要選擇具有兩節一頂芽、重量40~80 g的根莖;播種時間選擇秋播;種植過程要注意水肥管理,選擇施用農家肥效果最佳。杉木林種植草珊瑚應選擇陰濕、肥沃的土壤,草珊瑚在郁閉度0.5~0.7林下鮮重、高度和叢數最大[10],杉木經營密度以1 050 株/hm2為宜,上層杉木林密度適中,林內光照強度合理,才利于喜陰濕的草珊瑚生長。

4.2 林下養殖

利用林間空地合理發展林下養殖,一方面可以減少林間雜草和林木爭水爭肥,另一方面動物產生的糞便為樹木提供大量的有機肥料,促進了樹木生長。根據當地市場需求和現有資源狀況,借鑒現有林下養蜂、養雞等技術經驗,充分考慮杉木林地附近水源、花源、坡度、坡向、交通等因素??稍诨ㄔ簇S富、水源近、杉木稀疏的中上坡位選擇林下養蜂;可在水源好、交通方便、光照強度大的稀疏杉木林下選擇林下養殖豬、雞、鴨、鵝等。

5 結語

培育杉木大徑材和發展杉木林下產業是南撈鄉增加林農收入,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只有科學培育大徑材和發展林下經濟,改變傳統種植方式,從培育良種壯苗開始,科學選地、合理規劃、加強栽植技術培訓,強化“三分種,七分管”的種植理念,才能提高杉木林地綜合經濟價值;只有通過建立標準示范地,加大技術推廣,激發當地林農發展積極性,帶動地方區域性社會經濟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杉木產業發展不能簡單追求數量,應充分考慮杉木產業發展質量,提高產品競爭力,為當地林農帶來真正的實惠。

猜你喜歡
間伐林農杉木
梨園間伐改形技術探索與建議
河北省平原地區林農技術培訓供需分析及發展對策*
產業教授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現路徑
不同間伐強度對香椿中齡林生長和干形的影響
森林撫育間伐技術的應用
——以杉木撫育間伐為例
不同混交方式杉木人工林生長量影響研究
間伐強度對杉木中齡林生長和結構的影響
杉木黃化病的防治技術措施研究
沙洋停征林業“兩金”減輕林農負擔
不同比例凋落物的分解動態變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