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研究述評

2023-01-07 17:22張雨桐劉宗靈
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理論時代

張雨桐 劉宗靈

(電子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惫餐辉J巧鐣髁x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如今,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已如期實現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闊步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值此時代契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展理念,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新飛躍的重要內容。

共同富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界圍繞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實踐路徑、創新價值等方面展開了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為形成科學系統的共同富裕機制體系提供了理論基礎。

一、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

任何一個理論學說的產生都不是無垠之水、無根之萍,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也不例外。從目前研究成果來看,學界對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研究,雖角度不一,但基本都從理論溯源、文化土壤和時代背景三個方面展開。

第一,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理論溯源研究。學術界對此問題的認識大同小異,基本上認為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理論淵源主要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集體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并在繼承二者的合理內核之上,基于現實條件進行了創新發展。首先,學者們普遍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無產階級擺脫資產階級剝削壓榨、實現社會財富平等化的科學邏輯,為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提供了價值參考。羅明忠認為,列寧、斯大林厘清了共同富裕與社會主義的關系,將共同富??醋魇巧鐣髁x的核心特征,同時確立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內涵、路徑的重要理論支撐。[1]其次,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對共同富裕理論的探索發展是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形成的更為直接的理論源泉。陳鑒、聶家華認為,毛澤東的農業合作化思想和大力推動生產力發展思想為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參考。[2]郭瑞萍、李丹丹認為,鄧小平關于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和生產力的發展以及規劃共同富裕實踐路徑的思考對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產生了直接的影響。[3]蒙慧、趙一琛認為,習近平與鄧小平對共同富裕的思考在時代主題、文化底蘊、理論基石、實踐指向上一脈相通,與此同時,基于時代命題的轉變,習近平在內涵、戰略、實踐三個層面進行了創新發展,其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更適應新時代中國發展的需要。[4]施文認為, 以江澤民、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兩代中央領導集體繼續堅持實現共同富裕的理論與實踐,分別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載體和科學發展觀為核心實現了共產黨人共同富裕觀在不同時期的創新性發展,奠定了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結合時代需要繼續探索的理論延展傳統。[5]可見,從理論源泉來看,學者們肯定了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是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深入革新,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同時,馬克思主義前輩們的理論之光也照耀著新時代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創新之路,奠定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牢固基礎。

第二,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文化土壤研究。許多學者都認為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特別是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成長沃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是中國人民樸素社會主義思想、共同富裕理念的濫觴。這對人們理解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有著一定的哲學啟示。劉長明、周明珠認為,從上古文明的天道均平思想到先秦諸子的抑強扶弱思想再到封建社會農民起義軍樸素的“等貴賤、均貧富”思想,這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共同富裕思想逐漸內化為一種高尚的核心價值滲透進國民的血脈中,成為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思想來源。[6]丁春福、王靜認為,儒家的“天下為公”“和”思想的價值導向以及“協和萬邦”的原則等都是涵養習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土壤。[7]但同時,學者們也主張正確認識傳統文化對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影響,因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富裕理論是對傳統均平思想的揚棄與超越[8],是在堅守本源中走向新高度的科學社會主義實踐理論。

第三,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產生的時代背景研究。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盵9]2021 年,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握發展階段新變化,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盵10]眾多學者結合習近平講話以及學理分析,從國際、國內兩個環境來分析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時代背景。就國際環境而言,“兩個大局”背景下全球發展不平衡、貧富分化問題突出;就國內環境而言,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為推動共同富裕開創了良好條件。在這一基礎上,劉文龍、張倩認為,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是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科學回應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同時也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11]胡鞍鋼、周紹杰從政治保證、經濟基礎、發展階段、主要途徑等八個方面詳細說明了當前推進共同富裕的時代條件,為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提供了細化的學理支撐。[12]

二、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研究

準確把握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是腳踏實地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理論基礎。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的講話中進行了總括性闡述,“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深入研究不同階段的目標,分階段促進共同富?!盵10]。這一重要論述全面地揭示了新時代共同富裕的深刻內涵。學界對這一問題也展開了深入探索,主要分為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來看,即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處理解把握當代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方世南認為,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遵循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同時也符合馬克思群眾史觀的理論內核,是消除社會兩極分化、實現自由人聯合體的必由之路。[13]

第二,從政治邏輯來看。汪仕凱認為,當前實現共同富裕絕不單指經濟建設,更包含政治意涵,而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的政治內涵就是指要打破基于權力形成的各種利益固化,促進中國社會健康發展。[14]易伍林也認為,當今一部分先富起來群體缺乏反哺社會的意愿,甚至借機掠奪社會財富。如何創造條件引導先富群體回饋社會,進而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15]

第三,從經濟邏輯來看。胡承槐、陳思宇認為,新時代共同富裕是“財富富裕狀況,即整個社會的財富產出足以讓全體社會成員擺脫貧困超越小康的狀況”[16]。史晉川從現代經濟學理論的帕累托改進和卡爾多-??怂垢倪M兩方面論證了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強調當今實現共同富裕要重視高質量發展和分配制度。[17]鐘貞山、顏雄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角度指出,我們要在遵循經濟發展規律、自然規律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18]

第四,從社會建設角度來看,學者們將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內涵放在社會政策、社會結構等框架下進行了思考。李靜波、祁靜認為,新時代共同富裕理念更重視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三大報告的要求合理拉開收入差距、防止貧富懸殊,堅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體現社會公平。[19]劉培林、錢滔認為,共同富裕的社會內涵最明顯的特征是中等收入階層在數量上占主體的和諧而穩定的橄欖型社會結構。[20]

第五,從綜合性來看,學者們認為共同富裕是囊括各方面的整體概念。葛道順認為,“共同富裕是全國人民共同創造和發展的總體成果,是包括政治權利以及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福利的全結構福祉”[21]。曹亞雄、劉雨萌也認為,共同富裕內涵是綜合性范疇,“涵蓋了人民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體現和反映美好生活的多領域的發展要求……是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全面進步成果的綜合體現”[22]。

三、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研究

習近平在2022 年新年賀詞中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也絕不是一馬平川、朝夕之間就能到達的。同樣,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也注定要面對各種艱難險阻,如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等。這些問題只能在具體實踐中加以解決。目前,關于共同富裕實踐路徑的研究已成為學者聚焦的重點,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在主要路徑方面已形成了共識。

第一,夯實制度基礎——“兩個堅持”永不動搖。學者們普遍認為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實踐前提是建立在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之上的,沒有這兩個堅持,共同富裕的實踐將只是空中樓閣。首先,堅持黨的領導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證。新時代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黨的領導對于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作用,認為“越是形勢復雜、任務艱巨,越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李智娟認為,黨的領導與共同富裕密不可分。一方面,是否走共同富裕道路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一個根本標志,是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能力的檢測和考驗。堅持共同富裕的理念和實踐有利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另一方面,黨的領導是共同富裕實現的政治保證。[23]可見,黨的領導既是共同富裕的前提要義,也是共同富裕實踐的執行保障,唯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才能確保共同富裕相關政策落地見效。其次,堅持并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支撐。堅持并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能夠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對于促進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周文、肖玉飛從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維度探析當今共同富裕實踐路徑的觀點十分具有代表性,他們從所有制結構、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個關鍵點入手進行分析,認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具有實現共同富裕的獨特的制度優勢,有利于破解效率與公平的難題、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層面的協調發展 。[24]劉偉強調,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應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方能實現共同富裕的長遠目標。[25]

第二,做大做優“蛋糕”——高質量發展。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要政治論斷為我們更好落實共同富裕指明了前進方向——實現共同富裕必須推進高質量發展,尤其要注重發展的高質高效和協調平衡。

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前提是象征社會總財富的“蛋糕”不斷做大,這背后需要經濟的持續向好增長。當前,經濟增長要體現新發展理念,就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國民經濟長遠向好,確保共同富裕源頭活水不竭。楊彤彤、王春娟重點論述了創新、綠色等新發展理念對高質量發展的長期向好的關鍵作用,強調在全過程、各領域都應貫穿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26]在具體的發展內容上,多位學者都關注到了數字經濟部分,認為數字經濟將極大推動生產力發展和影響社會要素、財富分配,提出應抓住這一技術變革,將其正確運用到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實現人民共同富裕中來??傊?,生產力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近年來學者們對這一問題研究的主要關注點在新的生產方式,尤其是虛擬經濟模塊方面,這為拓寬經濟發展樣態、更好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更多思路。

進入新時代以來,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突出,包括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不平衡等,這些問題的存在要求我們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補齊短板、縮小差距,避免“木桶效應”。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強調,要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強化行業發展的協調性。關于協調城鄉發展,學者們多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來闡釋農村發展思路,強調要把脫貧與振興銜接起來,最終實現鄉村整體富裕,以防止城鄉差距加大、相對貧困問題突出,直接影響到共同富裕的戰略全局。關于協調區域發展,方寧從區域產業優勢、區域間良性互動、發達地區帶動欠發達地區三個方面闡述了區域協同發展思路。[27]關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也是近年來學者熱議的話題。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提到的促進共同富裕第一原則即是“鼓勵勤勞創新致富”。習近平要求全體人民對實現共同富裕要有強大的內生動力,這是從根源上解決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良藥。楊靜、陸樹程認為,一方面,我們需要加強對物質、精神共同富裕的理論認識;另一方面,黨和政府應從實際層面出臺激勵政策,如樹立致富典型、堅持教育扶貧等,發揮物質幫扶、精神幫扶的共同作用。[28]總之,唯有打破不平衡壁壘、激勵社會財富充分涌流、暢通向上流通渠道、創造更多致富機會,發展不平衡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第三,堅持共享理念——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同富裕的實質是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對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的內涵,習近平闡釋為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四個方面,它的中心思想就是在努力做大“蛋糕”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公平正義的價值分配制度:一方面重視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重視社會福利的全面覆蓋。對此,我們黨需要從頂層設計著眼,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供更多社會公益服務,切實增強人民獲得感,真正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要求。學者們也立足時代痛點,就分配制度與社會福利體系展開了思索。

推進共同富裕,構建起完善的分配體系是基礎。李海艦、杜爽從宏觀層面闡釋了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三個環節,強調初次分配應體現效率優先原則,再分配應體現公平優先原則,第三次分配應以自愿為原則、以道德文化為引導、以機制創新為驅動,詳細說明了構建完善的分配體系的全過程要素。[29]唐仟伍、孟娜、葉天希則從分配主體入手,構建了一個基于“有效市場、有為政府、有愛社會”的“三輪”共同驅動模型的走向共同富裕的分配機制。[30]張雷聲從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基本原則、分配基礎性制度安排、構建橄欖型分配結構三個方面提出了通過分配手段推進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31]

值得注意的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五中全會和“十四五”規劃都強調要重視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近兩年來,學界也在拓展這一問題的研究邊界。江亞洲、郁建興對第三次分配與共同富裕關系的研究十分具有代表性。他們通過分析第三次分配對共同富裕的作用機制,提出了新時代在實現第三次分配時要從慈善捐贈、社會企業、志愿服務、文化藝術等方面著手,實現社會機制主導下的第三次分配。[32]

四、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創新價值

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之一,不但指引著中國未來發展方向,而且代表著21 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其中蘊含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對繼續深入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從理論維度來看,朱品儒、韓璞庚主要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角度進行探究,認為新時代共同富裕在主體、內容、條件上實現了對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繼承和超越,尤其在內容上更“全面”,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共享共富內容廣泛性的時代弘揚。[33]張春敏、吳歡認為,新時代共同富裕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立足社會現實進行繼承和發展,具有突出的理論貢獻和現實意義。[34]曹永棟著重從時代性維度論述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理論創新,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深化了“共同”范疇,也豐富了“富?!眱群?。[35]從實踐維度來看,孫智君、范嘉旭等人認為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實踐創新體現在發展高技術產業、縮小城鄉差距、發展高質量服務業、區域協調、構建公平合理分配制度以及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六個方面,從各方面、以各種方式探索了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36]最被學界重視的實踐創新是精準扶貧,其中,萬建武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他認為,中國特色扶貧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新發展,是中國對人類減貧事業作出的重大貢獻,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形成了反貧困的中國方案。[37]

五、研究評述與展望

新時代以來,學界對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研究投注了巨大熱情,雖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為深化相關專題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鑒和必要支撐,但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第一,基礎研究有待深化。從研究現狀來看,學界對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基礎研究還不夠深入,其中解讀宣傳性的文章居多,從學理性角度研究的成果相對較少,且研究成果中論文遠多于專著,表明學界對于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研究亟待走向深入。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并非紙上談兵,它涉及一場關系政治、經濟、民生的全社會改革。如何從學理角度確認共同富?;靖拍?、如何科學化梳理推導共同富裕實踐路徑,都是學界亟需回答的要點。

第二,研究視野有待延伸。當前的相關研究多從應然角度對新時代共同富裕進行理論層面回答,試圖用思維思辨方式回答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疑難問題,而缺少從實然角度探索答案。這顯然是不夠的。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的研究層面上。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實踐已有相當長時期的前期探索,例如脫貧攻堅就是前期重要一環,但是學界對二者的聯系、實踐層面的探究并不充足,還存在研究空白,值得深入挖掘。另外,當前研究方向大多集中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向、政治學方向等,缺少跨學科、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存在著研究內容泛化、研究路徑單一的問題。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新時代共同富裕的深入研究絕不只是某一學科的“私家園林”,而是眾多學科領域的“新大陸”。我們只有立足共同富裕時代課題,進行全面系統分析、拓展實證性研究、打破學科壁壘,才能探索出更加科學合理的共同富裕實踐之路。

第三,研究體系有待完善。通過梳理可以看出,目前的相關研究多局限于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某一內容,如理論來源、實踐路徑、價值意義等。這種同一定點不同闡述的研究固然體現了豐富多樣的理論表達,但是也暴露出研究成果碎片化、研究體系有待完善的問題。當前,學術界整體性、全局性、系統性探究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理論建構仍處于初步階段,研究成果呈現各說各話的現象,對于基礎性問題、具有共識性的基本理論體系的認識建構問題、共同富裕與其他相關課題之間的聯系問題等較少進行研究,使得當下的共同富裕研究呈現“孤島化”現象。質言之,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理論大廈還需要在基本架構上深入探究,而構建整體理論框架是新時代共同富裕理論與實踐長期發展的可靠基石。

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的動態的研究課題,學界對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進一步深化研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是走向學理研究。隨著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詳細闡釋共同富裕理念后,學界對共同富裕課題格外關注,相關研究各點開花。但在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問題導向、實踐路徑上還需要進行充分的學理闡述和全面研究,如新時代共同富裕的量化標準、數據邏輯等都需要科學的論證,進行可視化的論證分析。如此,才能挖掘出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學理深度,提出更加切實可行的前瞻性建議。

二是走向實然視角。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是吹響新時代共同富裕實踐探索的號角,一切理論也應歸于現實運用,如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的研究就急需與具體案例相結合。2021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的發布,意味著浙江將作為共同富裕實踐的先行者,這為新時代共同富裕在更多省域落實提供了一方試驗田。學界應把握這一創新范例,對具體實踐問題展開針對性研究,從實踐中找尋方法、從個性中找尋共性、從可能中找尋確證,才能形成新時代共同富裕的一般理論規律,為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探索出一條成功路徑。

三是走向多樣視角。新時代的共同富裕課題囊括多個方面內容、涉及多學科概念,如新時代共同富裕核心的經濟內涵就繞不開經濟學的范疇,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理論概念也脫離不了法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科學邏輯。此外,多學科交叉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新時代共同富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既擴大了研究視野,也為具體實踐提供了更科學全面的理論指引。因此,對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研究必然需要綜合運用多學科、多領域、多維度,才能真正回答好“新時代建設什么樣的共同富?!迸c“怎樣建設新時代共同富?!边@一時代課題。

四是走向整體思維。面對共同富裕這一龐大的時代課題,唯有堅持整體思維才能構建起科學系統的新時代共同富裕理論框架。在形成系統體系上,首先應連點成線。學界對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形成歷程研究還較為缺乏,無法展現其思想理論的發展軌跡,不利于長遠的理論延展。其次,應連線成網。學界對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研究多專注于共同富裕自身,較少與其他相關問題聯動思考,雖在論著中多有提及,但缺乏深入討論研究。新時代共同富裕思想與精準扶貧、新發展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有著一脈相承的思想軌跡,我們只有將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放到整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進行探究,才能構建起網狀系統的理論體系、形成研究合力。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理論時代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堅持理論創新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神秘的混沌理論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e時代
e時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