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在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中的滲透

2023-01-09 02:56
智庫時代 2022年24期
關鍵詞:形勢教學方式思政

鄔 敏

(貴州民族大學)

一、引言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盵1]高等院?!靶蝿菖c政策”課程是知識充實及時性、克服疑難目的性、教育指導全面性等方面均較強的一門課程[2]。該課程有利于高校學生了解目前世界新形勢,是指導他們準確綜合地了解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需要。對于高校學生所具有的靈活思維,及較強的接受新思想與新事物的能力等特點,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老師需把學生從課堂學習的客體變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即“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在思政課中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教育課堂和過去的思政課堂有著顯著不同,教師將思政課堂教育由過去的“灌輸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努力改善與強化思政課堂教育的新方式,利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運用大量生動有趣的實際案例,將抽象難懂的思政理論傳授給學生,并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逐步遞進,引人入勝,進而實現思政育人的高效目的。

二、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現狀

(一)課程教學內容設置缺乏規范化

“形勢與政策”課程盡管包括在思想政治課理論課的范圍內,但它又區別于這個范疇內的另外四門思政課程。這個課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立一個全國統一性的教學內容,更未見統一性的課本。一部分學校使用中宣部制作的《時事報告》作為大學生學習的輔導教材,另一部分學校則會采用其他輔導教材或內部編寫教學輔助資料等。外加該課程的特殊性,導致教材半年就得更新一次,每學期開學時才發給任課老師,而且“形勢與政策”課程所涉及知識豐富,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國際形勢等,讓思政老師面臨著更多困難與挑戰。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老師針對選擇課本、教學內容的設計等方面,均難以達到規范要求或達成共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極易產生學科歸屬感不強的問題。部分大學教研室沒有完全反映出它在思政內容充實和課堂活動管理環節的重要功能,在具體管理方面可能不注重老師集體備課,也未能對思政教育提出比較高的要求和標準,導致和“形勢與政策”課程有關的老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注意力分散,長久下去,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也會不認真對待,老師進行教學過程中他們也不會采取更加新穎的教學方法,極其不利于雙方的學習與教學。

(二)教學方式相對單一和滯后

大學生具有積極思考與極強的自我表現心理,他們內心對于國家形勢與政策有著強烈學習的需要,然而在外表上他們的該需要并沒有完全表現出來,可能是學生感覺到自己有著此方面學習的要求,可是院校并未切實創建較好的供給渠道。大部分“形勢與政策”課授課的教學模式相對比較單一,很多教師還存在“念ppt、念教材、背講稿”的階段,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教和學”不相融的情況,導致在思政課堂學習活動中學生沒有主體性和主動意識,學生有可能產生抵制情緒,課堂學習收效甚微,很難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該教學體系與教育方式下,同學們處在比較被動的地位,僅僅是被動地學習老師傳授的理論知識,不能以主體者參與課堂學習的全過程,他們的意見與權利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還有就是現在教師進行詳細形勢與政策的課程教學過程中,還是“灌輸式”的說教模式上,只進行教與學的遞進式教學,其他的教學方式,教師并沒有很廣泛地采用,這就會導致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與滯后,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與方式下,學習體驗感極為差,教師的“灌輸式”說教還會使學生逐漸產生厭學心理,出現“老師講老師的,學生玩學生的”尷尬場面。因此,需要教師改變現有的教學方式,敢于打破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方式,不斷地探索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如場景式、體驗式、案例討論、“互聯網+”課堂等教學方式。

(三)課程專業師資力量薄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盵1]由此可見,思政課教師隊伍非常重要,作為思政課的“核心”課程,該課程的授課教師責任重大?!靶蝿菖c政策”課涉及黨的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國際形勢政策等豐富的內容,有知識更新快、內容“碎片化”、綜合性很強等特點,因此,對于該課程的教師有更嚴格標準和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較高的判斷能力,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提升整個教學質量和效果,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如今,部分大學對于“形勢與政策”課程沒有引起充分的重視,其突出表現就是嚴重缺乏師資力量,一些大學仍然面臨著非常嚴重的專業老師數量短缺的問題,這讓許多公共基礎課程仍將利用合班授課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通過調查發現,大學“形勢與政策”課程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非專業老師占百分之七十以上,而且,一些大學任課老師大多數均是四十歲以下的青年老師,這種情況很難建立一個專業能力強、政治理論深厚的老師團隊[3]。一些學校在規劃設計“形勢和政策”課程時,可能讓學校政治輔導員老師或院校職能部門的老師任教這個課程,可這些兼職老師自己又擔負比較繁重的工作,通常不能把較多的精力和時間來研究這個課程內容,他們的教學成效自然欠佳。形式與政策課程有關的老師在很多理論構成和專業背景等環節會產生很大的差異,同時在有關課程分析探討上,他們的專業水準較低,且在教學過程中牽涉到的許多理論知識,實質上這些老師自己都還沒有完全理解,當同學們提出疑難問題時,老師將給不出及時、準確的答案,如此,教師團隊在知識支撐和教學能力方面均處于劣勢,在短時間里難以構建一整套行之有效、合理的教學體系。

三、以學生為中心理念滲透至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策略

(一)轉變教學理念:從教師到學生

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政課堂教學,是打破高等院校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模式的有效途徑?,F在實施的高校課堂基本上以老師為中心,老師在課堂活動中有絕對的權威性,同學們在課堂學習中只能被動地接受,處于被動地位,這樣很難切實反映學生的具體需求與個性。然而,思政課堂教學是需要緊緊圍繞學生來開展,是需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來教學的。如何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思政課的教學活動中凸顯出來,讓學生真正做課堂學習的主體是非常有重要的,這就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的教學活動,例如,對于一些政策的解讀,作為教師就要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學深悟透背后所蘊含的真正意義。對于學生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識,遇到的問題,教師就要主動把握社會現實里發生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組織開展教學,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了解其的思想實際和學習興趣,秉承教學知識的時效性,將理論與實踐相聯系,防止空洞的說教,把教學知識點與學生的實際想法聯系起來,采取對現時生活中發生問題的剖析及有關政策的理解,不斷擴寬學生的知識面,讓教學理論更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問題,更好地引導和教育學生。同時,教師還要堅持用數據、案例、事實說話,合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遵循正確的觀點進行分析和判斷,不斷幫助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踐行使命擔當。

將“以學生為主體”教育理念應用到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活動中,不僅可以反映老師尊重學生且服務于學生的基本原則,能夠幫助老師與學生營造平等和諧的關系,設立良好的交流平臺,也可以滿足大學生進行自我展示的欲望,以及追求達到自我價值的熱切渴望,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提升思政課程教學效率。另外,教師在授課的同時,做出規范性的舉止,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榜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讓學生的注意力時刻集中在課堂上,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識點。

(二)轉變教學模式:從說教到賦權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融合增能賦權的思想,能夠重新營造師生間的關系,讓老師與學生處在相對平等的位置。強調老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內心需要,尊重學生的權利及特有性格,并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創新思想,降低他們的叛逆心理與抵抗情緒。為了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程對學生產生的魅力,老師需要運用同理心得到他們的認可,使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不再是機械地“灌輸”,應是根據老師和學生間的相互信任來開展。而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往往完全是以“教師為主導”來開展的,一概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老師有絕對的控制權,所以學生只能被迫地接受知識,與學生之間形成了不平等的師生關系。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學生通過網絡接觸到了更多的訊息,因循守舊的教學模式已經滿足不了學生需求,教師應該轉變課堂模式,是要將學生在接受學習過程中動“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地位”,如建立平等的教學關系,包括信任學生和賦予學生相應的權利,當學生收獲到教師所賦予的權利之后,他們的積極性會有所提升,會更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任務之中,形成活躍的課堂模式。

重新構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任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要主動了解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個體發展特點,比如面對一些所謂的“差生”,不應該用“有色眼鏡”看待他們,要針對性地制訂教育方法和策略,因材施教,把握整體發展節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發學生潛在能力。教師要做到“教與學”相統一,就需要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可以利用自學、演講、辯論、討論的課堂方式來進行教學,例如,摒棄傳統布置作業的方式,通過學生在下一節課程開始時分享自己感興趣的“時事”“政策”等內容,引導學生主動的利用互聯網收集資料,通過這樣的閱讀和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形成每日瀏覽新聞和關心時事政治的習慣。教師在授課時還可以安排“辯論”環節,參賽雙方就授課主題的某一問題進行辯論,找到問題的“矛盾點”,在這個過程中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不以成績為組隊前提,自由選擇自己想辯論的隊伍,能夠激發學生的團隊意識,提高他們分析問題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獲得更多知識。還可以通過開展“黨史”知識競賽的方式來提高對理論知識的了解。通過這些方式,同學們更容易將老師傳授的知識點理解與掌握,讓思政教育切實觸及學生的心靈,實現教學目標[4]。

(三)轉變教學途徑:從線下到線下+線上混合

積極探索“形勢與政策”課新的教學途徑,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政課中的指導地位,結合“四史”內容,結合大學生思想實際來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教師在課前準備工作中,要提前了解上課班級學生情況,對教學大綱進行全面理解和思考,對教學內容進行嚴格設計。比如,在上課之前將教學知識點錄制成課件或小視頻上傳到校園公共平臺上,讓同學們提前預習,上課時驗收學生預習情況且給予合理評價,分析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并有目的地開展講解,提高師生之間的互動,既豐富了教學方式又活躍了學習氣氛。

新媒體環境下的“形勢與政策”課堂教學方式也必須與時俱進,在教學活動中融入互聯網技術,并打造更能滿足學生時代特色與個性的新教學方式,突破傳統思政課堂的許多局限條件,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自學空間?;ヂ摼W上的開放性共享與互動個性化學習,能夠補充與升華原有的思政課堂教學,通過網上體驗與網上互動促進同學們學習的熱情與主動性,切實達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從而提高思政課堂教學的效率。

教師在教學方面一定要實現線上線下的混合運營,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借助網絡課程這樣的平臺開展教學,目前,像慕課、“盜夢空間”、智慧課堂已經逐漸推行,想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需要利用大數據大平臺去輔助教學,加強學生之間線上線下的同步學習和交流,例如,通過建立“形勢與政策”公眾號或互聯網站,利用課下時間為學生拓展與之相關的內容,補充更多的知識點,對知識理解會更加豐富和立體。在大學時期,課后作業普遍較少,老師在布置課下作業的時候,正好利用新方式去讓學生們感受到課堂的存在,不斷地提升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主動地參與學習,在網課課程的平臺上,學生可以提出問題或留言想了解的知識點,既可以凸顯出學生的表現欲和價值,還可以完成知識的獲取,提高教學效果。

四、結語

總而言之,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思政課的“核心”課程,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整個教育活動是教和學的統一,在此活動中,只圍繞著教師來開展和參與是行不通的,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凸顯學生為主體的重要地位,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成長規律,了解學生關注的現實焦點問題。通過創新設計教學方式和教學途徑,結合大量案例和課堂活動,避免“空洞”說教,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來實現形勢與政策的高效教育,努力打造一門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思政課。

猜你喜歡
形勢教學方式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優化教學方式 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
高校鋼琴教學方式拓展的思考與實踐
靈活采用教學方式 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以“問題化教學”為導向 有效轉變物理教學方式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2011年中亞形勢回顧與展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