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中針灸臨證學術思想探討*

2023-01-10 09:06馬巧琳祁帥黨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2年11期
關鍵詞:仲景少陰灸法

馬巧琳 胡 斌 王 培 祁帥黨

(1.河南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針灸科,河南 鄭州 450000;3.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康復科,河南 鄭州 450000)

《傷寒論》共398 條,有30 條記載針灸治療疾病相關內容,其中包含針灸防治疾病的各個方面,從溫針、燒針、灸法的適當運用、誤用轉歸及辨經辨證取穴,到針灸藥結合、疾病預后及禁忌等,蘊含豐富的仲景針灸學術思想,非常值得探索鉤沉。

《傷寒論》并非只著眼于理法方藥,從《傷寒論》30 條相關論述中總結得出:(1)仲景陽證多針,陰證多灸。條文中針刺法多以太陽、陽明二經為主,主要應用于三陽證;灸法以少陰、厥陰為主,主要應用于三陰經;(2)仲景在針灸療法上,不僅使用常規針刺、艾灸,還發揮運用溫針、火針以及針灸藥結合等方法以治療臨床各種疾??;(3)仲景明確提出的選穴處方之中,期門穴選用頗多,體現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中醫臨床思維;(4)溫針、火針、灸法等溫熱療法在陽證中禁用;(5)注重脈診的應用,以脈診判斷灸法的選用與否;(6)施用針灸之后,通過患者的機能恢復情況判斷疾病順逆。

1 診斷

張仲景重視脈診,以脈診定治療方案、指導針灸在疾病中的應用,警示針灸禁忌、以脈診確定病變部位及判斷預后,尤其在灸法的應用上[1]。

根據《傷寒論》第325 條、第349 條,脈微澀陰陽兩虛者及脈促虛寒厥證當用灸法;而第115 條、第116 條、第221 條,指明脈浮表熱盛者、脈微數陰虛有熱者、脈浮緊內熱盛者均不可采用灸法。第108 條“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劉渡舟認為即弦緊脈象也。第109 條、第343 條及第362 條,論述脈微陰盛陽虛及厥證危候,若經針灸治療,手足仍厥逆者為死證[2]。

2 治療

《傷寒論》針灸相關記載,從選穴(對證選穴、辨經選穴、本經取穴、局部取穴、重視期門穴的應用)、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刺法、灸法、針灸藥并用)等針灸防治疾病的各個方面,體現仲景重視調整臟腑功能、中醫辨證思想的應用。

2.1 選穴“用藥如用兵,選穴如擺陣”,從腧穴理論角度分析《傷寒論》針灸相關條文,仲景尤為重視刺期門,在期門一穴的選擇上,簡而意深,體現了對證選穴、辨經選穴、本經取穴、局部取穴的選穴原則。

2.1.1 刺期門 針灸有關論述中針刺期門穴出現了5 次。刺期門作為仲景保留下來的、出現頻率較高的治療方法,受到后世學者的深刻關注。

2.1.1.1 肝盛而刺之 《傷寒論》第108 條:“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描述肝木乘脾土之證。根據《難經》:“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臟腑病證常取募穴,故治療上瀉肝以刺肝募之期門穴。文中第109 條:“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文中“肝乘肺也”,肝木旺而侮肺金,治療上亦取期門以瀉肝,而諸癥皆除。文中第142 條:“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太陽少陽并病,誤用發汗后,引動肝風而引發譫語,故亦以瀉肝為原則而刺期門穴,肝火清則譫語止。

2.1.1.2 熱入血室而刺之 文中第143 條:“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婦人中風,見有表證,適值經期,血室空虛,在表之邪趁虛而入。表證除而血室之熱仍在,血室即肝臟,肝藏血、布胸脅,肝經有熱故譫語、胸脅下滿,隨其實而刺期門穴。又有文中第216 條:“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陽明熱盛并下血,熱迫津出而血脈空虛,汗出無源,故但頭汗,刺期門穴是以清血分之熱,血分熱得解,故而病愈。

疾病雖各有不同,但均屬于肝實熱證,仲景辨證施治,針對病機,取刺期門穴,是異病同治之理也。

2.2 治法

2.2.1 刺法 仲景條文中明確提到針灸部位者較少,通過分析條文,其辨證準確,取穴少而精妙,治法精當完備,效法臨床,取效甚捷。

文中第24 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桂枝湯主治太陽中風,癥狀較輕,今服之卻反煩不解,是以病重藥輕,不能祛邪,且傷于風者,上先受之,而以頸項為最,故局部取穴,先刺風池風府。風池穴為手足少陽、陽維、陽蹺之會,風府穴位于督脈,刺二穴可瀉太陽,祛風解表散邪以助藥力[3]。

文中第142 條:“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太陽、少陽并病,只顧解表而發汗,或必引發變證,兼顧兩經以刺大椎、肺俞、肝俞穴宣肺解表、和解少陽,是為正解。另有文中第171 條:“太陽與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心下痞、頸項強、眩表現類同均為太陽、少陽并病,治法相同。其中一曰“慎不可發汗”,二曰“慎勿下之”,均警示表里同病,不可發汗而只顧解表,瀉下而獨攻里。仲景之言,諄諄告誡,審慎思之。

仲景推崇針刺可療于單證,更適用于表里兼雜,在截斷病情發展、疾病日久、用藥難辨之時,根據病機,使用針刺,可補藥物之所短,針藥合用,相輔相成。文中第8 條:“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太陽不解欲傳經,針足陽明,截斷病情的發展,其中蘊含“治未病”之意。穴位未明,后世多主張足三里穴[4],是以其能補中益氣,盡早刺之以扶正祛邪。文中第231條:“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弦浮,仍見太陽證,或為太陽中風,傳經入里,短氣腹滿、脅痛、嗜睡、身目發黃等表現為少陽陽明之證,此為太陽、陽明、少陽兼證,表里錯雜,湯藥恐不能及,故刺之。這體現仲景不僅在單證時使用針刺療法,在表里癥狀錯雜,難以精準用藥時,更是推崇首先使用針刺,后續治法依病勢而施。

仲景不單單用針刺治療陽經之病,文中第308 條:“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這推崇在“少陰病,下利便膿血”時使用針刺療法。結合文中第306、307條,均以溫中補脾、澀腸止瀉的桃花湯主之,今復言刺之,大致因桃花湯服之不止者,熱瘀于陰分也,刺本經之穴,以瀉其熱。熱去則膿血自止矣[5]。

2.2.2 灸法 灸,灼也。與現代經過改良的灸法多有不同,古代灸法一般采用直接灸的方式,具有較強溫熱之功,多應用于寒證、虛證、陰證等,對于一些熱證、實證,用之則易產生變證?!鹅`樞》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在防病治病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

文中第292 條:“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至,一作足),灸少陰七壯”。在六經辨證之中,少陰病屬于危重階段[6],病情發展快,“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是虛陽外越,或是陽氣漸復,尚需依患者其他病證來辨,“脈不至者”為陰寒內盛,陽氣不復,故以灸法回陽救逆。

又文中第304 條:“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言304 條必及305條,二者所述證候相差較大而主方一致,后世多以為二者病機相同,均以陽虛水寒、脾虛濕盛釋之。其中304條“當灸之”值得深思。先簡以灸之,試探治療,觀察病情,既病防變,且寒則熱之,灸法驅寒溫通,可助藥力更好地發揮作用[7]。臨床可以考慮選用任督二脈穴位、背俞穴、少陰經穴位。

再有文中第325 條:“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脈經》云,灸厥陰,可五十壯)”。陽虛血少,既有陽虛氣陷,又有陰盛氣逆。當溫其上,但灸何處,也未言明。后世多主張灸百會穴,胡希恕先生則堅決反對灸百會,他認為應當灸足三里來溫胃化津,2 種觀點可兼而用之,更貼合臨床實際[8]。了解各家對條文病證的不同理解和取穴,旨在開闊思路,辨明經旨,發揮傷寒理論。

仲景條文中,只言經脈,不明經穴,僅提出“灸之、可灸、刺之”等基本治法者22 條??梢钥闯鲋倬爸匾暠孀C辨經,也即后世“寧失其穴,勿失其經”之說。又如文中第349 條:“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促,一作縱)”,是以“脈促,手足厥逆”為陽郁不能外達,雖未明穴位,只言灸治,旨在強調灸法宣通散寒之功效,臨床應知常達變,隨證治之。

2.2.3 燒針 溫針亦稱為燒針,在《傷寒論》里有不少關于溫針的記載,此法屬于火療法,是針刺與艾灸的結合,多用以治療寒證、陰證,若誤用于陽證、熱證必引發變證。

文中第16 條:“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太陽病有傷寒、中風,若發汗不解,則吐、下溫針統統俱施,必然導致誤診誤治,理應“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又如文中第267 條:“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溫針療法在當時是盛行的[9],只要使用得當,也確有良好效果,表現仲景強調辨證施治的重要性。

又如文中第221 條,陽明病出現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等,為經腑同病。脈浮緊、發熱汗出有類似太陽病癥狀,原因在于經腑俱熱,后文如更施以溫針,則必犯“虛虛實實”之弊,使陰液耗損,陰不涵陽而怵惕煩躁[10]。

燒針溫熱局部,驅散寒邪,若施針后防護不當,則會引寒邪入里,如文中第117 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汗失過多傷心陽,燒針后防護不當,邪氣趁虛而入[11],發為奔豚,治療上應溫補之,以灸藥同施,溫心陽、平沖降逆。后接第118 條:“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鼻拔幕鸱?、下法誤治之后,燒針出現心陰損耗煩躁之證,施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以重鎮安神、潛陽斂陰。因燒針引發的心系變證數條,表證亦忌用溫針[12],如文中第119 條:“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指出太陽表證應發汗而誤用溫針以散寒溫里,必然動心氣而引發奔豚、驚悸等。

臨證多復雜難辨,若治療不達效果,必視情況而隨證治之。如文中第29 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懊}浮、自汗出、微惡寒”為太陽中風證,但“小便數、心煩、腳攣急”為陰液虧虛的表現,單與桂枝湯里證不解,使陰液更加耗損,發汗又加燒針,則使汗出過多而傷陽,以回陽救逆之四逆湯主之。又如文中第153 條:“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贝四颂撟C誤用溫針而導致的變證。

辨證準確是論治有效的前提,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是中醫辨證論治思想的精髓,組方用藥、施針使灸均應恪守病機,對證以治。

2.2.4 針灸藥并用 針灸和藥作為中醫治療疾病的手段,各有所長,臨床醫師應根據其各自特點,靈活運用于各種疾病,避免“善用藥者廢于針,擅用針者荒于藥”的弊端。

文中第117 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燒針發汗,則損陰血而動心氣,針處被寒氣聚而成核,心氣因驚而虛,腎氣乘寒氣而動,發為奔豚。先灸后藥,以處理針后受寒而引發的奔豚氣,灸之以散寒,加用桂枝加桂湯以平沖降逆泄奔豚,灸藥并施,增強了溫經散寒的功效。

3 重視針灸禁忌

后世總結《傷寒論》針灸宜忌相關內容,提出了“三陽宜針、三陰宜灸”,同時在灸法理論中,張仲景《傷寒論》條文也針對陽盛陰虛明確提出忌用火灸等。

如文中第115 條:“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脈浮熱甚,為表邪未解,有實熱之象,灸治,是以陽熱之法之于陽證,本應疏邪解表而反火熱上攻,必不能痊愈而郁閉更甚,出現咽燥、吐血。又有文中第116 條:“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微數之脈屬陰虛火旺,本就陰津漸耗,理應滋陰降火,灸之必煎灼陰血,使陰血愈虛。

4 重視針灸施治預后

把針灸治療的效果作為判斷疾病預后轉歸以及發展變化的重要依據,說明仲景非常重視和相信針灸療法[6]。

溫灸可通陽回厥[13],以治療因陽氣衰微、陰氣內盛而導致的脈微、手足逆冷的病證,如文中第343 條:“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通過觀察患者施灸之后厥逆癥狀恢復與否來判斷疾病的順逆。亦如文中第362 條:“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通過觀察患者艾灸之后體溫、脈搏強弱、是否出現新的癥狀來判斷疾病轉歸的順逆。

5 討論

《傷寒論》中30 條針灸應用相關內容有著內涵豐富的中醫基本思想,無論是組方用藥還是施針使灸均應在辨證準確的前提下采取措施,擇善而用或結合運用。仲景提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中醫辨證論治思想且重視脈診在針刺方面的應用等內容,為針灸在臨床應用上提供了指導依據。

猜你喜歡
仲景少陰灸法
國內外灸法治療癌因性疲乏隨機對照試驗的文獻質量分析
“老干爹” 難追老干媽
論少陰“三急下”
仲景食品首發過會面臨經銷商流失等多重風險
四逆散開闔以運少陰樞機論治抑郁癥?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感冒咳嗽之淺談
古代文獻中嶺南灸法及其發展源流*
《傷寒論》第282條之探析
培養“仲景學子”的幾點思考
淺析溫針灸的治療機理及溫度控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