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治療小兒外感發熱概述*

2023-01-10 09:06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2年11期
關鍵詞:熱病外治法外感

溫 旭

(山東省金鄉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中醫科,山東 金鄉 272200)

外感發熱是相對內傷發熱而言,指感受六淫或溫熱疫毒之氣,導致營衛失和、臟腑陰陽失調,從而出現以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或伴惡寒、煩躁、咽痛等其他臨床癥狀的一類外感病證。而小兒臟腑功能嬌嫩,形氣未充,抗邪能力不足,更易發生本病。且外邪易迅速化熱入里,熱陷心包或邪陷厥陰,患兒可表現為壯熱、煩躁、神昏,甚至驚風抽搐等危重癥狀,為兒科常見病、多發病。該病屬西醫“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中醫“感冒”的范疇。

1 古文記載

古代對“外感發熱”早有記載,最早的記錄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素問·熱論》曰:“今膚熱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闡述了“傷于寒”即為外感發熱的病因。后戰國時期《難經》中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認為傷寒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傷寒即為所有外感熱病的統稱,包括中風、狹義傷寒、濕溫、熱病、溫病,其中的狹義傷寒僅指因感受寒邪而導致的疾病,解釋了傷寒、熱病、溫病之間的關系?!毒霸廊珪ば簞t》中也有記載:“小兒發熱癥,其最要者有四:一則外感發熱,二則皰疹發熱,三則痘疹發熱,四則疳積發熱,凡此四者之外,雖亦有之……均當詳辨”,提出小兒發熱應辨外感、皰疹、痘疹、疳積及其他。由此可見,我國古代醫學已經對小兒外感發熱有了比較詳細的記載。

2 病因病機

小兒外感發熱病因不外乎內、外兩端,外因多由感受觸冒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從口鼻皮毛而入,首先犯肺,衛表失和,肺氣失宣,發為本病。而其中風為百病之長,故小兒外感發熱的外因,以感受風邪為主。如《幼科釋謎·感冒》中記載:“感冒之邪,惟從最初,風行迅速,飄忽吹噓,當風行止,便入身軀”。若風兼他邪,兼寒邪則可表現為風寒證,兼熱邪則表現為風熱證,兼燥邪則表現為風燥證等。結合現代研究成果,臨床上多以風寒及風熱證為主,其他證型則比較少見[1]。小兒外感發熱內因則與小兒生理特點有關。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指出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指出了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生理特點?!稖夭l辨·解兒難》:“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也”明確提出小兒“稚陰稚陽”體質特點,即小兒生理功能及臟腑功能皆處于幼稚且不成熟的狀態,更易導致衛外不固,病邪侵犯人體而發病。魏劍平[2]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衛外乏力,病邪侵入人體后易從火化,故多表現為表證、熱證。安效先則創立“少陽體質”學說,既承認小兒臟腑稚嫩虛弱,同時又強調其生機蓬勃易于康復,在指導臨床方面更為系統和全面[3]。

3 中醫治療方法

小兒外感發熱是兒科常見癥,甚至被稱為“兒科第一證”,西醫治療小兒發熱臨床多用退熱藥、抗菌或抗病毒藥,常出現體溫退而復升的現象,且反復使用會產生菌群失調、影響生長發育等不良反應。而中醫藥治療本病具有不易反復、不良反應小等優點。

3.1 中醫內治法 王江[4]認為,中醫藥治療外感熱病,大致可分為辛溫發汗解肌、辛涼疏風散熱與扶正祛邪相兼這3 類。周琦[5]則靈巧運用透、清、下三法,即升清宣散、清熱解毒、瀉下胃火,同時注意顧護脾胃,治療小兒外感發熱30 例,取得良好的退熱效果。肖挹等[6]總結“寒涼直折防其變、滋陰生津絕其根、調脾通腑護其本”三步治療小兒外感發熱。胡淑萍等[7]則認為小兒外感發熱易出現表里同病,應及時清透里熱,療效理想。

現代醫者大多經方加減組方,或用自擬方、經驗方治療外感熱病。

3.1.1 經方加減 高飛等[8]采用八綱辨證,將小兒外感發熱分為風寒證、風熱證、外寒內熱證等數個證型,臨床對471 例發熱患兒辨證,施以加減大青龍湯、銀翹散合升降散、小柴胡湯等方劑,療效良好。李新民用柴葛解肌湯合銀翹散加減治療小兒外感高熱取得了滿意療效[9]。洪燕[10]臨床觀察發現小柴胡加石膏湯對比病毒唑加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外感發熱,具有更高的有效率。成云水等[11]應用理中湯加味對比布洛芬混懸液口服治療,短時間退熱效果未見明顯異常,24 h后理中湯加味效果更佳。亦有醫家將經方制成中成藥制劑,臨床辨證施予,服藥更為方便、快捷。如陶龍[12]結合自身臨床經驗及《傷寒論》理論體系,經方加減制作了高熱Ⅰ號、Ⅱ號、Ⅲ號、Ⅳ號4 種口服液,分別用于治療小兒發熱中的外感風寒證、外感風熱證、熱毒壅盛證、濕熱互結證,臨床取得滿意療效。孟柳明[13]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治療小兒外感發熱,可有效降低熱峰,延長發熱間隔,且服用方便。中醫內治法治療小兒外感發熱臨證處方重視辨證施治,針對不同病因病機特點給予宣肺解表、表里雙解、清熱解毒、扶正祛邪等不同治法,體現了同病異治的中醫治療特點,對其伴隨癥狀,機圓法活,隨癥加減。臨床表明,中藥內服退熱效果明顯,效果持久,治病求本,標本兼治,不良反應較少,很少出現病情反復。

3.1.2 自擬經驗方 孫麗平等[14]應用名老中醫王烈的經驗方——熱毒清口服液治療小兒外感發熱風熱證。王艷麗[15]則采用自擬方,藿香、蘆根、白茅根、板藍根、山豆根、葛根、紅花、大黃,治療各種小兒外感發熱,不論寒熱虛實,都能取得很好的療效。田德茂等[16]遵從“熱者寒之”的原則,應用清熱顆粒治療小兒外感發熱,臨床效果令人滿意。陸璇霖[17]應用自擬竹白合劑清熱燥濕、益氣養陰,治療小兒外感發熱,取得良好療效。張驃臨床使用自擬銀葛清解湯治療小兒外感發熱(肺衛風熱證),可有效減少退熱藥使用次數[18]。自擬經驗方多是醫家在數十年的臨床診治中逐漸總結出一些較為固定的方藥,在一些特定疾病中重復使用,療效確切,形成專病專方,這些方劑具有普遍的適用性,療效確切。

3.2 中醫外治法 外治法治療小兒外感發熱則更加方便、快捷,療效顯著,且有效解決了小兒服藥困難的問題。目前臨床常用的外治法主要包括穴位貼敷、中藥灌腸、針灸、推拿等。特別是推拿療法治療小兒外感發熱,因其無傷害的獨到優勢,越來越受到病患家屬的歡迎。

穴位貼敷是通過藥粒對腧穴的壓力及藥物滲透入相應腧穴,傳導和調控十二經氣血,發揮退熱作用[19]。李紫璞等[20]自制麻黃薄冰散中藥藥糊,根據年齡選量敷于臍窩,總有效率與常規西醫對癥處理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藥灌腸是將中藥湯劑直接從直腸灌入的方法,藥物直接從直腸內豐富的動靜脈、淋巴叢吸收入血,有效避免首過效應。周曉潔[21]應用銀翹散加減保留灌腸治療小兒外感發熱風熱證,總有效率96.00%。針刺放血也可改善針刺局部的血液微循環,加快血液流速,促進散熱。張林等[22]治療風熱型外感發熱時,針刺曲池、合谷兩穴的針刺組總有效率為69.23%,口服銀翹解毒顆粒的藥物組總有效率為73.33%,針刺曲池、合谷穴與口服銀翹解毒顆粒并用的針藥組總有效率為92.86%,針藥并用退熱效果更優。劉凱等[23]通過對現代數據庫的檢索及分析,發現針灸治療小兒外感發熱最常用的6 個穴位依次為天河水、肺經、天口、坎宮、太陽、六腑。推拿則可促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增加散熱,發揮退熱作用。方愛姿等[24]辨證推拿治療外感高熱患兒86例,結果72 例有效退熱,總有效率為83.7%。王麗清等[25]通過藥物加捏脊療法治療小兒外感發熱70 例,療效滿意。臨床常用的其他外治法如放血、藥浴等,亦可取得良好的退熱效果。由此可見目前業內各種研究肯定了外治法用于退熱切實可行,但由于缺乏針對其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臨床沒有統一的標準化操作,外治法的退熱效果存在較大差異。辨證選方正確、治療操作正規的醫者,療效常常較為顯著。因此對外治法進行分類和細化,形成一套較為詳盡的治療體系,統一標準化的臨床操作,才能在醫學領域獲得認可,得到大范圍的推廣。

4 結語

西醫認為小兒外感發熱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但由于病毒種類多、變異性強,目前西醫尚沒有特效抗病毒藥物,僅使用布洛芬等退熱藥物對癥處理。而中醫藥治療小兒外感發熱的思路方法較廣闊,且不易反復、不良反應少,具有其獨特的優勢,目前已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大多能取得良好效果。但是,中醫藥治療小兒外感發熱目前仍有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1)李禮娟[26]通過回顧性分析總結兒科門診發熱案例,發現普遍存在用藥混亂、無序等不當情況;(2)中藥藥物解熱作用無機制研究,特別是中藥復方,大多數中藥不能明確的闡述退熱的作用機制;(3)缺乏大樣本臨床研究,特別是結合實驗研究者更加少見,以致在臨床療效評價方面難具有完全說服力。故我們在治療小兒外感發熱時,應更規范、審慎用藥,以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組織中醫藥治療本病的大樣本、多中心臨床研究,提高臨床研究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可靠性,使中醫學對于小兒外感發熱的臨床治療療效得到醫學界的公認。

猜你喜歡
熱病外治法外感
中醫外治法在ICU內的應用研究進展
中醫外治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進展
黃帝內經
穴位貼敷聯合布洛芬混懸液治療小兒外感發熱
基于“三維五法”的新冠肺炎疫情后中醫熱病教學改革思考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中醫外治法治療帶狀皰疹的研究進展
傷科止痛膏治療慢性筋傷的臨床療效觀察
趨向出人意料的進程:艾迪斯·華頓的《羅馬熱病》
宣肺止咳湯治療外感咳嗽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