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德培育的日常生活維度

2023-01-11 16:26黃琳琳
中小學教師培訓 2022年7期
關鍵詞:師德培育規范

張 姝,黃琳琳

(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6)

師德培育只有立足于日常生活,才能挖掘出與教師息息相關的培育內容,從而讓教師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師德培育,使師德規范成為教師日用而不覺的思想依據和行為規范。個體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著價值觀念的培育與熏陶,師德培育之所以能回歸日常生活,在于其本身就反映出了教師的日常觀念。將師德與教師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分析師德培育的生成邏輯和實現路徑有助于引發教師情感共鳴,提升教師師德自覺,破解師德培育踐行的難題,最終在師德認同的基礎上實現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師德培育的同頻共振。

一、日常生活與師德培育的內在關聯

“日常生活”作為學術命題,由列斐伏爾在20世紀40年代后期開啟了這一命題的研究,他首次構建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論,認為必須保持著一種批判的立場對日常生活進行研究,并通過對法國社會日常生活的批判來揭示現代世界的異化。在列斐伏爾看來,異化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只有從日常生活入手,對其進行批判,才能終結異化的社會。胡塞爾在《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一書中提到“生活世界”這一概念,他認為“通過知覺實際地被給予的、被經驗到并能被經驗到的世界,即我們的日常生活世界”[1],他對“生活世界”的關注使日常生活領域在20世紀逐漸興起,讓人們重新審視人的存在與價值。盧卡奇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他認為日常生活是科學與藝術的發生根基,也是意識形態異化的中介。在盧卡奇看來“每個人的異化都是直接從他和他的日常生活這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中產生出來的”[2]。赫勒作為盧卡奇的學生,批判繼承了其對日常生活理論的研究,她運用盧卡奇的術語,指出:“日常生活是總體的人在其中得以形成的活動。它是作為主體的個人在其中‘客觀化’?!保?]赫勒強調日常生活是自在的類本質對象化,而“類本質對象化”主要包含對象世界、習慣和語言,它們是日常生活維持的必要條件。有學者認為日常生活是日常的認識活動、交往活動和各種各樣旨在維持個體生存的活動總稱[4]。盡管關于日常生活的內涵各不相同,總的來說,日常生活是一切人類生活的基礎,是不斷重復進行的與衣食住行等活動相關聯的實踐活動,是個體再生產與社會再生產相伴隨的集合?!叭粘I钍莻€體成長、發展的必經場所,人的一切活動都是追求自我發展的表現,最終目的都是自我發展、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睦相處?!保?]

教師的日常生活是教師為了生存與發展所從事的各種日?;顒?。本文所闡述的教師日常生活主要指教師在學校中從事的職業活動以及自我發展活動,這種活動是教師與他人交往中因時因需發生的日?;顒?,既包含教師系統的專業活動,也包含教師瑣碎的閑暇活動;既包含教師主觀的思想活動,也包含教師客觀的實踐活動,這些活動相互關聯,共同構成教師日常生活的基本內容,并與師德培育密切聯系在一起。日常生活推動教師師德修養的發展,而優秀師德的力量也改善當下教師日常生活的現狀,從日常生活這一角度出發來研究師德培育有助于實現教師師德的知行合一。教師的日常生活與師德培育之間存在內在的關聯性,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日常生活是進行師德培育的基礎和場域。日常生活是師德的發源地,也是師德培育的現實場域。教師只有通過日常生活才能踐行師德規范,師德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培育才能實現由認識到行為的轉變。首先,日常生活是師德產生與發展的根基?!耙庾R形態不是漂浮在天空的花朵,而是植根于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保?]從現實基礎來看,師德不是抽象地形成于頭腦中的觀念,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孕育發展的,師德所包含的理論知識都來源于教師的日常生活,深刻地反映出教師基于其日常經驗而產生的價值要求。日常生活對教師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個體價值觀念的形成是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因此只有在日常生活領域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發展問題,才能構建起師德培育的堅實基礎。其次,日常生活是師德培育的現實場域。師德作為理論規范,雖然來源于日常生活,但不是教師日常生活的簡單反映,其本質上高于日常生活,與日常生活存有一定的距離。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構建著自我師德觀,其基本活動在日常生活世界中進行,日常生活是他們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場域,因此師德培育要使師德被教師群體廣泛認同,應以對教師日常生活的關懷為出發點和歸宿,在具體的日常生活場域中進行培育,才能發揮其最大的培育效果,培育師德的過程中如果忽視日常生活的特點,那么師德的引領與約束作用就會被弱化。將師德培育融入日常生活的價值在于引導教師走上一種有意義的生活,體驗職業的幸福感,最終實現教師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師德培育需要建立在日常生活這一基礎上,尊重教師的日常生活經驗與方式。

第二,師德培育能指導教師日常生活中的個體行為與交往活動。一方面,師德能為教師日常生活中的個體行為提供指導。師德培育離不開生活中現實的教師的改變,師德培育最終指向的是教師的主體發展,教師持有怎樣的價值認識,就會產生怎樣的思維,進而也會產生出具有個體特質的行為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看似自發、隨意的行為,實質上背后暗含著教師自身的師德觀,師德培育能提升教師的師德修養,在此基礎上對教師的個體行為進行約束。日常師德培育以重復性與實用性為基本存在方式,逐漸為教師個體所接受,自發地調節著教師行為意向的內在尺度,賦予教師個體行為以穩定性。另一方面,師德能夠為教師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動提供指導。日常生活世界除了吃喝住穿這類的生活瑣事之外,還包括主體之間的日常人際交往。師德是教師進行職業活動時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遵守師德規范才會有各主體間和諧的日常交往活動。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師德培育,教師能逐漸學會正確處理自我與他人、與集體的關系,并且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調節自身師德意識,以便自身能夠更好地開展良好有序的人際交往活動。教師在日常交往活動中形成更具規范性、積極性的價值取向,以此為指引調整和改正當前的生活狀態,構筑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

第三,師德規范重塑與日常生活調適有機統一。師德培育是內化與外化交互作用、接續進行的過程,內化的核心在于將師德由一種規范轉換為教師的理念,外化的核心在于將教師的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行為。前一個轉化解決的是教師原有的觀念與師德規范之間的矛盾,是教師以師德規范為參照對自我價值觀體系進行的評價和調整,從而形成與師德相適應的新的價值觀體系的過程,這個轉化主要是將師德從理論的高閣轉向教師的日常生活中,為教師所認同,這樣才能保障后一步師德實踐的效果;后一個轉化解決的是師德規范所指涉的理想教師生活與教師現實日常生活之間的矛盾,是教師以師德規范為參照對日常生活的方式和樣態進行審視和調適的過程,這一轉化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才能吸收日常生活的重復性和實用性的特點,才能形成為教師“日用而不覺”的良好師德行為。教師主觀上的認同是教師職業道德融入的前提,而認同的程度則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表現出來。沒有前一個轉化,師德培育便缺乏內在的認同前提;而沒有后一個轉化,師德培育便喪失外在的實際意義。在此基礎上,只有當內化與外化相互協調、彼此契合,師德培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二、日常生活維度中師德培育的生成邏輯

日常生活世界是意識形態的居所,只有關注教師日常生活,師德培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谌粘I钆c師德培育的關聯性,將師德培育理解為一種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邏輯性的生成過程,按照教師日常生活實際的運行邏輯和師德培育應有的發生邏輯,揭示師德培育的生成根基、生成過程以及生成內容。

第一,以教師日常生活的構成邏輯為生成根基。如前述,教師的日常生活由思想活動與實踐活動組成,并遵循以下三重邏輯:一是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自我發展意識。自我發展意識對教師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因為“獨立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它把個體對自身發展的影響提高到自覺的水平,不純粹是強弱、大小的變化”[7]。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一般遵循由表及里的過程,具有自我發展意識的教師能夠更全面地審視自己、反思自己,尋求主動學習的機會,因此,喚醒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能夠提高教師學習教師職業道德的積極性。只有當師德規范成為教師在自我發展過程中的內容時,才能引發教師的主動學習和行動自覺,才會真正內化為教師自身的師德觀。師德培育的最佳形態是通過外在培育和自我發展的有機結合,把自覺的師德認同逐漸內化成教師的直覺性思維、自動化反應,最終形成教師的習慣性師德行為。二是教師在日常交往中形成利益關系體。教師的日常生活形成于其自身與他人的不斷交往中。在此基礎上,教師的日常交往活動就是一個相互交織的利益關系體,教師為了個體生存發展主動建構或被動接受著日常交往的各種活動。師德規范是否有利于滿足教師生存發展的需要,成為教師對外界事物進行取舍的標準,師德培育想要融入教師日常生活必須建立在滿足教師生存與發展的利益之上,使教師深刻地感受到師德是為自己服務的。教師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和諧共處才能獲得持續發展,因此教師在追求利于自己關系的同時也要滿足他人利己性需求,自覺建立對應的利他關系。三是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崇高性理想。人們是否認同某種價值觀歸根到底要看這種價值觀對增加現實利益的有效性。[8]但個人的發展不僅在于對現實利益的考量,更在于個人對自我崇高性理想和超越性需要的追求。事實上,我們會發現在實際生活中,無不暗含著教師對理想生活的探尋,因為人最先是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在尋求自我發展的過程中并不滿足于這種狀態,一旦從庸俗中脫離,便會走向追求崇高性理想之路。對教師而言,認知思維的發展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使教師能“提升自身生活品質、確證生命存在、實現人生價值與精神安頓、成就人生幸?!保?]。這些因素保障了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正確處理功利性價值與崇高性理想二者的關系,教師一旦確立了追求崇高性的道德理想的目標,其師德行為會超越日常生活的物質性,呈現出穩定性和持久性的狀態,實現個體價值的升華。因此,在設立底線師德規范的同時,師德培育也要使教師追求崇高性師德理想成為可能。簡言之,從教師日常生活的構成邏輯出發,師德培育須通過喚醒教師自我發展意識以奠定認識論基礎,通過建構利益關系體以構筑社會化形態,通過追求崇高性理想以表征倫理性訴求。

第二,以從理性認知到情感共鳴再到實踐自覺的發展邏輯為生成過程。師德培育的過程總是伴隨著不同師德觀念之間的差異和沖突。對教師職業道德來說,這種差異和沖突主要表現為教師自身價值體系與師德規范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既與教師外在的情感表露關聯,又與教師內在的價值信念關聯,既與師德認知上的全面和片面、準確和偏差關聯,又與實踐上的動向和行為、短暫和持續關聯,貫穿師德培育的整個過程,決定著師德培育的實際成效。具體而言,生成過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嵌入教師認識結構的理性認知。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教師若沒有對師德培育的正確認識,那么也無法在師德實踐中作出有效行動。教師是否擁有關于師德規范的理性認知是其能否形成正確師德觀的關鍵。師德培育目的是讓教師運用自我認識結構對各類師德規范進行深度加工并且轉換為自身實踐行為,而加工的成效取決于師德規范能否合乎認知發展規律地嵌入教師認識結構之中。因此,想要增強師德規范融入教師日常生活的能力,應深入了解教師日常生活中的思維方式與表達方式,構建一套契合當代教師認知結構特點的規范體系。二是嵌入教師需要動機的情感共鳴。師德表征的理想化道德規范與教師追求個人生活的需求動機之間的切合程度,決定了師德是否能夠引起教師的情感共鳴,契合程度高,教師的情感共鳴就強烈,反之就會漠不關心。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用嚴密性的邏輯、生命性的情感、人文性的精神和高尚性的追求鋪墊起情感共鳴的道路,架起師德規范與教師情感認同之間的橋梁。三是發端于教師行為意向的實踐自覺。教師對師德規范進行理性認知之后,是否愿意主動付諸實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師德信念夠不夠堅定或是教師自身的行為意向。積極的行為意向有助于促使教師將師德理論認識轉化為正向的實踐行為,反之,消極的行為意向將會讓師德停留于教師腦中的認識層面而無法變成現實。因此,想要使師德規范成為教師日常生活的行為準則,要將內在學習與外在約束統一起來,避免知行不一的狀況出現。上述三個方面相互連接、持續進行,共同構成師德培育的關鍵環節。其中,理性認知是培育起點,情感共鳴是培育中介,實踐自覺是最終歸宿。

第三,以師德認知培育、師德情感激發和師德行為養成的構建邏輯為生成內容。師德培育就是一個將師德規范內化為教師的價值觀念、外化為教師師德行為的過程,其中包含著認知培育、情感激發和行為養成這三個階段。師德認知是教師進行師德行為的認識前提,師德情感是師德行為正常運轉的重要因素,師德行為是師德認知與師德情感的具體實踐。在此意義上,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師德培育就是要教師以師德規范為參照對其日常師德行為進行調適重構,以實現自身觀念、自身情感與師德規范的相互契合。具體而言,生成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以融入教師日常思維為主要內容的師德認知培育,重在形成清晰而正確的師德認知。日常思維是最普遍的一種思維活動,與非日常思維相比,其具有實用性、便利性等特點,并且日常思維與日?;顒咏Y合緊密,它依賴于人們的實際行動,以人們的日常經驗為依托。因此,師德認知培育要將師德規范融入進教師的日常思維,讓教師自然地、主動地運用師德指導其日常生活中的難題。另外,教師的認知主要依靠自身的日常經驗習慣,所以師德規范不能過于抽象,否則會因其遠離日常生活而缺乏實用性。二是以融入教師日常環境為主要內容的師德情感激發,重在形成深沉而真摯的師德情感。師德培育不僅需要融入教師的認知層面,還應深入教師的情感,情感為平平無奇的日常生活增添一絲色彩。師德培育離不開日常環境的熏陶,環境能使師德情感得到升華,校園環境是教師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化場域,是師德規范生長的“潤土”。通過校園環境建設,賦予學校情感化、和諧化的環境氛圍,以境育情,以情怡境。三是以融入教師日常交往為主要內容的師德行為養成,重在形成持續而自覺的師德行為意向。師德行為作為師德培育成效的外顯,與教師的認知與情感相互呼應。日常交往是教師群體中個體之間最基本的活動,教師的師德行為在其與主體間的交往活動中體現。師德培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認識層面,而應在教師日常交往中展現,并且教師的師德行為應是主動而自覺的。師德培育應從更細處著眼,增強教師行為意向的實效性,推動教師主體意識覺醒和使命擔當。其中,師德認知培育是基礎,師德情感激發是催化劑,師德行為養成是關鍵,三者相互聯系、缺一不可,有機統一于師德培育活動之中。

三、日常生活維度中培育師德的實現路徑

師德培育融入日常生活的邏輯必然性不等于現實的自在性,應將對教師師德的引導與生活中具體事例相結合,破解師德培育所面臨的理想化成效與現實生活情境相脫節的困境。通過對日常生活與師德培育的研究,我們認為,要使師德培育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其最大的培育效果,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力:

第一,構建師德培育的日常生活基礎。一是營造積極向上的日常生活環境?!叭粘;顒拥男嗡苁苋藗兩硖幤渲械奈幕h境影響。在復雜的現代社會中,每個人生活于其中的文化情境都是多元的、并且是交叉重疊的”[10],而教師的生活環境就是培養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載體。當代教師生活環境正在快速變換,因此我們需要以師德為導向,以校園文化為依托,營造覆蓋教師物質方面與精神方面、校內與校外的正向化的生活環境,保證教師在生活中能夠處處都接受到師德的正面熏陶。首先,我們要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將師德培育融入校園主題活動中,深度挖掘校園的培育功能,借助校園廣播、宣傳欄、板報等豐富的載體創設濃厚的校園師德環境;其次,建設正能量充沛的工作環境,教師的工作環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教師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通過加強師德隊伍的建設,為教師提供一個積極向上的日常工作環境,從而提升整個教師隊伍的師德素質。二是重構生活化的日常師德規范。我國現行師德規范制定的主要依據是黨和社會對教師的人格期待以及對教師勞動特點的認識,師德規范更多是在理想的、應然的層面上設定,這就導致師德規范因缺乏現實性而難以體現其普適性[11]。當前日常師德規范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回歸日常生活世界是師德培育的根本落腳點。日常師德規范,就是要以師德為統領,結合當代教師日常生活特征,對教師教學理念、教學行為、與學生相處方式等作出清晰明了、具有操作性的規定,保證教師的日常生活思之有規、行之有據。另外,師德規范應該更多關注教師專業性要求和專業發展特點,而不是將一般的道德規范簡單地納入教育行業中。三是開展日?;膸煹滦麄骰顒?。師德宣傳活動的開展不是一次兩次就可以看到成效的,這是日常生活中持續的常規工作,長久的師德宣傳活動有助于師德觀念在日常生活世界的積淀,使師德規范更加常識化。因此,通過什么方式來宣傳師德,如何找到師德宣傳方式與日常生活的契合點,是當前師德培育的重要任務。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利用生活中不同的時機與場合,關注重大節日,聚焦有意義的日常師德事件,開展形式多樣的師德宣傳活動,通過切切實實的師德宣傳活動,將師德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結在一起,為師德培育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在宣傳崇高師德模范的同時應該更多地贊揚常態師德典型,事實上,教師們的師德觀念更多地體現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教師既是教師也是普通人,那些淹沒在教師日常生活中的默默付出,恰好是值得贊揚的日常師德行為,倘若忽視教師作為普通人的需求,過于將教師職業神圣化,那么會使教師形成一種排斥性的師德選擇,所以師德宣傳的重點要放在日常師德典型上。

第二,探索師德規范與教師認知的契合點。如前述,師德能否內化為教師的自我師德觀,關鍵要看其能否成為教師自我發展過程中的內容,只有當師德規范充滿日常生活色彩時,才能真正走進教師的內心并轉化為教師自覺的師德實踐行為。師德能否成為教師在尋求自我發展過程中的內容,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德規范與教師的契合程度。因此,我們應關注以下三個主要契合點:一是找準教師利益需求點。師德培育應滿足教師自身的利益需求,成為教師切身之事,才能增強教師學習師德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找準教師利益的需求點,就是要用長遠的眼光兼顧教師的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訴求,抓住當下最迫切、最能反映教師需求的利益難題進行逐個突破,用實際行動解決教師各類利益之間的沖突,維護教師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對教師來說,其切身利益既包括評獎評優這類的當前利益,也包括職業發展、生活幸福等長遠利益。具體來說,可以優化教師的薪酬結構,將教師的師德評價納入薪酬管理中,采取按勞取酬這樣靈活的模式。與此同時,還應照顧教師的利他性需求,有效管理和控制日常交往中的風險,才能鞏固師德認同的交往基礎,避免發生利益沖突。二是激活教師情感共鳴點?!皟r值觀若忽視了日常生活的情感認同,終將失去重新介入日常生活的品質?!保?2]因此,自覺而堅定的師德信念需要深沉而熾烈的情感共鳴。激活教師情感共鳴點,一方面,可以運用優秀榜樣的力量,用教師周圍的優秀人物去影響教師個體,現實生活中的典型榜樣人物能夠快速拉近教師與榜樣的距離,使師德規范變得鮮活而生動,能夠引導教師對師德產生共鳴,從而逐漸衍生出自然的行動;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師德培育的方式,站在教師的視角,考察他們是如何對自己的日常經驗進行解釋的,而不是直接告知他們應該怎樣做。要運用當代教師更樂于接受的方式讓教師發自肺腑地參與到師德培育中,增強師德培育的持續性。具體而言,可以抓住教師情緒較為活躍、興奮的時間節點和重大事件進行針對性的培育,學校要構建和諧民主的工作氛圍、良好的人際關系、便利的工作設施等從而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著力激活教師的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和職業認同感,幫助教師樹立起師德學習的積極情緒。三是挖掘師德事件反思點。通過反思,教師往往能夠產生基于道德認知的榮譽感或愧疚感,這也是道德反思的重要成果[13]。教師可以從日常教育生活中發現問題,從日常師德實踐中汲取經驗、總結規律,從對復雜的師德事件的追問反思中體會師德的本質。反思能夠讓主體重新審視已經發生過的師德事件,進而引發教師對事件進行更客觀的思考,教師可以在反思中突破自身師德觀念的局限性,成為更好的自己。挖掘師德失范事件的反思點是提升教師師德修養的必由之路,這種反思既包含對教師外在的日?;顒拥姆此?,也包含對其內在的師德觀念的反思。同時教師也要善于聽取同事、領導和學生的意見,秉持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積極態度,逐步提升自身的師德修養。

第三,創新師德培育的管理機制。一是建立健全日常生活與非日常生活的協作培育機制。日常生活是教師形成價值觀的基礎場域,而教師在學校從事的班級管理活動、教育教學活動屬于非日常生活的內容。傳統的師德培育徘徊于日常生活外圍,師德培育和宣傳主要集中在非日常生活領域,這使得教師的日常師德行為呈現出隨意性、懈怠性。因此要打破日常生活與非日常生活相割裂的局面,將師德培育成效最大化,需要建立健全二者的協作培育機制,在非日常生活領域進行師德宣傳的同時重視日常生活在師德培育中的基礎作用,將教師職業道德放置在鮮活的日常情境中加以培育,將日常生活的穩定性、經驗性與非日常生活的創造性、系統性結合起來,使得二者協調同步發展。在進行系統的師德學習后,促進教師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的能動理解,讓師德培育真正走進教師的日常生活,進而厚植師德培育的生活基礎。二是建立健全合理、規范的師德評價機制。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狀況怎么樣通過評價得以體現,這是激發教師追求內在師德的外部力量。師德評價的關鍵是基于教師內心師德情感和現實師德行為,而不是僅僅通過“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熱愛學生”等寬泛的標準來評定。要使師德評價合理規范,師德評價標準應結合教師日常生活中的內容而設定,從無處不在的師德情境出發看待問題,增強師德評價的可操作性,然而對于教師的內心中柔軟具有彈性的品質不宜用量化評價,可以結合定性評價以考察教師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觀念。事實上,由于個體之間存有差異性,師德評價工作很難做到絕對的客觀公平,但是存在一個相對客觀的范圍使師德評價具有合理性和規范性。因此,師德評價主體應多元化,采取自評與他評結合的方式,教師自評可以給教師提供一個反思自己的機會,從日常師德行為中汲取經驗、總結規律,他評包括教師同行、學校領導、學生家長對教師的評價,這些主體是教師日常交往的對象,從不同的視野對教師師德情況作出評價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健全合理、規范的師德評價機制,就是要對師德評價工作常抓不懈,將日?;脑u價理念貫穿師德評價的每一個環節,使其始終支撐著師德培育,確保師德培育整個過程的良好運行。三是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師德監督機制。完善就是要“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橫向上確保師德監督覆蓋教師日常行為的方方面面,縱向上確保師德監督貫穿師德培育全過程。有效就是要抓住日常生活中常發生師德事件進行重點監督,抓住偶發師德事件進行即時監督。當前師德監督方式主要采取的定期檢查方式,這種方式給予了教師充分的準備時間,不能完全反映教師的日常師德情況,因此應對教師進行不定期抽查,確保教師日常師德行為的真實性以及監督信息的有效性。除了發揮各個教育部門的師德監督功能之外,還要運用網絡媒體在師德監督方面的作用,并正確引導社會輿論走向。健全完善、有效的師德監督機制,就是要改善教師優秀師德行為流于表面的狀態,讓師德規范滲透到教師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促使教師的優良師德行為自然化、生活化,實現教師師德觀由社會意識向個人意識的信念轉化,從而促進師德由他律走向自律?!?/p>

猜你喜歡
師德培育規范
來稿規范
來稿規范
PDCA法在除顫儀規范操作中的應用
來稿規范
在“四史”學習中涵養高尚師德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師德的實踐思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呂狂飆:師德建設需警惕從崇高師德簡單轉向底線師德
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