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發展的外部戰略環境與穩健應對

2023-01-18 02:49王存剛
人民論壇 2022年23期

王存剛

【關鍵詞】戰略環境 戰略應對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對戰略環境的判斷是思考戰略問題的核心要義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同時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報告還宣示:“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攜手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上述重要論斷和重大宣示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世界大勢、時代大勢、歷史大勢的深刻把握,從戰略高度對中國發展的外部戰略環境作出新的重大判斷,并給予穩健的戰略應對。

關于世界之變??v觀人類歷史,世界發展變化從來都是各種力量、各種矛盾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當今世界之變,首先體現為世界經濟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領域曾長期占據絕對優勢地位。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不斷發展,世界經濟版圖正在重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布的數據顯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00年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總量中占比為40%,OECD成員國為60%;到2010年,發展中國家占比升至49%,OECD國家則降至51%;而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分別為57%和43%。一旦該預測變成現實,將從根本上改變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領域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局面。

當今世界之變,其次體現為世界政治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美國在20世紀初就已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但尚未有從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手中接過“權杖”的強烈意愿,因此被稱為“躊躇的霸權”。二戰結束后,美國憑借超強綜合國力,在國際事務中獲得巨大領導力,形成所謂的“美國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冷戰結束后,美國一度在國際舞臺上“一超獨大”,并試圖借此構建單級秩序,但這種努力并未獲得成功。世界多極化趨勢攪亂了美國一家獨大的“美夢”。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鼓噪的“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從側面反映了綜合實力相對衰落的美國的失落和掙扎??傊?,世界力量對比的深刻變化,使得“世界格局正處在一個加速演變的歷史性進程之中”。

當今世界之變,還體現為發展范式的深刻變化。以傳統工業化為導向的發展范式曾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實踐也已證明,這種發展范式遠非完美無缺,更非恒久有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陳代謝、引發的激烈競爭,已使傳統發展范式向新發展范式轉變。這種轉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北方國家對南方國家單向發展援助、傳授關系,正向北南、南南、南北等多維度、網絡化發展合作關系轉型,“傳統受援國、新興援助國的界限逐漸模糊、融合,南南抱團,尋求共同發展意愿上升”。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那種以北方國家為模板,南方國家通過接受援助等方式趨向北方國家的單向度模式發生動搖,圍繞全球發展、可持續發展兩大議題而形成的多主體間、多向度、互動式模式開始顯現。二是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發展議程的意愿、能力越來越強,途徑和機制越來越多。尤其是最近十年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先后發起設立諸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型發展機構與合作機制,孕育出“共商共建共享共贏”“互聯互通”“不干涉內政、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等新型合作理念以及“硬援助與軟援助相結合”“對外援助與互利合作相結合”等新型合作模式,有效補充了既有全球治理機制的不足。三是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化以及糧食危機、能源危機等重大全球性問題持續演化、相互疊加,削弱了全球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的權威性、有效性、靈活性,形成了全球公共產品供給區域化、俱樂部化、多元主體化等新趨勢。國際社會迫切需要通過范式轉型乃至范式革命,將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納入統一框架,形成統一議程,加以協調應對。

關于時代之變。就國家治理而言,準確把握時代的性質、特點和趨向,是正確制定國家發展戰略、恰當應對國際局勢、有效參與國際事務、避免犯戰略性和方向性錯誤的重要前提。20世紀80年代,正是基于“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這一創新性重大判斷,中國共產黨才制定和實施改革開放戰略,開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并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成就。然而時代風云是變幻的,具有鮮明的不確定性,因此認識世界發展大勢,跟上時代潮流,是一個極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課題。

當今時代之變,首先體現為鮮明的時代主流與喧囂的“時代噪音”的矛盾。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指出的:“一方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決定了人類前途終歸光明。另一方面,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p>

當今時代之變,其次體現為人類不同群體相互依存程度加強與彼此疏離傾向擴大的矛盾。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在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前所未有創造發展機遇的同時,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演化的人類共生態勢;另一方面,民族、種族、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發達程度等多方面差異依舊存在,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加之一些大國和國家集團出于自身私利,構筑“小院高墻”,編織封閉排他的“小圈子”,脅迫有關國家和地區組織選邊站隊,導致國際社會既有的隔閡和鴻溝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關于歷史之變。當今歷史之變,首先體現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兩種意識形態在歷史演進和長期較量中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啟了兩種社會制度、兩種意識形態較量的歷史進程。1991年蘇聯解體、東歐巨變發生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一時間,“歷史終結論”在國際輿論場上甚囂塵上。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持續低迷、政治極化不斷加劇、社會矛盾日益加深。兩種社會制度、兩種意識形態并存和較量的態勢更加清晰地表明:社會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大方向、大趨勢。

當今歷史之變,其次體現為世界文明格局正在從“西方中心”向“東升西降”轉變。近代以來,世界文明格局的典型特征是“西方中心”。進入21世紀以來,以美日歐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整體實力相對衰落,“西方中心”開始動搖。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是對“西方中心”的沉重一擊;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則是對“西方中心”的又一重擊。面對疫情引發的經濟和社會危機,一些西方國家進退失據,由此造成巨大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沖擊。

時代之變是世界之變的結果,而歷史之變則由世界之變、時代之變疊加而成,引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是中國空前增強的綜合實力和巨大潛力。中國文明古國的形象、超大國家的規模、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身份等,決定了中國蓬勃發展勢必產生多方面、長期性的重要影響。

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意味著人類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何去何從,關鍵在于各國人民的選擇。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戰略判斷回答了“世界怎么了”這一重大戰略問題,它表明: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發展、民族復興所面臨的戰略環境的認知已發生重大變化。

“變化者,乃天地之自然?!睂Υ兓恼_態度是應變而動、應變制宜,因為“變則通,通則久”。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袖們對于這一歷史辯證法有著深刻的把握和運用。毛澤東同志指出:“當著革命的形勢已經改變的時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領導方式,也必須跟著改變?!绷暯娇倳泟t強調:“認識世界發展大勢,跟上時代潮流,是一個極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課題。中國要發展,必須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痹邳h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录S時可能發生。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边@表明,胸懷千秋偉業、飽經歷史滄桑的中國共產黨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面對巨變的戰略環境,黨的二十大報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線進行“總的戰略安排”,“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了戰略謀劃,對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就對外方面而言,主要有以下關鍵點:

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的內質是和平主義。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已載入《中國共產黨章程》,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那種損人利己、充滿血腥罪惡的老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敝袊浆F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條道路不是傳統大國崛起的翻版,不是國強必霸的再版,而是造福中國、有利于世界的新版?!爸袊钚蟹烙缘膰勒?,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擴張?!?/p>

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應有之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將“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致力于擴大同各國利益的匯合點”,促進大國協調和良性互動,深化同周邊國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中國將堅定維護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搞雙重標準。

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總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中國堅持對話協商,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推動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推動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辈粌H如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還被明確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這進一步闡明了新形勢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意義、精神實質和實現路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回應了各國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普遍訴求,指明了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明確路徑。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敝袊鴮远ňS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推動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機制更好發揮作用,擴大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合作機制影響力,增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代表權和發言權。

努力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呼吁加強國際安全合作。 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包含六項內容的全球發展倡議,呼吁國際社會關注發展問題,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鑒于發展與安全的辯證關系,為應對當今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疊加造成的各種挑戰,促進世界安危與共,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又提出包含六項內容的全球安全倡議,呼吁國際社會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堅持通過對話協商和平解決爭端,堅持統籌維護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表示,中國“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落實”兩大倡議。

中國始終是全球發展的重要貢獻者。中國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中國將堅持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方向,促進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共同營造有利于發展的國際環境,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堅決反對個別大國“筑墻設壘”“脫鉤斷鏈”的行為,堅決反對某些國家單邊制裁、極限施壓的政策。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愿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致力于縮小南北差距,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鄙鲜雠e措必將為世界增長提供新動能,為各國人民增添新福祉。

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建設者。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軍控、裁軍和防擴散進程,反對軍備競賽,維護全球戰略平衡和穩定,是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聯合國第二大會費國和維和攤款國,是世界上唯一將“堅持和平發展道路”載入憲法的國家,是五個有核國家中唯一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堅持積極參與全球安全規則制定,加強國際安全合作,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為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边@充分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

呼吁弘揚全球人類共同價值,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新中國外交始終有自己明確的價值追求,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需要正確理念指引。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首次提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并強調它“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以及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等重大國內國際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將繼續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黨的二十大報告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p>

中國始終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堅定踐行者。和平與發展是人類的共同事業,公平正義是人類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人類的共同追求。各國歷史、文化、制度、發展水平雖然不盡相同,但各國人民都有追求和探索實現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平等權力。世界上不存在高人一等的“自由民主”,也不存在唯我獨尊的“普世價值”。國際社會的實踐已經證明:把自身價值觀強加于他國,只能增加動蕩之源;以意識形態劃線,極易造成沖突之禍。為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中國創造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理念和重大主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有效對接和中國式表達,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的重大理論創新。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對世界民主理論和實踐的重大貢獻,真正體現了民主的精髓,“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則“反映了全人類共同價值,找到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黨的二十大把“發展全過程民主”確立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把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寫入黨章,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進程中處理中國與世界關系的積極態度。大力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將為中國與世界的良性互動、各種文明的和諧共生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和大自然一樣,有陽光燦爛的日子,也有風雪交加的時刻?!碑斀袢祟惿鐣媾R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既是重大挑戰,也孕育著重大機遇。黨的二十大報告充分展現出中國共產黨對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的深刻洞察,從而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并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進行周密的戰略謀劃。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銳意進取,不懈奮斗,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中國新發展給世界帶來新機遇,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新的智慧和新的力量。

(作者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常務理事)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②《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③徐秀麗、李小云:《全球公共品體系轉型的三個關鍵問題》,《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年第16期。

④《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

⑤《羅照輝署長在“全球發展與中國現代化進程”國際論壇上的主旨演講》,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官網,2022年11月19日。

⑥《中共中央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決定》,新華網,2022年10月30日。

⑦張松輝譯注:《抱樸子內篇》,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⑧楊天才、張善文譯注:《周易》,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⑨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

⑩《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外交部官網,2022年4月21日。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與行動價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

習近平:《把握時代潮流 加強團結合作 共創美好未來——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2年9月17日。

責編/周小梨 美編/楊玲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