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凝聚力視閾中的文化認同論

2023-01-21 06:03顏夏含何星亮
貴州民族研究 2022年6期
關鍵詞:凝聚力民族價值

顏夏含 楊 凡 何星亮

(1.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社會與民族學院,北京 102488;2. 福建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3.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 100081)

文化認同以其感召力、協同性承載價值立場、傳達價值訴求、整合價值共識、凝聚社會力量。隨著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漸進躍遷,民族文化在現代性進程中的多重悖論,消解著民族凝聚力的文化認同基礎。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問題導向[1]。在增強民族凝聚力的考量中,文化認同日漸成為理論與實踐聚焦的時代場與問題域。

一、文化認同與民族凝聚力的學理分析

(一) 深層次的文化認同是增強民族凝聚的黏合劑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盵2]可見,文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從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來看,我黨能在革命、建設及改革發展過程中飽經風霜而不衰,披荊斬棘而不垮,得益于共同的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迸發出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使我們國家的人民人心歸聚、精神相依。也就是說民族凝聚力的增強以共同的文化認同為基礎,是民族凝聚力經久不息的精神滋養。

(二) 文化認同是民族凝聚力的應有內涵

“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盵3]縱觀中華民族千年歷史,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能同呼吸、共命運,形成一個復合的堅韌有機整體,得益于經久不息的中華文化譜系厚植了高度集成的文化認同。經群眾檢驗與掌握形成的高度的文化認同是維系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引擎,能聚合為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產生出巨大的向心力與吸引力,使人民的思想、意志與行動擰成一股繩。民族凝聚力與文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動態有機系統,文化是民族凝聚力不斷增強的不竭力量之源,或者說在某種維度上,民族凝聚力本就是文化的內聚力?!耙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盵4]民族凝聚力是維系民族生存發展的內核,起著整合力量、凝集共識的作用。這種紐帶作用的內在基礎源于該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缺乏文化內聚力量的制動牽引,民族凝聚力的增強猶如水無源、木無根。民族凝聚力的增強表現為本民族文化對本民族眾成員的整合、內聚及提振功能,構成本民族成員凝心聚力的思想基礎,因而文化認同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題中之義。

二、民族凝聚力視域中文化認同之困境

(一) 全球化中文化的趨同性與民族文化排他性的矛盾

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盵5]資本無孔不入的力量穿越時空阻隔,分布在人類活動的任意空間,日益將整個世界聯系為一個有機的全球整體。伴隨現代化的高度發展與全球化的越愈極化,整合與分裂、合作與沖突交織并存,傳統社會孤立的封閉式發展越來越成為事實上的不可能。馬克思說:“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盵5]全球化在推動社會跨步前進的同時,極易因分裂、碰撞、沖突引發現代性的文化認同危機。主要表現為文化全球化的異質趨同與民族文化認同排他斥異的矛盾。所謂文化全球化的異質趨同是指,資本邏輯視域下全球化的演繹突破制度與文化的界限,使異質文化相遇最終走向終結、趨于一統。源于全球化的進程實質上是資本權力操控的過程,其本身隱含著霸權的性質。西方發達國家往往憑借資本優勢對外瘋狂輸出,竭力以自己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念占領全球意識形態話語的制高地,推行文化霸權、實行文化殖民。民族文化認同的排他性就是對全球化文化異質趨同的本能反應。它是指為免遭其他異質文化的污染,主動對外來文化表現出的疏離、排斥、抗拒。文化全球化異質趨同與民族文化認同排他斥異的悖反,極易使人們在現代性的混沌迷惘中變得無方向感,引發文化認同危機。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不意味著虛無外來文化,“面對異質文化,合適的態度不應是抵制,而是審慎的擁抱,自我在此過程中不是被‘失去’,而是變得更加豐富而廣闊?!盵6]在交流融合中建設性地吸收借鑒,任何文化想要獨善其身都只能面臨被邊緣化、被解構的風險。尼格爾·多德指出:“現代性社會錯誤地認為自己是在朝普遍性的進步,而實際上,它只是產生了大量不協調的、自我指引的(局部的狹隘的) 合理性,他們變成了實現普遍理性秩序的主要障礙?!盵7]在全球化的瘋狂席卷下,多元文化在碰撞與沖突中博弈,易受主導社會的文化模式所同化,導致在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中呈現出疲軟態勢。

(二) 市場化工具理性與民族文化價值理性的矛盾

資本是市場拓展深化的動力之維。資本的逐利天性嵌入市場使得市場受利益驅動?!八枷胍坏╇x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盵8]在市場經濟的利益誘導下,物欲觀念伴隨市場主體的利益覺醒而膨脹,使得市場主體易成為盲目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資本主義經濟人。誠然,市場經濟的拓寬深化離不開經濟人的牽引,或者說,經濟人本就是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產物?!叭缃?,市場語言無孔不入,把所有的人際關系都納入以強調自我利益,自我優先權為導向的模式?!盵9]在市場經濟以利益杠桿為引擎的驅動下,傳統的價值理念、生活秩序及活動規則極易被商品化、貨幣通約化的世俗秩序所替代。在利益的世俗化中,受資本裹挾,易形成追求奢侈新奇的物質消遣享樂的消費主義,其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利益話語表達范式腐蝕分化著人的精神思考,進而在文化的消費上呈現出功利化、泛娛樂化、符號化、虛無化的傾向,其本質上是文化與資本聯姻的異化消費形態。在文化消費主義的語境下,文化與資本的結盟分化著人們的精神思考,導致傳統與現代的價值認同判若分離,陷入自我認同迷惘與集體認同偏激的主體迷失困境。在市場經濟世俗化的進程中利益標桿與精神供給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與沖突,其本質上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二元悖反。市場經濟中的利益標桿與精神供給的二元悖反,極易使文化主體在物欲的主宰下落入娛樂至上的文化消費主義的虛擬狂歡,腐化人們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使主體的人迷失于多元利益情境的泥沼而喪失理性的價值判斷,為文化認同埋下異物的種子。

(三) 多元文化與文化一元主導的矛盾

“現代論域下的價值多元既是對統一的整體解魅和秩序的分化確認,也是對多元訴求競爭加劇的事實肯定,更是對通約、包容、并存的秩序承載是否可行的現實考量?!盵10]現代化進程在推動生產變革、科技革新的同時,也分化著社會的文明觀念與價值理念。日益擴張的全球化與日益精進的技術化打破了地域與空間的區隔,使傳統相對保守封閉的文化環境在全球一體化的連接中進入價值多元、文化交織的時代場域,帶來婀娜多姿的全球多元文化景觀。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景觀中,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的共識性存在,促成了本土價值與異域價值交織、碰撞的事實。多元文化的交織、碰撞使得個人或群體的價值觀念、文化信仰多元多變,極易因其文化的異質性引發沖突與裂變。以賽亞·柏林所指出:“人們的目的是多樣的,而且從原則上說它們并不是完全相融的,那么無論在個人生活還是社會中,沖突與悲劇的可能性便不可能被完全消除?!盵11]因為“多元文化作為一種理論,作為一種背后有非常強大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力量推動的一個社會趨勢,也是一個與多個、中心與邊緣的問題?!盵12]多元文化的角力實質上是不同主體的利益博弈,價值的分化在本質上是利益的分化。在多元文化的論爭博弈中,多元化時代去中心化、去統一化的價值訴求在與傳統單一文化的碰撞、摩擦中涵化著傳統價值一元主導的框架,易激發社會體系價值次生的因子,催生社會成員價值要求的異化與無序,進而模糊個體價值判斷、迷惘個體價值選擇,導致個體價值取向雜亂失范、個體價值理性喪失?;诖?,在對文化的論爭中一元主導與多元價值的悖反基本形成了傳統本位論與外來決定論兩種截然對立的價值立場。是固守傳統還是奉行拿來主義的二元悖論,深刻地揭示了多元文化中文化選擇的價值迷惘,模糊著文化認同的內容與目標、消解著文化認同的精神基礎。

三、民族凝聚力視閾中構筑文化認同的策略

為了有效以文化認同的提振和內聚功能來增強民族凝聚力,不但要秉承一元主導與多元并存、破立并舉的辯證原則構筑文化認同的思想基礎,而且要以經濟發展、科學的輿論引導及社會實踐同向并進構筑文化認同的實踐基礎,從而在思想基礎與實踐舉措的統一中夯實民族凝聚力增強的文化認同基礎。

(一) 民族凝聚力視域中文化認同的原則

1. 秉持一元主導與多元并存的原則。從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出發,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全球化在推動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本來與外來的激蕩以及主流與非主流的交織中也推動著傳統一元文化向現代多元文化的邁進。多元文化并存的發展格局在增進文化的交流互鑒時也因不同文化價值內核的沖突加大著文化認同的難度。為消解沖突,實現不同文化間兼容并包,形成共生互動的良性格局,“構建起多元歸一體和一體包多元的一元主導、多元并存”[13]的文化認同模式,就必須銜接好一元文化主導與多元文化并存的關系。然而,在主體多元、經濟成分多樣、利益取向多變的時下,卻存在著以一元抹殺多樣,以多樣取代一元的錯誤價值傾向。哈貝馬斯指出:“共識并不像奧利塔所說,必定抹殺個性、取消話語的多元性,相反,是建筑在個性和多元性的承認之上的?!盵14]顯然,“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具有文化領導權和文化話語權,這種統治地位最終要由文化權力的階級和物質關系來加以說明?!盵15]一元主導指涉的是指導思想的一元,由統治階級的地位所決定?!罢冀y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盵5]多元文化并存強調的是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與張力,二者不是對立而是辯證共生的關系。既要看到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與張力,也要在保持差異與張力中兼容和煦。要在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以他之長補己之短,構建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文化認同模式?!盁o論是中體西用還是西體中用,也無論是國粹主義還是全盤西化,都走不通,只有辯證的綜合創造,才是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坦途?!盵16]也就是說,交流融合是不可逆的時代潮流,唯有立于時代潮流,形成有核心引領的多元文化共生互動格局,才能在多元文化的激蕩交鋒中筑牢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在于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性不可動搖。

2. 秉持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的原則。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來看,“破”與“立”既界限分明又共同統一于整體之中。從事物相互區別的質的規定來看,破就是破、立就是立,二者界限分明,不能混淆或將其等同。但從矛盾雙方相互依存轉換的原理來看,“破”與“立”又互為彼此存在的前提與條件,不破不立、不立不破、在破中立、在立中破,二者須臾不可分離,共同統一于整體之中?!捌啤迸c“立”也是有條件限制的,不是想破就破、想立就立,而應以具體的時間、地點及條件為轉移科學地當破則破、當立則立。二者的辯證關系闡發的辯證原理是只有“破”“立”并舉、“破”“立”結合,才能真“破”真“立”。在破中立、在立中破的辯證關系原理為全球化語境下民族文化認同的構建提供了堅實科學的哲學依據。也就是說民族文化認同的構建既需要破也需要立,只破不立、或只立不破都是違反科學的哲學原理的。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全球化的縱深發展打破時空區隔的界限,使在場與缺場相互糾葛、使遠距離事件與地方性的場景相互交織。既有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與異質意識形態話語的博弈,也有傳統理念與現代觀念的悖論,還有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競爭。博弈、悖論及競爭的過程帶來了主體多元、文化多元及價值多元共存的復雜發展格局?!氨M管人們處于文化超市中,但人們也在尋求一個自己的家而超越他,這個家庭就是自己的(或是民族的) 文化認同?!盵P17]這是一個價值多元共生的時代,全球化在給民族文化認同帶來挑戰時也蘊藏著契機。也就是說,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認同的建構過程是一個涵蓋破與立的矛盾發展過程,既有價值沖突的破,也有價值認同的立。在傳統理念與現代觀念的悖論中,要以價值沖突的破去其糟粕,改變原有不合時宜的價值內容體系,更要立字當頭取其精華,賦予傳統價值理念合理內核以時代意義,在一破一立中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在本來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激蕩交鋒中,要以價值沖突破崇洋媚外現象,要以價值的融合博采眾長才能厚植對本民族文化的深切認同。在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與異質意識形態話語的博弈中,要以價值的沖突破西方輿論風險,要以價值的融合面向世界兼容并蓄建立新的價值體系。只有在破中立、在立中破,才能形成一個以自己為主體、以其他文明為補充的科學的文化體系與價值體系;才能在文化的交鋒博弈中厚植對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

(二) 民族凝聚力視域中文化認同之路徑

1. 經濟基礎是構筑文化認同的物質基礎?!凹彝?、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盵8]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部分,根本上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或經濟發展狀況決定。緣此,構筑本民族文化認同也應扎根本民族經濟發展狀況的客觀事實。源于文化認同的主體是受客觀物質生活條件影響制約的“現實的個人?!边@一前提限定規定了“人們奮斗所爭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盵18]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不僅給我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還使我國普遍接受認同了馬克思主義。根源于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指引下,我國革命事業如火如荼地開展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利益。新中國建立后,社會主義能被人民大眾普遍接受認同同樣源于在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官僚資本主義的對比中,社會主義社會中人民意志更加得到彰顯、利益更加得到維護。社會主義能在我國以強勁的生命力勃勃發展,根源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揮棒在促發展提供生產中切實實現、維護、發展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意識形態斗爭此起彼伏、愈演愈烈的當下,西方國家企圖西化從未間斷,但也從未得逞。根源于社會主義經濟奇跡般地增長,使我國實現了由站起來到富起來更到強起來的深刻轉變,在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夯實了文化認同的物質基礎。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后盾,本民族文化就無力與外來文化、異質文化進行論爭博弈,就難以證明本民族文化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換言之,文化認同既受物質基礎決定,又靠物質利益保障。發展經濟,提高物質文化生產水平,是增進對本民族文化認同的根基。因為經濟發展在給予民族成員利益時也提供了民眾對本民族文化認同的思想動機。因此,為了進一步增進文化認同、夯實文化認同的物質基礎,就必須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將蛋糕做大時又將蛋糕分好,在人民利益的切實實現、維護中夯實文化認同的物質基礎。

2. 科學的輿論引導是構筑文化認同的有力抓手。認同是主體、客體及介體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復雜過程。一種文化理念要想被接受認同,除了其本身科學正確外,必須兼具必要的傳播基礎。當前,在全球一體化的深刻背景下,多元文化交織并存、不同價值理念的交鋒博弈使思想輿論領域呈現出紅色、黑色及灰色三個地帶犬牙交錯的輿論格局。模糊著大眾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對構筑本民族核心文化理念的認同造成了嚴峻挑戰。為守住紅色陣地、打壓黑色地盤、爭取灰色地帶,筑牢文化認同的思想標的,以科學的輿論導向導引社會輿論至關重要。源于社會輿論作為一種隱形的無孔不入的強制力量布展在人類活動的任意空間,往往比有形的規章制度、法律條文及風俗習慣更具穿透力、感染力與影響力。毛澤東指出:“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造成輿論?!盵19]科學的輿論引導是構筑文化認同的有力抓手,科學正確的輿論引導及有效傳播,有利于使在時間上、空間上處于分散狀態的社會大眾充分感知、理解社會的主導價值觀,進而以良好的認同氛圍創造接受認同的條件??茖W的輿論引導要秉持受眾思維,所謂受眾思維就是以受眾為中心的思維。接受理論告訴我們,輿論引導不僅要關注引導輿論的一方,還要關注被引導的一方,且要側重轉向被引導一方如何接受認同引導一方所傳遞的信息上來。這就要求輿論引導要以貼近受眾的通俗易懂、接地氣的大眾話語宣傳社會的主導價值觀,使其達到廣大受眾能理解接受的范圍與水平,才能使廣大受眾在共鳴中產生共情,才能入腦化心、外化于行??茖W的輿論引導要秉承大數據思維。為此,必須以大數據思維強化輿情監測與研判,并以大數據為依托,將主流話語融入網絡輿情治理,匡正輿情導向,打造主流話語引領的網絡陣地,以唱響主旋律凈化認同環境增進認同共識??茖W的輿論引導要秉承服務思維。面對海量的參差不齊的信息風暴,主流媒體與政府部分要以打好組合拳的服務思維對輿論亂象重拳出擊,要以其權威性、公信力做好把關人角色嚴控話語內容的議程設置,以主流價值觀的聲音占領輿論高地,凈化社會輿論場的傳播生態,營造風清氣朗的認同環境,以主流聲音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3. 社會實踐是賡續文化認同的關鍵舉措?!吧鐣钤诒举|上是實踐的?!盵5]人類有目的、有計劃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是文化理論形成的源動力。文化認同是對文化知識、文化理論的認同,但這一認識導向也導致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取向認為對文化的感知、理解與認同主要來自理論的教化灌輸,而缺乏有意義的生活體驗與感知確證。脫離了實踐,文化理論的正確性與合理性不能得到體驗與確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得不到彰顯,就難以內化外為民眾的情感認同、外化為民眾的實踐體征。為紓解這一困局,需深刻認識到文化認同不是純理論內化的過程,而是一個由內向外、由知到行、由理論到實踐的賡續過程。社會實踐是賡續文化認同的關鍵舉措,構筑文化認同必須以實踐環節為中介,搭建由內向外、由知到行的橋梁,在主觀精神與客觀實際的連接中感知體驗文化,確證民眾成員歸屬意識。因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盵20]源于社會實踐是所有社會成員共同熟悉和經歷的基礎內容,文化理論需經人們不斷體驗并獲得驗證后才能確證其合理性與合法性,才能內化為民族成員自己的情感、規范和目標;才能從感性上強化認知理解,真正外化為行為養成、內化為價值理念、思想信念。因此,從生活實踐的日?;?、生活化、具體化入手,對增進文化的認同度具有舉足輕重的功效。實踐平臺與載體是主體感知、理解、確證文化的主渠道,要打造實踐平臺、豐富實踐載體,積極開展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旋律內容的多種形式活動。如:觀看紅色愛國影片、參觀革命紀念館等,引導人民大眾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地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在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中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規范內化為日常生活自覺奉行的價值理念與行為準則,從而涵養、提高文化主體的文化自識能力。

總而言之,民族凝聚力的核心表現為文化的內聚力,要構筑對本民族文化的深層次認同,增強本民族凝心聚力的精神歸依,就要秉承科學原則強化認同的思想基礎;就要從實踐動因揭示認同的深層次根源。只有以思想基礎聯動實踐動因,才能以合力共筑文化認同的歸依,才能夯實民族凝聚力增強的根基。

猜你喜歡
凝聚力民族價值
我們的民族
“如此凝聚力”
論當代高校青年教師團隊凝聚力的提升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對增強兵團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增強意識形態凝聚力引領力 推動企業高水平高質量發展
一粒米的價值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給”的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