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人堅守的是什么
——從《陳情表》說開去

2023-01-24 05:45
中學語文 2022年35期
關鍵詞:節操陳情表晉武帝

張 盼

南宋青城山隱士安子順云:“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北疚南虢柚蠲艿摹蛾惽楸怼氛務勚袊娜说耐讌f與堅守。

一、李密以孝為名拒絕晉武帝,堅守的是個人節操

李密本是蜀漢舊臣,官拜尚書郎。蜀漢滅國后,受到晉武帝征召。李密在《陳情表》中坦言“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他的狼狽不是因為奉養祖母和報效國家的矛盾,而是保持氣節不事二主與拒絕晉武帝性命堪憂的矛盾。如何陳說才能既拒絕晉武帝又不會招來猜忌埋下禍患呢?李密想到了晉朝的治國之策——孝。李密抓住“孝”大做文章,動之以情,細筆渲染自己和祖母之間相依為命的情形,打動晉武帝的惻隱之心;曉之以理,強調自己“特為尤甚”的“孤苦”,一再申明自己“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打消晉武帝的疑慮之心。李密還通過比較“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而報養劉之日短”,提出了先盡孝再盡忠的辦法,給晉武帝吃了定心丸。

《陳情表》里字字句句都可見李密身世之孤苦,祖孫之情深。但是,更應該讓學生理解李密拒絕晉武帝背后真正的動機。古代讀書人講究忠臣不事二主,李密在蜀漢深受重用,又怎么會甘心輕易歸順晉朝?更何況,晉朝的皇位乃是篡奪曹魏而來,名不正言不順,如何讓人心服?如果真的是因為祖母無人奉養,那么之前李密又為何會出仕蜀漢?李密的不愿入仕,不過是中國文人的不事二主的氣節罷了。至于他說的“少仕偽朝”“亡國賤俘”“至微至陋”之語,不過是在這個皇權至上,主宰生死的社會的妥協之語罷了。李密的拒絕,其實代表的是中國文人對個人節操的堅守。從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的伯夷叔齊,到不為五斗米折腰歸隱田園的陶淵明,中國文人堅守個人節操的品德代代傳承。

二、司馬遷忍辱接受宮刑,堅守的是志向

含羞忍辱接受宮刑,司馬遷堅守的是偉大志向。司馬遷的偉大并不僅僅在于他創作了《史記》,更在于他為創作《史記》付出的代價以及在此所表現出的對理想的堅守。司馬遷出身于史學世家,從小在父親的影響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長期的學習和游歷,堅定了司馬遷要成為一名史學家的志向。他暗自決心,要繼承父親的衣缽,搜集和編寫最偉大、最詳實的歷史巨著。

李陵事件改變了司馬遷的命運。為正義直言的他被判處“誣罔之罪”,按律當斬。漢朝的刑律中有免除刑罰的規定,一種是“納金贖罪”,另一種是“腐刑贖罪”。司馬遷沒有選擇的機會,因為為官清廉,家產有限,家中還有妻兒老小要生活,于是,司馬遷屈辱地選擇了接受腐刑。在那個視名節如同生命的年代,就連最卑賤的奴仆都很少有接受腐刑的,更何況還是士大夫階層。對此,司馬遷的內心是無比痛苦,甚至絕望的。他在《報任安書》中描述自己的心態:“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可見司馬遷當時的迷茫與惶惑。司馬遷為什么要做出這樣的選擇呢?《報任安書》有答案:“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彼晕耐?、屈原、孔子、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子等人的遭遇鼓勵自己,他希望自己可以“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惜“草創未就,會遭此禍”,因為“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試想:假若司馬遷當時因受辱而取義自殺,那么,他必如一粒塵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他忍辱而作《史記》,非但為自己洗白了恥辱,更因他特殊的遭遇而使他及他的《史記》名垂青史。司馬遷含羞忍辱接受宮刑,是對自己的理想的堅守。

三、文天祥義無反顧慨然赴死,堅守的是民族氣節

歷史再回到南宋,揮筆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在生與死的抉擇中,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慨然赴死,只是為了堅守民族氣節。靖康二年,金軍南下,攻陷北宋都城汴梁,擄走兩宗北去,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兆诿庥诒环膬鹤涌低踮w構擁兵在外,在南京應天府正式即位,重建宋朝,是為南宋。南宋王朝誕生于金國入侵之時,終其一朝,長期處于金國、蒙元等外族入侵的嚴重威脅之下,為此南宋軍民進行了一百多年的抵抗斗爭,涌現了無數民族英雄,如宗澤、韓世忠、岳飛、文天祥等。

文天祥本是一介書生,但是面對元軍的入侵,文天祥毀家紓難,征兵勤王。后來,他被提拔為右丞相和樞密使,奉命作為使臣到元軍中講和談判。因為“直前詬虜帥失信”以致“北雖貌敬,實則憤怒,二貴酋名曰‘館伴’,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最終“不得歸矣”。后來借著“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北”的機會,文天祥忍辱同行,在京口的時候趁機逃脫。這段經歷在《指南錄(后序)》里有簡略概括的敘述。由此可以感受到他“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愛國情懷。不久,文天祥再次集結兵力,率領軍隊頑強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被俘。面對元軍的威逼利誘,他毅然寫下了《過零丁洋》詩表明自己的心跡。被押解到元大都后,他更是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拒絕元人的威逼利誘,最終英勇就義,名垂青史。文天祥之死驚天地泣鬼神,后人給予很高的評價。文天祥拒絕投降元軍,堅守的是民族氣節。而在中國歷史上,從來不乏堅守民族氣節的文人,屈原因國破而投江明志,蘇武牧羊北海邊,朱自清寧肯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他們哪一個不是堅守民族氣節的英雄?在每一次民族危亡的關頭,挺身而出的不僅有中國軍人,更有熱血的中國文人!

四、中國文人也曾妥協更在堅守,堅守的是文人風骨

李密為了堅守節操放低身段來向晉武帝陳情,司馬遷為了堅守理想信仰甘愿接受腐刑為人詬病,文天祥為了南宋忍受屈辱伺機逃亡最后卻又慷慨赴死。千百年來,中國文人在很多選擇關頭,有妥協有堅守。是什么讓這些中國文人樂于堅守個人氣節或者理想信仰亦或者民族氣節,不惜放低身段、深受屈辱,甚至為之付出生命?我想,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國文人的心理。

中國古代文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秉持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堅守個人節操或者理想信仰,不正是修身的體現嗎?而堅守民族氣節,則不僅關乎修身,也關乎治國平天下??鬃诱f:“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泵献诱f:“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敝袊娜藲⑸沓扇?、舍生取義的信念早已根植于心,而個人節操、理想信仰、民族氣節,不正是仁義之所在嗎?因堅守個人節操、理想信仰、民族氣節而有所犧牲,不正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正義之舉嗎?所以,他們才能從容面對挫折甚至生死。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下,中國文人形成了獨特的風骨。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發展進程中,文人風骨曾如日月高懸于朗朗乾坤,文人氣節似江河飛奔于萬古千秋,不斷書寫和鳴奏著中華文明瑰麗璀璨的華章金曲。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要從歷史文化中學到些什么,又該向學生傳達些什么,這些,都是我們該思考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在思想上對學生形成引領,才能培養學生的美好品德與家國情懷。

猜你喜歡
節操陳情表晉武帝
滿奮畏寒
雙贏的智慧——《陳情表》個性解讀
石崇王愷斗富
智解不祥的“一”
《陳情表》何以能打動晉武帝
科學的節操就是沒有節操
《陳情表》新讀
賞析《愛蓮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