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尋文明史跡:駱越科技文化續論

2023-01-24 07:11覃彩鑾
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駱越陶器顏料

李 妍,覃彩鑾

(廣西民族研究中心,廣西南寧 530028)

科技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綜合實力的體現,是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發展的標志與動力。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封建王朝建立和鞏固時期,是經濟文化承前啟后的重要發展時期,也是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重要發展時期。秦漢時期,隨著嶺南的統一和郡縣制的推行、大批中原人的南遷和中原文化的傳入,駱越經濟社會和科技文化得到發展。在手工業生產方面,不僅種類增多,而且制作工藝日趨精良,產品質量有了新的提升,其中包含著諸多的合理性、技術性和科學性,反映了駱越科技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一、陶瓷器燒制技術

自人類誕生以來的數百萬年時間里,主要是在打制石器、采集漁狩、茹毛飲血、以洞群居的蒙昧歲月中度過的,而文明的曙光則是在距今約一萬年前開始出現,主要標志是開始出現磨制石器、原始農業、陶器燒制、家畜飼養和巢居等。其中工藝最復雜、科技含量最高的首推陶器燒制,它涉及陶土的選擇、加工、器形塑造、焙燒等工序和技術。

在駱越故地的南寧邕江、柳州柳江兩畔及附近的洞穴里,發現有許多距今10 000 年至8 000 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遺址里發現有大量的陶器(片),在南寧犳子頭遺址還發現呈大片塊狀紅燒土(應為制陶泥料)。駱越故地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陶器(片),多呈灰褐色,內夾有細粒石英砂,陶壁較厚,質地較粗糙,外壁多飾有繩紋,器形主要罐、釜類。據研究,駱越故地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發現的陶器,皆為手制,并采用露天焙燒,形態原始,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陶器之一。

通過考古學研究,可以揭示原始陶器的發端與演變過程,即陶器是原始人類在用火過程中偶然發現并生發燒制的靈感。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已懂得用火(先是使用或保留天然火種,而后是人工鉆木取火),用火烤熟食物、取暖,甚或驅趕猛獸。原始人類在用火過程中,發現經過火燒過的泥土變成褐色硬塊,長時間不會腐化。這種現象的反復出現,增加了原始人類的感性認識,進而用泥拌水捏成雛形器,放在火堆里焙燒,直到燒成褐色陶質為止。在此經驗的基礎上,先民們便選擇土質細膩、少雜質的黏土,經過拌揉(可增強泥料的密度和黏性),捏成適度的器形,然后放入火堆里焙燒,當溫度到達800 攝氏度左右時,便形成陶器。陶器的發明在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是人類第一次通過物理變化和化學反應使物體的本身發生質變,即通過火的作用,改變了自然材料的物理屬性,使土變成了陶,賦予了泥土新的生命力。因為在陶器發明之前,原始人類曾制作過各種石器、木器、骨器或蚌器等,雖然包含著各種技術,但其制作只是改變了原材料的形狀,而未改變其材料的物理屬性。陶器的燒制又同原始農業的產生和人們的定居生活密切相關。陶器的出現,極大地方便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人們可以用陶器來烹煮或盛儲食物,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結構,有利于提高人們的體質健康,同時也為后來陶瓷藝術的發展和審美觀念的提高開啟了先河。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使之與時俱進,在傳承過程中不斷注入新的內容與品質,實現新的超越,不斷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隨著中央封建王朝相繼對嶺南的統一,大批中原人進入嶺南地區,給嶺南輸入了掌握先進生產技能的勞動者和先進的生產工具,帶來了中原文化,有力地促進了嶺南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駱越制陶業和生產技術開始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從考古發現可知,這一時期,駱越地區的制陶業無論是生產規模及產品質量,還是燒制技術乃至科學元素,都有了長足的發展與提高。

首先是輪制技術的發明與采用。所謂輪制,猶如民間制陶作坊里使用的用一塊圓形實木,底部中間設一圓孔,套入軸心,圓木即可轉運。制作時,把制陶泥料放在圓木盤上,轉運圓木盤,制陶者雙手捏住泥料,憑著經驗,制成需要的器坯。如今看來,此種制陶方法,已屬傳統手工技藝,不足為奇。但在生產力尚較低下的上古時代,這種輪制制陶法的發明與使用,則是經過了漫長歲月的艱苦摸索、反復實踐、不斷總結與改進才得以實現的,凝聚著先民們的創造智慧和進取精神,在制陶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因為采用輪制制陶方法,運用了力學的原理,通過木輪的旋轉,工匠憑著經驗,可以從容制作各種形制的陶器,不僅提高了制陶效率,而且可使陶器日趨規整、器壁厚薄均勻,其中包含著諸多的科學、合理因素。因此,在駱越故地發現的陶器,不僅器物規整,造型圓潤,而且器壁上多保留有呈流線型的細長指紋線痕跡。

其次是陶窯的發明與應用。由泥塑的陶坯要真正成為陶器,需要火的焙燒,當溫度達到800~1 000攝氏度時,器坯才會發生質的化學變化,變成陶器。史前時期采用露天焙燒法,直接把器坯放在火堆里焙燒,不僅焙燒時間長、耗柴多,而且每次焙燒的陶器數量少,陶色呈灰褐色,火候不均,陶質也較粗脆。隨著駱越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農業有了新的發展,于是相繼出現了第二、三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手工業、農業與商業的分工,一方面人們生活中對陶器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包括陶器的種類、數量和質量),另一方面陶器開始成為商品用于交換。于是,出現了專門制作陶器的工場與工匠。因此,如何提高陶器的燒制效率,提高焙燒溫度,增加產品種類與數量,提高產品質量,已成為駱越工匠追求的目標。春秋戰國時期,駱越工匠經過不斷摸索與實踐,發明了專門用于燒制陶器的陶窯。早期的陶窯形式為豎形窯,形似馬蹄,故稱“馬蹄窯”。這種窯為半地穴式,即在地面挖一直徑及深度約1 米的圓坑,露天部分用泥土筑成高、寬約1 米的圓窿形窯壁,穹形頂上設有一圓孔,作為焙燒的出煙孔;窯腔下半部用土筑成窯箅,箅面上留有若干小孔,焙燒時火焰可通過窯箅進入窯床;底部一邊設有小窯門,供放入柴草焙燒。使用時,先把制成且已晾至半干的陶坯有序地放置在窯箅上,然后從窯門放入柴草,點火焙燒,直至燒成陶器為止。漢代時,陶窯結構有了進一步改進,主要是窯床體量增大,結構更加科學、合理、嚴密??脊殴ぷ髡咴诤掀挚h發現一處漢代大型制陶工場和陶窯群,共發現21 座陶窯,多數陶窯保存完整,特別是窯床上部的穹窿頂內壁,尚保留有燒成紅褐色遺跡,說明這些陶窯曾反復使用過。這一制陶工場及窯群是目前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一處漢代窯址。這些陶窯為大型馬蹄,穹窿頂,高、寬各約2 米,燒制陶器的容量明顯增大,數量和品種明顯增多。估計該工場燒制的陶器多數是作為商品,用于交換。采用陶窯焙燒的方法,是對前期露天焙燒的革命性變革,是制陶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因為采用陶窯燒制技術以后,不僅可以有效節省柴草,縮短焙燒時間,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提高窯溫,提高陶器硬度與品質,使得窯床里的二氧化碳得以還原,使窯床里的陶坯受溫均勻,陶器顏色呈較純的灰白色。因其結構細密、質地堅硬,故有“印紋硬陶”之稱,標志著駱越陶器燒制技術的新發展。

其三是陶器紋飾的印模技術。在陶器上施以紋飾,源于史前時期,主要是通過手工刻畫或繩索壓印于器壁上,其作用是使之形成皺褶,便于手捧時平穩而不易滑脫,同時也兼有美化陶器的作用,可以說是開創了陶器裝飾藝術的先河。到春秋戰國以至秦漢時期,駱越的陶器裝飾藝術有了新的發展,而且其美化與審美功能要大于實用功能。工匠們將需要裝飾的花紋圖案刻在木板、泥?;蚴?,有序地壓于陶坯上。如在駱越故地發現的飾有規整的水波紋、米字紋、菱形紋、夔紋、方格紋、云雷紋、弦紋等,考古界統稱之為“幾何印紋”。采用模板壓印陶器上的紋飾,不僅省時省力,而且壓印的紋飾規整、美觀。因此,駱越工匠采用模板壓印紋飾,是陶器裝飾史上的一種創新,其中同樣包含諸多科學性和合理性,并且對后世陶瓷器的花紋裝飾產生深遠影響。

二、干欄建筑構建技術

“干欄”源自壯語,“干”意為“上面”,“欄”意為“房子”,即建在“上面的房子”,全意是“建在棧臺上的房子”,即離地而居的木構房屋。因此,“干欄”已成為現代建筑學或我國傳統建筑結構中的專用名稱。根據語言學的研究,壯語來源于先秦時期的古越語。由此也可見,離地而居的干欄建筑亦源遠流長,其源頭可追溯到史前時期。

據研究,早期干欄建筑源于史前時期的“巢居”。駱越及其先民居住的嶺南地區,氣候炎熱,雨量豐沛,江河縱橫,地面潮濕,瘴氣濃重。史前時期,更是森林密布,猛獸橫行。先民們為了避開潮濕的地面,防止猛獸襲擾,確保居住生活安全,在走出前期賴以棲息的山洞以后,遷移到河谷平地,便選擇在粗大的樹杈間“構木為巢”或“依樹積木,以居其上”。隨著原始農業的產生與發展,為了方便耕作,先民們開始在耕地附近營造聚落,立木為柱,架楹揖茅,人居上層,下層敞空,標志著早期干欄式住屋的形成。此后,干欄建筑構建中的合理、科技因素便相伴而生,并且呈現出與日俱增的趨勢。

春秋戰國開始特別是到秦漢時期,隨著青銅文化和冶鐵業的發展,金屬工具在駱越的農業生產及各項手工業中的應用日趨廣泛,促進了干欄建筑的發展。從貴港、合浦等駱越故地漢代墓葬出土的銅或陶質的干欄建筑模型可知,當時的干欄房屋平面呈長方形,底部有4 根立柱支撐,立柱上方為規整長方形屋體,前面開設門口和窗口,門前設有圍檻,四周墻體呈密封狀,頂部呈隴瓦狀,似是以瓦蓋頂。這是目前嶺南地區所見的年代最早的干欄建筑實物資料,標志著駱越人因地制宜、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干欄式建筑的新發展。

從駱越及其后裔壯侗民族流行營造和居住的干欄式建筑可知,自秦漢以來,隨著金屬工具在建筑營造中的使用和營造經驗的不斷積累,干欄建筑營造技術也不斷提高,干欄建筑結構亦日趨完善。首先是斧、鋸、鑿、刨等金屬工具在干欄木構建筑中的使用,使得木料的砍伐與加工的效率大為提高。據傳在春秋時期,作為我國木構建筑技術的鼻祖魯班,相繼發明了鋸、鉆、刨、鏟、曲尺、墨斗等木工工具和榫卯與穿斗構造法,開創了中國木構建筑榫卯與穿斗構造的先河。秦漢時期,木構建筑有了新的發展,其代表如史書記載的阿房宮(今陜西咸陽)建筑群、長安都城等。隨著秦始皇統一嶺南和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大批中原人進入嶺南,中原的木構建筑技術也隨之傳入,駱越人逐漸掌握了木構榫卯與穿斗技術,并應用于干欄式建筑的營造。例如以四根圓木料為柱,在立柱的中、上端,各開鑿縱橫向的卯眼,另將縱向和橫向的梁木、桁木兩端的榫頭插入立柱的卯眼中;中層用桁條依次排列,鋪上木板,形成樓層;頂部用桁木構成“人”字斜坡式屋頂,釘上椽條,用隴瓦覆蓋;四周墻體用木板或磚頭砌成。

駱越人構建的離地而居的干欄式建筑,具有諸多合理、科學的因素。首先是適應當地氣候炎熱、地面潮濕、瘴氣濃重、毒蛇猛獸橫行的自然環境。居住層建于平臺上,利于通風,避開了潮濕的地面,又能防止猛獸的襲擾,確保人們居住生活的安全。這是駱越人認識自然、順應自然營造的一種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其次是合理利用空間。將房屋架空,底層可以用來圈養家畜,既方便管理,又能積蓄家畜糞便作為肥料。其三是巧妙利用力學的原理。采用木構件的榫卯構造方法,合理利用木構件的合力、拉力和應力,將立柱、桁條、梁木緊密地連結為一體。其四是用燒制的隴瓦覆蓋屋頂。其特點因瓦片呈弧凹形,既利于排泄雨水,而且經久耐用,又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因瓦片之間有間隙),適合南方炎熱多雨的環境下居住。所有這些,是駱越人在長期的干欄營造和居住生活過程中不斷總結和改進的結果,并且對后來干欄文化的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三、左江花山巖畫顏料應用技術

分布于左江流域的花山巖畫,是距今2 000 多年前駱越人留下的繪制藝術杰作,是駱越人舉行盛大祭祀儀式的形象反映。2016 年,左江花山巖畫以其宏大的規模、獨特的風格、豐富的內涵和重要的價值,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也是目前我國唯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巖畫。

據調查,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兩畔的懸崖山壁上,共發現82 處巖畫,綿延200 多公里。其巖畫皆用赫紅色顏料繪成,畫面上以人物圖像為主,占全部圖像的90%以上,其余為犬、鳥等動物,刀劍等兵器和銅鼓、鐘、鈴等樂器。其中以寧明花山規模最大,圖像最多。在花山臨江一面長210 米、高約50 米的寬大崖壁上,至今仍保留有近2 000 個圖像,為國內外所罕見。這些巖畫已穿越了漫長的歷史時空,經受了風吹雨淋和陽光照曬的洗刷,許多巖畫至今仍色彩鮮艷,風采依舊。據研究,花山巖畫圖像顏色之所以能長久保存下來,除了當時駱越人對作畫地點的合理選擇(畫面崖壁上方有突出的巖石可遮擋雨水)和灰黃色石灰巖具有良好的吸附稀釋的顏料作用之外,還與當時駱越人對顏料的選擇與加工技術有著極大的關系。

左江花山巖畫究竟是使用何種顏料繪制,為何經久不褪,這些顏料又是產于何處?這是研究左江花山巖畫的重要問題之一。為了弄清巖畫的顏料及經久不褪的成因問題,化工專家曾提取寧明花山畫面上因崖壁風化而崩落的石塊上附著的赫紅色顏料進行化驗,認定其顏料屬赤鐵礦。赤鐵礦是氧化鐵的主要礦物形式,自然界的赤鐵礦有多種形態與名稱,如亮閃閃的鋼灰色晶體稱為鏡鐵礦,鱗片狀的稱云母赤鐵礦,松軟土狀的稱赭石,球狀密聚的稱為腎鐵礦,纖維狀的叫筆鐵礦等。依據其成分,可分為鈦赤鐵礦、鋁赤鐵礦、鎂赤鐵礦、水赤鐵礦等。左江花山巖畫的赫紅色顏料屬腎狀鐵礦,這是一種放射狀的集合體,有腎狀的表面,屬于赤鐵礦呈松軟的紅褐色土狀,古稱“赫石”。調研發現,在花山巖畫分布的左江一帶,既蘊藏著鱗片狀云母赤鐵礦,也有松軟的紅褐色土狀赤鐵礦,而且礦層較淺,有的裸露于外,寧明花山山腳下及附近就發現有裸露的鱗片狀或軟化成粉末狀的赤鐵礦,因其紅褐色的色澤較為醒目,因而易于引人注目。至目前,尚不知駱越人如何發現并使用赤鐵礦為繪畫顏料。但可以肯定的是,如繪制寧明花山規模如此之大、圖像如此之多且高大的巖畫,顏料的使用量是相當大的,其間需要經過采掘、粉碎、加工、稀釋等的復雜過程。例如在采掘到因風化而松軟的赤鐵礦后,即使已經呈粉末狀,但其中必定還會含有顆粒,需要進行輾磨,再行篩濾,才能獲得純正的顏料粉。正是有了負責顏料采掘、儲備、加工、稀釋的工匠,為負責繪畫的技師提供了足夠的顏料保障。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有專門的技術,如在巖畫顏料里摻有動植膠的成分,既可以使顏料充分分解,又可以增強繪于崖壁上的顏料的附著力。這應是駱越人在漫長的繪畫實踐中不斷摸索、反復實踐的結果,反映了駱越人對動植物膠質功用的認知,進而采用專門的方法和技術提取動植物膠質的方法。雖然目前尚無法知曉當時駱越人是提取何種動植物的膠質或提取的方法,但其產生的效果是明顯的:巖畫上的各種圖像,皆采用色塊涂抹法繪制,無論是大色塊的頭部和身軀,還是粗線條上舉的雙手和半蹲式的雙腳,色澤均勻,飽滿圓潤,既無空隙,下方亦無滴墨或滲跡,可謂濃墨重彩,著墨流暢,大有酣暢淋漓、一氣呵成之勢。這有力說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駱越人不僅擁有高超的繪畫技藝,而且還掌握了顏料加工和調配的科學技術。

四、紡織技術

衣食住行,是人類生活的四大要素,衣則居生活四大要素之首,可見人類對衣著的重視。衣著與紡織密切相關,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早在荒遠的史前時期,衣著和紡織已開始萌芽。原始先民在采集和狩獵過程中,用獸皮或樹葉綴成可遮風御寒的“衣服”。到了新石器時代,地處亞熱帶的嶺南地區,自然界中生長著許多含有纖維的麻、蕉、葛、棉類植物,原始先民在采集活動過程中,逐步增加對富含纖維的各種野生苧麻、蕉或葛類植物的認識,逐步懂得提取根莖里的纖維,經過加工,用紡輪將細長的纖維捻結成線,增加了紗線的韌性和拉力。從考古發現的資料看,原始先民從各種植物里提取的纖維,最早是用來織成漁網,在網的下緣,綴以石質墜,上緣綴結具有浮力的浮標,布于溪河間捕魚。從駱越地區出土的陶質或石質算盤珠形紡輪可資為證。紡輪是史前時期用來捻線的一種工具,提取的植物纖維,經過加工后,獲得細長和富有韌性的纖維,通過紡輪旋轉的力學原理,將纖維紗捻紗成線,用以強風捕魚。先民們對于自然界生長的含纖細纖維植物的觀察與認知,進而提取其纖維,利用紡輪捻結成線,織網捕魚,開啟了早期紡織技術之先,其中包含的諸多樸素的科技因素,凝聚著駱越先民的智慧,為后來紡織技術的發展積累了經驗。

先秦時期,隨著駱越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金屬工具的使用和經驗的積累,其紡織業有了新的發展,駱越人利用或提取植物纖維的種類日趨增多,紡織技術有了新的提高。1985 年,考古工作者對武鳴縣(今武鳴區)馬頭鄉安等秧戰國墓群進行發掘時,在17 號墓里,發現一塊用麻布包裹的銅片[1]。該麻布質白,輕柔且有光澤。經測量,每平方厘米有經緯線11 根,結構緊湊平整,紡織工藝精致,是駱越地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麻織實物。這說明在戰國時期,駱越人已經能夠紡織出輕柔、細密的麻布,并且形成相配套的苧麻脫脂、提取纖維和紡紗、織布技術,出現早期的紡織機。據古籍記載,早在商周時期,駱越人紡織的“卉服”,已成為貢品進獻商周王朝,馳譽中原。如《尚書·禹貢》中“島夷卉服”記載:“孔傳:‘南海島夷,草服葛越?!追f達疏:‘葛越,南方布名,用葛為之’?!贝呵飸饑鴷r期,駱越人生產的質薄涼爽的夏布,已馳譽中原。

秦漢時期,隨著中央王朝對嶺南的統一和大批中原人的南遷,中原地區先進的紡織技術亦隨之傳入駱越地區,促進了駱越紡織技術的發展。其主要表現,一是紡織原料呈現多樣化,包括苧麻、葛條、芭蕉、竹子、古終藤、勾芒木、吉貝(棉花)、桄榔須、蠶絲、樹葉、楮樹皮等;二是出現了人工種植的苧麻和養蠶,為駱越地區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穩定、優質的原材料;三是流行使用織布機,包括手搖紡車和腳踏紡車;四是紡織品種類和產量增多,品質提高;五是出現了織品的印染;六是新出現提取漆樹原料,應用于織品的保護。

從20 世紀70 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駱越各地發掘的墓葬里,發現了大量的紡織品和織布機構件,其中以1976 年發掘的貴縣(今貴港市)羅泊灣一號漢墓出土的紡織品、紡織機部件最為豐富。出土的《從器志》(隨葬品)上,記錄的紡織品有成匹的繒、布以及用繒、布制成的衣服和裝載其它物品的囊袋。麻織品原料有苧麻和大麻,皆為平紋組織,有粗細兩種。經紡織部門鑒定,麻織品支數在200S/1 以上,經緯線相當細密,說明當時紡織技術已達到一定的水平。絲織品主要有絹和紗,經緯密度為每平方經線41 根,緯線31 根,相當精細。同時還發現有許多黑地桔紅回紋織錦殘片,出土時顏色鮮艷,其原料應為蠶絲。墓葬里還發現麻織的漆麗紗帽,外表涂生漆,呈青黑色,網孔稀疏,經緯度為每平方厘米經線18根,緯線10 根。另外,墓葬里還發現梭、翹刀、緯刀、吊桿、調綜棍、紡錘棒、卷經板、繞線棒、錐釘等紡織機的零件或梳紗工具[2]。

紡織是駱越手工業生產中工序復雜、技術難度大、科技含量高的一項手工業。從提取紡織原料到紡織成布,需要經過選擇或種植富含纖維的植物、提取植物根莖里的纖維及拋漿處理、紡捻成纖細紗線、將經線紗布于篦并組裝于織布機上、以梭帶紗線(緯線)反復織成布料。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有專門的技術與技能,都包含有科技文化的因素。而駱越地區的漢代墓葬里出土的麻織品、錦織品和絹織品,經緯紗精細,結構緊密、平整,品質上乘。如此精細的織品,不僅需要有操作熟練、技術精湛的織工,而且還要有一套精細的紡紗設備,其過程環環相扣。從出土織品的精細度來看,首先是紡紗環節的精細,包括麻、葛類纖維的梳捋和蠶繭的抽絲,可為布紗于篦創造條件;其次是紡織機的使用,從出土織機構件和面料細密程度看,當時駱越人應是使用腳踏織布機,而腳踏板提綜開口是織機發展史上一項重大發明,它省去手工提綜環節,可以專事投梭和打緯,提高了紡織效率,而且織出的織品結構緊密、平整;其三是對織品的浸染,其中涉及染料材料的識別、提取與加工,每一項需要有專門的技術,都包含有科技的因素。

此外,駱越人造船、制漆、玉器和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所有這些,構成了駱越科技文化體系。在駱越科技文化發展過程中,始終受到中原地區科技文化的影響。駱越人在學習、吸收中原地區科技文化過程中,根據自身生活需要和審美情趣,發揮其創造智慧,不斷開拓創新,極大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源遠流長、豐富璀璨的科技文化。

猜你喜歡
駱越陶器顏料
打翻了顏料瓶
在顏料中乘風破浪
駱越?印象系列設計
黃河流域燦爛的齊家文化——陶器
淅川縣雙河鎮遺址M19及出土陶器組合
南寧市博物館館藏西周銅盤賞析
新砦期 豬首形陶器蓋
新砦期 陶器蓋
駱越花山巖畫的稻作文化解讀
西甌、駱越的出現、分布、存在時間及其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