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知識:讓學生輕松突破閱讀理解瓶頸

2023-01-24 11:41謝南林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22年12期
關鍵詞:蘇州園林背景文本

◎謝南林

閱讀一直是語文教學中一根難啃的骨頭,一直以來,大多數教師都將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放在閱讀能力的測試上,力圖讓學生透過反復的練習,不斷強化閱讀能力,但是,漸漸地人們意識到,枯燥、乏味的學習方式,并不能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甚至會引起學生對閱讀活動的排斥心理,降低學生閱讀的活力,而引導學生了解閱讀背后的背景知識,反而能強化學生的文學素養,讓學生在閱讀文本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此,面臨學生閱讀能力持續得不到提升的尷尬境地,教師不妨帶領學生了解背景知識,在拓展學生知識面的同時,幫助學生打破瓶頸。

一、融入課前,調動學習興趣

課前導入環節是吸引學生目光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敲響新課的第一錘,當學生在導入環節中對語文課程產生學習沖動時,他們也會自覺搭乘課堂這艘小船,由教師帶著深入語文的世界。而語文學科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涉及的知識面較廣,當教師圍繞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引入相關背景知識時,能夠充分綻放背景知識的積極價值,促使學生基于背景知識,對未知的文本內容產生閱讀動力,以便在各種各樣背景知識的支撐下,主動地開啟閱讀之旅[1]。

(一)利用背景導入,吸引目光

課堂導入環節是一節課的“大門”,影響了學生對新課內容的印象,當學生在導入環節獲得愉悅的體驗時,他們也會建立對新課內容的積極印象,從而自覺邁入新課。但是,在初中語文課堂上,許多教師習慣了“照本宣科”的導入模式,美其名曰節約時間,讓學生直擊學習內容,實則會消耗學生的熱情,降低學生的學習活力。對此,在閱讀課上,教師不妨借助背景知識為學生設計導入環節,全面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在導入環節中引入背景知識時,教師也要考慮背景知識的適宜性,避免背景知識的學習,成為學生的壓力,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偉大的悲劇》這一課時,教師便可以借助背景知識,設計導入環節,全面調動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在一開始上課,教師便使用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斯科特探險隊的一些底片、電影膠卷等,讓學生透過帶有一定神秘色彩的事物,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隨后,結合這些視頻、圖片,教師為學生介紹本文的創作背景:《偉大的悲劇》是作者根據斯科特一行人的探險經歷,寫下的他們從探險準備到最終悲壯毀滅的全過程,……結合教師的講解,學生對整個探險過程,以及最終的結果會形成探知的欲望,從而積極地展開閱讀活動。

生硬的導學方法,讓課堂止步不前,趣味性的導入,則是高品質課堂的“加速器”。案例中,教師主動地從背景知識出發進行導入設計,有效地引發了學生的獵奇心理,讓學生對閱讀內容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從而讓學生步調輕松地走入新課,興致高漲地探究閱讀內容。

(二)鼓勵學生分享,激活動力

每個學生都是一珠含苞待放的花朵,成長背景不同、學習經歷不同,使得每一株花朵開出的顏色也會帶有鮮明的特色。在進入閱讀課前,學生已經積累的常識、文學知識,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使得每一個學生都有成為“小老師”的可能,能夠為他人分享自己了解的背景知識。對此,在組織學生展開閱讀學習時,教師也應當鼓勵學生為他人分享自己了解的知識,以便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增強參與閱讀活動的動力[2]。

在《中國石拱橋》這一課中,教師便可以請學生分享自己掌握的背景知識,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小老師”。在剛開始上課時,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有誰是我們班‘行走的百科書’,了解有關石拱橋的知識呢?”請學生踴躍地爭當“行走的百科書”,為他人分享自己知道的有關中國石拱橋的知識。在一名學生分享完畢后,教師再鼓勵其他學生進行補充“還有誰知道有關石拱橋的信息呢?”以便進一步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之后,教師再整理學生分享的信息,并順勢引入新課內容“大家都分享了自己了解的信息,那么這些信息是否全部正確呢?中國的石拱橋又具有怎樣的特點?在國際上具有怎樣的地位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本節課,揭開有關石拱橋的秘密吧!”促使學生在系統了解有關石拱橋的知識后,形成對新課內容的好奇心,從而主動地進入新課。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寶藏,有著教師無法估量的能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主動地為學生提供機會,請學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背景知識,能夠讓學生享受成為課堂“主角”的過程,從而更有動力地進入課堂,積極地建構閱讀知識。

二、融入課中,支撐學生閱讀

背景知識不僅可以是課前的“導火索”,也可以是貫穿整個課堂的“線索”,在語文閱讀的教學中,教師打破僅在導入環節引入背景知識的限制,主動地把握教學的時機,根據學生的狀態,適時地為學生引入背景知識,能夠有效弱化學生理解閱讀文本的難度,讓學生更加正確地把握隱含在閱讀文本之下的地理知識、文化內涵、真情實感,從而提升閱讀理解的質量[3]。

(一)把握時機,突破教學難點

學生學習的需求,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精神支柱,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亦是如此。在教學中,當教師無視學生的需求,只是簡單地為學生介紹背景知識時,學生難免會將背景知識與一般知識混為一談,使得背景知識的優勢難以得到淋漓盡致地體現。對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密切觀察,當發現學生遇到閱讀理解的難點時,教師再為學生滲透背景知識,促使學生立足背景進行文本內容的解讀,從而順利地攻克難點,增強閱讀學習的實效。

在《壺口瀑布》教學中,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適時地為學生補充背景知識,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在本篇文章中,作者描寫了黃河威武雄壯、波濤洶涌的特點,但是單純依靠想象,學生難以體會壺口瀑布奔騰激越的氣勢,因此,在學習這部分的內容時,學生會面露難色,對此,教師便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相關地理知識、歷史知識,輔助學生進行理解。具體來說,在介紹“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渾厚莊重如一卷飛毯從空抖落”等內容時,教師便可以為學生播放有關壺口瀑布的風景宣傳片,促使學生透過視頻上的信息,了解壺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地質形成過程、流域概況、歷史文化等,從而立足多元化的角度對閱讀內容進行理解,并形成直觀的體驗,降低理解閱讀文本的難度。

教師抓住教育的時機,就是抓住了高品質課堂的命脈。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主動地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地為學生滲透背景知識,能有效增強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效果,強化學生的體驗,從而提升閱讀教學的實效。

(二)課中補充,實現主題升華

新課標對語文教材的編寫做出了細致的要求,希望編撰者精心篩選教材上的閱讀文本,讓每一篇文章的教學都有意義。因此,在初中語文教材上,我們也能夠看到每一篇文章都有著深刻的思想情感。但是,單純地指導學生對閱讀文本進行朗讀,往往難以讓學生領悟閱讀文本的中心主旨,增強學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因此,教師便可以在學生閱讀課文時,為學生滲透文章的背景知識,讓學生立足作者的創作意圖、創作背景,對作者的創作心境進行感知、體驗,從而升華閱讀文本的主題,最大程度地釋放背景知識在閱讀理解教學中的價值[4]。

在《白楊禮贊》這一課中,教師便可以基于背景知識的補充,升華本節課的主題。在整篇文章中,作者看似是在寫白楊的形美、神美,實則是透過白楊傳達了人的精神品質,而只有學生了解了作者的創作背景,才能夠正確解讀作者對白楊樹的情感,真正地把握白楊的象征含義。對此,在課堂上,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解讀白楊樹的象征含義時,教師向學生介紹:這篇散文創作于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1940年茅盾在離開新疆返回內地時,親身體察了解放軍區軍民的實際生活,看到了抗日軍民的精神品質,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便借白楊表達了對北方抗日軍民的贊美之情。在了解了創作背景后,學生便能對白楊的象征含義有一個深入的理解,體會文章的深意。

背景知識的滲透,讓課堂變得更有深度。在指導學生解讀文本時,教師主動地介紹背景知識,能夠讓學生立足作者的視角去領會文章的語言,解讀隱含在文字之下的情感,從而讓閱讀理解活動變得更加細膩,讓閱讀教學的質量更高。

三、融入課后,實現拓展提升

新課標的提出,對學生的多種綜合能力進行了要求,倡導學生在學習語文閱讀時,不止要增強閱讀的能力,也要發展創編能力、表現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以便學生逐步成為現代社會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在帶領學生進行閱讀后,教師也要拓展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地為學生創建課本劇編創、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在扮演角色、分享資料中,獲得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一)鼓勵編創,強化學習實效

在閱讀教學中,課本劇是一種較為新穎的學習方式,是增強教學效果的“催化針”。在課后,透過表演的過程,學生能夠真正地立足主人公的視角,親歷整個故事的情節,從而在沉浸閱讀情境的同時,產生與角色相似的情感,增強對角色內心世界的解讀效果。但是,直接以教材作為藍本進行課本劇表演,往往難以完善閱讀的背景,讓學生真正地深入閱讀的中心,強化沉浸體驗,對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了解背景知識,促使學生基于相應的背景出發,了解閱讀文本對應的大環境,從而增強課本劇的表現力、感染力。

例如,《回憶我的母親》這篇課文按照時間順序,選取典型的材料,對人物的優秀品質進行了描寫,為人們呈現了一個勤勞儉樸、寬厚仁慈的母親形象,也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強烈的思念之情、敬愛之情。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學習了本節課后,教師為學生創建課本劇的課后學習活動,請學生基于角色扮演的方式,還原整個閱讀的情節。在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前,教師也要為學生提供歷史背景知識:朱德的母親鐘太夫人生于1858年,祖輩靠賣藝為生,他的母親由于繁重的勞動、貧寒的生活,早早地就變得蒼老、憔悴,盡管自己不富余,也會想著接濟生活更加貧苦的親戚,朱德母親去世之時,正是抗日戰爭即將勝利之時……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學生能夠更好地還原閱讀中的內容,深刻體會朱德母親艱苦奮斗的精神,從而進一步增強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組織學生開展課本劇的課后活動前,教師為學生補充相關背景知識,能夠讓劇情變得更加完善,更具感染力,使學生加深對閱讀中人物形象的印象,從而增強閱讀理解的質量。

(二)合作探究,積累豐富知識

在閱讀教學中滲透背景知識時,教師還可以發展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強化學生的合作精神,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幫助學生提升文學素養。在具體實施教學策略方面,教師可以按照“組內各異,組間相似”的原則,將學生分成三到四人為一個單位的小組,請學生以合作的方式,收集與閱讀內容相關的資料。在收集背景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做好人員的具體分工,從而在發揮個體優勢中開發自身的潛能,讓整個班級姹紫嫣紅。當學生完成知識的收集與整理后,在下次上課時,教師再請每個小組派代表介紹本組收集的信息,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活力[5]。

在《蘇州園林》這一課中,教師便可以為學生創建合作探究的學習小組,請學生集中他人的力量,共同完成蘇州園林相關知識的收集。蘇州園林是我國古典園林的典型代表,也是地方風俗的象征和濃縮,呈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世界造園史上都是極具濃墨重彩的一筆,引導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相關資料,能夠讓學生在鞏固課本內容的同時,跨越學科界限,增強對蘇州園林歷史沿革、建筑特色、文物價值的認識。對此,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為學生布置“以小組為單位,收集蘇州園林相關知識”的任務,并結合以往對學生的觀察進行組員的細分,保障各組內人員之間的互補性。在分好組后,學生先在組內探討資料的搜集方法、收集方向,再進行任務的細化,促使每一個學生都可以負責一個板塊,如有的學生負責收集蘇州園林的歷史沿革,有的學生負責收集蘇州園林的建筑特色等。這樣,在后續教學時,教師再為學生搭建平臺,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本組收集的資料,能夠強化學生的成就感,加深學生對蘇州園林相關背景知識的印象。

合作學習活動始終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劑良藥,在組織學生收集資料時,教師主動地為學生創建合作小組,能夠有效鍛煉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以便學生在相互協作中了解更多與閱讀文本相關的信息,深度理解閱讀文本。

背景知識猶如孕育閱讀文本的“搖籃”,只有學生了解了背景知識,才能夠立足正確的視角對文本進行解讀。對此,教師應當繼續重視背景知識的滲透,并創建多元化的教育指導策略,以便學生依靠豐厚的背景知識,強化文學素養、閱讀能力,從而提升閱讀理解的品質。

猜你喜歡
蘇州園林背景文本
“蘇州園林:景致與情思”課程設計
文本聯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新四化”背景下汽車NVH的發展趨勢
蘇州園林的秋,美得太驚艷
蘇州園林修復面貌之謎
《論持久戰》的寫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識
作為“文本鏈”的元電影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