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我國寄生蟲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的挑戰與展望

2023-02-02 06:44陳琳曹淳力
熱帶病與寄生蟲學 2023年4期
關鍵詞:寄生蟲病科普素養

陳琳,曹淳力

1.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2.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國家熱帶病研究中心),國家衛生健康委寄生蟲病原與媒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世界衛生組織熱帶病合作中心,國家級熱帶病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我國寄生蟲病種類繁多、流行廣泛,曾是嚴重影響人民身體健康的疾病[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隨著黨和政府對寄生蟲病防治的重視,我國重要人體寄生蟲病逐漸得以有效控制或消除,防治成效顯著[2-5]。在這一過程中,健康教育作為主要防控措施對于降低寄生蟲感染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變化、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日益增多,食源性寄生蟲病、輸入性寄生蟲病以及各種新發和罕見寄生蟲病日益成為近年來威脅群眾身體健康的重要寄生蟲病[6-7]。然而,近年來公眾對寄生蟲病的重視程度有所降低,健康素養亟須鞏固和提升[8-13]。健康科普同樣是提升群眾健康素養和防病意識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2022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要樹立大科普理念,推動科普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加強協同聯動和資源共享,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發展格局[14]。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進而持續鞏固和提升寄生蟲病健康素養是寄生蟲病防治領域的一項新課題。為此,本文就我國寄生蟲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進行分析,探討兩者在共同推動寄生蟲病健康素養提升方面的挑戰和對策。

1 健康教育和科普的區別與聯系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和教育活動,全面提高公民的健康素質,促使人們自愿地改變不良的健康行為和影響健康行為的相關因素,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15]??茖W普及簡稱科普,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公眾接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16]。

健康教育強調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和行為干預,推動健康信念的建立、健康行為的形成,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有評價的教育活動;科普則是一種社會教育,是群眾性科教社會實踐,具有寬泛化、大眾化、科學性等特點。兩者雖然在定義、方法、路徑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在提升健康素養方面存在有機結合的基礎[17]。此外,包括寄生蟲病專業防治機構在內的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簡稱疾控機構)以及寄生蟲病相關的行業學會、協會作為寄生蟲病健康作品的主要創作者和健康知識傳播的主力軍,在實際中由于專業人才缺乏,寄生蟲病健康教育和科普之間往往難以有明確的界限或范圍,人員與工作內容往往交叉重復、相互融合。為此,本文將寄生蟲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一并描述和剖析,并探討兩者在寄生蟲病健康傳播中共同的發展方向。

2 寄生蟲病健康教育或科普的主要形式與內容

在傳播的形式上,受工作經費和現場可操作性等限制,當前我國寄生蟲病健康教育仍以低成本、易制作的宣傳單(冊、折頁)或板報等形式為主,以講座、廣播、地方曲藝和歌舞等其他形式為輔[18-19]。近年來,多地積極探索并創新健康教育干預模式,如制作、分發群眾日常生活所需的實物類宣傳品,但大多在研究項目區域內小范圍開展,并未廣泛應用[19]。自媒體是近年興起的一種傳播方式,2019年婁蕾[20]曾調查我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自媒體應用情況,發現約96.80%的省級、75.38%的市級、40.72%的縣級疾控機構至少開通應用了1 種自媒體,該類機構通過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開展了包括寄生蟲病在內的各種健康科普工作。但專門針對寄生蟲病健康科普的自媒體數量還比較少,以普遍使用的微信公眾號為例,目前開通寄生蟲病健康科普公眾號的主體多為寄生蟲病專業防治機構、相關的學術期刊以及行業學會、協會等,另有少量的個人賬號。

傳播內容上,宣傳單(冊、折頁)、海報、實物等多是宣傳寄生蟲病的感染、傳播、發病機理和防治措施、個人防護等知識,且多引自專業書籍、文獻和國家防控政策等。而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平臺除可定期傳播寄生蟲病防治知識外,還可以更為靈活:在感染季節發布防控提示,如在汛期及時發布預防血吸蟲病的健康訊息,在夏季提示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螺類等;在洪災、地震等自然災害后及時發布健康提示,指導災區群眾和救援人員做好寄生蟲病防護;在“全國瘧疾日”“世界被忽視的熱帶病日”“世界害蟲日”等宣傳日開展各類線上活動,以互動答題抽獎、咨詢答疑、專家講壇等多種形式營造科普氛圍,提高公眾對寄生蟲病的認知水平。

3 當前寄生蟲病健康教育或科普的主要挑戰

3.1 工作基礎不夠牢固 近年來,各地在有效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時,積極探索并開展新形勢下的健康科普工作,兩者相互結合,對提升群眾的健康素養發揮了較好作用。但在寄生蟲病健康教育方面,還存在覆蓋面不高、組織結構不健全、多部門協作力度不夠等問題??破辗矫?,國家衛生健康委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升,2021 年達到25.40%[21]?!笆濉逼谀?,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已達到10.56%,總體上科普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在科普的重視程度、體制機制、社會支撐、資金投入、熱點科技問題與社會突發科技事件響應、科普滲透度與參與度等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22]。對于目前感染明顯下降、危害明顯減輕的寄生蟲病來說,其開展健康科普所面臨的挑戰和處境更為艱巨。以寄生蟲病突發事件為例,當出現突發疫情時,由于公眾缺乏必要的基本知識,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處置和控制謠言,易在當地群眾中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引發群體事件[23-25]。

3.2 人才隊伍有待充實 擁有專業的健康知識傳播隊伍是做好健康教育和科普的前提。以科普隊伍為例,全國科普統計數據顯示,2021 年全國科普專、兼職人員數量僅有182.75 萬人[26],而健康科普專家和工作人員的人數更少[27]。與此同時,各級疾控機構或行業學會、協會在開展健康教育和科普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為專業人員缺乏、年齡老化、積極性不高[28-29],健康教育或科普理論和技能不足,傳播內容學術化、同質化[29-31],制作內容粗糙、傳播效果不理想[32-33],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普內容的意愿較低[34],等等。另外,在專業方面,由于健康教育或科普工作涉及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學、傳播學等多個專業性較強的學科,而傳播學從業者一般缺乏專業的健康知識,臨床醫學或公共衛生學等領域從業者又缺乏良好的傳播技能,實踐中“各自為戰”的現象還比較普遍,未能形成有效合力[35]。

3.3 目標人群不夠精準 由于不同群體在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生活條件等方面的差異,健康需求也有所不同。目前寄生蟲病健康教育或科普的傳播形式及內容大多未根據受眾需求進行細分,缺乏定制化的傳播內容及形式。以血吸蟲病為例,往返于血吸蟲病流行區的流動人口[36-37]、境外務工人員(特別是赴非洲勞務人員)[38-40]、農村老年人群[41]等群體,是當前我國血吸蟲病防控的重點人群和薄弱環節。但在實際的工作中,由于傳播的形式、手段比較單一(如習慣借助于新媒體技術),一些重點人群(如老年人群)因不擅長使用新媒體工具,而無法及時了解和掌握有關健康知識[42]。再以棘球蚴病為例,棘球蚴病主要流行于我國西部的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群眾的防病知識匱乏,且受宗教習俗的影響較大,生活習慣難以改變[43]。對于這部分人群,照搬漢族地區的傳播方式和內容,則可能在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出現問題,導致健康教育或科普工作的效果不佳。此外,還需要考慮隨著防治進程的推進而可能出現的新目標人群[19]。

3.4 新媒體技術存在局限 相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渠道廣、速度快、成本低、內容多樣化及互動性強等特點。在傳統媒體紛紛將宣傳陣地轉向新媒體的同時,各種自媒體也應運而生,這使得很多非專業人員也可以借助自媒體輕而易舉地參與科普。由于這些傳播者自身專業背景參差不齊、動機不明,部分健康科普作品內容的真實性、科學性、準確性不足,各種以夸張標題博取眼球的“偽科普”信息層出不窮,極其考驗受眾對科普內容的鑒別能力[44]。公眾如不能準確判斷和妥善處理這些信息,輕則造成經濟損失,重則可能嚴重危害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另外,由于新媒體碎片化傳播的特點,如果重要信息未進行系統化推送,就會被鋪天蓋地的信息流所淹沒[45]。

4 寄生蟲病健康教育或科普工作的建議

4.1 加強體系建設,夯實工作基礎 為進一步提高包括寄生蟲病在內的健康教育或科普工作質量,推動公眾健康素養水平持續提升,衛生健康、科技等部門應緊緊圍繞《“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 年)》等確定的目標任務,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和科普體系,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形成政府主導、部門配合、全社會參與的長效機制;各級疾控機構及行業學會、協會應主動作為,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將健康知識普及作為一項重點工作開展。此外,在全媒體背景下,應按照《關于建立健全全媒體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的指導意見》,建立健全健康科普知識供給、發布、傳播的協調聯動和信息共享機制,完善健康教育或科普專家庫和資源庫,不斷擴大優質資源供給,全力推進健康知識普及工作,持續提升群眾健康素養和健康獲得感[46]。

4.2 注重學科聯動,加強隊伍建設 寄生蟲病健康教育或科普工作面臨的難題之一便是如何將學術性、專業性的知識通俗化、大眾化,這就迫切需要組建高素質的復合型傳播隊伍。建議各級疾控機構或行業學會、協會積極引入傳播學等專業人才,并對現有健康教育或科普人員加強傳播學等專業的培訓,提高其對大眾傳媒特性與規律的認識,促進跨學科聯動和協作,以整合寄生蟲學、傳播學、社會學、公共衛生學等學科資源,培育具有一定醫學知識與良好媒介素養的健康人才隊伍。按照《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 年)》中關于推進高等教育階段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的要求,建議將醫學科普工作陣線前移,從醫學生抓起,在醫學生課程中設置傳播學等人文科學課程,將傳媒素養培養與傳統培養方式有機融合,提高醫學生科普能力,破解醫學生人文素養需求多樣化的困境[47]。

4.3 細分受眾需求,提高傳播質量 健康傳播的發展趨勢是從大眾普及式傳播轉向針對不同人群與受眾的細分傳播[48]。因此,應以受眾需求為導向,分析不同目標人群的特點,定制適合不同受眾群體的傳播方式和傳播計劃,制作出針對各類目標受眾的健康教育或科普作品。在寄生蟲病領域,如針對赴非務工人群,疾控機構或行業學會、協會可以與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旅行社、勞務公司等加強聯絡和互動,借助新媒體平臺,有針對性地加大對非洲瘧疾、血吸蟲病等寄生蟲病防護、臨床癥狀等知識的宣傳力度。對于農村地區老年人群,可以采用歌舞、曲藝、贈送宣傳實物等形式。對于愿意接受新知識、新事物的老年人群,可以引導他們使用抖音等通俗化的新媒體,關注專業的健康科普賬號,從短視頻和直播中了解更多寄生蟲病知識。對于少數民族受眾,要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建議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制作健康科普產品時多使用少數民族文字或歌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傳播,既能使他們更容易理解健康知識,又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4.4 貼近群眾生活,豐富活動形式 通過動員社區參與,將寄生蟲病健康教育或科普工作滲透到公眾的學習、生活中,將宣傳內容與提高生活質量的健康需求精準結合,提高其參與度和關注度,引導其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如在血吸蟲病、棘球蚴病等重點寄生蟲病流行區,可結合社區活動開展“板凳工程”“血防夜話”“寄生蟲病知識大賽”等健康教育活動;在其他地區,重點關注公眾寄生蟲病健康素養的提升[19],積極探索網上科普館、線下陳列館、小型寄生蟲博物館、醫學科普咖啡館或茶社等模式,將寄生蟲病科普融入公眾日常生活中。在宣傳教育的載體上,除繼續采用傳統印刷載體和音像載體外,建議加大圍裙、帆布袋等生活實用類用品的制作及分發力度。另外,有條件的地區或者單位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將相關標本室、資料室對公眾免費開放。如四川省什邡市在創建的血防教育基地學校內,設立血防健康教育陳列室和咨詢室,提供各種健康教育視聽設備、書籍、模型、實物標本、宣傳畫、手冊等,為學生、家長及周邊社區提供健康科普服務[18]。

4.5 發揮新媒體優勢,提升運營水平 步入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平臺成為健康知識傳播的重要渠道。微信公眾號作為各級疾控機構最常用的新媒體平臺,不僅能夠提供寄生蟲病的預防知識、群體防治咨詢和公共服務訊息等,還可作為潛在傳播感染風險的自我預檢工具,為個體預防提供技術咨詢和支撐[19]。為此,在這些機構的微信公眾號運營和管理方面,建議一要在保證傳播內容的科學性、專業性的同時,提高其實用性和可讀性;二要注重參與互動,及時回應讀者評論,提高讀者和用戶的滿意度和參與度[49];三要建立健康知識儲備庫,保證信息推送頻率,同時及時、高效地結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季節性疾病等熱點話題,快速、及時、準確地對有關知識進行編輯、推送,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50];四是當網絡上出現謠言、“偽科學”等信息時,要及時有效應對,正面引導輿論。

5 結 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51]。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科學普及力度,在衛生健康領域廣泛開展健康科普活動,深入推進健康知識普及行動,有效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水平。各地也陸續出臺新措施,如將健康科普作品制作納入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條件,以鼓勵衛生健康專業人員積極參與健康科普工作。隨著國家對科普工作的不斷重視,寄生蟲病健康科普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健康教育和科普在提升群眾健康素養的措施上有著相似之處,但兩者各自仍有著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和不同的目標任務。各地各部門在實際工作中應注意避免將健康教育和科普過度同等化、同質化,要發揮好兩者各自的優勢,共同促進群眾健康素養和防病能力的提升。

利益沖突聲明全部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陳琳和曹淳力共同負責框架設計和論文撰寫

猜你喜歡
寄生蟲病科普素養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科普達人養成記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鴨體內三種寄生蟲病及診治
雞場常見寄生蟲病的診治
寄生蟲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