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典籍英譯本的海外傳播現狀、困境與策略
——以《難經》英譯本為例

2023-02-06 08:05王爾亮
關鍵詞:樹德英譯本典籍

王爾亮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200025)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022年8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外文出版社的外國專家的回信中表示:“翻譯是促進人類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边@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傳統文化典籍翻譯工作的高度重視。

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典籍英譯本的出版和海外傳播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形式。潘文國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將中國翻譯分為三個高潮階段:第一次是佛經翻譯;第二次是傳教士翻譯;第三次為“兩個走向”,即傳統走向現代、中國走向世界[1]。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中醫藥典籍的外譯呈現兩大特點:一是國內對中醫藥典籍英譯研究發展到整體設計、系列研究的層次;二是海外譯者呈現多元化身份,從傳教士轉變為漢學家、翻譯學家、臨床醫生[2]。中醫藥典籍的翻譯傳播研究,是推動中華傳統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提升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話語權的重要途徑。本文以漢代經典醫籍《難經》為例,對其英譯本在亞馬遜圖書網站上的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從出版機構、作者背景、評價內容和評價等級等維度分析中醫藥典籍在海外傳播的現狀和問題,探索中醫藥典籍海外傳播的優化策略。

一、中醫藥典籍英譯本海外傳播的現狀

中醫藥典籍博大精深,是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認識疾病、治療疾病的經驗總結,是世界醫學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中華文化,實現“中醫西傳”,中醫藥學是人類所共有的財富。目前,中醫藥典籍的外譯借助人民衛生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外研社等出版平臺,打開了世界通向中國醫學知識的通道?!按笾腥A文庫”項目、中國文學外譯項目等,都推動了中醫藥典籍的英譯工作。尤其是1995年“大中華文庫”項目的實施,促成了《傷寒論》《金匱要略》《本草綱目》和《黃帝內經》英譯本的出版。該項目是我國歷史上首次系統地向世界推出外文版中國文化典籍的國家重大出版工程,標志著中醫藥典籍英譯事業的正式展開?!峨y經》等中醫典籍不僅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還得到了西方學者的關注。美國學者Ilza Veith于1949年出版的首部單行本《黃帝內經》英譯本,經過了1966年、1972年、2002年和2012年多次修訂再版,體現了其影響力[4];德國學者文樹德對《黃帝內經》《難經》《本草綱目》進行了翻譯;英國學者Nigel Wiseman對《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臨床典籍進行英譯;Sabine Wilms翻譯出版了《備急千金要方》《神農本草經》等中醫藥典籍;伊朗學者Ehsan Doostmohammad完成了《黃帝內經》《金匱要略》的波斯語翻譯。

近年來,中醫藥典籍的外譯呈現出數量增加、譯介的地域分布擴寬以及譯介的典籍種類更加豐富的趨勢。如《黃帝內經》自1949年第一本單行本出版至2016年文樹德先生《靈樞》的出版,其譯本數量不斷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醫藥典籍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學者的關注。從地域分布來看,中醫藥典籍譯介的地域分布逐步擴大,除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英國牛津出版社外,歐洲還出現了一部分專注于中醫藥翻譯出版的小型出版社,如英國Monkey Press翻譯出版了TheSecretTreatiseoftheSpiritualOrchid:NeijingSuwenChapter8,主要翻譯了《素問靈蘭秘典論》的內容。TheEssentialWoman:FemaleHealth&FertilityinChineseClassicalTexts翻譯了古典文獻中的婦科內容。ChineseMedicinefromtheClassics:ABeginner’sGuide由Monkey Press的編輯Sandra Hill撰寫,該書主要面向中醫初學者。Sandra Hill早期在日本研習東方醫學,基于她的學術背景,Sandra Hill撰寫了《中醫經典導讀》這部著作,涉及中醫基本概念,包括對陰陽、五行等的解讀。譯介典籍的種類已經從以往的《黃帝內經》英譯研究逐漸拓展到《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難經》的英譯研究,甚至深入臨床??频浼挠⒆g,如美國Blue Poppy出版社出版的金元四大家“補土派”醫家李東垣的《脾胃論》、中藥學專著《本草綱目》、眼科學專著《銀海精微》等的英譯本。

《難經》是一部以問難形式解釋疾病的理論專著,共三卷,討論81個問題,故又稱為《黃帝八十一難經》,作者及成書年代不詳。

(一)《難經》英譯本概況

目前國內外出版的《難經》英譯本共5部。1978年,海外華人呂聰明(Henry C. Lu)翻譯的《內經》《難經》合譯本《內難全集》作為內部資料問世。1986年,德國醫學史學者文樹德(Paul U. Unschuld)翻譯的首部《難經》英譯本由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出版,2016年再版。2003年,文樹德翻譯的《難經》葡萄牙文本的出版標志著《難經》的傳播語種更加豐富,已經突破了僅僅局限于英語世界的傳播。1999年,美國學者Bob Flaws的《難經》英譯本TheClassicofDifficulties:ATranslationoftheNanJing出版。2008年,國內學者李照國的《難經》英譯本問世,由世界圖書出版社出版。2015年,Guettler Sue Ellen和Hua Dong共同主編的NanJing:TheClassicofDifficultIssues:ATranslationandNotes由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出版(見表1)。

文樹德是中醫藥典籍翻譯“考據派”的代表,在國際中醫藥典籍翻譯與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文樹德翻譯的中醫藥典籍包括《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靈樞》《難經》《本草綱目》《銀海精微》《醫學源流論》等多部經典著作。他提出,中醫藥典籍翻譯要力求做到“原汁原味”,強調古籍英譯應當注重文獻考證。2017年8月,文樹德榮獲中國出版業面向海外的最高獎項“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他對中醫藥典籍在歐洲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19年,文樹德榮獲“樹蘭醫學杰出貢獻獎”。2022年8月,文樹德及其團隊完成了《本草綱目》的翻譯,同年11月17日《光明日報》以“與生命‘賽跑’為弘揚中醫文化‘拼命’——記德國中醫歷史文獻研究專家文樹德”為題,贊揚了文樹德為中醫藥典籍翻譯作出的貢獻。2023年10月30日,《中國中醫藥報》專訪文樹德時,他說:“李時珍真是了不起!……我把《本草綱目》翻譯出來,是為了讓西方讀者知道現代中醫的歷史背景,讓古代中醫的來源清晰地展現出來?!背擞⒄Z,文樹德還精通漢語、德語、葡萄牙語、法語等多國語言,他將《難經》譯為英語和葡萄牙語,促進了中醫藥文化在歐洲的傳播。

美國學者Bob Flaws曾來中國學習中醫,返回美國后建立了中醫學校,創辦了藍罌粟出版社(Blue Poppy Press),主要出版中醫教材、古代醫籍,如《瀕湖脈學》《傅青主女科》《難經》等。李照國教授先后任職于陜西中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外語中心、上海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長期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的翻譯和研究,尤其在中醫藥典籍翻譯領域頗有建樹。李照國翻譯的中醫藥典籍包括《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和《黃帝外經》。其中,《難經》和《神農本草經》是國內最早的、完整的英譯本,《黃帝內經》和《難經》被納入國家1995年啟動的“大中華文庫”項目中。相比《素問》和《靈樞》,《難經》篇幅短小,故未刊單行本,而是附于2008年《靈樞》英譯本之后。

(二)基于亞馬遜圖書網站分析《難經》的接受度

1.讀者評價

筆者對亞馬遜圖書網站《難經》的英譯本讀者反饋情況進行統計發現,5部《難經》英譯本共38條評價,其中文樹德譯本評分人數最多,為25人,其次為Bob Flaws譯本、Guettler Sue Ellen,Hua Dong譯本、李照國譯本和Henry C. Lu譯本。結合評分人數,我們可看出接受度最高的為文樹德譯本,共有64位讀者對該英譯本進行了評級,其中有38條在線評論,評論的語言皆為英語。數據采集時間截至2022年10月10日(見表2)。

表2 亞馬遜圖書網站讀者評分和評級情況

2.讀者評價情感分析

不同譯本在亞馬遜圖書網站讀者評價中具有明顯的差別??傮w來看,讀者的積極評價遠遠多于消極評價,說明譯本在海外讀者群中總體的接受度較好。除了文樹德譯本第1版、李照國譯本和呂聰明譯本外,其余三部譯本皆有1星的評分。

《難經》英譯本的讀者群不僅包括中醫專業的研究者、學生,還包括接受過中醫治療的患者。具有專業背景的學者對文樹德第2版《難經》譯本評價道:文樹德的譯本沒有越南學者阮文儀(Nguyen Van Nghi)的譯本好,但阮文儀的譯本流傳的廣度不如文樹德譯本。這位讀者在亞馬遜網站評論道:“I understand he did a big job but the Nguyen Van Nghi’s edition explain much better all the chapter.”從評論可以看出,這位讀者具有深厚的中醫藥典籍翻譯史、出版史知識。

有評論說到自己接觸Bob Flaws譯本是因為他患有中風,右半邊身體接受20分鐘的針灸治療之后,他的癥狀有明顯的緩解,所以便對中醫產生了興趣。

關于出版質量、書的規格大小和翻譯質量,有部分讀者對Bob Flaws的譯本給出了負面評價。一位讀者指出:“Horrible publication, size and translation.”還有讀者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就對它的大小感到震驚:“I was shocked at the size of this book the minute I saw it.”Bob Flaws譯本確實是一本小冊子,尺寸比普通圖書小很多,但是購買的時候僅憑網站上的封面圖片看不出尺寸大小,讀者拿到書后難免會感到學術性不強,會產生失望。還有讀者將Bob Flaws譯本與文樹德譯本進行比較,認為Bob Flaws譯本是單純地翻譯,傳遞文本最基本的信息。而文樹德譯本詳細的解讀和大量評注有助于讀者理解《難經》原文??梢姀膶W術研究的角度,文樹德譯本的可讀性、學術性和海外接受度更高。

有學者對Bob Flaws譯本進行了非??陀^的評論:Bob Flaws本身對中醫有非常專業的理解,客觀地看,他的專著ChineseMedicalPsychiatry值得研讀,但是他的譯著就相差甚遠。

還有讀者對Bob Flaws的《難經》譯本翻譯質量提出批評,認為漏譯現象嚴重。一位讀者認為Bob Flaws的譯本幾乎不能被視為翻譯作品,指出Bob Flaws雖然在譯本前言中說明這部譯本不會被專業術語所束縛,但他《難經》譯本中的術語翻譯機械地參照Nigel Wiseman的中醫術語翻譯,不利于中醫術語標準化:“He often skips over characters and leaves them untranslated. He ignores grammar completely and only translates the major verbs and nouns...His use of Wiseman’s standardized terminology in a rigid ways actually makes an argument against standardized terminology-it just makes for a lousy read in general. There is nothing redeeming about this book.”另有讀者也認為Bob Flaws的這部譯本遺漏了很多對中醫師有用的信息,甚至一些概念被譯者改寫,還有一些文本被省略。他說:“Bob Flaws omits much of the information that is useful and relevant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In my readings of his work a few concepts are condensed and reworded and the rest of the text is omitted.”

從亞馬遜圖書網站讀者的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出讀者對文樹德譯本的肯定評價較多,接受度較高,亦存在少數負面評價。而讀者對Bob Flaws的譯本負面評價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譯本的規格,很多讀者拿到書的時候發現是本口袋書;二是讀者普遍認為翻譯質量不高。

學者張焱等從隱喻的視角比較了文樹德和Bob Flaws的兩部英譯本,提出對于《難經》隱喻內容的翻譯,不能生硬地直譯出原文的本意,而是應考慮到源語和靶語之間的關系,從讀者的角度適當調整翻譯策略,或增譯或補譯或直譯結合意譯[3]。

由于購買渠道有限,呂聰明的譯本已經停印。僅一位讀者對該譯本進行了評價,認為這部譯本再現了源語的本意,是一部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譯著:“keep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intention, unlike other translations.”

對于Dong Hua和Sue Ellen Guettler的譯本,讀者認為這部譯本并非簡單的字對字翻譯,而是確實抓住了文本的本質,并且解釋了如何在當代臨床背景下正確理解其本意。有讀者認為這部譯本讓她對中醫脈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學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內容:“I came to a deeper and richer understanding of some key information on Pulse Diagnostics that somehow was not reaching me through classroom teaching.”還有讀者稱,這本書消除了他之前對中醫的誤解,他會推薦給更多讀者。一位中醫學生認為這個譯本讓他了解到中醫的基礎和哲學思想。還有讀者對這部譯本的學術質量提出異議,評價道:因為該譯本是一位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所翻譯的,所以我原本對這部譯本非常期待,但是發現翻譯水平卻不像期待的那樣。

縱觀《難經》的英譯本,大多讀者都對文樹德譯本、李照國譯本和呂聰明譯本持肯定態度。尤其文樹德譯本被認為是翻譯得比較好的版本:“If you study TCM, give yourself a better edition, better translation, and better commentaries...Don’t waste your money, get the one from Unschuld which is more expensive but a better edition, done by a serious sinologist!”

二、中醫藥典籍英譯本海外傳播的困境

目前,雖然中醫藥典籍的英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無論是從廣度、深度還是語種來看,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中醫藥典籍版本繁多

中醫藥典籍版本過多,質量參差不齊。除了《難經》,中醫藥典籍目前已經有英譯本的還包括《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藏經》《脾胃論》《丹溪心法》《景岳全書》《醫林改錯》《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針灸甲乙經》《針灸大成》《傅青主女科》《飲膳正要》等。版本的選擇是影響英譯本質量的重要因素。是否能根據版本的學術價值,對珍稀版本進行研究、翻譯,決定了英譯本的質量和價值。對此,李偉榮認為我國有必要優化中華典籍外譯的選材結構,提出從三方面進行選材:一是優先選取尚無譯本且意義重大的中華典籍,《諸病源候論》《丹溪心法》等著名醫學著作值得關注;二是在冷門典籍中優先將代表性的著作進行翻譯;三是對于已有譯本的典籍,如果不存在誤譯,盡量不再翻譯[5]。這些建議對中醫藥典籍英譯的版本選擇來說,值得借鑒。

(二)英譯本數量較少

從中醫藥典籍英譯本的數量來看,《黃帝內經》譯本最多,《傷寒論》次之,《難經》《金匱》以及《神農本草經》的譯本最少。由于這些典籍成書年代較早,原文獻都是中國古漢語,譯者不僅要做到源語內的轉換,即古漢語與白話文之間的轉換,還要做到語際之間的轉化,即漢語與英文之間的轉化。對海外讀者來說,理解的難度增加了。

中醫藥典籍翻譯不僅僅是語內翻譯,還存在語際間的轉換。首先從文言文到白話文的轉換,其次是從漢語到英文的轉換。中醫古籍的英譯一般經歷“古漢語—現代漢語—英語”這一過程,譯者翻譯時除需具備以上三方面知識和技能外,還必須充分借助字典、訓詁學知識,甚至求教于相關領域專家[6]。這也是造成中醫藥典籍翻譯難度較大的原因之一。但對于不同譯著的解讀,讀者應該持客觀的態度,全面分析優劣。目前,中醫藥翻譯作品在海外的接受度還有待提高。

(三)傳播平臺單一

除了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中醫藥典籍的英譯、出版與發行,主要還是依賴小型出版社。由于中醫的國際化傳播能力具有一定局限性,海外的商業出版社大多依賴簽約作者或學者經營出版社兩種模式。美國的Blue Poppy Press就是由中醫藥研究的學者Bob Flaws建立,同時出版相關領域的典籍英譯本。英國有Singing Dragon, Happy Goat, Monkey Press等出版社。Happy Goat由德國學者Sabin Wilms建立,Sabin Wilms的中醫藥典籍英譯本包括《備急千金藥方》《神農本草經》和《針灸大成》。這些出版社規模都不大,傳播渠道還比較單一,幾乎沒有電子書形式,相關的書評也較少。

(四)傳播效果有限

由中國政府發起的典籍外譯活動由于考慮譯本的文化外宣功能而對譯文質量有較高的要求,而海外出版商和譯者參與的中國典籍外譯活動則更多考慮經濟效益,注重傳播效果[7]。首部《難經》英譯本的出現到現在已近30年,英譯本不足十部。雖然目前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如文化“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倡議等,但實際上,中醫藥典籍的譯介、出版與傳播仍然面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國內通過“大中華文庫”“文化外譯”等項目的支持,已經有部分中醫藥典籍實現了外譯,但大部分還僅僅停留在翻譯層面,并沒有實現與西方文化的融合。當前中醫藥文化對外宣傳的著力點是中醫藥典籍翻譯,但實際上這些書籍并未進入普通大眾的閱讀選擇范圍,大多是在圖書館被束之高閣[8]。海外學者對中國譯本的了解程度偏低。另一方面,國外出版商注重傳播模式的拓展,海外的中醫藥典籍譯本較國內譯本的關注度更高,因此國內出版社應該在傳播模式上加強研究,與國際出版社合作或借鑒國際出版模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傳播,提升傳播效果。

三、 中醫藥典籍英譯本海外傳播的策略

(一) 考證篩選底本

中醫藥典籍版本參差不齊,譯者在譯介之前需要從文獻學角度對底本進行篩選?!峨y經》的版本包括《難經》《難經本錄》《難經摘抄》《黃帝八十一難經正本》及《白云閣本難經》5種[9],涉及稿本、抄本、刻本不同類型,如明經廠刻本、清抄本、民國抄本、清影宋刻本、成都義生堂刻本、稿本及樊川樂素洞刻本等不同時期和朝代的版本。譯者不僅要對同一部書的版本進行考證,選擇高質量的底本進行翻譯,還需要借助注本,如《圖注難經八十一經》《難經本義》等。

(二)提升翻譯質量

中醫藥典籍理想化的翻譯模式是東西方學者合作翻譯。有讀者對Bob Flaws譯本的翻譯質量提出質疑,而文樹德譯本受到肯定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在醫學文獻考證基礎上對源語進行了準確理解,另一個原因是得益于與我國醫學史大家鄭金生教授的合作。加強中醫藥領域和翻譯領域跨學科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對學科交叉型人才的培養,以東西方學者合作的模式提升譯本的學術質量和接受度,是當下中醫藥典籍翻譯“走出去”的有效途徑。

(三)轉變出版模式

中醫藥文獻是保存和傳承中醫藥智慧的物質形式,對中醫藥發展脈絡和學術系統的發展歷程、中醫思維的構建和中醫思想的傳承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典籍翻譯應該關注國際市場,加大對中醫藥思想、理論、思維方式的宣傳推廣,培養高水平、復合型翻譯人才隊伍,借助政府相關扶持政策,加快中外合作,整體布局,推動中醫藥典籍的國際化出版和傳播進程。

目前國內中醫藥典籍翻譯出版機構應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出版機構的出版模式和運作規律,重視與海外出版商合作,將中醫藥典籍輸入國際市場。近年來,國內出版扶持政策不斷出臺,中醫藥典籍翻譯出版工作應重點關注如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圖書版權輸出獎勵計劃、絲路書香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華學術外譯等項目的申報,在國家的支持下,實現中醫藥典籍的英譯出版。

為了適應市場需求,中醫藥典籍英譯本應該在紙質圖書出版基礎上,增加電子書、免費有聲讀物等形式的出版,以滿足不同讀者群的需求,為海外人士研讀中醫典籍提供更多途徑。

(四)拓展傳播渠道

推動中醫藥典籍外譯向縱深發展應開發多渠道傳播平臺。除了紙質書籍的出版和發行,我們還可借助目前的數字技術制作電子書。

提高我國中醫藥典籍跨文化傳播的效果,應建立海外發行渠道,與海外出版社合作。國際書展是重要的傳播平臺,同時讀書會、中醫愛好者俱樂部、社區中心、作者讀者見面會、中醫藥文化體驗、中醫古籍展等形式也能夠有針對性地向海外學者或普通民眾介紹中醫藥典籍,搭建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此外,與海外中醫中心、海外中醫學院等機構建立合作,推出中醫藥主題的展覽,增加交流互動環節,也能夠讓海外民眾感受中醫藥的趣味性和文化魅力。

此外,我們還應利用國內外社交媒體平臺對中醫藥典籍進行推廣。目前國內主要的社交媒體推廣渠道包括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學術小視頻;國外社交媒體推廣渠道包括LinkedIn, Instagram, YouTube, Twitter, Facebook等?,F在國內一些出版社,如人民衛生出版社、上??茖W技術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等已經嘗試通過云直播、微信短視頻、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進行譯本的宣傳和推廣。

四、結語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醫藥理論博大精深。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文字之間的轉換,翻譯活動的背后實際是兩種文化的相遇和協商[10]。中醫藥典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典籍的海外出版是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典籍譯介研究是推動和實現中醫藥跨文化傳播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具有推動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與交流的現實意義。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發展戰略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出臺和實施,中醫藥典籍的翻譯、出版與國際傳播,需要東西方學者共同協作,全球布局,多渠道傳播,不斷提升其國際影響力和海外接受度。

猜你喜歡
樹德英譯本典籍
《孫子兵法》羅志野英譯本研究
內蒙古地區甜菜臨界氮濃度稀釋模型的構建及應用
樹德娃的太空之旅 學習設計
《典籍里的中國》為什么火?
小小魚
功能對等理論下《醉翁亭記》英譯本的對比研究
在詩詞典籍中賞春日盛景
橫看成嶺側成峰——淺析《紅樓夢》兩個全英譯本
典籍翻譯模式的構建與啟發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