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華商企業的商業跨國主義:族群網絡與治理策略

2023-02-07 17:39吳杰明
南洋問題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船務太平跨國

劉 宏,吳杰明

(1. 南洋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新加坡 639818;2.華威大學 藝術與人文學院,英國 CV4 7EQ)

在過去十年里,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新技術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全球企業變革的速度和規模,并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作為基于信息科技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升級,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技術融合,打破物理、數字和生物領域之間的界限。就企業而言,一方面,這些新技術正在創造新方式來服務于現有的企業需求,并顛覆當前的產業價值鏈;(1)R. Van Tuder, A. Verbeke and B. Jankowska, “Introduction: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in increasingly VUCA World”, in R. Van Tuder, A. Verbeke and B. Jankowska, ed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a VUCA World: The Changing Role of States and Firms, Bingley: Emerald Publishing, 2000, pp. 1-20.另一方面,企業正在改變它們的組織模式和戰略,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對透明度的要求、更緊密的客戶參與,以及基于數據的消費主義新模式。(2)K. Schwab,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Geneva: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6.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加速發展不僅改變了企業、行業和社會內部系統,還通過與日常生活的整合,使人類走向“機器化”。

伴隨著這一轉變,新技術大大加強了資本、人口、行動和思想的跨國流動。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快速增長。2000年到2020年,中國的GDP從1.211萬億美元激增到14.723萬億美元,在全球GDP中的份額從3.6%上升到16.4%,增長了4.5倍。(3)B. Winck, N. Lichtenburg and A. Kiersz, “The Evergrande Saga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China’s Growth Model as We Know It’, One Consultant Says”, 2021,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evergrande-new-china-economy-xi-jinping-world-growth-economic-fallout-2021-9#; The World Bank, 2021,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locations=CN.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意味著中國通過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貿易、人力和資本的流動,更緊密地融入到全球和區域經濟中,“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就是明顯的例證。這一倡議由中國政府提出,致力于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和投資等相關議程,使中國積極參與到全球的經濟社會活動中。(4)“Belt and Road Economics: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of Transport Corridors”, June 18, 2019,https://www.worldbank.org/en/topic/regional-integration/publication/belt-and-road-economics-opportunities-and-risks-of-transport-corridors; J. C.Liow, Hong Liu and X. Gong, eds., Research Handbook on the Belt-and-Road Initiative, Cheltenham and Massachusett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2021.私營公司因為投入大、回報慢的顧慮,對投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望而卻步。但一些公司則成功地利用“一帶一路”所涌現的商機,將其業務拓展到中國境外。(5)Hong Liu,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nsnational Governance: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Routledge, 2022; Hong Liu, K. Y. Tan and G. Lim,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Trade, and Infrastructure: Southeast Asia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a New Era,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22.本文從企業治理策略的視角,以新加坡華人企業為研究對象,重點討論在新技術迅速發展的經濟形勢下,族群性、文化認同、國家等因素對當代華人企業的公司結構、治理模式及其與中國之間跨國商業網絡建構的作用和影響,分析當代東南亞華商企業與中國之間的跨國互動。

本文將對太平船務、仁恒置地和納峰科技三家新加坡華人企業進行個案研究。選擇這三家企業主要基于3個原因。首先,三家企業的運營都與中國有著密切聯系,為重新評估族群和文化在新興商業跨國活動中的作用提供了經驗。其次,這些企業在不同的經濟領域經營,即航運、房地產開發和高科技制造業。這些案例有助于研究不同類型企業跨國實踐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第三,這些案例有利于重新審視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和中國經濟增長的情況下,新興商業跨國網絡中企業與國家之間的關系。

一、族群性、文化與跨國網絡

在新的國際經濟發展形勢下,國外有關華人企業(包括中國企業)的報道和研究不斷增加。如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期間,重要的英文專業期刊《亞太商業評論》和《國際商業評論》中關于華人企業的文章數量分別從258篇和287篇增加到334篇和709篇。(6)根據2022年4月7日在《亞太商業評論》和《國際商業評論》的搜索引擎上使用“華人(Chinese)”一詞進行搜索獲得的結果。這些文獻以華人企業為重點,探討中國經濟崛起背景下,新技術變革對華人企業的治理模式、管理戰略和公司文化的影響。它們關注的核心議題是,這些企業的運行是否仍然具有明顯的“華人特色”或“儒家特色”,以及在此基礎上是否能夠形成一種新的華人經濟發展模式。(7)C. Rowley and I. Oh, “Trends in Chinese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Change, Confucianism, Leadership,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 Vol. 26, No. 1, 2020, pp. 1-8; C. Rowley and I. Oh, “The Enigma of Chinese Business: Understanding Corporate Performance through Managerial Ties”, 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 Vol. 26, No. 5, 2020, pp. 529-536; P. McGuiness, “Board Member Age, Stock Seaso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Capital Structure in Chinese firm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 30, No. 3, 2021, 101769; W. Tu, X. Zheng, L. Li and Z. Lin, “Do Chinese Firms Benefit from Government Ownership Following Cross-border Acquisition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 30, No. 3, 2021.此外,基于華人企業發展的獨特性和異質性,一些學者呼吁研究華人企業要超越以西方發展為主流的研究窠臼。(8)G. D. Bruton, S. A. Zahra and L. Cai, “Examining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Indigenous Lense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42, No. 3, 2018, pp. 351-361.黃啟海等重申了華人企業背景化研究的必要性,并強調學界缺少華人企業和其他國家企業之間背景方面的比較研究,現有的華人商業研究在理解具體的背景因素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企業的活動、動態和結果方面還存在很大的缺漏。(9)Q. Huang, X. Liu and J. Li, “Contextualization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n Overview and Som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Vol. 32, No. 5-6, 2020, pp. 353-369.

為了彌補上述研究的不足,本文旨在批判性地重新評估“族群”(10)這里的“族群”是指個人基于其成長、教育和社會經歷而對某一民族的自我認同,以及相對其他民族而言,社會對他/她的認同方式。通過“族群和社會之間的辯證互動過程”,族群性可以被重新塑造和建構,這取決于在動態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中如何劃分民族界限。參見J. Nagel, “Constructing Ethnicity: Creating and Recreating Ethnic Identity and Culture”, Social Problems, Vol. 41, No. 1, 1994, pp. 152-176; K. B. Chan, Migration, Ethnic Relations and Chinese Business, Ox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5。和“文化”(11)與種族密切相關,這里的“文化”具體定義為商業家族主義,其中包括與家庭成員合作的偏好、家長制和家族所有權、建立“個人信任”以便在不熟悉的市場上使風險最小化,并降低交易成本。參見S. L. Wong, “Chinese Entrepreneurs and Business Trust”, in G. Hamilton, ed., Asian Business Networks, New York: de Gruyter, 1996。等因素在當代華人企業的治理模式和跨國網絡中的作用,重點關注過去十年來總部設在新加坡、與中國有著密切業務往來的三家華人企業。我們選擇新加坡華人企業作為研究個案,不僅因為新加坡在過去和當下都是華人移民的主要目的地之一,(12)劉宏:《戰后新加坡華人社會的嬗變——本土情懷、區域網絡、全球視野》,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C. G. Kwa and B. L. Kua, eds., A Gener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19。而且還基于近幾十年來新加坡和中國之間蓬勃發展的經貿關系。

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這些企業的跨國網絡和治理模式,本文提出“商業跨國主義”這一概念,不僅可以加強商業管理研究領域中對華人跨國企業的背景研究,還可以對企業在跨國研究中日益增長的重要性做出新的解釋和說明。本文主要圍繞以下問題展開:在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背景下,新加坡華商在參與企業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民族和文化因素,如族群網絡、社會資本、(13)關于社會資本與商業網絡之間關系的一項研究,參見劉宏《社會資本與商業網絡的建構——當代華人跨國主義的個案研究》,《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0年第1期,第1—15頁。文化認同等,是否依然重要?它們的相關性是否像一些學者所說的那樣,隨著技術革命的發展,在當今華人跨國實踐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被削弱了?這些實證案例對現有的研究具有哪些啟示?

此外,本研究還論證了不應該將華人企業的治理模式和管理戰略與西方企業管理模式進行簡單比較,繼而得出趨同還是存異的結果,而是應該呈現出華人企業治理模式的個性和復雜性。與其依賴以往西方研究中的類型描述和特點歸納,不如將這些重要的因素與企業本身及其與文化密切相關的動態背景相互聯系起來加以考察。這一方法將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的經濟崛起和技術創新對華人企業發展的影響。以此,本文回應了關于數字化發展對國際商業的影響這個重要的研究課題。(14)P. Ghauri, R. Strange and F. L. Cooke,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he New Realiti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 30, No. 2, 2021, 101794.此外,由于目前國際商業研究多依賴舊有的學理框架,(15)F. Moore,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he Case of Taiwan”,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 55, No. 5, 2020, pp. 1-13; O. Shenkar, “Using Interdisciplinary Lenses to Enrich the Trea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 30, No. 2, 2021, pp. 1-6.輕視了對民族國家內部和跨越民族國家的文化因素的考量,因此,本文將通過運用移民跨國主義(immigrant transnationalism)理論來拓展對國際商業的跨學科研究,討論華人族群性和文化如何成為支持新加坡華商不斷采用新的企業管理模式和跨國戰略的根本,也是推動其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時期構建與中國之間跨國網絡的重要內在動因。

二、“商業跨國主義”的提出

隨著全球化和技術革新的加速,學者們推測華人企業的治理模式和商業網絡會融入到西方模式中,即將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開的“管理資本主義”。(16)T. Yoshikawa and A. A. Rasheed, “Convergen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Critical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 17, No. 3, 2009, pp. 388-404.最近,基于西方的經驗,一些學者提出了有效應對復雜性和保持彈性的新商業模式。他們強調,盡管文化作為商業組織的基礎仍然很重要,但它有可能讓領導者“固步自封”。(17)L. Napier, B. Libert and K. D. de Vries, “Changing Culture Is Central to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20, https://sloanreview.mit.edu/article/modern-business-models-will-drive-the-post-pandemic-world/.此外,隨著華人企業采用國際商業慣例和模式,它們可能不再僅僅被標識為獨特的“儒家式管理”。(18)A. Atheron, “Does Confucian Management Exist in Chinese Compani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Cultural Influence and Business Practice in China”, 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 Vol. 26, No. 1, 2020, pp. 21-31.

然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企業發展的結構與策略仍然是由它們周圍的環境所塑造的。(19)厲以寧:《企業發展環境與企業家的素質》,《改革》1991年第5期,第117—120頁;P. N. Doremus, W. Keller, L. Pauley and S. Reich, The Myth of the Global Corporation,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P. Hirst and G. Thompson,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9。在新的全球化環境中,族群性和文化認同仍然是華人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因素。(20)范兆斌、楊俊:《海外移民網絡、交易成本與外向型直接投資》,《財貿經濟》2015年第4期,第96—108頁;張吉鵬、衣長軍:《華僑華人網絡對中國跨國企業海外子公司生存績效的影響: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例》,《上海經濟》2020年第3期,第50—61頁; Y. Song, D. Arnott and S. Gao, “Business Intelligence System Use in Chinese Organizations”, in A. Deokar, A. Gupta, L. Iyer and M. Jones, eds., Analytics and Data Science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Pedagogy, Cham, 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8, pp. 79-94。在有關移民企業家的研究中,人們也發現共同的民族和文化對企業的形成和生存有積極的促進和調節作用。(21)R. S. Shinnar and D. Z. Nayir, “Immigrant Entrepreneurship in an Emerging Economy: The Case of Turkey”,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Vol. 57, No. 2, 2019, pp. 559-575; N. Sinkovics and A. R. Reuber, “Beyond Disciplinary Silo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Migrant Entrepreneurship Literature”,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 56, No. 4, 2021, pp. 1-21.尤其是移民中的跨國企業家,他們利用共同的民族和文化,形成“集體記憶”,以減少族群之間的競爭,并與移居國的商業伙伴建立聯系。(22)S. Stoyanov, R. Woodward and V. Stoyanova, “The Embedding of Transnational Entrepreneurs in Diaspora Networks: Leveraging the Assets of Foreignness”,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 58, 2018, pp. 281-312; M. Elo and I. Minto-Coy, eds., Diaspora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erspectives fo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Diaspora Business, Cham, Switzerland: Springer, 2019; M. Orozco, “The Salience of Ethnic Identity in Entrepreneurship: An Ethnic Strategies of Business Action Framework”,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Vol. 59, No. 1, 2021, pp. 243-268.在華人企業研究領域,學者們達成一個共識,即家族主義仍然是華人企業文化的關鍵。(23)J. W. Cushman and C. J. Reynolds, Family and State: The Formation of a Sino-Thai Tin-Mining Dynasty, 1797-1932, Singapore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G. Redding, “Weak Organizations and Strong Linkages: Managerial Ideology and Chinese Family Business Networks”, in G. Hamilton, ed., Asian Business Networks, New York: de Gruyter, 1996, pp. 27-42.高偉定(Gordon Redding)認為,即使華人企業部分采用了國際商業模式中的元素,但在對所有權和管理權的控制方面并未發生深刻改變。(24)G. Redding, “What Is Chinese about Chinese Family Business and How Much Is Family and How Much Is Business?”, in H. W. Yeung and K. Olds, eds.,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Family Firms, Hampshire and London: MacMillan Press, 2000, pp. 31-54.

隨著中國崛起和第四次工業革命推進,所有權和管理權合一的家族主義仍然是華人企業結構的關鍵元素,而且這種企業家族主義自20世紀末以來出現了決定性的“跨國轉向”?;诓粩嘣龆嗟钠髽I跨國活動的研究,本文借鑒移民跨國主義理論,提出“商業跨國主義”概念。移民跨國主義認為,越來越多的人過著雙重生活,說著兩種語言,在兩個國家安家,并通過持續的跨越國界的活動來謀生。(25)A. Portes, L. E. Guarnizo and P. Landolt, “The Study of Transnationalism: Pitfalls and Promise of an Emergent Research Field”,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Vol. 22, No. 2, 1999, pp. 217-237.在此基礎之上,移民研究學者重新評估了跨國移民如何通過他們定期和持續的跨國實踐來影響他們的祖籍國和移居國。但這些早期研究很少注意國家對跨國活動的影響。隨著跨國主義研究的深入,一些學者在這一研究方向做出了探索,強調跨國網絡的形成、類型和組織受到多種政治因素的制約。他們強調,移民在建立跨國網絡時“并不孤單”,國家仍然是一個關鍵因素,在監管跨境流動、控制內、外部邊界的制度化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外,他們還論證了這些跨國者的國家認同如何被政治變化和國家間的緊張關系所影響和塑造。(26)龍登高:《跨越市場的障礙:海外華商在國家、制度與文化之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R. Waldinger and D. Fitzgerald, “Transnationalism in Ques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109, No. 5, 2004, pp. 1177-1195。因此,基于國家政府機構在管理跨國流動方面的持續參與,研究跨國實踐必須要有政治跨國實踐因素的考量。除了社會和政治層面的跨國主義,學者們還關注到國家在經濟跨國主義層面的表現,一些學者研究了國家如何通過實施支持循環移民的政策,尋求利用移民的跨國實踐來推進國家的經濟活動——貿易、創業、匯款和小額信貸等。(27)劉宏:《跨界亞洲的理念與實踐:中國模式、華人網絡、國際關系》,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S. Vertovec, Transnation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在華人移民研究領域,一些學者探討了20世紀以來華人經濟跨國主義與文化、社會和國家的多元互動關系。在歷經戰爭、中國改革開放和亞洲四小龍經濟崛起的背景下,華人在中國—東南亞之間的跨國活動中充分表現出在祖籍地、方言群、省市和國家層面上跨國社會文化和經濟聯系的多樣性。最近,一些學者引入“混合嵌入”和“雙重嵌入”等新概念,闡述華人移民企業家在多個國家如何積累經濟和社會資源。(28)周敏、劉宏:《海外華人跨國主義實踐的模式及其差異——基于美國和新加坡的比較分析》,《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3年第1期,第1—19頁;任娜、劉宏:《本土化與跨國性——新加坡華人新移民企業家的雙重嵌入》,《世界民族》2016年第6期,第44—53頁;Y. Wang and J. Warn, “Chinese Immigrant Entrepreneurship: Embeddednes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Resources with the Wider Social and Economic Context”,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Researching Entrepreneurship, Vol. 36, No. 2, 2018, pp. 131-148; J. Nazareno, M. Zhou and T. You, “Global Dynamics of Immigrant Entrepreneurship: Changing Trends, Ethnonational Variations and Reconceptualiz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Research, Vol. 25, No. 5, 2019, pp. 780-800。也有學者呼吁更密切地關注跨國企業家的“動態空間性”,以更好地了解他們如何發展和保持與多個地點的互動與聯系。(29)X. Lin and M. Zhou,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in a Globalized World: Place, Space, and Mobilitie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Entrepreneurship, Vol. 34, No. 4, 2021, pp. 357-362.此外,跨國主義對國際商業管理研究具有理論層面的意義。摩根認為,“跨國空間”和“跨國社區”等概念有助于理解在新的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經濟協調過程”。企業是一個有行為者和規則的社會空間,具有社會嵌入性,跨國主義的觀點有助于揭示行為者如何在獨特的和偶然的社會環境中演變出新的行動和實踐。(30)G. Morgan, “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and Business Systems”, Global Networks, Vol. 1, No. 2, 2001, pp. 113-130.

上述研究在討論企業的跨國實踐時,都是從移民和政治的角度來加以分析。他們將移民、社會和政治層面的跨國聯系作為解釋跨國企業動態變化的路徑和動因,然而很少注意到第四次工業革命和中國崛起背景下,企業在調節和重塑民族國家之間社會、經濟和政治聯系方面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通過運用“商業跨國主義”這一分析概念,本文從3個方面來深化此研究。第一,討論企業怎樣通過其組織結構、公司治理策略,在國家之間,特別是在新加坡和中國之間,積極建構定期和持續的跨國網絡。第二,探析商業跨國主義在建構過程中是如何與族群、政治、社會、文化、認同等跨國或本土元素交織在一起的。第三,闡述在新技術和地緣政治發展中,國家的作用如何在企業組織結構中進一步得到彰顯和強化,國家不僅通過制定法規和政策來支持新興的商業跨國主義,而且還直接參與其中。

三、行動者、企業結構和治理策略

(一)新加坡太平船務(Pacific International Lines)

太平船務的創辦者張允中(1918—2020年)出生于福建省金門,1937年移民到新加坡,1948年加入總部設在新加坡的基赫航運公司,擔任總經理。1967年張允中成立太平船務,股本為1000萬新元,擁有4艘輪船。由于無法與歐洲和北美航線的船務公司競爭,加之他看到中非關系發展給當地帶來的商機,于是該公司自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投資從中國大陸經阿拉伯灣、紅海到東非等新興市場之間的航線。

隨后,太平船務將其業務擴展到亞洲、歐洲和美洲,為中國—東南亞、遠東—歐洲和遠東—太平洋航線提供集裝箱運輸服務,同時不斷收購新船只提高其航運能力。到2017年,太平船務的航運能力在全球主要航運公司中排名第15位,股本價值為3.76億美元,跨國客戶主要包括中國石油、??松梨诨喬珔^和威瑪國際有限公司。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太平船務一直將總部設在新加坡,保持私營公司的性質。根據張允中的說法,考慮到航運業的競爭性,私有制能使公司的信息更加保密,這一點至關重要。(31)CNBC, “Transcript: SS Teo, Executive Chairman and YC Chang, Founder”, PIL, November 30, 2018, https://www.cnbc.com/2018/11/30/cnbc-transcript-ss-teo-executive-chairman-and-yc-chang-founder-pil.html.

2018年,張松聲接替父親擔任太平船務董事會主席,但他承認父親仍然是公司的“實際負責人”。張允中每天收到來自企業各部門的最新匯報信息,并定期會見部門負責人。這種家長式的管理模式彰顯了華人家族企業的重要特征。

太平船務以扁平化的組織結構運作,中間管理層少,這使得企業能夠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更有效地運作。太平船務的主要商業利益不僅來自航運,還來自其擁有的太平船務物流私人有限公司和勝獅集裝箱制造公司(Singamas Container Holdings)。(32)2016年太平船務在運輸領域擁有的子公司和持股如下:先進集裝箱運輸公司(100%)、PST管理私人有限公司(100%)、太平船舶投資有限公司(100%)、PDL國際有限公司(60%)、Marinara速運公司(65%)、太平國際船運(中國)有限公司(100%)?!癝$1,000,000,000 Multicurrency Medium Note Programme”, Bondsupermart, September 12, 2017, https://www.bondsupermart.com/bsm/bond-factsheet/SG7JE9000007。由于債務重組和成本規劃,2019年太平船務將其在勝獅集裝箱制造公司的股份賣給了中國遠洋運輸股份有限公司。

(二)仁恒置地(Yanlord Land Group)

仁恒置地的創始人鐘聲堅1958年出生于廣東省陸豐縣。20世紀80年代,他在中國開始從事貿易和制造業,在此過程中與當地政府官員建立了密切聯系。(33)UOB Kay Hian, Developing with Foresight, Yanlord Land Singapore, Singapore: UOB Kay Hian, 2006.鐘聲堅于1988年移居新加坡,投資房地產。盡管他在這一領域的經驗甚少,但他試圖抓住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房地產市場的巨大商機。

1993年鐘聲堅在新加坡成立仁恒置地,專門從事中國的房地產開發。該公司選擇上海作為其第一個住宅項目的開發地點,隨后將其業務擴展到南京等地,目前仁恒置地的業務活動集中在長江三角洲、中國西部、環渤海地區、大灣區、華中地區的20多個城市。2021年仁恒集團的股權估值為438億元人民幣(68億美元)。與重組前的太平船務一樣,該集團的家族所有權和管理權具有很大的合一性。截至2021年3月,作為首席執行官、主席和大股東的鐘聲堅伉儷擁有71.55%的控股權。(34)“Annual Report 2021, 2022”, Yanlord Land Group Limited, http://yanlord.listedcompany.com/ar.html.

仁恒集團總部在新加坡,由一個精干的中央管理團隊領導,由于母公司及子公司所在城市的法規和工作慣例不同,集團給予其地方管理團隊一定的自主權。(35)2021年仁恒置地集團旗下有3個公司:仁恒商業地產投資有限公司、仁恒置業有限公司和諾德地產(香港)有限公司。仁恒商業地產投資有限公司擁有67家子公司,遍布于新加坡(35家)、馬來西亞(7家)、中國大陸(18家)、美國(2家)和澳大利亞、中國香港、印度、緬甸、英國(各1家)。仁恒置業有限公司擁有174家子公司,遍布于中國大陸(166家)、新加坡(4家)、中國香港(3家)和英屬維爾京群島(1家)?!癆nnual Report 2021, 2022”, Yanlord Land Group Limited, http://yanlord.listedcompany.com/ar.html。該集團管理委員會中的大部分高級管理人員都是在中國出生和接受教育的,因為中國是該集團發展房地產事業的主要市場。鐘聲堅的家人在集團運作中發揮著核心領導作用,他的兒子擔任公司的執行董事,女兒是他在集團的助理,他的弟弟擔任子公司南京仁恒投資有限公司的董事長。(36)“Annual Report 2021, 2022”, Yanlord Land Group Limited, http://yanlord.listedcompany.com/ar.html.

(三)納峰科技(Nanofilm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納峰科技的創始人史旭1964年出生于上海。1991年獲得英國雷丁大學的薄膜技術博士學位后,他作為當時最年輕的講師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并在不久后獲得終身教職。1993年史旭與劍橋大學合作,研究過濾陰極真空電弧(FCVA)技術,該技術將碳轉化為金剛石薄膜,大大改善了硬盤和半導體等產品的耐久性。1999年他離開南洋理工大學,成立了納峰科技公司。(37)A Dialogue with Dr Shi Xu: From Academic to Tech Tycoo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May 6, 2021.

納峰科技公司于2020年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股權價值為4.75億新元。公司主要為全球供應鏈上的關鍵部件提供基于過濾陰極真空電弧技術的產品解決方案。目前該公司已經為來自不同行業的300多家企業客戶提供服務,其中許多企業與納峰科技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截至2020年,富士施樂、尼康和佳能已經是該公司超過10年的客戶。公司還為微軟等技術巨頭企業服務了5年,為華為公司服務了4年。2017年史旭被評為新加坡安永先進技術領域的年度企業家。2021年納峰科技被評為“新加坡最佳管理公司”,并獲得著名的全球增長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Sullivan)頒發的亞太科技創新領導獎。

盡管納峰科技是一家高科技領域的企業,但家族在公司的所有權和管理權方面仍有很大的重疊。截至2022年4月,史旭夫婦擁有51.17%的股份控制權。(38)“Addendum to Annual Report in Relation to the Proposed Renewal of the Share Pruchase Mandate”, Nanofilm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Limited, April 13, 2022, https://irp.cdn-website.com/4bba509c/files/uploaded/Nanofilm%20Annual%20Report%20FY2021%20-%20Addendum.pdf.與太平船務和仁恒置地集團相比,納峰科技的公司結構更加扁平化,反映了分散化的組織趨勢,也具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性質。(39)2022年納峰科技的主要子公司和持股情況如下:納峰技術日本有限公司(100%)、納峰先進材料有限公司(100%)、Miller科技有限公司(100%)、Witzure 控股有限公司(100%)、Nanofab技術有限公司(90%)、Sydrogen能源有限公司(65%)、納峰投資有限公司(100%)?!癝trategic Transformation Enhanced Progress”, Annual Report 2021, Nanofilm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Limited,https://irp.cdn-website.com/4bba509c/files/uploaded/Nanofilm%20Annual %20Report%20FY2021.pdf。該公司在中國的企業位于上海,也是史旭的出生地,說明家族和家鄉的關系在塑造企業布局結構方面仍然具有一定意義。納峰科技通過其子公司威哲科技(儀征)有限公司和儀征納環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和美國的商業伙伴合作,即儀征活塞環廠和亞新科公司。除了私營實體,該公司還通過星氫源(Sydrogen)公司與新加坡政府合作。星氫源公司是一家由納峰科技(65%股份)和淡馬錫控股(35%股份)共同擁有的合資企業,其業務是將納峰科技的真空鍍膜技術應用于新的氫經濟,提高燃料電池的性能。

太平船務和仁恒置地集團是由來自中國的第一代華人移民及其華裔后代創始和繼承,納峰科技的管理團隊則多由具有國際教育背景的人才組成,這對先進技術制造業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該公司的首席技術官拉爾斯·利伯沃思(Lars Ralf Rainer Lieberwirth)曾在吉列和寶潔公司擔任領導職務。據史旭介紹,招聘、培訓和培養這些來自多學科領域的人才對該企業持續創新和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至關重要。

本文所涉及的三家企業代表了3個不同的經濟領域,即航運、房地產開發和先進技術制造業。它們活躍在東南亞和中國的市場。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背景下,這些公司通過扁平化的公司結構(太平船務和納峰科技)和精干的中央管理團隊(仁恒置地集團)使企業的運營具有靈活性。這三家公司的總部都設在新加坡,由中國出生的第一代移民企業家創立。納峰科技和仁恒置地集團成立于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的20世紀90年代,太平船務則于1967年開始運營。這三家企業不僅創辦時間有所區別,在所有權和管理結構方面也存在差異。納峰科技和仁恒置地集團均由90年代初來自中國的第一代移民(或稱新移民)創立和管理,而太平船務則是由出生在新加坡的第二代華裔企業家管理。

一些學者觀察到,華人家族企業還沒有向“西方經濟革命”所特有的“專業性和公共所有權”轉變。即使這些公司采用了某些西方模式的元素,但它們的“基本要素”仍然沒有改變,即企業家族主義,或者說家族對所有權和管理權的永久控制。(40)G. Redding, “What Is Chinese about Chinese Family Business and How Much Is Family and How Much Is Business?”, in H. W. Yeung and K. Olds, eds.,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Family Firms, Hampshire and London: MacMillan Press, 2000, pp. 31-54.太平船務(重組前)、仁恒置地集團和納峰科技的案例表明,在過去的十年里,伴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進展和中國經濟的崛起,華人企業家族主義仍在繼續,上面這三家企業均由創始家族擁有和控制,納峰科技是高科技制造企業,即便如此,創始人史旭控制著企業的所有權和管理權。然而,與仁恒置地集團和太平船務相比,納峰科技的管理委員會高度多元化,擁有高科技企業發展所需的各種背景的全球技術人才。這與世界上其他參與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家族企業類似,比如意大利的家族企業,他們在管理層中雇傭了“外人”,并通過積累本土社會資本和高度嵌入當地網絡,積極采用數字創新。(41)M. Pini, “Family Management and Industry 4.0: Different Effects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Areas? An Analysis of the Less Developed Regions in Italy”,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Vol. 15, No. 3, 2019, pp. 73-102.對上述三家企業而言,盡管將不同類型的人才納入企業的發展,但國家和族群在跨國市場關系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族群性與跨國網絡:企業、國家和族群

在太平船務、仁恒置地、納峰科技三家企業所建構的商業網絡中,以華人族群性為內核的國家、族群等因素起到了核心作用。張允中認為,在中國做生意,個人關系是“至關重要的”,而張松聲在1977年第一次訪問中國后,對中國產生了“特殊的感情”。(42)A. Koh, Chang Yun Chung: Sailing through the Storms, Singapore: Focus Publishing, 2012.對仁恒置地的鐘聲堅來說,與中資企業的合作會帶來“更大的成功”,因為相對于非中資企業而言,與中資企業溝通會“更順暢、更容易”,盡管他也承認非中資企業的管理和文化值得效仿。(43)“Zhong Sheng Jian: Quality Products Are Our Unfailing Approach”, China Daily, https://cbl.chinadaily.com.cn/2013-01/31/content_16191123.htm.除了科學和技術,華人族群性和價值觀也是納峰科技發展的關鍵。史旭評論說,華人“撥陰取陽”的哲學精神(通過克制自己的性情,按照事物的自然規律行事,消除負面的陰氣,提取正面的陽氣)不僅對管理家庭有效,對公司和國家治理同樣有效。(44)《納峰科技史旭:撥陰取陽,是整個世界的根本性規律》,搜狐網,2017年11月13日,https://www.sohu.com/a/204346783_445249。

(一)國家力量與企業網絡

在新加坡和中國之間,相連的族群性和民族文化是兩個國家之間跨國網絡建構的關鍵因素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加坡政府一直強調中華傳統文化和華人族群性是新加坡華商成功的關鍵。2016年新加坡華源會啟動全球合作聯絡站時,陳振聲部長特別指出,“華社團體的這種網絡可以在連接新加坡和世界其他地方方面發揮新的作用”。(45)任娜、劉宏:《本土化與跨國性——新加坡華人新移民企業家的雙重嵌入》,《世界民族》2016年第6期,第44—53頁。在看到中國崛起所帶來的無限市場和商機時,王乙康部長也強調,學生有必要通過沉浸式項目“體驗(中國)當地文化并建立與他們之間的聯系網絡”。(46)Y. Y. Han, “Developing Singapore’s National Identity by Knowing Our Roots: Interview with Ong Ye Kung, Minister for Transport”, 2020, https://sgchina30.businesschina.org.sg/en/national-identity.html.隨著中國在東南亞地區影響力的日益增長,為了更好地抓住“一帶一路”倡議所創造的新機遇,新加坡政府建立了包括政府部門、私營機構和商業協會所構成的制度化機制,以加強新中兩國之間的經濟和社會聯系。(47)H. Liu, X. Fan and G. Lim, “Singapore Engag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erceptions,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Vol. 66, No. 1, 2021, pp. 219-241.

對中國而言,華僑華人是國家推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資源,特別是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幫助“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企業“走出去”,以及協助國家戰略發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為此實施多項舉措,如綠卡和人才簽證計劃等,不僅積極鼓勵海外華人回國支持中國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將身居海外的華人移民積極納入到這一發展議程之中。

新加坡和中國對企業跨國實踐的推動,極大地促進了太平船務、仁恒置地和納峰科技三家企業的發展。太平船務與新中兩國政府部門有著密切的聯系。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張允中就向新加坡政府提出發展航運服務和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議。21世紀第二個十年太平船務直接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對張松聲來說,新加坡的商業環境極具競爭力,政府強大而高效,在雙邊和多邊貿易協定的支持下,這個城市國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最佳合作伙伴之一。此外,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二大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這對希望在這里投資的中國企業來說一個有利因素。張松聲認為,新加坡最大的競爭優勢還在于其人民在不同文化環境中的穿梭和適應能力。有了在“中西合璧”之稱的新加坡的商業經驗,中國企業可以和新加坡企業合作,然后再向東南亞的第三國擴張。(48)E. Teo, “S’pore ‘Must Stay Ahead or Risk Losing Hub Status’”, Straits Times, September 20, 2015, https://www.asiaone.com/singapore/spore-must-stay-ahead-or-risk-losing-hub-status; 張松聲:《中新企業合作前景廣闊》,《中國產經》2019年第5期,第83頁。

作為一家與中國有著幾十年業務合作經驗的航運公司,太平船務過去和現在都在緊密地參與中新兩國的貿易合作。它是2017年開發中國南部運輸走廊的重要參與者。同年,太平船務投資2.06億新元,在廣西建設綜合物流園。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國和東南亞在航運和物流方面的合作,太平船務與東盟貨運代理協會聯合會簽署了諒解備忘錄,支持建設以重慶為中心的國際陸海貿易走廊,并與中國紅豆集團就物流和供應鏈的聯合發展簽署了備忘錄。

太平船務投資新技術,以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它與新加坡國際港務局和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合作,建立了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鏈平臺,以追蹤通過南方運輸走廊從重慶運往新加坡的貨物。2021年7月,太平船務與新加坡信息媒體發展局以及一批銀行、港口、航運公司和商品出口商簽署了一項協議,啟動新加坡貿易數據交易所,以加強數據的安全共享,優化貨物處理和操作。

2010年之后,在全球航運業競爭加劇的情況下,新加坡政府在太平船務面臨財務危機時發揮了關鍵的作用,由淡馬錫控股的子公司注入資金。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第一年,經濟衰退和停工使太平船務的財務狀況惡化,導致它在贖回2020年11月到期的價值6000萬新元的債務票據時違約。(49)K. Wallis, “PIL Warns of Likely Collapse if Creditors Reject Restructuring Plan”, The Journal of Commerce Online, 2020, https://www.joc.com/article/pil-warns-likely-collapse-if-creditors-reject-restructuring-plan_20201111.html.張松聲開始與債權人討論“債務調整”計劃。為了換取由淡馬錫控股的子公司海麗凱資本管理公司(Heliconia Capital Management)的6億美元注資,張氏家族失去了對太平船務的絕對所有權,其持股比例降至15%以下。(50)S. Y. Ong, “Pacific International Lines’ Debt Restructuring Plan Effective on March 30”, Business Times, March 31, 2021, https://www.businesstimes.com.sg/transport/pacific-international-lines-debt-restructuring-plan-effective-on-march-30.隨后,太平船務及其控股公司的董事會結構發生變化,演變成一個小型的、非家族主導的董事會。張氏家族只有張松聲和他的兄弟兩人留在董事會中,其余的董事會成員包括東方?;屎竭\有限公司(Neptune Orient Lines)的前任首席執行官拉爾斯·卡斯特魯普(Lars Christian Kastrup)、新加坡法定委員會和官聯公司的董事。2022年7月卡斯特魯普被任命為太平船務的首席執行官。

與太平船務一樣,仁恒置地的鐘聲堅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與中國的地方政府建立了聯系。中國政府官員曾參觀其企業,認可鐘氏地產項目的“卓越品質”。該集團在南京獲得國際標準化組織質量體系的生產、安裝和服務質量保證模式(ISO9002)認證,并取得建設部頒發的“3A”證書和“上海市優秀住宅開發項目”的金獎。這些來自政府部門的認可和獎項使仁恒置地獲得到中國其他城市投資房地產項目的官方邀請,鐘氏本人也在南京、珠海和汕尾被授予榮譽市民稱號,在上海被授予白玉蘭獎。

仁恒置地與新加坡和中國的上市公司和國有企業均有合作,進行各種房地產項目的開發。自2006年以來,它與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新加坡的主權財富基金)合作,在中國開發房地產。該公司還與中國的國有企業合作,如華潤置地、招商局地產開發和保利地產。一些上市公司也是它的合作伙伴,這些合作伙伴多是華人企業和中資公司,包括新加坡的和美地產、中國的平安保險集團、珠海華發實業有限公司和上海立華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等。

同樣,國家在納峰科技的發展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史旭把公司的成功歸于新加坡的政治領導和親商政策。他感謝前總理李光耀為新加坡做出的偉大貢獻,并在“各個方面”為華人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51)A Dialogue with Dr Shi Xu: From Academic to Tech Tycoo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May 6, 2021.政府不僅以優惠的稅率支持納峰科技,而且還通過前面提到的星氫源公司與其合作。同樣,中國政府也積極支持該企業的發展,授予納峰科技“高新技術企業證書”,使其有資格享受優惠稅率。(52)“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Enhanced Progress”, Annual Report 2021, Nanofilm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Limited,https://irp.cdn-website.com/4bba509c/files/uploaded/Nanofilm%20Annual%20Report%20FY2021.pdf.

(二)族群認同與企業網絡

張松聲、鐘聲堅和史旭三位企業家在其商業跨國活動中積極與華人社群合作。張松聲在華人商業協會中擔任領導職務,在加強企業與族群之間的聯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09年至2013年,他作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主席,主持了第11屆世界華商大會。2014年至2019年,張松聲擔任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主席。該商會是包括新加坡2.1萬家公司會員在內的最高級別的商業社團組織。

同樣,鐘聲堅在聯系當地華商社群、加強中新經貿關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他是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的榮譽商業顧問,也是多個領域的中國—新加坡投資和貿易委員會的成員。此外,鐘氏是新加坡—南京生態高科技島項目的主席,該項目由新加坡—江蘇合作理事會支持,之前由新加坡副總理擔任聯合主席,目前由一位內閣部長擔任主席。在本地商界,鐘氏曾擔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的副會長,積極參與華人社群事務,擔任了新加坡宗鄉總會管理委員會副主席。該委員會不僅旨在推廣中華文化,還大力促進華人新移民融入新加坡的多元種族文化社會。為了表彰他在發展新中貿易關系方面的貢獻,鐘氏在2009年被評為新加坡最佳商人,并在2015年獲得新加坡著名的公共服務勛章。

史旭也通過華人社團組織如新加坡華源會,積極嵌入到當地的華人社群和商業網絡中。他曾是新加坡華源會副會長。該協會成立于2001年,主要由在中國出生的新移民專業人士構成。作為溝通中國新移民企業家和新加坡本土出生的華裔企業家的媒介,該協會通過投資講座、商貿交流會等活動加強二者之間的聯系,還通過與新加坡人民協會(53)新加坡人民協會是新加坡政府的一個法定委員會,自1960年起監督管理基層社區和社會組織。共同組織活動來推動新移民與當地社會的融合。

總之,為了抓住“一帶一路”倡議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所帶來的新機遇,太平船務、仁恒置地和納峰科技三家企業在建構新加坡—中國跨國實踐的過程中,以族群性和文化認同為核心的族群認同仍然是跨國網絡建構的關鍵紐帶之一。盡管張松聲、史旭、鐘聲堅有著的不同的生活和教育背景,但他們在新加坡和中國的網絡嵌入模式中都突出了族裔的重要性。(54)M. S. Granovetter,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91, 1985, pp. 481-510.作為一個在新加坡出生的華人企業家,張松聲曾領導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該商會自1906年以來一直是新加坡華商利益的代表性組織,并強調華語和中國聯系的重要性。(55)參見S. Visscher, The Business of Politics and Ethnicity: A History of the Singapore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Industry, Singapore: NUS Press, 2007。史旭作為新移民,在代表中國不同地域和社會背景、以新移民為主的新加坡華源協會中擔任領導職務。同樣是新移民,鐘聲堅積極地在當地華裔商業圈中建立網絡,并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和新加坡宗鄉總會中擔任領導職位,支持新移民融入新加坡社會。張氏、鐘氏和史氏的案例不僅揭示了族群認同和國家在塑造新加坡華人企業的商業和社會網絡方面的重要性,也彰顯出族群、政治、社會、文化和認同的交織在企業的跨國主義構建中是不可或缺的。

五、企業發展的多重戰略

(一)長期盈利能力和財務健康

鑒于全球經濟波動加劇,太平船務、仁恒置地和納峰科技三家企業都實施了改善其盈利能力、財務健康和長期可持續性的戰略。如前所述,太平船務進行財務結構調整,不僅改變了太平船務的所有權和資本結構,而且更加重視成本合理化和收緊公司治理體系,加強財務控制流程。在全球貿易回升的情況下,太平船務正在加強其在亞洲和非洲之間航線上的市場地位,擴大其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重點航線的海運和內陸覆蓋面。在2021財政年中,太平船務成功地轉虧為盈,獲得26億美元的盈利。2021年12月,該公司提前償還了10億美元的債務。(56)M. Zhu, “Pacific International Lines Creditors to Receive US$1b Repayment Ahead of Schedule”, Business Times, November 26, 2021, https://www.businesstimes.com.sg/transport/pacific-international-lines-creditors-to-receive-us1b-repayment-ahead-of-schedule; P. G. Tay, “Once-Beleaguered Pacific International Lines Delivers US$2.6b Earnings for FY21”, Business Times, August 7, 2022, https://www.businesstimes.com.sg/companies-markets/once-beleaguered-pacific-international-lines-delivers-us26b-earnings-for-fy21.

對仁恒置地來說,保持資本的流動性最重要,這不僅是因為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封鎖帶來的不確定性,還因為中國政府對房地產、科技和私立教育部門等領域的監管收緊。作為房地產開發商,仁恒置地面臨著中國中央政府對房地產融資和開發的高度限制。通過補充土地儲備、提升公司財務管理,仁恒置地采取了“謹慎的投資方法”。憑借健康的財務狀況,該企業在2020年8月成功地獲得11億美元的貸款融資。(57)The Asset, “Yanlord HK Secures US$1.1 Billion Syndicated Loan Facility”, August 12, 2020, https://www.theasset.com/treasury/41273/yanlord-hk-secures-us11- billion-syndicated-loan-facility.在中國開發商債務違約案例增加和經濟放緩的情況下,仁恒置地保持穩健的銷售表現。該公司2022年上半年毛利與2021年同比增長14.6%,達到40億元人民幣。(58)“Yanlord Posts Higher Profit in 1H 2022”, Yanlord Land Group Limited, 2022, http://yanlord.listedcompany.com/newsroom/20220811_200237_Z25_1SFVZL9QXT01VP0N.2.pdf.

史旭認為,在先進技術領域創業和維持業務的關鍵是擁有無法輕易復制的獨特技術。納峰科技的競爭力不僅來自于其專利涂層技術的先發優勢,還來自于其作為該技術唯一市場供應商的主導地位。該公司通過“有選擇地進入”關鍵產品的設計、生產和組裝,垂直整合其供應鏈,并在汽車、可再生能源、電氣和精密部件、醫療設備和消費電子產品等領域建立了廣泛的跨國合作關系,以增強這種技術優勢。在納峰科技獨特的深度技術及其在多種增長途徑中的應用的幫助下,該公司2022年上半年的利潤與2021年同期相比增加5.1%,達到1900萬新元。(59)“Nanofilm 1H2022 Adjusted Patmi Grew 17% to S$21 Million”, Nanofilm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Limited, August 11, 2022,https://irp.cdn-website.com/4bba509c/files/uploaded/NTI%201H2022%20Results%20MR.pdf.

(二)環境、社會和治理

隨著社會的包容性、環境的可持續性和良好的公司治理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受到全球關注,上述三家企業也更加注重對社會、環境和治理的關懷和投資。太平船務是國際海事組織世界港口可持續發展計劃的成員,該計劃促進了全球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合作與協調。該企業因碳排放低于國際海事組織世界港口可持續發展計劃規定的排放標準,在2019年獲得環境船舶指數認證。2022年太平船務加入世界航運理事會(World Shipping Council),與該會成員就脫碳和可持續發展議程進行合作。同樣,仁恒置地將其可持續發展目標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匹配,提高企業在環境、社會、治理方面的績效。納峰科技將其收入的5%投資于研發有益于環境、社會和治理績效的新產品,如可再生能源等。

盡管太平船務、仁恒置地和納峰科技在組織結構和網絡建構方面彰顯出基于民族和文化的特性,但三家企業積極在金融財務、組織結構、技術創新以及環境、社會、治理績效方面實施多重策略,以提高其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六、結論

以上對太平船務、仁恒置地和納峰科技三家企業的案例研究表明,隨著新技術和地緣政治的發展,新加坡華商在面對新機遇、應對新挑戰時,民族文化和族群認同對公司治理、網絡建構仍然至關重要。但在必要的時候,這些公司通過跨越族群和文化,在分散扁平的公司治理結構下保持著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提升了公司運作的靈活性,與全球商業環境的發展保持同步。

這些案例進一步說明,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背景下,東南亞華人企業有能力采用新的公司管理模式和戰略,并借助相同或相近的族群性和族群文化等優勢與中國市場保持緊密接觸。它們為國際商業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即不應通過東西方二元視角來看待華人的企業治理、管理策略,使其要么向西方的商業模式靠攏,要么與之背道而馳。

企業跨國網絡彰顯出兩大主要特征。首先,它反映了跨國主義理論的模式,即越來越多的企業中的行動者具有雙重生活的特征,保持著經常性的跨越國界的生活和謀生方式。(60)A. Portes, L. E. Guarnizo and P. Landolt, “The Study of Transnationalism: Pitfalls and Promise of an Emergent Research Field”,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Vol. 22, No. 2, 1999, pp. 217-237.文中的案例研究強化了商業跨國主義的主要特征,顯示企業跨國網絡如何持續受到國家、制度等政治力量的推動和影響。(61)R. Waldinger and D. Fitzgerald, “Transnationalism in Ques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109, No. 5, 2004, pp. 1177-1195.國家在新興的商業跨國主義中發揮著核心作用,(62)H. Liu and G. Lim, “When the State Goes Transnational: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Engagement with Indonesia”, Competition and Change, Vol. 27, No. 2, 2023, pp. 402-421.不僅制定政策,還直接參與到華人企業的跨國運作中。三家企業的發展都是在新加坡和中國政府的戰略合作框架下進行和實現的,如納峰科技在清潔能源方面與新加坡國家投資公司淡馬錫控股合作,仁恒置地與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以及中國的國有企業合作,而新加坡政府通過政聯企業在太平船務重組后成為其控股股東。

其次,商業跨國主義是一個越來越凸顯的現象,但在國際商業研究和跨國主義文獻中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分析了這一現象的發展動態,即它是如何通過企業組織結構、網絡建構和治理策略加以實踐并進行制度化的,以及它與社會、族群和國家跨國主義之間的聯結。這一特征表明,技術革命給企業所帶來的影響必須放在特定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

毋庸置疑,華商商業跨國主義在亞洲并不是一個新的現象。20世紀,東南亞華商和中國之間的社會和商業網絡在不同程度上已經顯現并加以制度化。但與歷史相比,當前出現的商業跨國主義在四個方面有所不同:第一,東南亞華商正通過其商業組織、企業治理結構、跨國網絡和發展策略,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強度推動民族國家之間的常規性互動和聯系。第二,國家正在通過資本、族群和文化之間的聯系,作為網絡節點更多地參與到企業跨國網絡的建構中。第三,技術創新以及社會、環境和治理績效在目前的企業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第四,當前的華商商業跨國主義是在中國日益崛起這一重要背景下進行的,中國不僅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更是企業制定發展戰略的關鍵動力之一。

家族主義仍然是華商企業管理結構中的根本要素,(63)Z. R. Lee, “Chinese Business Culture and Corporate Networks: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for Major Listed Firms in Taiwan, Singapore, Malaysia, and Thailand”, in H. Yan and F. T. Yu, eds.,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Asian Family Business Governance, Succession, and Challenges in the Age of Digital Disruption, London: Routledge, 2021, pp. 174-195; E. Rondi, F. Debellis, C. Bettinelli and A. De Massis, “Family Multinational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to Take Stock and Look Ahead”,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Vol. 39, No. 5, 2022, pp. 1029-1051.所有權和管理權之間的重疊就是證明,族群性和文化認同仍然是理解新中兩國之間商業跨國主義的一個關鍵要素。中國崛起和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時代變化要求重新理解企業、民族、文化和國家的交織與互動。有關這些華商企業跨國實踐的研究進一步豐富了國際商業研究,特別是強化了非西方經驗對新商業發展模式的理解和詮釋。雖然,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已經被證明有利于企業的發展績效,(64)V. Eswaran, “The Business Case for Diversity in the Workplace Is now Overwhelming”,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9,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19/04/business-case-for-diversity-in-the-workplace/.但本研究表明,企業在文化和民族相似的國家之間進行戰略部署以尋求擴大跨國經營時,從同一民族和文化中找尋發展優勢和路徑并不一定會限制企業的發展。通過商業跨國主義的視角,三家新加坡華人企業的案例揭示出,共同的族群和文化認同在支持新加坡華商采用新的企業管理模式和戰略,以及與中國市場之間建構跨國網絡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然,這一結論的適用性還需要更多不同行業的華人企業實踐來檢驗。

猜你喜歡
船務太平跨國
上海北海船務股份有限公司
太平風俗美
絳縣輸送80名農民跨國務工
守正創新讓“太平泥叫叫”叫得更響
勸君莫做“太平官”
期待太平灣上的“不夜城”
跨國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神原汽船(中國)船務有限公司船期表
馬來西亞國際船務4.45億美元收購GKL
上海德圣船務有限公司船期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