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個體、集團和國家層面看印度教對印度經濟發展的影響

2023-02-08 01:59
南亞東南亞研究 2023年5期
關鍵詞:印度教印度人印度

張 洋

印度教自古至今對印度的影響深遠,可謂印度文化屬性的核心。①章迪禹、程瑞聲、姜景奎、樓春豪:《印度能成為強國嗎》,《世界知識》,2012 年第9 期,第18 頁?,F今印度教教徒約占印度總人口的79.8%。②Office of the Registrar General &Census Commissioner,Ministry of Home Affairs,Government of India,“2011 Census Date-Religion”,http://censusindia.gov.in/Census_And_You/religion.aspx.印度人民黨在2014 年和2019 年連續以絕對優勢贏得選舉,莫迪政府加速推進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以及印度民眾對印度教的國族認同感,③姜景奎、賈巖:《從多元到一元:“印度”概念的當代變遷》,《世界知識》,2020 年第21 期,第17 頁。印度教在印度的影響更加突顯而且強勢。印度教崇尚不殺生,食素,重視精神追求、淡泊物質享樂以及種姓等級等思想,都對印度經濟的發展產生著重要影響。

針對印度教對印度經濟發展影響,既有文獻從印度教教義、宗教組織、國家宏觀經濟等角度分別進行了梳理。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在其著作《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The Religions of India: The Sociology of Hinduism and Buddhism)中研究了印度教對社會活動的影響和對經濟的影響。韋伯認為,印度經濟發展之所以放緩,是因為達摩(dharma)支持的種姓制度的傳統主義的影響,以及種姓制度的“精神”與資本主義的發展背道而馳。①Max Weber,Hans H.Gerth and Don Martindale(Translator,Editor),The Religions of India: The Sociology of Hinduism and Buddhism,Glencoe: Free Press,1958.作為印度教社會特有的等級制度,種姓對印度經濟等諸多方面有著深刻影響。②尚會鵬:《種姓與印度教社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年版,第1—2 頁。印度教的種姓觀念影響著職業的選擇,對自由競爭、經濟動員形成限制,縮小了競爭的激烈程度,使競爭只在一個階層內進行。競爭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缺乏大規模、自由的競爭,對經濟發展形成了極大阻礙。種姓制度也影響著經濟的分工。普里塔姆·辛格認為印度教古老的婆羅門種姓一直有蔑視體力勞動的傳統。③Pritam Singh,“How Centre-State Relations Have Shaped Punjab’s Development Pattern”,in L.Singh and N.Singh,eds.,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a Developing Economy,New Delhi: India Studies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2016,p.375.印度的大部分資源被高種姓所占有,印度企業界的大家族,如比爾拉(Birla)、海拉昌德(Hirachand)、拉爾拜(Lalbhai)等家族的血緣可追溯到吠舍種姓。④宋海嘯:《印度民族性格及其對印度國家的影響—以印度教民族為中心》,《世界民族》,2010 年第1 期,第94 頁。這一方面限制了印度市場的競爭,但從另一個方面看,這也是印度資本具有穩定特性的原因。社會的分層給印度經濟帶來一些穩定因素,連續發展的推動力和豐厚的基礎,同時也導致了嚴重的貧富差距。

在印度宗教多元化及其對經濟影響的分析中,有學者指出印度教是印度支配性的宗教,塑造了印度獨立后的社會和法律體系,并且影響了其他宗教。⑤Barbara Harriss-White,India Working: Essays on Society and Econom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133.印度宗教雖有與現代化相兼容的價值觀,但大多數人的迷信陋俗卻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印度的貧困。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曾指出,極大的社會惰性力量是印度經濟落后的主因。⑥Gunnar Myrdal,Asian Drama,London: The Penguin Press,1968.經濟階層分化在印度被廣泛接受,與“不平等、不同程度的純潔和排斥的印度教教義”有關,這限制了自由競爭和經濟的流動性,成為抑制和阻礙因素,惰性和無理性力量。⑦Barbara Harriss-White,India Working: Essays on Society and Econom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134.另外,印度教在印度的社會服務、內部沖突等方面也是重要角色,對收入分層、人口特征、社會經濟等都有著影響作用。①Sriya Iyer,The Economics of Religion in India,Cambridge,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8,pp.25,43.

不可否認,印度教思想中也有有利于印度發展的因素,如追求真理、愛爭辯的精神等等;而且印度教作為具有眾多神祗的宗教信仰,對想象力、抽象邏輯、創新和兼容并蓄思維有促進作用。另外,印度教徒傳統的自豪感,激發了他們不甘落后、奮起發展的精神。②孫士海:《印度的發展及其對外戰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年版,第204—205 頁。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除了西方產業文化,印度教思想也是印度產業領袖借鑒的對象。這使得他們不僅維持了與眾不同的印度教文化,也定義了印度教,而不是世俗主義。作為印度(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文化基礎,這顯示了印度教被用作形成變化的一股力量。③Barbara Harriss-White,India Working: Essays on Society and Econom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134.該學者進一步指出,宗教有雙重規范,一是在私人生活中,一是在工作中。在工作領域中宗教信仰具有被壓縮和放松的特點,實業家則把建立在宗教基礎上的道德行為大加利用。

對印度文化進行深入探索,有助于更充分地了解印度經濟發展的特點。印度的文化傳統根深蒂固,伴隨著國力提升,其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也不斷加強。根植于印度教傳統的印度人民黨執政之后,不斷出現的文化沖突事件,凸顯出印度文化的激進捍衛者對外來文化的抵觸。例如,印度本土文化保護者聲稱西式情人節破壞了印度文化,經常出現印度教激進組織在情人節期間游行抗議、攻擊慶祝節日的情侶和舉辦活動的商家。④Mark Magnier and Pavitra Ramaswamy,“No Valentines for Hindu extremists”,Los Angeles Times,February 14,2009.這些沖突事件的背后,不僅僅是執政黨防止印度文化被西化,更多的是欲將印度從世俗國家轉變成印度教國家。⑤Sumbul Jahangeer,“No Valentine’s Day For Us,We Are Indians After All”,Youth Ki Awaaz,February 14,2019.

既有研究追溯了印度教的經濟思想歷史,解讀了種姓等思想對印度經濟發展的影響,有助于理解印度人的思維模式和生存方式。盡管如此,還有很大的空間,對印度人的日常行為,現今印度社會對傳統的繼承和變遷程度,以及印度教思想與當下經濟發展狀況之間的聯系,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從印度教經典中挖掘其思想內涵,從心理文化和政治經濟角度去分析印度教對個體、集團以及國家行為背后的文化屬性,將更有利于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本文通過分析印度教思想對個體、集團和國家三個層面的影響,探析印度教思想如何影響印度人的生活方式、集團文化和國家政策?;谟《攘魧W期間的觀察和感悟,筆者利用心理文化學以及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對印度教對印度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整體梳理和解讀。

一、印度教對印度人生活方式的影響

印度教能夠決定印度人的觀念,對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既有促進,又有制約。個體的觀念和行為特點在印度人的口語中有所表現。印地語Jugaad的字面意思是“方法,辦法;謀劃,計劃”。①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系印地語言文化教研室、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多語種教研室編:《印地語漢語大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版,第567 頁。在口語中,則大致被譯為:“創新的(簡單、暫時的)解決方法”,“靈活而機智的臨時拼湊的處理手段”,是指“以少做多”。②Navi Radjou,Jaideep Prabhu and Simone Ahuja,Jugaad Innovation: A Frugal and Flexible Approach toInnov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Gurgaon: Random House India,2012,pp.4-5.在網絡中流傳的很多關于印度的形象,如很多人趴在火車上、用其他物品臨時代替機械零件以維持設備的運轉等,都與Jugaad 的觀念有關。此觀念體現了印度人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式及印度市場供求的特點。在印度市場中,有很多價格極低的商品。印度生產出了號稱世界價格最低廉的手機、平板電腦、私家汽車,甚至印度發射的火星探測器成本在世界上也是相對低廉的。

在印度出現的這些現象,一方面是印度社會經濟等國情的原因造成,另一方面宗教文化因素也是重要因素。2023 年4 月,印度總人口數量達到了14.3 億,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③United Nations,“India poised to become world’s most populous nation”,April 24,2023,URL: https://news.un.org/en/story/2023/04/1135967.其中有近3 億貧困人口,大約每五個印度人里就有一個窮人。④The World Bank,“India’s Poverty Profile”,May 27,2016,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infographic/2016/05/27/india-s-poverty-profile.在經濟增速低迷的時期,印度總理莫迪于2014 年發起了“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倡議,旨在提振印度的設計和制造業。⑤Make in India,“About us”,https://www.makeinindia.com/about.印度在人口和制造業方面的狀況,塑造了這個國家的市場特點。再加上印度宗教中“保護弱小”等思想的影響,使得印度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利用很低廉的成本,進行“節儉式”創新,以解決生活中的難題。較具代表性的是帕拉加帕提發明的不用電的“冰箱”,這種泥冷村用“冰箱”通過蒸發作用制冷,無需使用電能。此外,還有只需約10 元人民幣的心電圖測試儀等各種低價日常用品。這些創新者不僅獲得了印度政府的認可和獎勵,還逐步形成了一個網絡,包括創新者、政策制定者、學者在內的各領域人員逐步把節儉式創新這種行為方式規范系統化。這不僅顯示了這種節省成本的理念在印度被廣為支持和接受,而且也顯示了印度人在節約能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為。

印度教思想也影響著印度人的財富觀,其中,重視精神世界探索、輕視物質世界探索是顯著特點之一。有經濟學家在分析印度經濟時,不可避免地考慮到印度教的特點:“印度教主張‘梵我合一’,尋求超越‘業報輪回’的解脫,這使印度人內省、逃避現實世界,專注于精神世界?!雹偕蜷_艷、許志樺:《印度經濟分析:中印比較的視角》,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 年版,第226 頁。這一特點不僅在印度教的經典讀物中有所體現,在印度近現代國家領袖的經濟思想中也有所表現。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中寫道:“當瑜伽士能滿足于(關于自我的或本質的)知識和智慧,克服了感官,對他來說一捧土、一塊石頭和黃金都是一樣的,則被稱為和諧的(也就是達到了無余依三摩地)?!雹赟wami Sivananda,Bhagavad Gita,Tehri-Garhwal: The Divine Life Society,2010,p.53.重視精神世界的觀念在財富觀方面的體現就是對物質世界的漠視。領導印度走向獨立的圣雄甘地曾指出:“大自然提供了足夠的物資給人類日常所需,如果獲取不是自己立即需要的并占有它,則是‘偷竊’別人的;如果每個人都取得自己所需要的而不占有多余的,這時世界將不會再有貧窮和饑餓?!雹跰ahatma Gandhi,India of My Dreams,Ahemadabad: Navajivan Publishing House,1947,p.284.這體現了印度文化中非暴力、苦行主義和樸素思想的因素。印度的傳統思想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印度社會。在行為層面,我們能夠看到其不同的表現形式,如物品的低廉性、生活中暫時的解決方案、節儉的創新等。重精神、輕物質的思想特點有助于“促進社會和平與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④孫士海:《印度的發展及其對外戰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年版,第204—205 頁。有學者認為正是由于這些思想的存在,致使印度“沒有經歷一般國家從第一產業到第二產業再到第三產業的歷程,而是直接在美國‘去工業化’的浪潮中從農耕文明‘跳到’了服務業”。⑤何新華:《試評甘地的反工業主義思想》,《張掖師專學報》,1996 年第1 期,第22—27 頁。

很多印度人不守時,常給人以散漫的印象。印度語言的特點透露出印度人特有的時間概念。印地語中“昨天”和“明天”是同一個詞,“前天”和“后天”也是同一個詞,需通過動詞的時態來判斷對方表述的是過去還是未來,也就是說,語句中是過去時態,則表示是“昨天”或“前天”,使用將來時態,則表示“明天”或“后天”。語言習慣影響著人的思想和觀念。⑥Jagdeep S.Chhokar,“India: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in Action”,in Jagdeep S.Chhokar,Felix C.Brodbeck and Robert J.House,eds.,Culture and Leadership Across the World: The GLOBE Book of In-Depth Studies of 25 Societies,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p.992;Ravi Bhoothalingam,“BCIM-Economic Corridor and India-China Relations”,in Rajiv Kumar Bhatia and Rahul Mishra,eds.,BCIM-Economic Corridor: The Road Ahead,New Delhi: Pentagon Press,2015.印度的語言習慣則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印度人對時間的觀念。不守時的現象在印度司空見慣,活動晚于計劃時間開始很常見。印度特有的時間概念與印度教的宇宙觀、傳世理論相關聯。⑦邱永輝:《印度教概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年,第44—45 頁。印度人的時間概念獨特,歷史計量單位很大,相信過去世、來世,概因此而對現世中時、分、秒等小的時間單位不重視。印度人口語中的10 分鐘可能就是半小時。遇到事情,讓人“明天再來”,不一定意味著明天就能解決。這些小的時間單位有時并不是指具體的時間,而是一種對現在無法完成的事務的樂觀表達或隨意推脫。當然,隨著印度現代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這種不守時的現象會有所改觀。傳統思想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盡管也會受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出現變化,但不守時終歸會影響勞動生產率,進而不利于經濟的發展。

印度教“不殺生”“輪回”等教義影響著印度人的飲食習慣。印度教徒素食者居多,對奶制品有很大依賴。印度人的三餐多有奶制品。奶制品種類繁多,是日常的重要食品。奶制品小店在社區街頭很常見。因為牛奶的產量大,奶茶也是印度人的日常飲品。在印度,每天都有茶歇時間,這期間工作多會暫停。牛是印度教中主神之一濕婆的坐騎,在印度有著特殊的地位。很多省邦都推出了禁止宰殺牛的政令,這造成了印度市場中牛肉制品的缺少。盡管如此,印度穆斯林等其他族群常暗自售賣牛肉。印度牛肉的出口以水牛肉為主,這是印度出口的一個大項,是印度教影響經濟的一個重要體現。此外,印度人一般就餐較為節儉,飯桌上不追求排場,不為了表現熱情好客而準備過多飯菜。這與華人待客風格不同。在中國做客的印度人對餐桌上的點餐風格也會有不理解。日常中的差異,也體現了印度文化理念的特點?,F今家庭條件較好的印度人,一般也不會過度追求物質享受。他們一般最大限度地使用物品直至最后。

有一種對部分印度人的印象是“愛占便宜,有小動作”。如果從印度教的思維角度去分析,可以看出其行為特點背后的原因。印度教中的“曼坦”(Manthan)一詞,字面意思是“攪拌”,①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印地語教研室:《印地語—漢語辭典》,商務印書館1972 年版,第958 頁。這反映了印度教徒的世界觀:世界的本質是混亂的、攪動中的。在攪動中,會釋放出負面和正面的力量。只有承受住負面力量,利用正面力量,才能立于不敗之地。②Jayant Sinha and Sanjeev Sanyal,“Is it possible to build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d governance based on our own civilisational values?”,Economic Times,September 14,2016.這或可稱之為“攪動戰術”(gamesmanship),③張洋:《儒家文明和印度教文明核心價值觀對比及其對經濟關系影響分析:沖突與合作》,馬士遠編:《東亞儒學研究》,線裝書局2019 年版,第460 頁。即在事件發展過程中,占據更多有利條件。但若行為太無規則,則可能對行為體的形象有所損害。有些印度人面對混亂習以為常,這一方面體現了印度人“樂天知命”的特點,另一方面,相信在混亂中避開消極力量,利用積極力量,在別人看來“攪動”的行為,在印度人看來則是在利與弊之間角逐并最終會得到最好的結果。如此看,“占便宜”或許是一種抗爭的結果和必然的過程,是其價值觀中合理的一部分。經濟發展意味著收入持續增長,國內經濟、社會及政治結構的進步以及外部經濟條件的改善,④王正毅:《國際政治經濟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版,第438—439 頁?!皵噭討鹦g”雖利于一時的收入“增長”,但難以持續,且有可能造成外部貿易條件的惡化。

印度教思想同樣影響著印度人的互動思維。有些印度人在有所收獲時,不一定會感激給予人,更多地會感激神靈的護佑。神靈在印度人的心里極為重要,甚至超過世俗世界中人與人的關系,印度教個體更傾向于“神性自我”。①尚會鵬:《心理文化學要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年版,第24、74、78、80、257 頁。其中迷信的觀念對經濟活動中的“正常貿易”顯然是一種阻礙的因素。只祈求神的護佑,不采取合理行動為發展做出努力,自然難免招致貧困落后。這種互動思維的影響對于印度教社會個體,尤其是迷信信徒較為明顯。

二、印度教對集團文化的影響

集團被認為是“人所處的最重要的社會文化脈絡”,與他人締結集團的方式是分析不同文明社會的重要層面。②同上,第122 頁。以印度教文化為紐帶締結的商業集團比比皆是,如哲學書籍、印度教經典、瑜伽教學,阿育吠陀食品、藥品等。這些集團的產品在印度的市場中占有很大的份額。瑜伽大師巴巴·拉姆德夫(Baba Ramdev)和阿查亞·巴爾克瑞士納(Acharya Balkrishna)共同經營的帕坦伽利品牌(Patanjali,梵文常譯作“缽顛阇利”)是其重要代表。帕坦伽利是快速消費品在印度最受認可的品牌之一,出售香皂、牙膏、發油、果汁、印度面粉、餅干和面條等。其子品牌迪威亞(Divya Pharmacy)制造和出售印度傳統醫藥阿育吠陀藥品。該公司總營業額曾達到1056.1億盧比(相當于約105.61 億元人民幣),有成為印度最大本土品牌之勢。③Sounak Mitra,“Baba Ramdev’s Patanjali eyes two-fold rise in sales at Rs20,000 crore in FY18”,Livemint,May 4,2017.帕坦伽利出產的產品多與印度教徒的飲食、養生文化有關,在印度人尤其是印度教徒中有很好的口碑。由政府經營的卡迪(Khadi)品牌是源自甘地提倡的自治運動中形成的具有印度特色的品牌,主要經營印度自紡線(印度土布)服裝產品、阿育吠陀的藥品、食品等等。妙?。‵ab India)品牌與此類似,主營印度傳統服飾和日用品,深受印度大眾的歡迎。輕奢品牌善世(Good Earth)是有著印度特色的家居飾品、服裝店,國際連鎖經營,結合印度冥想、瑜伽而出品的精油、蠟燭等也是該品牌的一大特色。在餐飲方面,印度素食的飲食文化催生了素食的多樣性,其品牌以薩拉瓦納餐廳(Saravana Bhavan)最為突出,這家印度素食店餐飲價格低廉、有10 大類350 種菜肴,遍布歐洲、美洲、亞洲的很多一線城市,被稱為世界第一大印度素食連鎖品牌。印度教徒素食者居多,奶制品便是其重要的營養來源,這也使得印度的奶制品種類極其豐富,母親奶業(Mother Dairy)、阿牟爾(Amul)等都是印度民眾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奶制品店。

印度社會日常涉及的商品有著鮮明的特點,對外部商品的進口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例如要考慮印度人口中大量的素食者,同時也對此類印度產品的出口提出了挑戰,因為并不是每個國家都能接受。從這個角度看,印度教限制了貿易條件,對經濟發展與外部經濟條件形成了制約。另一方面,因為肉類(包括海鮮)在印度的市場狹小,促使肉類價格較低,為肉類出口提供了商機。

此外,本土印度教特色品牌崛起的同時,對國外商品的抵制在印度也層出不窮。帕坦伽利公司(Patanjali Ayurved Ltd)的創始人拉姆德夫(Baba Ramdev)曾公然叫囂“中國不是印度的朋友”,要抵制中國貨,并讓跨國公司在印度消失。盡管如此,帕坦伽利在2017 年3 月被報道有意向中國出口。因為創始人是印度瑜伽大師,公司也頗具印度教特點,公司聲稱所有收入都拿出來做慈善,創始人還表示其繼任者也必須是印度教出家人(Sanyasi),絕不會把企業交給商人。①Sounak Mitra,“Baba Ramdev’s Patanjali eyes two-fold rise in sales at Rs20,000 crore in FY18”,Livemint,May 4,2017.

印度教經典著作也影響著印度商業集團的文化?!墩抡摗肥俏樟擞《冉陶軐W的經典,②Arvind Sharma,Modern Hindu Thought: An Introduction,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186.其中闡述的古代印度經濟思想影響至今?!墩抡摗返淖髡呖嫉桌↘autilya)認為,健全的經濟是最重要的事。③P.Chacko Jose,K.Rajan and C.Krishnan,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Kerala,University of Calicut,2011,pp.175-176.《政事論》中闡述的“經濟活動中最基本的原則是與你交易的任何人不會損失,那么你也不會”仍被印度的商業集團所傳承,被集團創始人奉為集團決策的引導,并定義著集團的職業道德。④Murugappa Group,“About Us”,http://www.murugappa.com/about-us/.這種共贏的理念,有利于收入的長期增長和貿易條件(出口與進口之間的平衡)的改善,體現了“公平”的精神,對經濟發展是有所幫助的。

在19—20 世紀殖民統治時期,商業群體在印度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經濟繁榮和隨之而來的群體中出現的分化也造成了種姓的分裂。⑤Ramdas Menon,“Banking and Trading Castes in the Colonial Period: The Case of the Nattukotai Chettiars of Tamil Nadu”,Comparative Studies of South Asia,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1985,Vol.5,p.19.很多印度企業都與相應的從事銀行或貿易工作的種姓、商業群體有關,有些大企業家出自以銀行和貿易為主流文化的群體。⑥Medha Kudaisya,“Marwari and Chettiar Merchant’s,c.1850s-1950s: Comparative Trajectories”,in Medha Kudaisya and Ng Chin-keong,eds.,Chinese and Indian Business: Historical Antecedents,Leiden: Brill NV,2009,pp.85-86.亞種姓切蒂亞爾(Chettiar)在19 世紀末至20 世紀上半葉成為主要從事放貸人和銀行家的群體。⑦Ramdas Menon,“Banking and Trading Castes in the Colonial Period: The Case of the Nattukotai Chettiars of Tamil Nadu”,Comparative Studies of South Asia,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1985,Vol.5,p.19.切蒂亞爾后來成為泰米爾納德邦和克拉拉邦以企業家(entrepreneurship)著稱的群體,建立穆魯卡巴集團的穆魯卡巴家族就屬于這個群體。⑧Venkatesha Babu,“How Gen 5 is reimagining the 117-year-old Murugappa Group”,Business Today,June 18,2017.蘇司蘭(Suzlon)集團的創始人圖爾西·坦迪(Tulsi Tanti)所屬的坦迪(Tanti)族群傳統上是織布工,與織布工藝有關,該集團最初以織布生意起步,之后拓展到其他領域??梢姺N姓對印度集團發展的影響。馬克斯·韋伯曾指出種姓抑制了職業的流動性,印度教哲學尤其強調“業”(karma),即盡自己的職責而不考慮回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印度人對利益和物質收獲的追求,成為企業家是世代相傳的貿易種姓的職業,而對社會的其他群體幾乎沒有吸引力。①Ramdas Menon,“Banking and Trading Castes in the Colonial Period: The Case of the Nattukotai Chettiars of Tamil Nadu”,Comparative Studies of South Asia,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1985,Vol.5,p.85.如此看來,印度教的種姓從宏觀上看抑制了人均收入的增長,不利于經濟、社會結構的進步和改善。

當然,也有學者不贊同這種說法,認為種姓并沒有單獨地成為影響企業命運的決定因素。新理念、知識和適應西方技術和管理體制重要性不斷提升,“印度教的價值觀或者種姓制度對‘印度工業化響應慢而有限的解釋’不充分”。②Medha Kudaisya and Ng Chin-keong,eds.,Chinese and Indian Business: Historical Antecedents,Leiden: Brill NV,2009,pp.85-86.在他們看來,企業集團已經脫離了種姓世襲的商業規則,不同種姓都進入不同行業是獨立后的基本現象。③Harish Damodaran,India’s New Capitalists: Caste,Business and Industry in a Modern Nation,Delhi: Palgrave Macmillan,2008,pp.4-5.

很顯然,穆魯卡巴集團所屬的切蒂亞爾族群確實有著很強的族群聯系以及很長的貿易歷史,但不可否認的是,穆魯卡巴集團的發展歷程體現了除資本和機會之外,政治和經濟條件也在對行業的選擇起著作用。④Ramdas Menon,“Banking and Trading Castes in the Colonial Period: The Case of the Nattukotai Chettiars of Tamil Nadu”,Comparative Studies of South Asia,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1985,Vol.5,p.19.這說明雖然種姓對行業的選擇影響依然存在,但這種影響也在逐漸變化。

正如上文所言,印度傳統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逐漸完善的經濟體制及現代化進程使得宗教的作用逐漸減小,正如英國學者指出的,盛行的、阻礙性的宗教理念的影響領域因對經濟的管理而縮小,商業、國家以及計劃性發展的觀念有望去改變社會、溶解對經濟的曲解,而推動宗教回到“私人領域”。⑤Barbara Harriss-White,India Working: Essays on Society and Econom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135.當經濟活動在不斷改善的經濟、社會、政治結構中開展時,勞動生產率會上升,低下階層的生活水平會提高,經濟自然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關于印度宗教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探討中,經濟被認為是重要的削弱宗教影響并導致不同群體分歧的途徑,國家和市場有望通過鼓勵統一的理性主義取代大眾持有的蒙昧主義信仰,尼赫魯就認為:“實際的事情是經濟因素,如果強調這一點并轉移公眾的注意力至此(經濟),宗教的不同將會自然而然地不再突出,而一個共同的紐帶會團結起不同的群體?!雹轎bid.然而,在印度的現實中,宗教的影響并非如學者、政客討論的那樣消極,宗教對于民眾甚至政治家都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就是說,宗教很難如政治家、經濟學家認為的那樣退到‘私人生活’。也有政治家或經濟學家把宗教用來減輕資本主義生產帶來的痛苦,因而有利于資產階級。因此,不管是國家、商業,還是工人階級都沒有將宗教退回到私人領域?,F今的執政黨印度人民黨的成立和發展不但根植于印度教,而且著力擴大印度教在印度的影響。正如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米達爾的預言:“印度精英將宗教歸入私人生活的策略方針有可能帶來劇烈反應,進而引起對于現代化和發展付出的所有努力的災難?!雹貰arbara Harriss-White,India Working: Essays on Society and Econom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136.

細數印度獨立后的宗教沖突,不管是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因為廟宇位置的沖突,還是印度教徒不同種姓之間因為殺牛導致的沖突,還是被定義為“愛情圣戰”(love jihad)的穆斯林與印度教徒通婚引起的大論戰,以及因印度教徒古魯強奸信徒被判刑而引起的信徒暴力反抗,都可以看到宗教仍在印度扮演著宗教內部及宗教之間沖突導火索的角色。政教依然關聯,宗教不僅沒有被置于私人生活空間中,而且依然影響著印度的內部穩定和發展。

宗教的作用在印度的現代化和發展進程中并不像想象的那樣完全消除,或者完全置于私人生活。在隸屬于心理文化學的“心理社會均衡”理論(Psycho-Social Homeostasis,簡稱PSH)中,印度教徒的特點被總結為,除了親屬成員,神明、宗教導師和圣職者也占有重要位置,“人與人的關系常因人與神明和圣職者的密切關系而有所淡化”。②尚會鵬:《心理文化學要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年版,第79 頁。把宗教壓入私人空間的設想,可以理解為將印度教對“次級集團”(集團、公司等社會關系中)的影響消除或降低,同時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至少在經濟上)。而這與“向心靈深處,宗教超越、探索靈魂”的PSH 穩定的主要特點相背離,即這種做法會影響到印度教徒內心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心理文化學中稱為“生命包”),進而導致心理社會的不均衡。由此看來,將宗教歸于私人化會引起印度社會劇烈反應的預言不是天方夜譚。因為“信仰的宗教”處于PSH 即“親密的社會關系與文化”的一層(第3 層)中,“此層(印度教徒的‘生命包’)的不平衡若長期得不到修正,或長期劇烈變動,個體多半會產生不適,產生心理問題甚至自殺”。③同上,第55 頁。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雖深刻影響了印度精英的思想行為,但印度教的信仰仍是印度大多數群體的信仰,印度教的傳統依然頑固,仍在深遠地傳承。因此對于印度來說,上述“宗教影響的削弱將帶來災難”的觀點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世俗化和經濟發展是處于變動中的關系,需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印度宗教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亦需作為重要的觀察對象。

三、印度教對國家政策的影響

文化自信是印度教對印度國家層面影響的重要內容。印度發起的倡議如“東向政策”“季風計劃”等,多是基于其歷史上的文化版圖,或者說有著文化上的聯系。①Press Information Bureau,Government of India,“Government to establish cross cultural linkages with 39 Indian Ocean Countries under Project Mausam”,March 9,2015,http://indiaculture.nic.in/sites/default/files/press_release/Project%20Mausam.pdf.對于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印度一方面認為其中的“中巴經濟走廊”涉及有爭議的領土,因而態度消極,另一方面,也因“一帶一路”對其周邊國家即所謂其文化版圖(文明體)內的國家產生影響,而直接或間接地進行干擾。印度的文化版圖,可以追溯到印度教的影響。

文化是一個民族、宗教團體或社會群體代代相傳的在很大程度上沒有變化的傳統信仰或價值觀。②Luigi Guiso,Paola Sapienza and Luigi Sapienza,“Does Culture Affect Economic Outcom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20,No.2,2006,p.23.在世俗國家,文化更多地表現為一個民族的傳統價值觀。而對于印度這個“建立在宗教政治基礎上的”“世俗”國家,文化受到宗教的延綿“糾纏”影響。③謝超主編:《印度政治制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年版,第438—447 頁。印度教是印度文化屬性的核心,印度教在印度國內外的影響力是印度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

印度對南亞地區的文化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在南亞,印度擁有一種文化上的自信,這種文化自信影響著印度參與的經貿合作項目。有印度學者指出,印度本身在歷史上更像是一個文化體而不是政治體,而且這個文化體在地理上遠遠大于現今印度的領土。④Jagdeep S.Chhokar,“India: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in Action”,in Jagdeep S.Chhokar,Felix C.Brodbeck and Robert J.House,eds.,Culture and Leadership Across the World: The GLOBE Book of In-Depth Studies of 25 Societies,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pp.971-972.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等國家都受到印度文化的廣泛影響。印度自古以來就深深地影響著南亞其他國家,與政治或軍事的震懾作用相比,文化上的影響力,更大程度上奠定了印度在南亞的地位。印度在南亞地區文化上的領導地位不容忽視。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印度在有其他南亞國家參與的經濟事務時的心態。

有中國學者認為印度參與的某些經濟走廊效率低,“但凡印度加入的經濟走廊,發展效果較差”,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定于2015 年下半年在印度召開聯合工作組第三次會議,此后卻毫無進展。⑤林民旺:《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應考慮第三方參與嗎》,《世界知識》,2017 年第10 期,第74 頁。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最初由學者提出,逐漸引起兩國政府的重視,并出現在兩國總理會晤的合作備忘錄中。印度外交部的智庫也在討論、論證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合作開展的有效性。⑥Rajiv K Bhatia and Rahul Mishra,eds.,BCIM Economic Corridor: The Road Ahead,New Delhi:Pentagon Press,2015.有印度智庫學者指出,印度沒有拒絕合作或不愿合作,而是在進一步觀察,等待時機。同時,印度在南亞文化上的地位使得印度更愿意掌握一種主導權。印度不僅把政治、經濟、軍事實力作為一種衡量國家實力的標準,而且更傾向于擁有基于文化影響而帶來的“居高臨下”的地位感。有印度外交官認為,印度對中國有很大影響,中國古代就向印度學習,而中國對印度的影響則有限。具體表現還有,印度不屈尊于其他大國,而是以一種平起平坐的態度對話。根深蒂固的大國思想常被認為是印度對外戰略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印度獨立后制定對外政策的基礎”。①孫士海:《印度的發展及其對外戰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年版,第2 頁。

因為中巴經濟走廊涉及到印巴爭議領土,印度在2017 年6 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峰會之前,就多次表示將拒絕參加。2016 年12 月,巴基斯坦軍方高層公開提出邀請印度加入“中巴經濟走廊”。巴基斯坦還從經濟利益上向印度示好,力圖緩解印度對中巴經濟走廊的抵觸,但并沒有得到印度的積極回應。領土爭端對這個日漸強大的南亞大國來說,顯然是難以逾越的障礙。有些中國學者不看好印度參與經濟走廊項目,認為印度的參與不僅會導致合作效率低下,而且還會影響到其他南亞國家參與“一帶一路”項目。例如,斯里蘭卡參與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項目,因印度施壓,斯里蘭卡政府把“先前協議中供中方永久使用的20 公頃土地,在新協議中改為99 年期租賃”。②林民旺:《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應考慮第三方參與嗎》,《世界知識》,2017 年第10 期,第74 頁。印度在南亞的大國地位使得其一向謀求占據主導權,對外來的主導力量有所抗拒,表現在一是合作態度謹慎、進程較慢,二是對周邊國家從外交上加以干擾或制約。這是文化自信與其他因素交織的結果,需要在認識文化對印度的重大影響前提下綜合考量。

印度作為中國的一個比較特殊的鄰國,和中國有著領土爭端,也有其他尖銳的潛在沖突源。如何調動印度的積極性,甚至逐步緩解爭端的不利影響,已成當務之急。多方展開對話,尋求解決之道是涉及有印度參與的合作項目的重中之重。

除了印度教特性在行為、思維及戰略文化上的影響,從印度在歷史上與南亞國家建立的文化聯系也可看出印度教對印度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印度教為紐帶的文化聯系,使得印度容易和這些國家保持“成一個整體”的關聯。過去文化上的聯系被認為是現在印度東向政策(Look East Policy)的基礎。③Mehdi Hussain,“Cultural Foundation of India’s Look East Policy: A Critique”,Journal of South Asian Studies,Vol.5,No.3,2017,pp.147-155.印度文化尤其是印度教對南亞國家的影響,為印度及其他國家建立了深厚關聯,使得印度傾向于保持與這些國家的聯系,并且在聯系中斷一定時期后主動去恢復冷卻的關系。④Ibid.,pp.147-155.

經濟思想史的研究人員認為,“‘過去的幽靈’會時不時地重復出現,并對即使是在逐漸現代化的印度經濟造成影響,印度經濟思想中強大而古老的傳統確保國家對經濟活動的控制”。⑤Ajit K.Dasgupta,A History of Indian Economic Thought,London: Routledge,1993,pp.185-186.這從現今印度的經濟發展狀況可以窺見一斑。雖然莫迪政府的改革,如廢幣政策和商品服務稅改革(GST),受到了反對黨國大黨的強烈反對,但卻得到了大多數民眾的支持。在亞洲,民眾對權威的服從態度使得國家能夠有序地干預產業的發展,對比而言,這在歐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是不太可能出現的。①弗朗西斯·福山著,郭華譯,《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廣西師范大學2016 年版,第19—20 頁。對政府的服從態度同樣是印度的重要特點。政府的政策未必是對經濟發展有效的,正如經濟學家指出的:“即使是受雇于政府的專家委員會也認同對貿易和工業的數量限制,也就是國家的控制,是效率低下的,這雖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自由化,但廢除國家控制的體系還是任重道遠”。②Ajit K.Dasgupta,A History of Indian Economic Thought,London: Routledge,1993,p.174.國家對政策的控制,給印度經濟帶來很多消極影響,“正因為印度的貿易政策被政治行政系統控制,拖延和不確定性造成腐敗成為解決問題的途徑,進而認為價格政策可以有效地取代貿易控制政策。原因并不是價格機制,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優化資源配置比直接介入國內價格更易于管理,且比介入國際貿易的效果更穩固有效”。③Ajit K.Dasgupta,Economic Theory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London: MacMillan,1974,p.116.減少國家的控制對于尊重權威文化的國家會是一個挑戰,從這個角度看,這種文化于是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

印度政府對推廣印度文化不遺余力,瑜伽和旅游是其中兩個重要項目,前者被認為是印度教的哲學,④毛世昌、劉雪嵐:《輝煌燦爛的印度文化的主流——印度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年版,第4 頁。后者包括了很多印度教的古跡。起源于印度的瑜伽幾近風靡全球,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瑜伽練習者,每年從各國去印度學習瑜伽的人絡繹不絕。印度政府還專門成立了傳承、推廣瑜伽的部級單位,并通過倡議國際瑜伽日等舉措推動瑜伽的國際化。文化輸出是印度發展中不容忽視的力量,具有很大的潛力和傳播性。在2020 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之前,雖然去印度旅游對很多人來說有著基礎設施、安全等方面的擔憂,但游客數量逐漸上升。以中國游客為例,2019 年1 月至9 月,赴印度旅游的人次同比增長超過70%;10 月印度出臺對華簽證便利政策以后,印度旅游熱度快速增長14.44%。⑤唐瑩瑩:《印度對華放寬旅游簽證,超四成游客選擇“獨自前往”》,澎湃新聞,2019 年10 月14 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670931。旅游業是印度除軟件外包外的第二大服務產業,是其對外貿易的重要項目。

四、結語

經濟發展是“一個國家按人口平均的實際收入在一個長時期內增長的過程,條件是處于‘赤貧線’下的居民人數不再增加,收入分配不會變得更不公平”,其中包含著收入增長,結構發展(包括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政治結構)、外部經濟條件改善三個因素。⑥王正毅:《國際政治經濟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版,第438—439 頁。綜合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印度教對印度經濟發展影響的具體情況。

在個體層面,印度教的“節省”“宿命論”“神性自我”等觀念更多地使“赤貧線”以下的居民“安于現狀”“樂天知命”,對低下階層的生活水平提高和收入增長,對中產階級的增加等沒有促進作用。種姓意識對收入的公平分配也有消極影響?!胺潜┝Α薄安粴⑸贝俪傻乃厥澄幕?,一方面因素食產品多限制了印度出口的多樣性,另一方面也因國內肉類需求較少而使得肉類價格走低,使印度的肉類出口存在一定的潛力。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印度教的信仰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印度人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為印度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

在集團層面,印度教促進了多方面利益需求的考慮,使印度的集團具有有利于社會廣大民眾,尤其是愿意考慮改善低下階層生活的特點;而種姓觀念對集團的發展方向又有一定的引導性,使得財富在一些族群內較為穩定,為經濟發展積累了厚實的基礎,但也使得社會、政治結構分層較為明顯,傳統的權威階層趨于穩定化,不利于經濟的發展。隨著現代化在印度的推進,階層意識出現松動,加上印度實行議會民主體制,對關系經濟發展的三大因素之一的政治結構的發展有利好的影響。另外,隨著印度教經濟集團的壯大而出現的自我保護、排斥外來企業的意識,對于貿易條件的改善來說又是不利因素。

在國家層面,印度教為印度帶來的文化自信和大國思維,使印度更傾向于參與有自主性的經濟項目及制定本國有統領性的對外經濟政策,這使印度錯失了一些發展機會,為長期發展既維護了自主性,又帶來了更多風險和不確定性。對外開放的局限性限制了外部貿易條件,對發展速度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形成了阻礙。

盡管印度政府在1976 年已將國家世俗化的目標寫入憲法中,但宗教依然在這個國家發揮著重要作用。綜合來看,印度教仍是影響印度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印度教使個體趨于保守化、階層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又激發個體的想象力、創造力;使集團財富趨于穩定,激發著集團對社會福利的熱衷,但也烈化了貿易排外現象。印度教對執政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影響,平添了印度國家政策獨立自主和大國思想的色彩。印度教對經濟的發展,既有如節約資源、富有想象、財富穩定等方面的積極影響,也有如不利于收入增長、結構發展、國內結構調整、外部經濟條件改善等方面的消極影響。

猜你喜歡
印度教印度人印度
本期導讀
印度教藝術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 印度
喜迎春天
泉州開元寺印度教古石雕考
印度簽訂長單合同 需求或將減弱
經驗
以退為進
印度式拆遷
印度教領袖要求一家生10個孩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