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城運河古鎮保護與開發現狀及策略研究

2023-02-08 10:07仇嘉琪胡夢飛
淮陰工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阿城阿膠運河

仇嘉琪,胡夢飛

(1. 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2. 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山東 聊城 252059)

聊城是著名的“江北水城”“運河古都”,有著深厚的運河文化積淀。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山東省發改委《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建設實施方案》《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的要求,聊城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提出“兩城七鎮”的建設方案。阿城鎮即是其中之一,當前定位為“阿膠養生小鎮”。阿城鎮作為大運河山東段重要的運河古鎮,運河運輸和貿易對城鎮社會經濟發展的帶動和影響顯著,是大運河文化繁榮的重要見證者之一。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背景下,深入挖掘阿城鎮文化內涵并進行改造和提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文結合阿城鎮運河文化遺產現狀和資源特色,針對其保護與開發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造和提升阿城鎮的策略和措施,以求為當前運河古鎮的科學保護與合理開發提供參考與借鑒。

1 阿城鎮文化資源概況

阿城鎮位于聊城市陽谷縣東部,西距陽谷縣城25 公里,北距聊城市30 公里,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歷史上因運河而興,因運河而衰。明清時期,阿城是山東地區重要的海鹽集散地,成為運河沿線著名的鹽運碼頭。清乾隆年間阿城設置了食鹽運輸管理機構——鹽運司,還鋪設專門運鹽的鹽道,故有“金七級、銀阿城”的美譽,成為運河山東段的一顆明珠[1]。

阿城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各種文化元素兼容并蓄,且保存狀況較好,具備實現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條件(見表1)。

表1 阿城鎮特色文化與發展狀態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鎮,阿城鎮的文化特色具體表現在漕運古鎮、鹽業古鎮、文化古鎮、阿膠古鎮四個方面。

1.1 漕運古鎮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開鑿的會通河流經阿城,并在其境內設有阿城上閘、阿城下閘。明清時期,運河漕運體系在發展中愈加完善,漕運興盛給運河沿線城市帶來了發展機遇。顧炎武在《肇域志》中載“阿城在縣西四十里會通河西岸,陽谷界也,謂之阿城閘,夾河而居者數百家,賈人販鹽者往焉”[2]1271,詳細描述了明代時期阿城就已成為重要的食鹽營銷地。明代謝肇淛曾作《運河謠二十首》,其中有“阿城春水滿,夾岸盡魚鹽”[3]799的詩句,描繪阿城地區居民利用便利的水陸交通從事鹽業而發家致富的情景。

1.2 鹽運古鎮

阿城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在這里進行貨物轉運可以節省許多人力物力。阿城在明清時期是山東運河沿岸的鹽業中心,清乾隆年間在這里設置的鹽運司,如今還完整地保存在海會寺內。阿城鹽運司不僅是聊城運河沿線僅存的古代漕運管理機構遺址,也是明清時期聊城運河經濟繁榮的見證。明清時期,阿城內有許多自山西而來的鹽商,他們囤積食鹽再銷售到各省。鼎盛時期,鎮內共有13家鹽園子,故阿城鎮在打造鹽運古鎮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1.3 阿膠古鎮

阿城鎮自古就是我國著名的阿膠產地,阿城的阿膠制作最早出現在岳家莊一帶。有學者推測,早在戰國至秦時期就有了阿膠的熬制,到兩漢時期其制作技術就已經基本成型。東漢時的中醫經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已有關于“阿膠”的記載,但其中并未詳細記載阿膠的產地。魏晉時期陶弘景所著《名醫別錄》則記載:“阿膠生東平郡,出東阿”[4]7。由于阿城鎮自設鎮以來并未遷徙,說明阿城可能在兩漢時期就已經形成了的阿膠熬制技術,并在宋代以前的千年中一直是全國阿膠的生產加工中心,距今已超過2000年歷史。

元朝時期,阿城鎮阿膠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明代以后,阿城在運河岸邊設有專門的碼頭,這更加方便了阿城的水陸交通,也為阿膠的出售帶來了便利,使得當地阿膠生產規模有了較大的提升,并出現眾多生產阿膠的作坊。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呂、岳、白、雷等姓的阿膠作坊,銷售范圍沿運河向南方擴大到江浙地區,并逐漸由加工制造轉向經營貿易。到明清末期,成為全國阿膠生產加工中心之一(另一個為東阿鎮)??谷諔馉帟r期,阿城鎮阿膠生產遭到破壞,1945年陽谷縣得到解放,阿膠產業得以恢復、發展。新中國成立后,阿城鎮阿膠產業得到復興發展,改革開放后收益倍增。目前,阿膠產業產值占阿城鎮產值比重超過三分之一,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5]。

1.4 文化古鎮

阿城鎮不僅為物產殷阜之區,更為人文薈萃之所,歷史上名人頗多。戰國時期阿邑(今聊城阿城)人孫臏是當時著名的軍事家。三國時東阿(今阿城)人程昱長于謀略,屢為曹操獻計獻策,多為采納,累遷至振威將軍、安國亭侯。元代著名史學家曹元用曾參與撰修《元實錄》,詮釋《貞觀政要》。發生于阿城鎮的歷史故事還有齊桓公與魯莊公“會盟于柯”及“晏子治柯”。

2 保護與開發現狀

2.1 保護和開發情況

阿城鎮從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著手,圍繞“明禮誠信”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開展文化禮堂、道德講堂等活動,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道德能量,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質,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阿城鎮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開展移風易俗、“四德”工程,爭創文明村、鎮等工作;堅持村民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積極組織群眾,共同構建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實施“雪亮工程”,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解決生產安全問題,建設風清氣正的平安鄉村。

開展遺產保護,促進文化遺產更新利用。阿城鎮加強海會寺周邊的配套設施建設,修建了仿古步行商區、海會寺廣場和運河碼頭;綜合開發古阿邑文化旅游區,修復古阿邑衙門、孫臏故里、齊文化展館、古阿井景觀,建成阿膠療養中心、阿膠文化水街、阿膠展銷中心等,大力宣傳運河文化、阿膠文化、宗教文化,建設綜合性旅游服務區;阿城鎮開發了黃河濕地公園風景區,并與鎮內其他旅游資源結合起來,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阿城鎮還鼓勵景區周邊居民提供農家樂服務,充分利用當地特有的文化資源,增加居民經濟收入,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居民收益雙提升。

2.2 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產業發展優勢不明顯。目前我國發展較好的城鎮都有比較好的制造加工基礎,在城鎮轉型過程中通過創新和整合來實現城鎮的產業升級與產業鏈延伸。當前阿城鎮限于區位條件的限制,在工業發展中較為滯后,新興產業、高端產業尚未布局。在以農業為主導的鎮域經濟中,其核心“產業鏈”依舊是傳統種植農業,產業鏈較短,如何對鎮內資源進行整合,如何運用新生產技術對農產品加工,如何提升產品銷售數量,成為阿城鎮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鎮域品牌營造較為落后。特色小鎮建設是拉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是推進城鄉協調發展的突破口,對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6]。特色小鎮因產業和產品“?!?,容易形成品牌效應,如青州市黃樓街道花卉業、淄博市昆侖鎮的昆侖瓷器、惠民縣李莊鎮繩網生產,在國內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阿城鎮應借鑒省內外先進特色小鎮的發展經驗,形成農產品展銷、推介活動、旅游等多方面開放性體系,開發阿城鎮特色品牌。深化已有的農業品牌發展,協調生產、生活與生態之間的關系,吸引社會關注,吸引各方投資,將發展成果與群眾共享,發動多方力量共建阿城古鎮。

傳統風貌格局遭到破壞。隨著鄉鎮經濟的不斷發展,阿城鎮的發展與當地文化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弱,鎮中的古建筑原貌破壞嚴重,街道規劃也比較凌亂。除了可以直觀感受到的環境惡化,阿城鎮中的古街區也沒有了古樸風韻,不僅與特色古鎮建設大相徑庭,還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優雅的“銀阿城”已經不復存在。

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意識不強。當前由于對古城、古鎮的保護理解不夠深刻,認為保護古鎮就是恢復其域內遺存的歷史產物,為迎合遺存的歷史產物,重建一批古代街巷、建筑等,更有甚者,拆除破舊的真遺存,新建假遺存,仿古建筑數量大增,破壞了原有的建筑格局;甚至還有驅趕古鎮居民,或不允許居民在古鎮沿街的房屋內開展經營活動,只為了保護古鎮的原真性,但是這種做法使得古鎮變得沒有生機。文化古鎮被過度旅游開發的后果就是嚴重的“空心化”。此外,隨著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以及傳統觀念的不斷變化,加上現代文化及經濟生活的大力沖擊,傳統非物質文化正處于面臨消失的危險局面。主要表現在傳承過程中非遺文化的內容殘缺、缺少傳承人、喪失發展空間。

3 保護與開發策略

3.1 重視科學規劃,搞好頂層設計

阿城鎮是山東運河古鎮的代表之一,在開發過程中要堅持“科學規劃、傳承文化、弘揚特色”的原則。早在2018年,山東省政府通過的《陽谷縣縣城總體規劃》中就提到“雙心多點,兩軸一帶”,阿城鎮就屬于“多點”中的一點,要與張秋鎮一同抓住大運河申遺成功的契機,優化城鎮環境,打造特色景觀,因此阿城鎮應與張秋鎮、七級鎮規劃相統一,進行有效對接,使之成為聊城乃至整個運河沿岸歷史文化名鎮重要組成部分;古鎮規劃與開發要堅持歷史文脈傳承,對阿城鎮的歷史進行深度挖掘,抓住運河文化、漕運文化、鹽運文化、阿膠文化等特色文化,將其融入古鎮建設的工程中,使之得以世代延續;阿城鎮不同于江南水鄉古鎮,也與北方的大院與四合院古鎮相異,阿城鎮的民居建筑集運河特色與鄉村文化特色于一體,是運河地區古鎮的代表,因此在古建筑修復過程中要盡可能保留并展示出阿城鎮建筑的特點。規劃要把握好運河古鎮特有的風格與內涵,彰顯文化特色,重點打造“一河、兩街、五景”,即重點修復穿越古鎮的運河,修繕兩條主街,打造鹽運司會館、於陵會館、阿城閘閘官署、海會寺、劉公祠等五大景點,讓“夾岸盡魚鹽”的盛景再現今朝。

3.2 加強環境整治,美化鎮區環境

阿城鎮因水而興,因水而榮,水是阿城鎮的命脈。自黃河奪淮以后,水系變更,阿城鎮得天獨厚的水運環境因之被破壞,漕運隨之衰落,城鎮發展江河日下。由于當前經濟發展及人口增長的影響,運河水環境受到較大的影響,對運河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構成障礙。復興阿城鎮,傳承古鎮文化,實現古鎮可持續發展,首先需要開展古鎮運河水環境的整治。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必須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合理規劃城鎮居民及便民市場的污水排放、垃圾處理,實施河道治理工程,加強自然河道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完善污水處理及配套管網等設施。當前阿城鎮沿運河街道設置了便民市場,雖方便周邊居民生活,但產生了許多垃圾直接堆積在運河河道兩側,對河道水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要開展對周圍居民的環保宣傳工作,增強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黨員干部要起帶頭作用,減少河邊垃圾的堆放,從上至下綜合治理周邊水環境。

城鎮街區與路邊的環境能夠直接展示城鎮整體風貌。阿城鎮街區環境治理及保護意識較為薄弱,街區路邊環境治理情況較為一般。街邊隨意擺放亂物、廣告牌擺放雜亂、土路顯露等情況都給人留下“不整潔”的第一印象,這與“文明古鎮”的設想相背離。重點開發的街區更應該注意街區環境的治理,根據街區面積合理擺放垃圾桶,引導居民、游客保持環境衛生,打造環境優美、業態豐富、文化多元的有名街區,這也是開發振興商業文化古街所要追求的目標。相關部門、黨員干部和群眾都應努力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著力提高街區、路邊整潔度,爭做文明阿城鎮居民。要從意識層面使居民了解到歷史文化街區在城鎮發展中的價值,認識到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意義,讓居民主動、積極參與到保護歷史街區的活動中,還可以頒布相關的村規民約,制約擾亂、破壞街區環境的行為。

3.3 加大資金投入,完善配套服務設施

阿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不論是想要打造旅游古鎮,還是想要提高阿城鎮的知名度以獲取更大的發展,都需要大力建設基礎設施為其提供保障。其中,阿城鎮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應尤為重視,因為交通環境成為阻礙阿城鎮與外界溝通的首要因素,阿城鎮的對外交通不方便,其他省市的游客來此旅游,在路途上耗費的時間比較長,因此阿城鎮需要完善當地的交通設施,增強吸引力;阿城鎮科教文衛體等社會性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也不令人滿意,應引起當地足夠的重視。另外,還可以在阿城鎮核心區合理設置旅游咨詢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分中心和集散點,緊急救助中心,以及景區路線概覽、休憩健身、公共廁所等旅游服務設施;改造升級景區的水電、醫療救援等應急設施,制定景區緊急救援方案;健全完善賓館、酒店、博物館、體育館、圖書館、展覽館等文體休閑和娛樂設施,健全標準化服務體系。

3.4 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恢復修繕古建筑

古鎮的保護與發展要堅持整體性、綜合性的原則,以保護為主,將保護與繼承、發展相結合。近年來,陽谷縣十分重視轄區內古鎮的保護與修復。當前阿城還有許多古民居、名人宅院、古祠堂、古橋梁船閘等急需修復,富有特色的古跡需要復建(見表2)。建筑修繕要將古鎮文化貫穿于始終,既要體現自身的個性,又要與街道及古鎮整體風貌協調,以復原古鎮的風貌。

表2 阿城鎮景觀恢復修繕策略

3.5 突出地域特色,打造阿城鎮旅游新品牌

阿城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文化特色鮮明,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古鎮典范。在國家積極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大背景下,阿城鎮需要牢牢抓住這不可多得的時機,通過開展活動、媒體宣發等形式,加強對古鎮的宣傳和推銷,提升古鎮的人氣和名氣。要打造阿城鎮規?;?、系統化旅游新品牌,如開發古阿井養生游,漕運文化游,古鎮風光游,阿城民俗游,古運河風情游等,將一個古樸厚重、原汁原味、意蘊深長的阿城鎮昭示于世人眼前,使阿城鎮成為聊城市養生旅游的新名片。但機遇與挑戰并存,各地旅游新品牌層出不窮,要想讓阿城鎮在其中脫穎而出,就要保證打造的阿城鎮新品牌的質量和“新穎度”,抓住運河、阿膠、鹽運等發展關鍵詞,做出地方特色,同時要以高質量為基本要求和目標,避免“同質化”現象的產生。這就要求在阿城鎮的開發與建設過程中堅持創新性原則、獨特性原則和原真性原則。在打造旅游品牌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對阿城鎮的文化自信,不急于求成,穩扎穩打。

聯通性是大運河的本質屬性,因此運河沿岸聊城各段,甚至沿岸全國各段可以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打造運河沿岸旅游新亮點。如,可以在線上、線下同時推行發售含有運河沿岸文化特色的精美主題收集手冊等,并加強對發行產品的大力宣傳,尤其是對旅游愛好者,必要時可以請正能量的明星進行宣傳、推銷。其中,主題收集手冊中可以包含“集印章頁”(即游客每到一個運河沿岸景點便可以向工作人員索要印章)和“景點照片頁”(即游客每到一處運河沿岸景點便可以拍照留念,找工作人員幫助打印出照片,收集在主題收集手冊中),以此來促進廣大游客在運河沿岸旅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游客到運河沿岸各地旅游的熱情。

3.6 健全管理體制機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要完善阿城鎮開發與建設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如,成立專門的專家咨詢委員會,可以聯合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聊城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等研究機構。這不僅可以為阿城鎮的開發與建設提供科學合理的統籌規劃,還可以為阿城鎮的開發與建設提供決策參謀和政策咨詢。建立健全阿城鎮管理體制,成立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做到責權明確,有利于在統一領導下,加強組織協調合作,統籌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提高整體工作效率,加快阿城鎮開發與建設進程。還應該加強各個有關小組的行業指導與跟蹤,積極查找困難和問題,及時總結做法和經驗。還可以建立遺產保護體系,完善文物管理。

在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背景下,阿城鎮需要根據國家和省發改委相關文件要求,以及《大運河遺產山東聊城段保護規劃》的精神,深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修訂制定出當地相配套的法規規章。同時,要嚴格執行《山東省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管理辦法》規定,進一步加強大運河阿城段遺產保護管理和監督力度,規范和約束大運河阿城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相關行為。要在完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加大執法力度,對違法行為要根據違法情節輕重及時有效的進行處置。有關各級部門還應該時常關注阿城鎮的各種違法問題,明確法律邊界,健全法律體系,減少“擦邊球”等違法行為的出現。只有加大執法力度,認真貫徹落實法律法規,所做的一系列法律準備工作才有意義,才能為阿城鎮的開發與建設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提供健康的法律環境。

3.7 完善資金保障機制,拓展資金來源途徑

阿城鎮開發與建設項目資金投入機制還未建立健全,古鎮項目資金投入缺乏依據,事權劃分不明確;其次,項目資金來源較為分散;再者,項目資金投入相對較少。阿城鎮各級有關部門應采取具體措施,為阿城鎮的開發與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阿城鎮各有關部門要對接國家部委、省、市直相關部門,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市級層面的資金支持。在規劃古鎮建設時,可以拓寬多樣化融資渠道,比如古鎮商業街規劃、古鎮民宿建設等,可以對當地特色企業進行招商,安排廣告宣傳位,吸引企業進行投資。鼓勵引導社會基金和資金投入,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建立完善的多元投資機制,但同時要注意避免各開發主體經濟利益至上的觀點。當前很多歷史古鎮在開發修復的過程中吸引了許多政府以外的社會投資,這些投資主體追求的是開發后的利益收入。如果一味追求商業利益,很容易導致古鎮開發工作變質,開發和修復的古鎮變味,最終破壞古鎮文化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3.8 鼓勵居民創業,將文化保護與脫貧深入結合

阿城鎮是有文化底蘊和內涵氣質的城鎮,有著豐富絢爛的歷史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一批有較大影響力的歷史人物。在阿城鎮的開發與建設過程中,不但不能漠視這些寶貴財富,反而應該將他們的價值放大。在此過程中,應注意走“可持續發展”路線,避免傳統的粗放式的創業就業;注意遵循“原真性”與“科學性”原則,避免同質化現象。需要在政府的政策保障、資金支持下,在領導小組的科學統一領導下,適當鼓勵當地居民,尤其是年輕人,深入學習、掌握阿城鎮歷史遺存和非遺文化的前提下,有序進行創業就業。尤其重視當地文化精英,鼓勵他們帶領村民進行創新創業,既能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緩解就業緊張情況,還可以增加當地居民對運河文化的認同感、使命感,保護阿城鎮獨特的文化遺產。

4 結語

“文化代表著一個城鎮的底蘊,彰顯著一個城鎮的靈魂?!保?]阿城鎮是山東省運河沿岸重要古鎮之一,文化資源豐富且特色鮮明。在旅游大眾化、新型城鎮化和特色小鎮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阿城古鎮仍將面臨保護與開發不斷磨合的挑戰。實際上,古鎮旅游的核心在于其獨特的地方文化性,只有延續地方文化文脈,突出特色,才能有效增強古鎮文化魅力和發展動力,最終實現“不離土不離鄉”的就地城鎮化[8]。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們要充分挖掘阿城古鎮的文化基因特質,發揮運河古鎮的優勢,將阿城古鎮的歷史、文化、產業等各類資源串聯整合,實現古鎮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推動運河古鎮的快速、健康發展。

猜你喜歡
阿城阿膠運河
雞姥爺
獨占鰲頭的運河傳奇
歡迎來到2060年!
歡迎來到2060年!
文化,讓運河“活”起來
《中國運河志》簡介
阿膠的小脾氣
如泰運河謠
戲子多秋
剩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