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維話語分析模型下訪談節目主持人的共情策略

2023-02-09 07:30安徽藝術學院黃俊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023年24期
關鍵詞:共情神經元主持人

■安徽藝術學院:黃俊

1. 共情理論和費氏三維話語分析理論概述

1.1 共情的心理基礎:鏡像神經元

近些年來,大多數學者對于主持人共情能力的探析多集中在具體運用共情的方式。而共情從何而來,為什么我們聽到感人的話題會熱淚盈眶;看到振奮的畫面會情不自禁?這不禁引人深思。而在20世紀90年代,意大利帕爾馬大學的賈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在猴子額葉的腹側前運動皮層的F5區域發現了一種特殊的運動神經元。當猴子在執行動作以及觀察其他猴子或人在執行相同動作時,猴腦F5區中的這組神經元都相似地被激活。實驗表明,這類神經元具有跨感覺和運動的屬性,能夠將運動的視覺、聽覺信息投射到自身運動系統中,從而即時產生對相同動作的運動編碼[1]。由于主體在觀察目標客體的動作或狀態時,大腦會自動生成一套神經元進行信息編碼,并反射到觸發相應動作的神經系統中。它發生時就像鏡子一樣投射和刻錄,所以神經科學家把這種神經元稱為“鏡像神經元”。

依據鏡像神經元的投射與模仿原理,個體也會從他人的言語、表情、行為中來理解對方的情緒。從大腦功能神經聯結性上來說,鏡像神經元系統是與大腦處理情感的邊緣系統相連的,可以產生共情,即情感共鳴[1]。所以,從共情的生物學角度來說,鏡像神經元是人能夠感知他人情緒的神經基礎,同時也為主持人訪談共情能力的運用提供了神經生物學的解釋。

1.2 共情的重要載體:交流與溝通

一檔訪談節目,主持人不僅要做好節目本身的串聯,還要承擔起與受訪嘉賓談話的工作過程。訪談不僅有“訪”還要有“談”,“訪”體現在與嘉賓的接觸和提問,而“談”則更多觸及了二者之間信息的交流與話輪的轉換,體現互動效應。而在這其中,我們的大腦是如何把話語信息與情感聯動起來觸發共情的呢?有研究者指出:“核心情感系統、鏡像神經系統以及心理理論系統構成了共情最主要的神經基礎[2]。這些系統分別通過‘具身模仿共情的神經網絡’與‘心理理論共情的神經網絡’相互作用,產生復雜的共情反應。我們將基于低級情緒信息(如具體的動作刺激、面部表情、簡單語音等)所形成的共情形式稱之為“具身模仿共情[2]”。例如,主持人在與受訪者進行話題討論時,會收到來自對方肢體、情緒、聲音的信號反饋,同時可以被主體感官系統直接感知,這類共情初級形式被稱為“情緒感染”。而心理理論共情是基于高級情感信息(如利用感覺信息推斷、之前的知識、語介聯想、觀點采擇等)而產生的共情形式[2]。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主持人從受訪者傳達的信息材料中進行加工和理解,并主動地投射到對方所處的情境和背景中,從而對受訪者進行深層次的情感模擬引發共情。

1.3 費氏三維話語分析理論

費爾克勞夫作為批評話語分析學派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在其1989年出版的《語言與權力》中正式對話語的批評性分析提出了“文本、話語實踐、社會實踐”的三維框架分析模型。批評性話語分析就是通過分析話語的結構形式與文本特征,并結合該話語的生成過程與技巧所在語境,探究其背后所隱藏的意識形態意義,進一步挖掘其社會功能,即“幫助獲得或維護或顛覆某種權力關系[3]?!?/p>

在前文我們提到共情依靠鏡像神經元把外界的信息進行集中整合編碼,通過大腦皮層傳遞進而實現動作或情緒的傳導。這一神經系統不僅可以引起對具象信息進行身體感知,還可以通過聲音的文本信息進行抽象的語言認知。主持人在訪談節目中對于語言的認知大多都集中在彼此的交談上,所以話語的傳遞也能夠觸發鏡像神經元,并表現于信息交換、情感溝通、認知共通等方面。在模仿和傳遞的基礎上,主持人可以從多維度引發共情:

文本接受:具體語篇文本的接受和隱含情感材料的深刻體會。

話語實踐:自我內化產出副本話語、情緒加工傳遞對方定向消費。

社會實踐:話語傳遞的意識形態和權力身份擴大情緒感染。

因此,在人內傳播、互動傳播、大眾傳播相互作用的機制下,話語的規范化分析能夠助力主持人更科學地運用共情。同時,節目的具體內容所留下的情緒價值通過節目——受眾——再受眾的方式傳播節目本身所承載的文化符號和情感意義。這不僅完成了節目本身的意義,也擴大了對社會情緒價值的提供。

2. 訪談節目主持人缺乏共情的表現

2.1 利己主義的偽交換:

社會節奏的加快無疑對當代人產生畏怵、回避、冷漠等利己的社交心理,群體被分眾化、原子化成心靈獨立的個體。在利己的視域下,彼此的互動就成為了純粹的利益交換關系。那么如何破局,回歸群體社會呢?這里我們要引到“同情”的概念,同情作為人類最原始的一種情緒特質,它的存在能夠為共情的發生提供來源和依據。在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一些文本中,同情概念只能表示情感。作為情感,同情有兩層含義:①現象層面:同情是旁觀者類似于當事人情感的情感。②原因層面:同情是想象的處境轉換產生的情感[4]。那么可把同情視為共情的基礎階段,兩者發生的依據都可以總結為:是否發生“想象的處境轉換”(交換)。

同理,訪談節目中有些主持人在和嘉賓的交談中具體缺乏共情的表現大體上為兩種。其一是,在具體交談階段既沒有想象的處境轉換也沒有利他傾向的情感關懷,主持人對訪談人物過去的生活軌跡沒有過多了解,照本宣科地完成提前規劃的議程設置,在具體問題上不能及時地進行想象情境的轉換和換位思考。其二是,在一定情境交換的基礎上過多植入自我防御意識,例如:“是真的嗎?我不信?!敝鞒秩藢Υ钨e的話題考量,雖做了轉換,但沒有接受事件主角的心理感受,所以從利己主義出發驅使談話主體的功利心,讓客體情境下的話題事件基于自我的考量,同樣不能發生共情。

2.2 心理定勢的缺乏

訪談的準備工作是一個極度考量節目能否成功以及主持人業務能力的關鍵所在。在前期的準備過程中,除了要先與受訪嘉賓建立訪談聯系,同時還需要對嘉賓的過去和現在進行充分的資料準備。在面對面交談之前,可以對目標人物生平整體概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而了解的過程就是心理學領域中形成“心理定勢”的過程。1889年德國心理學家舒曼和繆勒首次提出“心理定勢”概念之后,又經過蘇聯心理學家烏茲納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這種理論體系認為,人們之前的一些心理活動會為之后的心理活動作出相應的準備狀態,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以后的活動狀態[5]。換言之,人們在準備階段會按照之前的經驗來總結出應對當前事件的心理準備,喜好特定的思維定勢來映襯現實情況。主持人在對訪談的流程和走向有了定勢之后,同時還要考慮對方的心理定勢。如果雙方的心理準備出現偏頗時,可能會影響談話時的流暢度和整體的談話質量。

2.3 首因效應的忽略

“首因效應”又稱“初始效應”,在主持人與受訪嘉賓剛建立談話場時,能否獲得對方的信任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第一印象決定了后續訪談的走向和成敗,而建立良好的初始印象能夠為舒適融洽的話語關系打下堅實基礎。有些主持人在初期并沒能和嘉賓建立良好的話語關系,可能會導致對方的厭惡或者降低談話的欲望使整體的訪談質量走低,更不能引發共情。所以,主持人要時刻注意自己在對方面前的首映效應,長期進行內容、學識、氣質、修養的訓練,與受訪者保持平等身份關系,消除雙方交流的心理障礙才能推動共情。

2.4 自我意識的植入

對于訪談節目,在娛樂性、文化性的基礎之上同時還需兼具客觀性。所以對于主持人的話語表達也理應在不落俗趣的基礎上兼具客觀理性。這樣有利于雙方共同開啟話題的討論、交換問題的看法、構建情感的融通。反觀也有些主持人喧賓奪主式的自我意識、經常性打斷、搶話,表現自己對于某些事件的看法和觀點,容易與受訪嘉賓產生分歧,影響嘉賓表達欲望,導致話輪的不連貫?;蛘咴谟媱澲畠冗M行意料之外的提問或話題,讓嘉賓沒有心理預設,會讓節目氣氛尷尬而影響進程,更不利于主持人與嘉賓搭建共情通路。

3. 三維話語分析模型下主持人共情策略

3.1 文本實踐:營造互文、身體共在

在話語分析的第一階段,主持人在訪談時不可避免地會進行話題材料的梳理和感悟。所以在文本層面主持人則需要關注如何營造互文,讓雙方共享一個文本材料,共在一個身體情境為共情架起連接通路。而主持人可運用的文本既有文字、劇本、物品或具象化的文本實體之外,也有營造身體共在的抽象文本,如:場景、共同話題、事件回憶等。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特別推出的中國國家影像人物志《吾家吾國》中,記者王寧采訪中國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杰時,初次見面就送給欒老一本詩集《致一百年以后的你》來找到訪談恰切的引入點,通過書名特殊的時間讓受訪者主動談起一百年以后人們對于自己的看法,以及人生感悟。通過具體的一本書、間接委婉的提問,不僅勾連起采訪對象時空回憶,更能迅速拉近與受訪者之間的心理距離,通過構造共同性,創造相通性來營造共情的能力是一位優秀訪談主持人的應有之義。

3.2 話語實踐:觀點采譯、情緒感染

在對話語分析的第二個維度則是關注到話語如何在傳播主體和受體之間的意義關系。具體話語文本在傳播的過程中離不開觀點和情感的內化,所以基于這一點也符合“觀點采譯”的原則。所謂觀點采譯就是人們在語言交流中考慮對方的觀點,完成觀點一致性的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持人要克服“我就是”的心理角色,嘗試把自己置換到他人的情境中去,理解對方的文本信息和情緒體驗。例如在《吾家吾國》里王寧在采訪中國第一位女指揮鄭小瑛時,雙方用記事本共同回顧了鄭老的前半生。當談到沈鈞儒先生對青年時期參加革命的鄭小瑛的寄語時,鄭小瑛隨即向王寧表達了當時國民情懷如此之濃重,青年有責任踏進時代的洪流之中,王寧也回應道:“那其實就是您心底里一直默默地向這條路走……”之后王寧也表示:“當我看著滿頭白發的她跟我講,她迫切希望能夠把這些高雅音樂配上中文,讓更多的人聽得到??粗稚系陌櫦y、頭上的花發、眼睛里發出的光,真的無法控制內心的感動?!蓖鯇庴w會到對方的情境之后再進行理解得出的觀點,既接受了對方的文本信息,同時也理解了對方所傳達的情感含義,完成了文本信息的共享和情感的交融。這不僅讓訪談涉及更多內容,同時也觸及了訪談對象心底里的活動,完成情感召喚。

3.3 社會實踐:共情關注、形成反饋

在話語傳播的社會實踐層面,則更多關注在話語背后承載的情感意義。因為話語傳播具有隱含的社會結構屬性,所以要考慮訪談的內容價值是如何通過節目的具體形式向公眾傳播,形成共情關注并得到社會層面的情感反饋。共情小到可以影響他人情緒,大到可以影響他人行為,所以話語就承擔起了其背后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的輸出和感召。作為節目更是如此,一檔節目如果沒有了臺本、語言和交流,就只能稱作“幻燈片”,沒有了話語,節目就失去了傳播的意義。而每一檔優秀的電視節目背后都蘊含著極具傳播價值的文化符號,對貫徹意識形態工作、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營造良好社會風氣都具有重要意義。例如王寧在談及創作的感觸時,她說:“當你看到陸元九老先生作為中國航空系第一代的博士生,經歷失敗后三個月幾乎很少睡覺;當你聽到欒恩杰老先生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的總指揮,經歷過中國航天所有的失敗”,王寧認為,“這些困難越是在節目中得以充分呈現,年輕人越能知曉奮斗的價值和相信的價值[6]?!彼?,通過《吾家吾國》我們體會到大家依舊堅守信念與理想并不斷給予后輩以力量;通過《朗讀者》我們聽到每段文字背后專屬于自我的天地;通過《經典永流傳》我們看到沉淀的歷史又煥發出耀眼的光。在創作的道路上,實現節目的共情傳播依然是放大社會效益的必由之路。

4. 結束語

如今隨著跨媒介傳播時代的到來,各種傳播形式遍地開花,VR、5G、裸眼3D、虛擬AI等多種傳播形式為受眾帶來更便捷、更沉浸式的媒介體驗。但相較于數字化傳播,共情傳播比現有傳播技術渲染規模更大、凝聚合力更強。而訪談節目主持人要不斷挖掘自身共情潛質,提升自身話語表達的同時肩負批評分析的能力,并時刻把握與對象的認知共情、情緒共情和行為共情,鼓動受眾群體的情緒感召,為自己的表達指出向上一路。

猜你喜歡
共情神經元主持人
發現高潛人才:共情與謙卑
《從光子到神經元》書評
共識 共進 共情 共學:讓“溝通之花”綻放
主持人語
縣域教師培訓管理中如何實現共情
幼兒共情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主持人語
主持人語
主持人語
躍動的神經元——波蘭Brain Embassy聯合辦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