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聞敘事中物象設計與選用的多維價值
——“中國新聞獎”新聞報道作品研究

2023-02-10 15:58黃家雄
武漢廣播影視 2023年12期
關鍵詞:物象

黃家雄

“物象”這個詞,在我國古代的詩文創作中早已運用,如“耽虛好靜,羨此永生。獨馳思於天云之際,無物象而能傾”[1]“北歷覆釜堆東,蓋以物象受名矣”[2]“摹寫景物,巧奪天真,探索幽微,妙與神會,謂之物象”[3]。用現在的話說,所謂物象,就是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目之所見的一切事物,其有形有體、有顏有色、有聲有音。它大至山、河、湖、海、風、雨、雷、電、日、月、星、辰,小至一花一草、一雞一狗;它大至樓、堂、館、所,小至一瓢一盞、一衣一巾。在“中國新聞獎”新聞報道作品(以下簡稱中新獎報道作品)中瀏覽,會看到很多作品在寫作或制作中,注重物象的設計與選用,如《在大中永生中》[4]中的大海、《相思正是吐黃時》[5]中的相思樹葉、《王氏兄弟的曲線人生》[6]中的曲線木地板、《百姓心中的豐碑——追記公安局長的楷模任長霞》[7](以下簡稱《任長霞》)中的嵩山與穎水、《黨的好兒子,人民的好軍醫——記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骨科主治軍醫呂士才》(以下簡稱《呂士才》)[8]中的手電筒、《12本護照上的“20年”》[9]中的護照……讓人過目難忘。從新聞寫作構思和整體內容表達來看,記者重視物象的設計與選用,這些物象一經進入作品內容,就與之融為一體,具有多維價值。

一、引爆、凝聚、高漲:物象的設計與選用,使構思的思維運動實現質的飛躍

當作者在社會生活中眾采不同人物的特點,逐步孕育成自己在某一篇小說中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并圍繞著這一人物形象構思好情節,找到了豐富的細節時,一種創作的欲望就涌動心頭??墒钱斉e筆為文時,卻難以下筆,不知從哪里寫起,只好擱置起來,后又在一個偶遇的場合,聽到別人提到某一物象,或在某一場景看到某一物象,突然受到啟發,使之構思得到引爆,原先模糊的東西一下明朗起來,于是提筆成文。很多中新獎報道作品的記者在談采寫體會時,也提到自己經歷過類似的情形。

2002年,《河北日報》策劃了一次報道河北省在改革開放以來建設成就的大型報道活動,其目的是向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六大獻禮。報社安排記者石磊報道本省交通領域里的建設與發展成就。石磊本來就是長時間跑交通的記者,對本省公路發展的歷史、建設的現狀,非常了解。特別是近幾年,他非常關注高速公路建設、積極報道高速公路建設的信息,對這方面的信息如數家珍,了然于胸。他在考慮怎樣報道交通領域的建設與發展成就時,首先收縮,將筆力放在高速公路建設上,用這個側面來反映全省公路建設與發展的整體圖貌。雖然將題材收窄了,但將這個側面獨立出來后,由于涉及全省,體量也很龐大。他再作思考,認為高速公路的建設與發展與測繪有關,是否可通過寫測繪人員的辛苦與繁忙,從側面來報道該題材的內容,可究竟怎樣下筆,怎樣寫第一句話,記者還是模糊的。應該說,石磊從測繪這個角度找到了折射點,但測繪也是一個籠統的工作,這使他又陷入構思的苦悶時段。直到一個星期后,他同幾個熟人聚會,聽一個人很感慨交通地圖變化太快才豁然開朗。他馬上找來新舊兩張交通地圖,一作比較,構思得以引爆,揮筆寫就《我省交通圖五年七變》[10]。

又如鄧小平去世后,新華社記者何平、劉思揚擔負報道鄧小平骨灰撒放大海儀式的任務。他們認為,鄧小平一生波瀾壯闊,為中國作出了偉大貢獻,要運用通訊的形式將其豐富多采的人生充分展現。資料是有了,怎么表達呢?開始時,思路不清晰,不知如何下筆?!霸诓殚嗁Y料中我們得知,早在1920年,鄧小平16歲就越洋過海,到歐洲大陸勤工儉學,尋求救國救民真理。此時,我們的思路豁然打開:從走上革命道路到骨灰撒入大海,鄧小平與大海有不解之緣?!盵11]于是,構思寫作《在大海中永生》的突破口找到了,“大?!背蔀橛浾邔懽鞯囊c。

深入寫作心理考察時發現,某一物象之所以成為記者構思寫作的引爆點,是因為它與新聞題材的精神結構、記者的情感達到了同構,這時的物象就走進了記者的心里,具有精神意識、思想意識,它激活了記者在苦悶時所沉淀下來的一系列信息材料;這個物象蘊藏著思想能量,它的到來喚醒了記者暫時擱置下來的思考記憶,并對要報道的新聞題材有了更新更深的認識。

一般來說,在引爆點沒出現前,記者通過采訪所獲得的材料雖然豐富,但在大腦中存放時還是無序的、雜亂的。通過苦苦的尋找后,某個具有價值的物象出現在記者視野中,使其模糊的思路變得清晰,原先雜亂無章的材料馬上奔赴筆底,并自覺地站在自己應該站的位置上,變得有序。當記者能內視作品的清晰輪廓,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很快就將作品創作出來了。例如,石磊在對比新舊兩張交通圖時發現,過去的高速公路圖是一橫一豎,現在的高速公路圖是呈“井”字形,眼前一下就清晰地呈出作品的輪廓,原先堆放在頭腦中的雜亂的畫面信息、事實信息、數字信息很快來到筆底,各自按照邏輯順序站好隊:交通圖上,高速公路的線路由一橫一豎變為兩橫兩豎;河北省投資639億建高速公路,總里程達1563公里;高速公路發展,帶動了客運、貨運的快速發展;高速公路的發展,使“鐵老大”難稱大,民航降低門檻;高級客運班車已達1169輛……這些信息材料這樣有序地排列著,只等記者去表達。

物象能使記者的構思思維運動實現質的飛躍,是因為它幫助記者邁過了構思的難關,進入到一個嶄新的世界,思想升華到更高的境界,也使新聞題材的價值得以提升。

二、個性、多彩、鮮活:物象的設計與運用使人物表現可觸摸、有深度

怎么也忘不了,嚴監生在要斷氣前還伸著兩根指頭,眾人問他還有什么事放不下,他還伸著,直到趙氏將燈盞上的兩根燈草挑滅了一根,才放心而滿意地撒手人世。一根燈草微不足道,卻將地主老財吝嗇守財的本性暴露無遺。

怎么也忘不了孔乙己,每到咸亨酒店,就要一碟茴香豆;逗小孩玩時,與其分享茴香豆;賣弄學問,教酒店伙計“茴”字的幾種寫法。魯迅小說《孔乙己》中“茴香豆”這個物象的運用,將孔乙己這個封建知識分子的迂腐與善良的本性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了。

物象——燈草、茴香豆,本是客觀存在之物,但一經進入小說人物生活的精神世界,就將人物的心靈、個性亮透出來。在生活中,很多物象已融入到人體的血液中,是生命組成的一個部分。如某人喜歡使用某一物件,是某人性格、愛好、身份、地位的象征;某人喜歡海洋、高山、噴薄而出的朝陽,是其性格大氣、心胸開闊的符號;某人喜次穿著唐裝,拿著紫砂壺品茶,是其儒雅、注重養生的表征,因而客觀物象也是一個滲入了人的精神的社會存在物。這樣,在小說的精神世界里,具有特征的物象的設計與選用,可以折射、反映一個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中新獎報道作品的記者看到了物象的這種作用,在表現新聞人物的性格特征時,也設計和選用了物象。如《王氏兄弟的曲線人生》[12]報道的是武漢市漢正街早期走出的兩兄弟:一位是名響全國的王仁昌,一位是因發明曲線木地板而走上人民大會堂講壇的“再就業明星”王仁忠,但這兩兄弟有著不同的人生道路。王仁昌曾擁有百萬資產,因其長篇小說《風流巨賈》被改編成8集電視連續劇《漢正街》名聲遠揚,生意更加紅火。此時,他開始“飄”了,心中不再是生意,不再是寫作,而是沉浸在那些讀者來信的溢美之詞中,跟妻子離婚,折騰得只能以店鋪租金和文章的稿費為生,又因賣了一次“水貨”,徹底垮了,后來在弟弟的公司打工。而王仁忠早年下崗,卻成為身家4000萬的公司老板。他發明的曲線木地板銷往海內外,曾受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的接見,后又進一步擴大市場,讓產品走進千家萬戶。記者在構思這篇新聞佳作的內容時,嵌入了“曲線木地板”這一物象。這一物象的運用,聯結起二人在精神上的人物關系,映照出兄弟二人在同樣的生存環境中表現出來的不同的性格特征。王仁忠所走的是上行的人生曲線,其性格特征是自強、有毅力、有沖勁,面對挫折不輕言放棄,自律不放縱,不懈怠事業,追求卓越,而王仁昌走的則是下行的人生曲線,能奮斗但容易滿足,且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扒€木地板”這一物象的運用,一下將兩個人物的內心世界亮透,比用直白的語言進行直接揭示更具再現力。又如《格里希從嚴治廠紀事》[13]中的電筒和卡尺,彰顯出外聘專家格里希的科學、嚴謹、嚴格的性格特質;同是這類測量工具:指南針、皮卷尺、規劃圖出現在《教育局長的好榜樣——追記湖南桂東縣教育局局長胡昭程》[14]中,表現出貧困縣教育局局長胡昭程一心一意謀劃教育事業發展的孺子牛精神;而《上醫之境》[15]中的“制服”這一物象的運用,則透視出王爭艷樸實無華的心靈美。

新聞記者將“物象”這個客觀存在的外在之物引入作品中,不僅可以折射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能拓展人物的精神世界,體現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如《任長霞》一文在報道河南省登封市人民群眾在哀樂聲中沉痛送別任長霞時,選用“嵩山”和“穎水”這兩個物象來寫任長霞的性格特征。她挺拔剛毅如嵩山,在2001年4月調任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對內她用鐵腕進行整風肅紀,大膽進行重大改革,很快建立起一支勇于擔責、敢于出擊的公安隊伍;對外她向黑惡勢力鐵拳出擊,摧毀一個個黑惡勢力團伙,還給人民群眾安定的生活環境。用“穎水”寫盡任長霞對人民群眾的情感,在辦理群眾受冤、受苦、受欺凌的案件時,為市民百姓受到的苦難而潸然淚下。作品在表現任長霞這樣的精神世界時,選用“嵩山”與“穎水”這兩個物象作為敘事的寓意之物,寫出了她性格的豐富性:懲治黑惡勢力,剛強、不懼生死;治理內部組織,威嚴、果斷;對民眾則是俠骨柔情。這樣多彩性格的展現,表現了記者對現實黑惡勢力的憎惡,對美好人性的禮贊,讓激動、憤慨、贊美之情交織成一支合奏曲,激揚時代潮汐,使受眾讀來心旌搖動。又如《追求——記社會主義的實干家、優秀知識分子欒茀》[16]中,既寫了卡片與欒茀朝夕相伴的情景,又寫了欒茀喜歡花與小動物的小情趣——他說紫蘿蘭的小花盆是他的西雙版納,他見到小貓,會抓起它的兩只前爪跳起舞來。這三個物象的設計與運用,表現了欒茀的性格不是扁平的,而是圓形的——作為知識分子,他治學執著、嚴謹;作為普通人,他食人間煙火,呆萌且有情趣。

物象的運用,還可將人物的性格表現得鮮活。如《索馬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記優秀共產黨員、木里縣馬班郵路鄉郵員王順友》[17]里寫王順友把郵包當成了自己生命的全部,“郵路上的每一天,他都像保護命根子一樣保護著郵件,白天郵包不離身,晚上郵包當枕頭,下雨下雪,他寧肯自己淋個透,也要把郵包裹得嚴嚴實實”。有一次,在路上遇到兩個劫匪,他首先想到的是護住郵包,然后拿出柴刀,嚇退劫匪。還有一次在雅礱江用溜索過江,快滑到對岸時,掛在索道上的繩子斷了,他摔到江灘上,郵包卻掉到水里?!巴蹴樣询偭艘话?,不識水性的他抓起一根樹枝就跳進了齊腰深的江水中,拼命地打撈郵包,等他手忙腳亂地把郵包拖上岸后,人一下子癱倒了?!边@里的郵包,將王順友恪盡職守的工作精神具象化,它將鄉郵員在20年的時間里經常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大地當床,星天當被的生活畫面,栩栩如生地隱現出來;也將人物不懼生死,在命懸一線時,始終抱著為鄉民服好務的赤子之心和舍身取義的氣概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又如《呂士才》一文中,記者將呂士才在前線戰地手術中使用的手電筒置于作品的開篇,用其妻潘榮文在參觀對越自衛還擊戰展覽室時睹物思人開啟新聞文本的敘事,按照“手電筒”承載的精神意義的邏輯去追憶人物的事跡。作品描述他在山溝里僅用手電筒的光亮為傷員做血管縫合手術的場景,讓人看了,內心一方面是感動,一方面是流血?!敖柚饬?,呂士才從自己的行李中取出縫合血管的針線,側轉著身體,半個屁股坐在凳子上,摘下近視眼鏡,雙眼瞪得大大的,額頭低得離傷口只有幾寸遠,用比頭發絲還細的縫線,一針一線,細心地修補著血管?!眰麊T蘇醒后露出微笑,而呂士才坐了的凳子上卻留下了他因肛瘺破裂而淌出的血水。在此,我們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一支手電筒雖微不足道,但當它進入作品的信息空間,在這個特定的場景中,就映照出了人物的面容、動作、神態與本質,具有重要意義,它不但表現出呂士才的精湛醫術,也使呂士才舍命救傷員的崇高形象躍然紙上。

三、裝籃、聯綴、聚焦:物象的設計與選用,使新聞作品的構思獲得嚴謹的美感

新聞作品寫作或制作的構思,主要的功夫是花費在謀篇布局上。謀篇布局,就是要處理好作品中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將構置內容的各種材料安排在各自應該所在的位置上,并運用技巧將所有的材料組織在一起,構成緊湊的整體,具有嚴謹的美感。欣賞中新獎報道作品,我們看到很多記者巧用物象,或框定整體內容,使所謀之篇內容的組合嚴謹;或以物聯綴,使所布之局的整體嚴謹;或以物作焦點,吸附所有材料的能量,使全篇內容嚴謹。

1.把物象作花籃,把散落的鮮花插裝起來,使布局嚴謹而精致

早年,筆者被外國短小說《半張紙》作者的機智與才華所折服。小說講述的是一位帽子上戴著黑紗的年輕房客在租居了兩年時間的房間里,建立了很多人物關系,發生了很多故事,有的歡樂、有的悲傷,有的甜密、有的苦澀。這樣龐雜的內容,是可以用長篇小說的形式展開的,可作者卻使用短篇小說的體裁,只用了1500字,就窮盡了主人公豐富的生活,其原因就在于作家構思的巧妙,他切取主人公離開房間時拿起電話機旁寫有各種電話號碼的半張紙的情境,寫他在兩分鐘的時間里,一邊看電話號碼一邊回憶電話號碼后面的故事,在兩分鐘里又回味了這兩年難忘的時光。在這里,作者巧妙地把“半張紙”當作花籃,并把兩年內發生的有意味的事裝在這個花籃中,有秩序地插放,就成為嚴謹而精致的藝術品。

這樣的方法,一些記者在報道那種時間跨度很長、空間跨度很大的新聞題材及抽象性的新聞題材時,也有體現。如蘭州鐵路局蘭州客運段李全中夫婦在不同的列車上工作,同時在家休息的機會很少,其女兒又在外地上學,一家三口聚少離多。有一次,記者到蘭州火車站采訪時獲悉:這一家三口將在這個火車站會面37分鐘。期間記者獲知,這一家安排的這次會面,不是通過手機電話或微信,而是通過家里的“留言本”上的三個人的留言。隨后記者了解到,盡管后來有了手機和微信,但他們還是習慣寫留言,并且這種信息交流的方式一用就是23年,是因為在他們看來,見字如見面,十分溫暖與親切。記者對獲得的這一線索很感興趣,之后,在費盡周折登門采訪時,翻閱了那記了23年的12本“留言本”,被這一家三口人傳達出的愛情、親情所打動,便選用“留言本”作花籃,將23年里所發生的故事裝進這一花籃中,使其作品《“見字如面”23年》[18]成為嚴謹的新聞佳構,與小說《半張紙》真有異曲同工之妙。又如湖北宜昌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追隨中國入世的腳步,生意一年比一年做大,到入世20年時,其產品銷往63個國家。這是一個極好的新聞題材,但其時間跨度長達20年,空間橫跨63個國家,怎么布局?怎么組織材料?記者打聽到該公司副總經理劉勁松收藏著12張護照,立即前往采訪。劉勁松對記者講述了每一張護照背后的營銷故事,記者便將“護照”這一物象作為盛裝題材的花籃,用點面結合的方式,具體講述了四個生動的故事,寫就《12本護照的“20年”》。再如改革開放的國策剛實施一年多,全國就改善了副食品供應緊缺的問題,人們在市場上可隨意買到所需要的物品。這個題材是一種社會現象,沒有一個中心事件,怎么報道?新華社記者顧月忠寫作的《從郵局看變化》[19]中用“郵局”這一物象,描述這樣的情景:春節前夕,從新疆寄往內地的匯款單少了,從內地寄往新疆的食品包裹幾乎沒有了,而郵局職工分揀的是人們訂閱的書刊報紙?,F在,郵局這個花籃里盛裝的是知識、現代信息、時事新聞、娛樂,以及精神食糧,從側面反映出時代的變遷。

2.用物象聯綴成線

在新聞寫作的謀篇布局中,還有聯綴線的問題。聯綴線在謀篇布局中可起到化零為整,箍散成聚的作用,它是把一個個具體材料聯結成一個整體,這如同將散落在地的珍珠收拾到盤中集中,再用一根線穿起來,使其成為華美的項鏈。中新獎報道作品的記者在組織、運用材料時,善于選用具有特殊作用的物象,讓其反復出現在文本內容的不同位置,成為一條彩線,把事實、場景和細節聯綴起來,使其所謀之篇的前后聯系緊密,段落層次有條不紊,內容既集中又緊湊。

如《今日“兩地書”》[20]報道的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老山前線打仗的戰士們在硝煙未散的陣地上,還在思考和討論著國家大事,諸如拉關系走后門、改革遇到阻力、部隊干部提級了卻不安心工作、有的地方辦個事要蓋一百個章……戰士們在討論這樣一些問題時有許多疑問,于是就寫信給中央軍委辦公廳干部張立同志,希望他能予以解答。張立則充分利用業余時間查閱資料,盡力回答前線戰士所提出的各種問題。在幾年時間里,他給戰士們回了130多封信,表現出了部隊干部與戰士的和諧關系與民主氛圍,也反映了解放軍青年戰士的生機與思想活力。這個題材的內容橫跨兩地,時間長、內容多樣。馬文科、羅同松對此予以報道時,選用“書信”這一物象作為線索,將所有的內容串連起來,使全文所運用的材料多而不亂,整體感極強。

用物象作為聯綴線時,它不是純物理性的,而是具有精神的蘊藏,將之置于文本的某一部位,其內在的意蘊能推動故事情節朝前演進。如《603枚紅手印——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李洪文和葉家坡村的故事》[21]報道的是駐村干部李洪文到葉家坡村扶貧,在六年里,他以“三?!本窈葑h的基層建設、村里的基礎設施建沒、特色產業經營,使葉家坡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很快脫貧,他也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按規定,扶貧干部一般任期是兩年,可每當任期屆滿時,葉家坡村的603名村民就集體給組織部門寫挽留信,按上603枚手印。李洪文三次任命到期,村民三次給組織部門寫挽留信。記者對李洪文的事跡作報道時,將按有“603枚紅手印”的挽留信置于村民送別李洪文和組織部門婉拒村民要求這兩個地方,作為全文的聯綴線。這一物件為什么能成為聯綴線?因為挽留信貯滿了村民對李洪文的感激之情、無限的信賴,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因為挽留信像光碟一樣刻下了李洪文六年的戰斗身影,儲存著李洪文在扶貧工作上所取得的業績。將挽留信先放在村民送別李洪文的場景中,就自然而然地會將“光碟”打開,放映出那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將第三次的挽留信放在組織部門的婉拒處,則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承接上面的內在邏輯,又表明上級組織部門對李洪文的關懷。在此,我們看到,物象在之所以能發揮聯綴作用,關鍵是其內在意脈與新聞題材的內在意脈相切合。

3.用物象聚焦

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品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它應當有一個焦點才成,就是說,應當有這樣一個點:所有光集中在這一點上,或者從這一點放射出去?!盵22]中新獎報道作品內容建構的各種材料都有自己意義的光線。記者在布局謀篇時,能用一種類同于透鏡或曲面鏡的東西安設在文本中,成為“精神所團聚處”[23]“精神所發源處”[24],使各種材料所發出的有意義的光線得以匯聚,使其運用的各種材料高度凝聚在一起。

怎樣安置焦點呢?中新獎報道作品的記者運用了很多方法,其中重要的方法就是設計與選用物象。如《王氏兄弟的曲線人生》中的“曲線木地板”就是記者設置的一個焦點,它把王仁昌、王仁忠二人在沉浮人生中所演繹的各種故事的意義光線凝聚在一起,使全文的結構緊湊。又如《金山同志追悼會在京舉行》[25]中,選用會場懸掛的挽聯:“雷電、鋼鐵、風暴、夜歌,傳出九竅丹心,晚春蠶老絲難盡;黨業、民功、講壇、藝苑,染成三千白發,孺子牛亡汗未消”作為全文的焦點。這個焦點能散能聚,散是散開,記者根據對聯概括的詞句,用輻射思維追憶金山同志的革命經歷、平生業績;聚是聚攏,記者用收束思維把散開的各個材料的意義光線聚在一起,揭示主題:金山畢生為黨的文藝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人民永遠忘不了他。全文的內容看似鋪陳得很開,由于有“挽聯”這個焦點,使得內容緊湊。

四、形象、情感、交融:物象的設計與選用使新聞作品隱入詩意的棲居

去年,當水利部把一枚鑲嵌著“功在禹上”四個大字的勛章授給他時,他默默地將它放在“花果山”邊妻子的墳前,他在心里輕輕地和妻子交談著:“這幾十年我對不起你,讓你受苦了,但我知道,你是能夠理解我的,我是心里急啊,恨不能一天當兩天用,早日讓黃土高原變綠洲?!?/p>

風輕輕吹動他發白的雙鬢,象妻子溫柔的撫摸,又象她的低訴,他又聽見她說:“這輩子嫁給你雖苦無怨?!?/p>

這是《勛章背面的未了情——記黃河水利委員會綏德水保站總工程師徐乃民》[26]中的一個場景描寫。每次品味,總有一種深沉的詩意觸動心靈。記者筆下所寫的,雖然只是一個片斷,但在我們心中疊印的、眼中所輻射出的畫面卻是無限廣闊,讓人咀嚼不盡、回味不已,這就是詩意,而這個詩意的承載物是“勛章”。這枚勛章承載的是徐乃民長年在黃土溝里滾打的身影,妻子辛勤守望后院的光景,夫妻二人互相理解、互相關愛、互相支持的真摯愛情;這枚勛章,也是用妻子的心血鑄就,是人民對妻子的獎賞;這枚勛章的設計與選用,也表現了記者對徐乃民及妻子的敬愛之情。這樣一些信息融合在一起,就給新聞作品帶來詩意的棲居,讓人讀來興趣盎然。

之所以如此,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現實生活中,有些物象本來沒有什么社會性的意義,但由于它長期與人們在一起,它的外部特征、或自然屬性與人類的某種情思、特性、行為方式相似,于是它就成為人們情思的寄托物、表達物。于是,人們就賦予它一個被普遍認可的象征意義,讓其社會化。例如:鴿子寓意和平、紅豆寓意相思、并蓮蒂寓意同心不離、狗象征忠誠、柳象征生命力、大象寓意強大與力量、寒蟬則寓意悲涼……當記者將某一具有象征意義的物象選用到作品中,與題材內容、記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就給作品以詩意的棲居。臺灣有一種青翠的樹,靠海生長,嫩黃的葉子高高翹起,西北風吹到南國時,它吐出一串串小黃花,人們稱它為相思樹。東風為媒,它又在閩南沿海落地生根,隨風繁殖。它與海峽兩岸的人民朝夕相處,人們就形成一種習俗,把它作為離別的親人長相思的象征物,離別的人常常摘一片相思樹葉,收藏起來,以寄托相思之情。1987年,海峽兩岸解凍,臺灣省首批年邁的同胞踏上回家的土地,連錦添對此以《相思正是吐黃時》為題作題報道時,選用了“相思樹”這一物象,并讓其反復出現在文本的敘事中,讓作品貯存著濃濃的詩意。二是現實生活中的絕大多數物象,雖然只有純粹的自然屬性、物理屬性,但并沒有寓意,而一經記者選取,該物象就被心靈化,成為記者情感的物質形態。因為記者在最初接觸新聞題材時,有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當要寫作或制作作品時,分析題材,提煉題材,更是情隨神動,但記者明白,在行文中不能直白其情,必須講究藝術。于是,他們就借鑒詩的手法,設計與選用某一與新聞題材內容相契合的、能折射自己情感的某一物象。如家里的“留言本”本來是錯位回家的人在離家前留下的簡潔語言,以告訴后面回家的人要辦什么事,注意什么,什么東西放在什么地方,再沒有其它什么寓意??墒?,記者聽說李全中一家人是通過家里的“留言本”相約,好不容易在火車站會面37分鐘,瞬間動情。后經過周折,終于可以到李全中家采訪,當記者翻看李全家的12本“留言本”,看著那每條帶情韻以行的相互關愛的文字時,感慨不已。于是,記者選用李全忠家的“留言本”這一物象,讓它成為新聞敘事的主體,因為它在新聞人物和記者的情感的汁液中浸泡過,就不是純自然之物,而具有象征意義。它再不是躺在寫字臺上的靜態之物,而是折射出李全中夫婦的奉獻精神、家人牽腸掛肚的摯情及記者的感佩之情。

設計與選用物象,中新獎報道作品的記者具有體物之力?!端貢繁镜伦诘榔猍27]中有言:“明莫明于體物”。所謂“體物”,就是記者用自己的經驗、情感去體察客觀事物的變動狀態,用自己的分析與理解把握事物的內部結構關系,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這種體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聞報道的題材,二是設計與選用的物象,然后找到二者的契合點,即:二者在本質上相通,二者所承載的情感基調一致。如何平、劉思揚寫作的《在大海中永生》,就體現了兩位記者體物的能力。體察新聞題材——鄧小平16歲就飄洋過海,走上革命道路,他一輩子喜歡在大海游泳,搏擊大風大浪;平生政治生涯三起三落,像大海的潮漲潮落,但他愈挫愈勇,百折不撓;復出后,心懷復興偉大祖國的理想,赴美國訪問,回來后提出創辦經濟特區,開放國門;體察物象——大海廣闊無垠、海納百川、胸懷博大、具有向天舉浪的偉力,它能夠體現宏圖大志,具有遠大的理想,它不畏狂風巨浪,因為洶涌的波濤正是其激情的噴發。通過這兩個方面的體物,記者看到大海的本質與鄧小平的精神品質是如此的相似,于是選取“大?!边@一物象,用以烘托偉人的革命情操,表達對偉人的敬仰之情。又如寫《任長霞》的記者體察新聞題材——任長霞鐵骨柔情,對惡勢力鐵拳出擊,勇猛剛毅;對人民群眾關懷備至,柔情似水;體察物象——登封市的嵩山,頂天立地、陽剛挺拔、宏偉壯觀,登封市的穎水河,不知疲倦、晝夜流淌、四季奉獻,滋潤著人們溫馨的家園。由此,記者看到:“嵩山”與“穎水”簡直就是任長霞精神品質最絕妙的象征,于是選用這兩個物象,用這樣的詩句表達人民群眾的悲痛情感:“嵩山無言,穎水低徊。雨象淚一樣飄灑,淚如雨一般傾訴?!辈⑵浞磸退拇纬霈F在文本敘事的內容中,一種剛朗與柔婉的情感交織在一起,讓人讀來如聽鎖吶的哀唱,如聞嗚咽的泣訴。

結語

綜上所述,中新獎報道作品運用物象進行敘事,其物象是新聞記者心靈化的意象。它能觸發構思,是因為它貯藏著一種深刻的思想,在新聞記者處在苦悶期時,給予其某種思想暗示,使原先混沌的思維一下子明晰起來,有了明確的報道主題,在主題的導引下去選擇材料,使作品的輪廓變得清晰;它能再現人物豐富、鮮活的個性,是因為它被人格化,是人物個性的外化;它能使新聞作品的布局謀篇做到嚴謹,是因為它化入作品的內容后,本身藏寓的思想邏輯線與新聞題材的精神結構線相切合,具有聯結力、吸附力;它能使新聞作品具有詩意美,是因為它能承載新聞題材中人物的情感、新聞記者的情感,并將這種情感從側面表達,有象征意味。從某種程度上說,設計和運用物象進行新聞敘事,是中新獎報道作品的記者的一種能力。

猜你喜歡
物象
意象與形象、物象、意境
——“意象”闡釋的幾組重要范疇的語義辨析
從物象走向圖像——以《自行車寫生》為例談基于視覺語言養成的兒童寫生策略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幾何——新藝美固整木展廳
如何與物象相處
記敘文構思之“物象法”
武術文化中“物象與興象”的博弈
花卉藤本課徒稿(九)
意象油畫風景寫生中物象的營造技巧
從中國傳統山水畫看藝術模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