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考改革研究的宏闊視野與理性反思
——評劉希偉新著《新高考綜合試點改革跟蹤與評價》

2023-02-12 06:40馮建民
教育與考試 2023年6期
關鍵詞:科目試點改革

馮建民

高考關乎國計民生,是國家選才最重要的途徑和手段,更是學生成長成才,實現自我夢想的主要渠道。同時,高考又作為連接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關鍵樞紐”,不僅對基礎教育的教育教學和學生管理具有很強的誘導作用,也對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起著重要奠基作用。也正因此,高考在我們國家,承載著無以復加的重要使命和責任重擔,受到黨和政府、學校、家庭、學生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具有名副其實的“吸粉”功效。高考改革是教育體制改革中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往往成為每個歷史時期的重要改革“突破口”。自建立統一高考制度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高考一直處于改革和完善中,大大小小的改革多達30 多次,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

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審時度勢,系統部署,積極推動深化改革,高考改革便是其中一項重要改革。2014年9 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啟動浙江、上海作為第一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市。接著,2017 年,北京、山東、天津、海南等第二批試點省份啟動,2018 年,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8 省市作為第三批試點省份啟動。啟動第四批試點的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廣西、貴州、甘肅等7 省區將于2024 年落地實施,第五批試點的山西、內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陜西、青海、寧夏等8 省區則將于2025 年落地實施??梢?,新高考改革已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覆蓋大多數省份。

在新高考改革即將啟動試點十年的關鍵時刻,很有必要對過往進行回顧,對高考改革實施效果進行跟蹤評估,更有必要對新高考改革所衍生的現象和問題進行慎思明辨,總結經驗,找尋規律,以便為進一步推動我國高考綜合改革,最終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建設教育強國做出積極貢獻。近期,有幸先期拜讀了寧波大學劉希偉教授新著《新高考綜合試點改革跟蹤與評價》(科學出版社,2023 年),受益匪淺。該書在扼要梳理中國近當代高校招生改革本土經驗的基礎上,深入調查了新高考試點改革中一線高中校長、教師以及高中生的體驗與認知,跟蹤新高考試點改革過程中網絡輿情的發生、發展與消退過程,以及高校的反饋意見,同時,運用結構—功能與政策學的視角剖析新高考招生制度的結構性變革、政策執行的結構要素與執行過程。最后,該書針對“兩依據,一參考”基本框架進行理論層面反思,從分值設置與考試次數、選考保障機制等角度對高考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議。通讀此書,大致來看具有以下四個鮮明特色和優勢。

一、扎根本土實際,總結高考改革經驗

任何制度都是在社會中產生的,它們必然具有特定的文化意蘊,反映出文化的特征。換言之,任何制度都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作為其生成的土壤和環境?!叭魏我粋€國家的教育發展都是建立在其自身歷史土壤之上的,由于歷史條件、文化傳統和具體國情不同,各國教育都有各自獨特的內在邏輯和生成規律?!盵1]

我國古代創造了燦爛的考試文明,中華民族也刻上了深深的考試烙印?!案呖际侵袊幕寥乐猩L出來的考試制度。文化國情決定高考模式,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招生考試制度?!盵2]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上千萬規??忌膰?,需要在短短一兩個月的時間里,將適合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群體區分出來,何其艱難!因此,研究與評價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只有回溯過往的來路,方知腳下的去路。第一章,“新高考綜合試點改革的本土經驗”部分,作者對近代高校招生考試與高中會考合并舉行的呼吁與試驗,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基于高中會考改革高考的嘗試,以及21 世紀初為增加高考科目選擇性而進行的“3+X”改革,尤其是對江蘇“2008 高考方案”等進行了歷史梳理和審慎考證。這不僅彰顯了作者扎實的文史考證功底,更凸顯了新一輪高考改革的歷史厚重感。通過歷史梳理,我們看到了高考科目改革的復雜多變,搖擺不定,更體會到了高考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鮮明特點。采用何種科目模式改革,選擇哪幾個科目進入高考,便會對考生的學習備考、知識結構和高中教學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便會引發何等的社會反響。正如作者所言,“全面梳理‘3+X’改革歷程可以發現,高考科目的類別設置越多樣,學生的選擇越多,選擇越多意味著異質性越強,異質性越強越意味著相互比較的復雜性,乃至某種不可比性、不可行性?!薄案呖急旧硎且豁棌碗s的系統,從某一角度看,一項改革舉措可以有效糾正某一弊端;但從另一角度看,其可能又會滋生出新的弊端。比如,增加科目的選擇性,從以生為本、尊重學生興趣的角度說是科學的,甚至是必要的,但往往會不可避免地導致考生‘棄理選文’的功利性選科問題?!盵3]

二、定性定量結合,反映不同群體認知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一直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兩大研究范式,并且社會崇尚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稍遜于定量研究的態勢已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成為趨勢。但兩種類型的研究范式,各有所長,互為補充。因此,在教育研究中,應倡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范式,而不是一味吹捧一種,打壓另一種。作為一項由政府主導推動的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不同群體因各自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便會有各不相同的認知,尤其是對于高考而言,更為典型。而采用何種研究方法,對研究結果的客觀性與科學性至關重要。作者根據不同群體的特點,采用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于高中而言,校長作為高考改革精神的領悟者、落實者,不僅需要傳達改革精神,落實改革舉措,更需要因地制宜,制定本校具體實施方案。作者充分利用跟隨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和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聯合調研組的契機,先后三次深入浙江、上海兩地的部分高中,對校長進行深度訪談,了解新高考綜合試點改革的基本認識、態度、意見與建議。對于高校而言,作者就高考科目改革對高校招生、人才培養帶來的影響及應對舉措,高校在使用綜合素質評價信息方面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高校確定專業選考科目依據、存在的問題及改進舉措等幾個方面對部分高校招生部門進行了訪談。

而對于最大的受眾群體高中生而言,作者則采取了定量分析的研究策略,對浙江、上海兩地的高中生群體圍繞“3+3”科目模式認可度、選考科目等級賦分制認可度,以及學生適應性和學生滿意度等問題進行了相關的問卷調查,并對數據進行了二元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

這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取向,不僅較為全面、客觀地展現了新高考改革試點進程中不同群體的態度認知和政策回應度,而且使得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后續建議對策的精準性、適切性。

三、跨學科研究視野,樹立研究新范式

當今科學發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日益依賴跨學科研究,實現多種學科的綜合、滲透和交叉?,F實中很多的研究對象已遠遠超出了某門學科傳統意義的范圍,需要廣泛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來進行。對于同一問題,站在不同的研究視角,運用不同的研究視野,所得到的結論和給出的建議往往會大不相同。

高考招生制度是一個復雜的結構系統,不僅需要進行歷時性的結構分析,而且有必要進行共識性的結構分析。長期以來,高考改革研究過多囿于某個單一學科或某個現實問題,研究視野相對狹窄,缺乏整體系統思維?!缎赂呖季C合試點改革跟蹤與評價》一書在對高考改革進行了一線調研之后,在第七章從結構與功能的視域出發,以一種整體、聯系的思維觀察浙江、上海新高考綜合試點的結構性變革,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兩地新高考綜合改革方案的新功能。

高考是一項大規模的公共教育考試制度,高考政策是一種典型的公共政策。研究新高考綜合試點改革,有必要從政策學的視野進行透視。作者從政策學的學科視野出發,系統剖析新試點高考政策的結構要素、高考政策執行路徑、高考改革共識的達成,對于全面、深刻地認識與解決新高考試點改革中所出現的新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這種不同學科的研究視野,給我們認識新高考改革的功能價值、實際運行和影響效果提供了新思維、新視角,自然也給我們解答高考改革所衍生的種種問題提供了新標準、新范式。

四、堅持問題導向,關照改革現實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今天我們所面臨問題的復雜程度、解決問題的艱巨程度明顯加大,給理論創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我們要增強問題意識,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4]。堅持問題導向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蘊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內容之一。

時至今日,高考改革的社會反響度和群眾敏感度已大不如前兩年政策啟動實施時的“熱火朝天”,已趨于平靜。這一方面是因為,高考政策經過教育部門的大力宣傳和一段時間的執行和實施,已被高中師生和學生家長所廣泛認同和熟悉,已由政策初期的“不知所措”到如今的“輕車熟路”;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管理者,針對高考政策執行所暴露出的問題已及時發現,進行政策調整和完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消解。而對于高考而言,即使已有問題找尋到合理答案,也往往是“按下葫蘆浮起瓢”,不僅舊的問題尚未合理化解,又出現新的問題。作者在整部論著中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直面實際問題,聚焦高考試點改革省份所遇到的難點,對高考改革問題不回避,不遮掩,彰顯了作者關照現實的研究責任感。

高考改革過程中,往往存在一系列“兩難問題”,甚至是“多難問題”。比如高考選科問題,一方面以學生為本,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科興趣與專長,而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到選考科目與國家需求的吻合度,還要考慮到高中辦學資源提供充分度、等級賦分優勢度、專業選擇自由度等現實問題。該書在第八章第一節,對考生自由選科的考量因素進行了詳細分析,對自由選考制度下,考生“棄考理化”典型的個體理性造成集體非理性現象進行了深度剖析和理論反思,并且給出了矯正策略和兩種解決思路:一是取消選擇性或弱化選擇權;二是調整選考科目賦分制度。

再者,作者針對新高考改革中的“兩依據,一參考”這一基本框架進行了“步步追問”式的理論反思。語、數、外這三個高考科目與學考中的“6 選3”或“7選3”科目究竟是什么關系?各自的性質是什么?這一系列追問,使得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更加撲朔迷離,難以說清。作者還專列一節,對廣大考生和家長至為關心的選考科目分值設置、考試次數以及選考科目保障機制等敏感問題進行了深度分析。

五、結語

劉希偉教授長期關注考試歷史與高考改革,研究成果豐碩。幾年前,曾研讀過其撰寫的《試點省市高考改革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年版)[5],今有幸再度拜讀新著《新高考綜合試點改革跟蹤與評價》,受益匪淺。兩書堪稱是高考綜合試點改革研究的“姊妹篇”,均是圍繞浙江、上海兩地的高考試點改革進行研究,主題相似,緊密相連。但區別在于,后者是對前者的深化,研究問題的聚焦,理論深度的增加?!缎赂呖季C合試點改革跟蹤與評價》一書扎根中國大地和高考本土歷史經驗,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高中校長、高中生、高校等改革利益主體進行一線調研,對浙江、上海的試點改革進行了“全景式掃描”和問題集中呈現,揭露了高考改革進程的內外部矛盾和復雜關系。作者還充分運用了社會學、政策學等學科的理論工具對高考政策的執行進行了深度反思并就自由選科、“兩依據,一參考”進行了矛盾解構,思路解答。美中不足的是,該書的研究仍主要限于浙江、上海首批試點省份,對已經落地實施的第二、三批試點省份仍關照不足。[6]雖各省之間試點改革面臨著相似的矛盾和難題,但由于各省教育發展水平和所采取的選考模式不盡相同,依然有不少問題值得深度挖掘和充分關注。

總的來說,《新高考綜合試點改革跟蹤與評價》一書不僅為教育研究者,尤其是高考研究學界進一步加深高考改革研究提供了研究新思路,樹立了新標桿,而且為高中階段加強選科科學合理的引導,增強與大學教育銜接,高校增強應對大學生因選科所帶來的知識結構多元化、不匹配給大學教育所產生的挑戰均有所鏡鑒。

猜你喜歡
科目試點改革
2024年擬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發布
改革之路
改革備忘
改革創新(二)
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6年10期)2016-04-17
固廢試點“擴容”再生資源或將納入其中
省級醫改試點的成績單
國家醫改試點再擴容
國家級醫改試點醫院舉步維艱
瞧,那些改革推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