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創新

2023-02-18 21:45曾華平
關鍵詞:教育工作者數字化思政

曾華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高校風氣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新時期高校社會形象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的重要抓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在引領思想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堅持立德樹人,就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育人的全過程。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的變遷也呈現出濃郁的數字化特征,人類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教育的現代化離不開數字化,高校思政教育也離不開數字化的支持。2022年1 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深入推進智慧教育;2022 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通過“推進教育數字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為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意味著高校思政教育進入了新的時代。但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是一把雙刃劍,數字化時代在為人類社會帶來深刻變革、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必然會對高校思政教育功能的實現造成沖擊。所以,面對新形勢,高校思政教育如何識別數字化時代的特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如何有效應對、合理創新,借助數字技術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的提升?這是所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思考的重大課題。

一、數字化時代高校思政育人模式的重心轉向

近代西方哲學將主體性作為重要命題,所謂主體性可簡單理解為人的主觀性。[1]20世紀20年代,胡塞爾明確提出主體間性問題,隨后更多的學者,諸如哈貝馬斯、馬克思等,繼承和發展形成了新的理論范式。主體間性強調:在交往關系中的人,沒有主客體之分,都是主體,倡導人與人之間平等的交往關系,是一種主體之間通過交往行為作為媒介的互相理解、作用的平等關系。[2]主體間性理論的提出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論,使得人們開始用新的視角審視高校思政教育的思維方式。

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師憑借其教學經驗、知識儲備等優勢,牢牢把握了思政教育方向和內容的選擇權,更多強調教師作為思政教育的主體地位;學生作為接受知識的群體,通常由教師采用單一式的方式傳授知識,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客體,處于被塑造的從屬地位。在主體間性理論中,思政教育的模式發生改變,主張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構建互動交流的關系,形成主體(教師)-客體(媒介、數字技術等)-主體(學生)的新型模式。

數字化時代,數字技術作為一種方法貫穿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過程,推動著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打破了原有的“師傳生受”的教學模式及主客體關系結構。隨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被削弱,作為客體的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則增強。他們可以利用數字技術獲取自身感興趣的海量信息與知識,不再單一依靠教師的引導接受教育內容,因而在選擇在更加具有自由度和選擇權。

二、數字化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發展的機遇

數字化時代一般指后信息社會,是運用計算機將我們生活中的信息轉化為0和1的過程,是指信息領域的數字技術向人類生活各個領域全面推進的過程;是由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數字文化與數字社會等一系列核心概念凝聚而形成的文明形式。[3]數字化時代推動了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也將會在眾多的領域帶來發展的機遇。在此背景下,高校應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契機,做到守正創新,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一)利于打破傳播局限,實現思政教育途徑多樣化

平等性是數字化時代的重要特征,意味著擁有支配權的權威不復存在,這一特征也打破了傳統高校的思政育人格局。從時間范圍看,過去如要開展高校思政教育活動,只能使用線下的方式,這就需在特定的時間內開展活動;在數字化時代,學生可借助設備通過觀看視頻、在線會議等諸多方式參加活動,獲得教育資源,形成價值觀念,并且可通過個性化的信息輸出進行互動,通過話題的選擇、疑惑的解答實現溝通與價值觀互證。從空間范圍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利于信息獲取和資源共享,跨區域的交流溝通存在一定障礙。而在數字化時代,平臺上存在海量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能快捷獲取大量信息、共享海量的教育資源。思政工作者在完成教學任務時,可以利用移動設備,為學生打造一個不受空間制約的上課地點,在達到空間的無約束性的同時,實現學生個性化學習目標。

(二)提供大量有效信息,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

過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只能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這種方式存在局限性,收集而來的信息往往出現片面化的問題,造成思政工作者不能完全、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而在數字化時代,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實現數字化,人們可以準確快捷地了解到世界范圍內發生的各種事情;同樣地,思政教育的基礎由物質基礎轉變為信息載體,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以了解和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這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工作效率得以提高。思政工作者可以通過學生的社交平臺,如QQ、微信、微博、抖音等獲得大量信息,通過大量樣本和數據的梳理和分析,不僅能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與行為走向,還有利于改善學生不敢或不愿與思政工作者交流而引起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4]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為數字化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三)助推精細化處理,有針對性回應學生個體需求

以往高校思政教育通常缺乏學生的個性化信息,導致教育方式“千人一策”,違背“因材施教”育人原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通常采取一視同仁的教育方式,忽視了群體差異、個體差別,導致資源的浪費、教育的外在化以及效率的低下,直接制約著教育的效果。[5]數字化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利用數字技術助力信息的精細化處理,實現因材施教。一方面,依托數字技術可收集學生的信息,從中識別差異,在此基礎上開展分類教育引導,改變了以往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方法,實現精準教育。另一方面,為高校網絡思政工作者提供了技術性支持,可利用數字技術分析學生的思想動態,把握不同個體的思想狀況,有針對性回應學生內在需求,做到“投其所好”,讓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腦入心。

(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凸顯思政育人優勢

如今,高校學生基本為00 后,這群在數字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是“互聯網原住民”,具有使用數字設備的天然優勢,熱衷于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思想和知識。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他們對數字工具不斷融合適應,在數字化環境下形成一套特有的認識事物、交流互動、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大學生在網絡空間圍繞感興趣的熱點或者話題展開討論并深入分析,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中交流互動引向更深層次,而高校則有機融入其中。這種信息傳播方式和教育載體的變革在改變學生獲取信息、知識方式的同時,也在不斷重構其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讓高校的思政育人優勢得到凸顯。在此情形下,高??衫脭底旨夹g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如在宣傳和弘揚黨的二十大精神等活動中利用“微黨課”的教育教學;在迎新、畢業典禮、校慶等高校舉辦的活動中采用直播、短視頻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個與其認知方式相適應的環境,能充分引起學生的興趣,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

三、數字化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現實挑戰

第51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國網民規模約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線上教育用戶規模不斷增長。數字化時代,隨著數字技術不斷發展,數字設備更新迭代,教育活動有了更加豐富的載體和工具,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性,為其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在高校范圍內,思想政治教育已經具備數字化的特征,數據分析的價值不斷彰顯。但同時數字化的發展必然對高校思政教育產生沖擊,在龐大的線上教育用戶數量背后,數字技術導致的去中心化、碎片化、“數字鴻溝”、信息失真等已逐漸成為阻礙人們凝聚思想共識的一種負面力量。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正視風險與挑戰,對數字化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投入更多的思考。

(一)沖擊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導向

在傳統教育模式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通常采取面對面的形式,通過教條化、形式化、標簽化的說教或是“填鴨式”的教學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這種模式讓學生難以發揮主體作用,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感、獲得感不強,學習動力隨之降低。而隨著數字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數字技術逐漸打破了傳統媒體線性傳播的局限性,讓思想政治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得到大大擴展,學生可以實現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獲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知識,形成一種“泛在學習”新型理念和方式。與傳統思政教育相比,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著眼于“大資源觀”“大場域觀”的思政教育泛在化探索逐漸突破時空限制,破解部分資源供給不足等現實困境。[6]若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仍停留在傳統的模式而不施以改變,必然無法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

(二)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體地位

數字化時代的根本特征是實現了“真正的個人化”:個人選擇豐富化、個人與環境能夠恰當地配合。在傳統教育模式中,高校思政工作者作為知識的傳授者,自然而然成為掌握教育話語權的人,位于教育資源的主體地位。而在數字化時代,多元的信息獲取渠道和傳播方式,帶來的是參與人數的龐雜和參與對象的多重交叉。[7]由于網絡是一個平等開放的環境,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被動的把部分信息生產和傳播權讓渡給互聯網絡的參與者,出現角色定位模糊,削弱了對學生的教育話語權甚至是作為“把關人”的主導地位。[8]同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高校思政工作者不一定在對信息的掌握上具有更為明顯的優勢,反而大學生能夠利用網絡搜索、瀏覽、掌握前沿的教育信息,當學生對日益增長的思政教育的需求無法得到完全滿足時,將不可避免地產生對高校思政工作者教育的不滿。這樣,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主體地位注定被進一步削弱。

(三)真假信息混雜,影響思想認知和價值判斷

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在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引下,通過思政教育信息的傳播,影響學生的政治觀念和思想認知,促使學生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化。數字化時代,人人都可以發聲,信息的傳播具有開放性和自由性的特點,信息的擴散具有沖破時間、空間、人為限制的可能,大量的信息與信息源的不確定性增加了大學生形成清晰全面的思想認知的難度。一方面,面對圖文并茂的海量信息,學生通常習慣全盤吸收或者斷章取義地閱讀理解,缺乏對網絡敘事的邏輯性的判斷。由于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真實可靠的,學生在搜索、收集信息的過程中,虛假、消極的信息也夾雜其中,加上學生的生活閱歷和社會經歷受限,對真假信息的甄別愈加困難。甚至有一些媒體,為了瀏覽量和點擊率,標題上博人眼球,內容上斷章取義、趣味低俗,這些信息極大影響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對師生的思想認知造成不良影響。另一方面,信息傳播的門檻逐漸降低,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充斥在于互聯網中,學生容易迷失在互聯網多元文化的沖突之中,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作用被大大削弱。

(四)數字技術應用不足制約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數字化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發布、收集學生的各類信息,利用直觀的數據、精確的量化分析,預測學生的思想軌跡,更好把握學生未來發展規律和特點。但如何收集學生思想變化的數據?如何將這些的數據進行提取、量化、比對,進而分門別類?如何設計模型或采用何種現有模型得出數據與數據之間的相關性等技術應用難題,都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直面的挑戰。數字化時代,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具備強大的數據分析、處理能力。而就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的高校思政工作者不具備熟練運用數字技術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制約了高校思政教育發展的實效性。

四、數字化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

高校思政教育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應對挑戰成為高校思政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面對高校思政教育變革新時代,高校要在發揮傳統思政教育優勢的基礎上,樹立數字化思維,以改革創新的姿態應對挑戰,推動高校思政教育不斷向前發展。

(一)強化數字化思維,創新思政教育理念

數字化教育要求育人方式的創新。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強化數字化思維,掌握數字化方法并發現其價值,促進數字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發展。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教育者更多是通過單向灌輸的模式向學生傳遞思想與知識,學生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在數字化時代,學生接受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數字技術的發展賦予了高校師生更多的表達權和參與權,學生也由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分享者、傳播者、監督者、評論者等多重身份。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數字化,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強化數字化思維,樹立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的主體間性教育理念,打破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壁壘,以平等的身份進行雙向互動溝通交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

(二)堅持個體與共同體并重,構建協同育人格局

在高校的思政育人主體中,育人過程中的主體間性充分體現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主體間的共在。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是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也可以是專業課教師、管理服務人員等。數字化時代思政教育的開展不再只是依靠思政課堂實現價值的傳遞,而是應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完善主體架構,構建協同育人的格局,充分調動育人資源和力量,實現思政教育工作者間的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在開展思政教育時,要成立思政教育工作小組,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將各部門的資源整合到相關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凸顯教學、管理、服務的育人理念,協同推進高校思政育人功能的實現。思政教師、輔導員、專業課教師等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性主體,要提升主體責任意識,依據學校的文件要求,協同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同時,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主體的重要性,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樹立相互主體意識,傾聽、尊重學生的建議和意見,在多元差異中形成共識。

(三)提升信息處理技術及能力,更好服務學生

在數據化時代背景下,面對數量龐大、高速流動的信息數據,高校思政工作者是否具備熟練的操作數字技術的能力,將直接影響思政教育的效果。面對本領恐慌、能力不足的問題,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具備創新思維,積極主動接納并不斷學習數字技術,增強能力建設。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尋找資源學習數字技術,對高?,F有的相關培訓要積極報名參與,不斷提升技術能力。另一方面,在學習數字技術的過程中,要提升用數據來說話、分析、論證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數據收集和篩選的能力、分析處理海量數據的能力。數字化時代,充斥著豐富的信息數據,類型也是多種多樣,如社交軟件、自媒體上的圖片、音頻和視頻等。當思政教育工作者掌握的類型越多,能利用的資源也越多。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培養通過教育資源庫、媒體、軟件等發掘、收集、分析、提煉信息的能力,善于將海量的信息轉化為真正有用的信息,不斷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四)整合數字化人才,建設思政教育工作隊伍

數字化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者應兼具思政理論教育能力和數字技術能力;高校思政教育也離不開腳踏實地、奮發有為的思政教育工作隊伍。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隊伍結構仍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因此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實現高校思政工作發展的目標,需要整合數字化人才,加強對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培訓,使其素質能力得到提升,具備洞察、分析信息的能力。一是要加強培訓,重新定義和塑造思政工作者,提高他們運用數字化提升教育管理的能力。二是在招聘思政教育工作者時要注重引進擅長運用數字技術的人才,以便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隊伍的專業能力。三是加強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質能力建設,不斷提升其信息素養和運用數字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思政教育工作者將自身所學知識與培訓交流、實踐鍛煉相結合,在教育實踐中靈活運用掌握的數字技術熟練地與學生進行網絡溝通,[9]更有效地開展數字化時代的思政教育工作。

(五)把握網絡輿論主動權,優化思政教育環境

數字化時代,網絡空間變得更加開放、多元和復雜,現已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為此,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思政教育環境顯得尤為重要。高校要充分認識到網絡和新媒體的重要性,把握輿論主動權,利用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政教育活動。一是要構建權威的思政教育話語主體,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積極組織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理論水平。二是要創新思政教育內容,利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學生網絡思政教育話語創新提供豐沃的文化土壤,并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網絡化傳播,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以文化軟實力滋養引導人格修養。三是要搞活思政教育載體,將思政教育與大學生網絡交往充分結合,不斷增強載體的時代性、趣味性和知識性。

注釋:

[1]丁科:《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思考》,《理論與改革》2011年第2期。

[2]時影、舒剛:《數字化時代高校網絡思政育人的價值生成與實踐路徑》,《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年第9期。

[3]盧嵐、李雙勝:《數字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三維審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年第3期。

[4]王海穩、汪佳佳:《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5]操菊華、康存輝:《大數據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力的內在機理與推進機制》,《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年第6期。

[6]王麗鴿:《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發展的生成動因、態勢特征與創變展望》,《思想理論教育》2023年第5期。

[7]徐穩、葛世林:《數字化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維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3期。

[8]曲一歌:《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挑戰與應對之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

[9]閆雪琴、劉永栓:《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優化探析》,《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年第12期。

猜你喜歡
教育工作者數字化思政
教育“內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談立德樹人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思政課“需求側”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我們真的懂孩子嗎?——一個教育工作者談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數字化制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