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境啟思:散文閱讀考點深層解析路徑分析

2023-02-19 17:34黃曉燕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2期
關鍵詞:散文閱讀

黃曉燕

摘要:自新教材、新高考落地后,從近幾年的高考散文試題來看,都充分體現了教考銜接的選文方向和命題趨勢。反套路答題的傾向尤為明顯,試題的指向均聚焦在“讀懂散文”。所以,讀懂散文才是應對高考散文閱讀的關鍵所在,構建閱讀散文的路徑與方法對散文備考意義重大。在學生已有的散文知識結構下,依據散文文體特征,給學生補充有關散文行文和主旨表達方式的相關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時點撥,不斷激發深層思維,培養學生追讀文本的習慣,交給學生讀懂散文的三條路徑,從而讓學生有法可循,有路可走,有思可悟,達到啟迪學生的高階思維,提高散文備考的效度的目的。

關鍵詞:教考銜接 散文閱讀 明確路徑 追讀文本

作為高考必考的高階思維項“文學作品閱讀”一直是高三師生備考中的一個難點,其中散文閱讀更是讓人望而生畏。從2023年全國新課標Ⅰ卷現代文閱讀《給兒子》和2023—2024學年度武漢市部分學校高三年級九月調研考試現代文閱讀Ⅱ《力量》這兩篇散文來看,都充分體現了教考銜接的選文方向和命題趨勢。讀懂散文是應對高考散文閱讀考點的關鍵,教師在這一考點的備考過程中,可以揣摩新課標和教材的編寫意圖,選擇經典篇目做訓練,教給學生讀懂散文的路徑與方法。

一、考點分析,回歸散文篇章深層閱讀

文學作品閱讀一直都是高考必考的高階思維項目,考察的文體主要是小說和散文。2017年版《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設置的“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中規定:“精讀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理解欣賞作品的語言表達,把握作品的內涵,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盵1]就這一點來說,高考試題呈現出的反套路傾向越來越明顯,逐漸回歸到對文本的深度解讀。

近幾年高考散文考察的方向有反套路傾向,均聚焦在“讀懂散文”,直擊閱讀的根基,所以讀懂散文才是應對高考散文閱讀的關鍵所在。那么,構建閱讀散文的方法路徑對高考散文備考意義重大。2023年全國新課標Ⅰ卷現代文閱讀Ⅱ《給兒子》節選自陳村同名知青小說,兩道主觀題分別是:

8.“下田去吧,兒子”這個段落,寫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請加以梳理概括。

9.讀書小組要為此文寫一則文學短評。經討論,甲組提出一組關鍵詞:未來,回憶,成長;乙組提出一組關鍵詞:河流。請任選一個小組加入,圍繞關鍵詞寫出你的短評思路。

2023—2024學年度武漢九調考試現代文閱讀Ⅱ《力量》節選自李娟的《遙遠的葵花地》,兩道主觀題如下:

8.請結合文本,分析文章標題“力量”的內涵。

9.請依據文中對“我媽”的具體描寫,分析“我媽”這一形象的特點及其意義。

從新課標Ⅰ卷和武漢市9月起點考試試題看高考的教考銜接,會發現2023年高考散文閱讀《給兒子》要求圍繞關鍵詞寫出短評思路,統編教材必修上第69頁“學寫文學短評”就是這道題的源頭,《力量》選材、主旨指向是民族審美心理、人生思考。在《語文新課程標準》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中有“探索散文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的要求。必修上散文單元也相應選擇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篇目,“單元學習任務二”更是明確提出:“本單元的文章在寫景狀物的同時,反映了作者的審美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審美傳統,請分析文章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民族審美心理和審美特點?!盵3]這些都是這篇選文的依據。

二、創設情境,以學情分析為教學起點

就散文閱讀而言,學生對散文及文本閱讀的方式和對文本的理解程度會有一個原始狀態,哪些是學生已了解的、已讀懂的、正確的思維方式;哪些是需要我們補充、引導和教授的。我們只有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提高效度。

一方面,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已具備和待完善的知識結構。如在講9月起點考試的散文閱讀《力量》時,教師可從李娟的《力量》第8題的設問入手。將學生的答題范例對標“力量”的內涵解讀的標準答案后可發現,學生能讀出文章寫了“土地的力量”和“人的力量”,也能理解土地力量的內涵,可是往往在“人的力量”方面,只能讀出勤懇勞作求生存,文中第二層意思“人被自己的欲望驅使,過度透支土地,表現極大的破壞性”沒能讀出來。其問題的關鍵還是沒真正讀懂這篇文章的主旨。

散文閱讀教學應基于其特定的文體特征,采取科學合理的閱讀策略。事實上,學生對散文文體“形散神聚”的特征是清楚的,也知道形是“寫了什么”,用的記敘描寫的表達方式,是實寫;神是“表達了什么”,用的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是虛寫。那要讀懂散文,就是一個由實到虛的思維過程。所以,讀懂記敘描寫到議論抒情的表達,是讀懂散文的關鍵。因此,學生的主要問題是對這篇散文深層次的主旨把握得不準確或者不全面,核心問題是對“母親既依賴土地”又“破壞土地”的這對矛盾不理解。所以,不能理解農民生存的艱難,更沒辦法讀出“農村貧瘠地帶的可持續發展、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和艱難”這層意思了。

另一方面,教師需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給予學生必要的背景知識。2023年高考卷《給兒子》中的父親有過一段知青生活經歷,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傷痕文學的背景及創作風格的內容可以向對其有較大陌生感的學生做些介紹,9調卷《力量》主要寫了李娟母親承包耕種土地的經歷,李娟用細膩明亮的筆調書寫了諸多生活細節,刻畫了人們的堅韌辛勞,也寫了憂慮希冀。她在后記中寫道:“向日葵有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象征,在很多時候,總是與激情和勇氣有關?!钡?,“它們遠不止開花時節燦爛壯美的面目,更多的時候還有等待、忍受與離別的面目”[4]。因此,文章展現了極端惡劣環境下生命的悲傷與怒放,呈現一種脆弱微渺又富于樂趣尊嚴的生命體驗。這些背景知識的介紹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在讀其他作家同時期作品時,也能構建起知識框架。而文中父親對兒子的深情囑托、母親辛勤勞動等情節,又可以讓學生從自身生活實際出發,與作者產生共情。這些都是能幫助學生進一步讀懂文章而培養的隱性能力。

三、路徑實踐,以高階思維為培養核心

鑒于如上對考點和學情的把握,教師需要以啟迪高階思維作為散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內容,具體來說,則需要帶領學生從文體特征出發,遵循文本規律,梳理文脈;從核心語句出發,品味語言,深度解讀文本;從寫作意圖出發,理順邏輯聯系,明確主旨。完成這三項任務則可實踐以下三步路徑。

路徑第一步是找出文本選取的材料,這一步是學生解讀文本的思維起點,找出這些材料對學生來說并不難,而老師在這條思路下,要時時地給學生補充待完善的知識結構。學生先理清記敘描寫的“實”。教師要及時點撥學生將材料歸類。比如以2023年新課標Ⅰ卷的《給兒子》為例,教師可提問:“散文文本的材料通常會有哪些呢?”并對學生的回答歸納整理,讓他們了解散文中的材料通常有“人”與“事”、“物”與“景”、場景描寫等,即我們在歸納散文主旨時通常說的“通過……”。

用這條路徑,我們來梳理《力量》的文脈。顯然,這篇文章不像《給兒子》有一條清晰的行蹤。那么,我們還是按“路徑一”,從找出文本選取的材料入手,看寫作對象是什么,是人,是事,還是景?學生很容易能答出“本文在寫作的對象上,寫了媽媽和土地?!苯處熅涂衫^續追問:“寫了一位怎樣的媽媽,又寫出了土地怎樣的特點”,讓學生進一步讀清材料,啟動深度思考思維。如文本從媽媽的角度記敘描寫了哪些片段?突出了媽媽哪些特點?在學生篩選的信息中讀出媽媽有愛心,有遠見,勤勞堅毅,同時,教師也要點撥他們進一步思考:為什么媽媽會對土地無盡勒索,媽媽的形象是褒還是貶等問題?!白纷x”文本是教師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思維路徑。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話語風格,如小說的想象,詩歌的凝練,說明文的準確等等,這是文體自身的價值,更是文體的教學價值”[5]那么散文的方式是怎樣的呢?路徑第二步是明確組織材料的方式。這個知識是學生缺失的,教師予以點撥后,閱讀思維繼續向前推進。散文組織材料的方式可以是通過時空轉換串起選取的事件或場景或人物,又或者是通過夾在其中的議論抒情句串起的一條情感線索。所以,散文通常有明暗兩條線。教師可先做知識介紹,讓學生回顧他們學過和做過的散文有哪些組織材料的方式。如2020年的高考閱讀文章《建水記》就是通過時空轉換把材料串起來的。課文《荷塘月色》是按游蹤寫荷塘月色的景這條明線和情感“頗不寧靜——寧靜——不寧靜”的暗線來組織材料的?!督o兒子》有時空的轉換,也有父親根據自己的下放經歷對兒子的囑托。在教師的啟發下,師生可以明確《力量》組織材料的方式就是串起對“大地與媽媽”的理解的議論抒情段落。那么,下一步就是圍繞文中語句做深度解讀,思考:“如何理解媽媽既心疼土地又成為土地的掠奪者?”“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部分大肆渲染媽媽搬運葵瓜子?”

路徑第三步是串讀議論抒情句,提煉整合文章主旨。對于散文而言,就是要反復品讀文本中的議論抒情句,理清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讀懂文章主旨。如教師可展示學生梳理的《給兒子》中的抒情議論句,請學生合作討論:“為什么要讓剛讀大學的兒子去板橋?”“為什么要讓兒子去墳堆?”“為什么讓兒子下田勞動?”用這三個問題來追讀文本,探究深層意蘊。學生品讀后,文章關于“成長”的話題就進一步明確了。第9題關于“未來——回憶——成長”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用路徑三來解讀《力量》的主旨,也需要通過議論抒情句的邏輯梳理來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媽媽的“矛盾”。這篇文章有贊美,有敬畏,有傷痛,更重要的是有反思。如果一篇文章沒有反思是很難進入靈魂深處的。這篇文章的反思就是如何解決這個矛盾,要有對可持續發展、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和艱難性的認識。結合李娟的創作意圖,學生就能明白本文寫作的線索是人的力量與大地力量的較量,進一步明確了文章主旨。

綜上所述,高考試題關注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相結合,考察知識的遷移能力,試題與新教材有顯性和隱性的關聯,我們在復習備考中要關注四個顯性的關聯:一是學習任務和學習資源、二是單元內容、三是基礎知識、四是選文方向,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有的放矢,讓學生有路徑可走,有方法可循,從而啟迪學生的高階智慧,提高散文備考的效度。

參考文獻:

[1]王寧,巢宗祺主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2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

[3]教育部組織編寫.普通高中教科書·必修·上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3.

[4]李娟.遙遠的葵花地[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7:254.

[5]劉詠春.讓每一篇文體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J].江蘇教育,2014(6):62—63.

猜你喜歡
散文閱讀
讀為本,悟為道
農村初中散文閱讀教學研究
關于小學高段散文閱讀教學現狀的相關思考
淺談散文閱讀習慣養成
以群文閱讀助力中考復習
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困境與突破
散文閱讀 “移情”體驗下的監測與實施
高中語文散文閱讀審美體驗教學分析
細品楊絳的“愧”與“善”
破譯隱藏散文主題的“二維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