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的“三個意”與“四個一”

2023-02-19 17:34沈中堯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2期

沈中堯

摘要:作文的題意生成于材料,作文的立意生發于材料,準確解讀解析題意、立意、達意間的關聯,有益于把控寫作的向度和言表的力度,同時針對命題材料有一說、手頭素材有一堆的實況,采用構思表達定一類、行文論辯選一個的情境思路,建構起作文符合題意顯見地、契合要求暢達意的優化方略。

關鍵詞:合題意 有立意 講達意

2023年語文高考全國卷的4道作文題,皆要求考生“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其中,材料之后要求部分的表述,雖稍有不同,但必須依據或結合材料來進行寫作又是同一的,因此,命題所提供的材料無疑乃作文題之“核”,即:作文的題意生成于材料,作文的立意生發于材料??梢?,作文的立意與作文的題意之間,首先是必須有所關聯,否則即是偏題;同時,作文的立意假如完全等同于作文的題意,則又失卻了作文之魂——立意。尤其是當作文的材料偏向于議論甚至完全是針對某一情境的論說時,立意的主觀性、思辨性往往會受制于題意的客觀性、公理性,2023年語文高考全國卷的作文就十分明顯,命題中毋容置疑的判斷或論斷很容易令作文不知不覺中失卻了自我。

由命題的題意到自我的立意,最終經行文而達意,材料作文的基本思路是不言而喻的。問題是,在審題立意及行文達意的操持中,是否真正明確這“三個意”的所指,并能準確解讀解析其相互間的關聯,會左右著整個作文的向度進而影響到言表的力度。因此,要寫好材料作文,必須清楚“題意要‘合不要‘和、立意要‘有不要‘游、達意要‘預不要‘遇”。

題意要“合”不要“和”,即作文理當符合題意而又不可唱和了事,尤其是當命題材料中已有顯明的說法之際,不能只是一味地應著現成的判斷或論斷舉例子表態度,誤將客觀的題意當成了主觀的見地。立意要“有”不要“游”,是說在契合題意的前提下應當有自我的見地,要有心來插花而不是腳踩西瓜皮,所謂“游”,就是到什么時候說什么話,看起來有所見地,但基本上是隨心所欲式的蜻蜓點水或隔靴搔癢,沒了主心骨也就缺了力道。達意要“預”不要“遇”,“預”,就是要有預設或預案,“意在筆先”的立意,當在命題材料之先,而不是隨遇而表,臨時起意的言說并非不可,但一定不如有備而來的表達,特別是認知、觀念、思想方面的貯備。

看2023年的4道作文題,再結合近幾年語文高考作文的命題及考生寫作的實情,認知并把控好“四個一”就顯得尤為重要,即:材料含一說,素材有一堆,表達可一類,論辯選一個。

把牢“一種說法”。材料作文的命題,無論是引述、轉述還是論述,個中總有某種說法的存在,只是要么直接闡明,2023年全國卷的4道作文題皆如此,要么間接論道,譬如2022年全國甲卷的《紅樓夢》題匾情節轉述后的論說,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圍繞“本手、妙手、俗手”的敘與議一體。從單一到二元以至多元,說法即作文的題意是一目了然的。而從2023年各道作文題的命題思路又不難看出:材料無論以什么內容為中心和以什么方式來呈現,都一定會有相應關系的存在。因此,在對命題材料之說法一望而知的情況下,還需認真推敲說法之中及說法之間的關系,把牢其必定存現的動態關聯。這中間,既有2023年新課標Ⅰ卷作文題“好故事與有力量”之間的一對一關系,更多的則是蘊含二元辯證意味的材料,像全國甲卷作文題之“技術發展可使人們掌控時間,也會讓人們成為時間仆人”的對立,還有全國乙卷作文題所引用的一反一正兩段論述,生動而形象的表述中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題則立足于“安靜一下不被打擾”的意識,并將其定位為“有一個自己的空間”,再具體對應到“放松,沉淀,成長”之目的意義,命題直接將考生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成長的主題密切相關,其中的關系既可以點對點的考量,也能夠連點成線的辨識。至于作文命題材料言表的內在意蘊意味或是外向的或點或面的關聯,則是一個開放型的可由表達者尋思、尋覓并藉此顯現自我見地的關系??傊?,只有牢牢把握住作文命題材料中相關說法(論斷或闡述)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切題作文才能把牢行文著力的“向”。

把脈“一堆素材”。明確了命題材料的“說法”,清楚了行文表達的“走向”,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手上的素材。此時如果只是一味地以現成的事實實例來應對命題材料已十分顯明的論斷,以為如此的情境可以解決相關的問題,就很容易形成“命題有定論,作文有例證”的描紅或演繹式作文,這顯然與作文命題要求“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不符。與此同時,不管是用幾個例子來言說某一個觀點,譬如以三兩個實例來談“好故事是有力量的”,還是用不同的事例相反相成地應對命題材料的二元論說,像對“技術發展既可使人們掌控時間,也會讓人們成為時間的仆人”“一花獨放與百花齊放”的分別例舉,都有一個值得認真思考和辨識的重要問題:所移用來的事實實例與命題材料論說的所指或能指是不是完完全全相吻合。尤其是當命題材料之說法較為寬泛時,更不能將籠統的概念及明確的說法,隨意套貼在人事物況等所謂的情境之上。如“安靜一下不被打擾”和“有一個自己的空間”,其中的“安靜、空間”等,作文表達時都不能只見泛泛的語詞概念,而沒有明確的范圍對象及程度狀態的情境思辨。因此,能與命題材料對上號的素材越多,越不能信手拈來,而是要仔細把脈推敲事與理的合拍程度,不能滿足于“材料之說+素材之列”的交待。再就是,如果只是貼著材料的說法堆例子,即使列舉的事實實例能與材料的所指吻合,那也只能算是說明而不能算作證明,因為沒有情境化的現象堆砌或事實羅列,或缺了相關相聯的見解及推論,毫無論證可言。

把準“一類情形”。寫材料作文,假如只是一味地羅列素材來言說作文命題材料的意思,即在符合題意的前提下,信馬由韁地說三道四,盡管也能顯現自己的感悟或思考,但通常都不可能達到深入和深刻的境地。高考作文評價標準中的基礎等級與發展等級的界定無不與此相關。欲讓作文的表達更為深切與思辨,在符合命題指向的大前提下,可以采用歸類選定的方式,將某一類情形作為論說的發力點,把準此類情形的屬性特征,不左顧右盼而言他,聚心聚力辨析之。譬如論說新課標Ⅰ卷“好故事是有力量的”,就可以在諸多的故事類型中,根據自我的認知程度來選定或歷史故事或寓言故事或身邊的故事,要么按勵志、激趣、動情、強力等類型來規整出一類“好故事”。如此把準“一類情形”展開議論,就能題旨鮮明地顯現出自我對“什么樣的好故事之所以會有什么樣的力量”的思辨。還有像全國甲卷作文題之“技術發展可使人們掌控時間,也會讓人們成為時間仆人”,可以先在技術的類屬方面做一點圈定的思考,再根據這一類技術與人們在時間方面形成的交集,著力探尋其中或積極或消極的前因后果意義啟迪。而對具有明顯比喻象征意味且又包含著一定哲理的全國乙卷作文題,行文之前就更需要按喻尋本,將“燈、路、花”的所指落實到能指的人事物況之上,“一花”可以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百花”則是比每個“一”更大的團體、社會,甚至全人類。通過分門別類,大到國際格局,小到身邊社會,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個方面或一種類型加以剖析,使命題材料所講的普遍道理與自我的認知見解相得益彰,三個貼近(社會、生活、自我)才不會落空。

把定“一個靶點”。在將材料的說法轉化為論辯的論題之時,聚焦論說的對象是極為關鍵的一步。采用類型化的方式加以整合和確立議論的靶向,可以避免論說過程中的漂移,但假如所確定的“一類情形”較為寬泛宏大,也會造成論說的平滑而泛化,形成一類情形幾個效用或可正可反的行文套路。如:好的歷史故事,能夠……也能夠……還能夠……;當下的人工智能,對于人們掌控時間可謂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可以……另一方面它也會……等等。假如直接移用或羅列命題材料中現成的判斷和論說,那就幾無立意可言。這樣的表述,實際上已失卻了類型化議論的目的及效用。為此,改變空洞的說道,優化精準的論辯,可以將作文材料里的論說化解為一種具象的情境。2023年語文高考全國卷的4道作文題,材料的表述中基本上沒有具體情境的敘述,只對相應情形的存在作了概括性的點化,這就給作文在情境中立意留出了更大的空間。既可以是客觀現實的架構,像新高考Ⅱ卷作文題中“有一個自己的空間”的情境化,也可能是主觀聯想的設定,如全國乙卷作文題“吹滅別人的燈、阻擋別人的路”的情境構想。認定情境把定靶點,為的是優化作文論述的角度強化行文表達的力度。以有的放矢來確保作文切題,由“向(角度)”來定“量(力度)”,針對真實的現象或特定的境況,解讀解析情境中來龍去脈的內外關系,在內聯和外掛的同時,輔之于數據或實例,佐之于論說和道理,顯現主觀之見地。譬如研判某個總是要“吹滅別人的燈、阻擋別人的路”的存現情境,就可以從其內在的“根”到其外在的“圈”,逐層進行剖析。談“好故事是有力量的”,可以深入某一個好故事的情境,多角度地去探討其力量的生成及效應,多層面地來開掘好故事的價值意義。

由符合命題題意的寫作到建構本我立意的表達,作文的提檔升級強調的是自我“認識與思考”的“度”。2023年語文高考全國卷的4道材料作文題的題意表述,大多為客觀而辯證的公共話語,而作文“聯想與思考”的立意見地的表達,則充溢著非常自我的主觀色彩。寫材料作文,“三個意”的考量是必須的,其中,行文表達的意思及相關內容,只要能與文字性的命題材料的指向對上號,客觀上就是符合命題的題意了。但要既指向客觀又顯現主觀,就需要認真推敲立意的自我程度,著力在具象和抽象、虛擬與現實的聯系、聯想、聯動中凸顯自我有關價值觀的思考及人生觀的思量,并努力通過“四個一”來思辨開掘,進而以對應的行文方式,實現客觀材料和主觀認識的融洽達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