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鴻門宴》釋義商榷二則

2023-02-19 17:34何偉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2期
關鍵詞:鴻門宴

何偉

摘要:《鴻門宴》一直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然而對其中一些詞語的解釋也歧解不斷,甚至令人費解。如其中“與樊噲”句中的“與”,就可謂百家爭鳴,眾說紛紜;具體該選用哪一種解釋,本文做了細致辨析,并提出新的見解:作“挑選”解釋。其次,對“孰與君少長”句中的“少長”,也做了一番辨析,認為此處宜作偏義復詞理解。

關鍵詞:鴻門宴 釋義 與樊噲 挑選 少長

《鴻門宴》一文,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一直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傳統經典篇目。多年以來,對其解讀數不勝數,也不乏精彩之作。然而,由于時代的久遠,某些詞語的變化發展,后人學者對其中一些詞語的解釋,也眾說紛紜,歧解不斷,甚至令人費解。筆者在此找出其中兩處,以此拋磚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與樊噲”句的句意與句讀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p>

坊間通行的權威版本如岳麓書社2001年版、中華書局2014年版、中華書局2011年版、岳麓書社韓兆琦版,都作如此標點。

學生認為其中有處文句頗難理解,文句大意是:劉邦為首的五個人逃離鴻門宴,取道芷陽,偷偷回到了自己的駐地。但是如果我們細劃文句結構,則文句頗難理解。分析此句,整個句子由五個小句組成:前面兩小句講劉邦拋棄大部隊車馬,自己獨身騎馬逃脫鴻門宴;第三小句講他的四個手下拿著劍盾徒步,跟著劉邦逃跑;最后兩小句講劉邦等五個人從酈山下山,逃跑回到自己的駐地。此句難于理解在于,此處文句中“與”,到底該做何種解釋?

坊間很多書籍的譯文,甚至沒有翻譯此處的“與”,而是直接照寫,似乎此處“與”毫無難處。其實,此處“與”的理解,并不簡單,至今可謂眾說紛紜,譬如:

(1)“與”:和,連詞。[1]

(2)與:和,跟,介詞。[2]

(3)這里的“與”,不是介詞“和……一起”,而是動詞“率領”。[3]

(4)“與”字,應當釋為“隨,跟從”,句中作使動用法。

(5)此處“與”,就是用的這一本義。即“與,黨與也”,亦即第二分句所列沛公的隨行人員“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4]

(6)我們認為這個“與”字是個連詞,相當于“而”。

(7)與,猶“使”,助動詞……謂使樊噲等持劍盾步走也。[5]

(8)“與”是連詞,連接的不是幾個詞語,而是兩個句子,即“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這兩個句子。如果把這個“與”字換成“同時”之類的詞語,大家就很好理解了。[6]

(9)矛盾源于對“與”的理解,若理解成介詞“和、跟”時,不合事理就難以避免。筆者翻閱了大量資料,發現此處的“與”應解釋為動詞“讓、令、使”(胡安民《釋“與樊噲”之“與”》)。[7]

各家對“與”的理解大不相同,可謂歧解不斷,有的認為是“介詞”(和),有的認為是“連詞”(和、跟;而),有的認為是“動詞”(率領;使;隨),有的認為是“名詞”(黨與),有的解說表面似乎說得通,有的則前后矛盾。

筆者按:(1)假如“與”是介詞,則“與樊噲等四人”介賓短語作狀語,“沛公”是主語,“步走”是謂語,則與前面謂語“獨騎”,屬于前后矛盾。

(2)“與”,如果是連詞,全句“沛公與樊噲等四人”聯合短語做主語,與沛公騎馬回去(獨騎)的說法,依然矛盾。周老師說,如果把這“與”換成“同時”之類的詞語,雖好理解。如班固的記載,中間就沒用“與”,如此理解雖無不可,但此處“與”,并非可以省略。太史公微言大義,此處會多此一舉,犯這樣的低級錯誤么?

(3)若我們理解為“隨、跟從”,在文中作使動用法,貌似可以。然而,如果看作“使……跟從”,則后面再連帶著“持劍盾步走”,就會導致前后文理不同。

其實,此處“與”,若看作動詞,譯為“挑選”,效果會更好?!稘h語大字典》中,“與”的義項中,就有“選舉”之意。更為詳盡的《漢語大詞典》[8],“與”yǔ,共25個義項,其24,通“舉”,又有義項(5),其(3)推舉;選舉。參見“與能”?!九c能】推薦有才能的人。與,通“舉”?!兑住は翟~下》:“人謀鬼謀,百姓與能?!笨追f達疏:“天下百姓與能人,樂推為王也?!薄抖Y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蓖跻督浟x述聞·禮記中》:“與,當讀為舉?!洞蟠鞫Y·王言篇》:‘選賢與能。是也。與、舉古字通?!薄端鍟じ咦婕o下》:“始以外戚之尊,受托孤之任,與能之議,未為當時所許,是以周室舊臣,咸懷憤惋?!?/p>

“沛公從百余騎驅之鴻門”,劉邦在率領的百余騎的隨從中,挑選了四個最得力的親信,隨從自己逃跑,這非常符合常理。而根據歷史史實,隨劉邦逃跑的這四個隨從,的確是劉邦最為得力的親信,司馬遷《史記》中都有分別交代。

關于鴻門宴此處沛公逃宴的故事,班固的《漢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有記載,但兩人可能都洞悉此處“與”,難以詳細解釋,因此兩人避繁就簡,皆省略了“與”。

班固《漢書·高帝紀》[9]:“有頃,沛公起如廁,招樊噲出,置車官屬,獨騎,樊噲、靳強、滕公、紀成步,從間道走軍,使張良留謝羽?!?/p>

而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一》[10],則綜合《漢書·高帝紀》《史記·項羽本紀》的內容:“鴻門去霸上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驪山下道芷陽,間行趣霸上?!?/p>

《漢書》《資治通鑒》如此斷句,其實并未體會太史公此處描寫的精妙。因為此時形勢危急,劉邦生死存亡危急關頭,必定心急如焚,但他又心思細膩、疑心重重,如果將“與”,解釋為“挑選”,正符合劉邦在逃亡過程中的多疑、縝密的性格。正如在鴻門宴前,當張良幫助劉邦,告知項羽的舉動時,劉邦竟然還念念不忘質問張良道:“君安與項伯有故?”

其實,此處我們可以這樣斷句,標點為:“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五人)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p>

此句凡37字,共有8句,此處停頓11次。此種標點法,與荊軻刺秦(《史記·刺客列傳》)中一處,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盵11]

荊軻刺秦王時,此處多用短句,甚至兩字一句,而且幾乎句句皆有動詞,極力寫出當時形勢危急、千鈞一發的生死存亡時的特殊情形。因此,清代吳見思《史記論文》評論云:“凡二十九字,為十句,作急語,然又詳盡如此?!薄按藭r正忙,作者筆不急轉,觀者眼不及眨之時也,乃偏寫‘劍長操室,又寫群臣及殿下諸郎中及夏無且,然偏不覺累墜,而一時惶急,神情如見?!?/p>

此處沛公逃席,也是生死攸關之際,只有如此標點,才能夠表現出劉邦的復雜性格,才能恰到好處地表現太史公神來之筆中的韻味。如果我們將此處“與”,看作“挑選、選舉”,此處也會產生句句皆有動詞的效果,還能夠表現劉邦險中求穩,在不絕如縷的危急情勢下,不按常規操作,最終虎口脫險的能屈能伸的性格。

此外,《史記·吳王濞列傳》中也有一段有關“與”的用法,與此處異曲同工:“吳大敗,士卒多饑死,乃畔散。于是吳王乃與其麾下壯士數千人夜亡去,度江走丹徒,保東越。東越兵可萬余人,乃使人收聚亡卒。漢使人以利啖東越,東越即紿吳王,吳王出勞軍,即使人鏦殺吳王,盛其頭,馳傳以聞。吳王子子華、子駒亡走閩越。吳王之棄其軍亡也,軍遂潰,往往稍降太尉、梁軍。楚王戊軍敗,自殺?!盵12]

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八》的記載,更為簡潔:“吳、楚士卒多饑死叛散,乃引而去。二月,亞夫出精兵追擊,大破之。吳王濞棄其軍,與壯士數千人夜亡走;楚王戊自殺?!盵13]此處,正因為吳王劉濞在失敗存亡之際,才毅然拋棄了潰散的無心作戰的大部隊,才會挑選精兵強將突圍逃跑而去。而且,此處吳王劉濞“棄其軍”“與壯士數千人”“亡走”,與鴻門宴中的劉邦“置(棄置、丟棄)車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步走”,語境何其相似也。因此,此處“與”,翻譯為“挑選”,相較于其他各種不同解釋,更符合常理,也更為準確。

因此,此處翻譯出現種種情況,不僅因為“與”義項繁多,還在于不明句讀,因此后人才會歧解不斷,導致此處句意費解,使人難以信服。

太史公的很多文章,精彩紛呈的原因之一,正在于他的合理想象與歷史在場感,猶如身臨其境。正因如此,魯迅才會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二、“孰與君少長”釋義

人教版課標本語文·必修下教材注【孰與君少長】就是“與君孰少孰長”,人教版全日制高中語文教科書《語文(必修)第二冊》也如此注解;而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譯為“跟你比,年齡誰大誰???”蘇教版教材未作注解。

查閱王伯祥的《史記選》[14],釋此句為:“問項伯與張良年齡,誰小,誰大”。竊以為,此譯法有多此一舉之嫌。

其他較權威的注譯本,如顧竺解讀的《史記十大名篇解讀》[15],文下注釋“孰與君少長”:項伯與你相比,誰的年齡大。孰,誰?!栋自捠酚洝穂16],郭立杰翻譯此句為:“他和您誰年紀大?”臺灣六十教授合譯的《白話史記》[17],王靜芝譯文《項羽本紀》,此句譯作:“項伯和你誰年長?”《史記全本新注》[18],文下注釋“孰與君少長”:項伯與您相比,誰的年歲大。孰,誰。

綜合各家譯文,竊以為此語境中,“少長”應看作偏義復詞。宋學農主編的《古代漢語教程》認為:“偏義合成詞兩個語素的意義相近相類或相對,并列組成雙音詞后,在特定語言環境中,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成為該雙音詞的意義,而另一個語素的意義卻摒棄不用,只是作為一種陪襯?!敝鼙敬局骶幍摹豆糯鷿h語》[19],也認為,“所謂偏義復合詞是指其詞義偏重構成復合詞的兩個詞素之一,也就是說只保留了一個詞素的意義,另一個詞素只作陪襯?!?/p>

其實,偏義復詞,在古詩文中頻頻出現,如:

①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偏重“急”,《史記·游俠列傳》)

②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偏重“入”,杜甫《石壕吏》)

③嗚呼!死生,晝夜事也。(偏重“死”,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④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偏重“國”“死”“禍”“避”,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即便在高中語文課本中,也有很多例子,尤以《孔雀東南飛》為最,試舉幾例:

⑤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偏重“作”)

⑥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偏重“姥”)

⑦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偏重“兄”)

⑧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偏重“母”、“兄”)

⑨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偏重“馬”)

因此,“孰與君少長”,按照現在的語序應為“與君孰少長?”翻譯為白話應為:“(項伯)與您相比,誰(的年歲)大?”

根據語素的詞性組合來分,偏義復詞可以分為名詞性偏義復詞,動詞性偏義復詞,形容詞性偏義復詞三類?,F代漢語也有偏義復詞。名詞“國家”“人物”“質量”“舟楫”“妻子”等兩個語素并列,其中一個語素義消失,“國家”偏指“國”;“人物”偏指“人”;“質量”偏指“質”;“舟楫”偏指“舟”;“妻子”偏指“妻”。動詞“忘記”“死活”“離合”,形容詞“好歹”“緩急”等其義偏向一方也是固定的?!巴洝逼颉巴?;“死活”偏向“死”;“離合”偏指“離”;“好歹”多指“歹”;“緩急”多指“急”。它們的特點是把兩個語素并列起來,讓一個語素的意義消失,這就造成了所謂偏義詞,消失的那個語素在構詞上只起陪襯作用。

根據語素的意義搭配關系來分,則可以分為語素意義相近或相類的偏義復詞,語素意義相反或相對的偏義復詞兩類。兩個語素意義相對或相反的,如:“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石鐘山記》),“淺深”反義,此只取“深”意;“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出入”反義,此只取“入”意。兩個語素意義相近或相關的,如:“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國家”相關,此只取“國”意。

學習文言時,對此類詞語的辨析,主要是把它放入語境當中,聯系上下文,看它是否符合語境,符合邏輯關系。在辨別偏義復詞時一定要把兩個語素相近的偏義復詞與同義復詞區別開來。如:“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廉頗藺相如列傳》),“恐懼”,同義復詞,都有“害怕”之意,故譯為“害怕或恐懼”。

順便說一下,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對偏義現象做了一番較為系統的列舉,《日知錄》卷二七“通鑒注”:舉出“愛憎,憎也”“得失,失也”“利害,害也”“緩急,急也”“成敗,敗也”“同異,異也”“贏縮,縮也”“禍福,禍也”八例,認為“古人之辭寬緩不迫故也”?!皩捑彶黄取?,也就是說偏義復詞起到了“舒緩語氣,協調音節”的作用。而清代學者余樾的《古書疑義舉例》卷二:“因此以及彼例”,又舉“老幼”“車馬”“父母”“昆弟”“沿革”等例,豐富了這種偏義復詞的事例。

參考文獻:

[1]薛儒章等著.中學語文課本文言文語言分析:高中第二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39.

[2]寧鴻彬主編.新編高中文言文詳解:下冊[M].北京:北京工業學院出版社,1988:15.

[3]中央電大.古代漢語講義:上冊[M].北京:電大教育,1986:114.

[4]王克清.“與”字辨[J].語文學習,1991(5):17.

[5]徐仁甫.廣釋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3.

[6]周德富.劉邦是如何從鴻門逃回霸上的[J].語文月刊,2022(10).

[7]童志國.規范性與開放性:文言文注釋應有的姿態——以統編教材《鴻門宴》注釋為例[J].語文月刊,2023(4):65.

[8]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縮印本)[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806.

[9]班固.漢書:高帝紀第一[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4.

[10]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漢紀一[M].長沙:岳麓書社,1990:95.

[11][12]司馬遷.史記[M].中華書局,2006:519;619.

[13]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漢紀八[M].長沙:岳麓書社,1990:174.

[14]王伯祥選注.史記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42.

[15]顧竺解讀.史記十大名篇解讀:《項羽本紀》解讀[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15.

[16]楊燕起等譯.白話史記[M].長沙:岳麓書社,1995:121.

[17]臺灣六十教授合譯.白話史記[M].長沙:岳麓書社,1987:97.

[18]張大可注.史記全本新注:項羽本紀第七[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165.

[19]周本淳主編.古代漢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93.

猜你喜歡
鴻門宴
不懈質疑 在批判性閱讀中提升思維品質——以《鴻門宴》閱讀教學為例
鴻門宴(二)
鴻門宴(一)
1938年開封“鴻門宴”的歷史迷局
九一三后王洪文設“鴻門宴”抓捕林彪死黨內情
再析“生彘肩”之“生”字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探索
《鴻門宴》中劉邦、項羽人格分析
《鴻門宴》中一個幾十年來一直被譯錯的句子
從《鴻門宴》《項羽之死》看項羽的罪與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