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中國》的藝術特色解讀

2023-02-20 20:54
關鍵詞:中國紀錄片歷史

李 甜

(湖南快樂陽光互動娛樂傳媒有限公司宣傳管理中心,湖南 長沙 41000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尊崇歷史、研究歷史,確立歷史思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盵1]作為首部以“中國”命名的歷史紀錄片,《中國》以影像著史的方式,承擔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責使命。自2020 年第一季播出,到2022 年第二季完結,紀錄片《中國》連綴三千年中國歷史,成為近年來歷史人文紀錄片創作的一個獨特樣本,獲得觀眾好評。

1 布局謀篇:巧妙取舍連綴史篇

面對宏大燦爛的中華文明,宏觀題材梳理、故事結構搭建、單集架構組成,是紀錄片《中國》布局謀篇的重中之重。三者綜合考量,紀錄片《中國》遵循大處著眼、突出個體的原則,并在題材梳理、故事結構、單集架構三方面獨具匠心。

在宏觀題材上,紀錄片《中國》以點帶面,選取最能體現時代特征、與時代精神共振的個體和內容,體現出大開大合、小處落墨的特點。例如在紀錄片開篇,觀眾看到的不是三皇五帝的功績,也不是武王伐紂的戰爭,而是別出心裁地擷取“孔子問道于老子”的經典場面,鏡頭語言極其平實,思想挖掘卻頗為深刻。紀錄片結合時代背景,將兩位思想家的哲學碰撞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隨后一系列影響中國數千年的思想家逐一登場。再如,對于疆域版圖達到古代中國最大值的元帝國,紀錄片《中國》將金戈鐵馬的戰爭一筆帶過,轉而把鏡頭對準了其治理天下的過程。這其中,眾多英雄人物風起云涌,制作團隊擷取歷史細節,將厚重的歷史轉化為觀眾容易接受的感性內容。在第二季《大都》一集中,片中突出漢臣劉秉忠與帝師八思巴的經歷,一方面展現出“治理天下比打天下更難”的思考,另一方面也讓觀眾看到各民族人民放下隔閡與偏見走向大一統的歷程,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升華了紀錄片的主題。

中國治史傳統悠久,其中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編年體以時間先后為序。紀錄片《中國》結合文學、藝術等表現手法,將順序式、交叉式、版塊式等故事結構進行大膽融合。于是,《中國》的每一集都聚焦到一個或幾個人物身上,通過大量故事將歷史連綴起來;又通過交叉、對比等結構方式,從更廣闊的故事空間中探尋歷史的深刻意義。這種獨特的故事性結構,使得整個紀錄片在講述故事時搖曳生姿、引人入勝。如《視野》一集以班超為主要人物,對東漢與西域各族之間的關系進行呈現,頗有紀傳體的意味。而《眾聲》一集中,大量的版塊式故事對先秦思想家進行橫向描述,中間夾雜著插敘、倒敘等敘述手法,將紛繁復雜的思想脈絡展現出來?!逗榱鳌芬患瘎t重點刻畫了幾位影響秦王的思想家——荀子、李斯和韓非。師徒三人的故事交叉進行,先由荀子引入,隨后講述李斯的經歷,接著轉而描述韓非的命運,最后以李斯作為結局。這種巧妙的結構安排故事性更強,對宏觀歷史的展現也更加完整。

在單集結構上,紀錄片《中國》頗具匠心。第二季22 集整體遵循時間順序,每一集圍繞一個重點內容展開,可獨立成篇。所以觀眾無論從哪一集切入,都可以順暢觀看。單集采用“序言+主體內容+結尾總結+尾聲小知識”的模式。序言主要是提出問題或展開懸念,吸引觀眾觀看;主體部分是本集的主要歷史內容;結尾部分升華本集內容,或進行意義引申,或鏈接未來歷史,或橫向比較當世,讓視野更加開闊;尾聲的小知識欄目則將一些歷史知識和趣聞進行描述性展示。這樣的單集結構,既有利于呈現厚重的歷史,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2 視聽語言:意蘊雋永引發共鳴

紀錄片《中國》的制作團隊立足已有的電影、戲劇、舞臺經驗,將現代視聽技術的優勢與歷史紀錄片進行融合、重塑,打造出新的視聽美學典型,引發觀眾的強烈共鳴。

首先,《中國》第一季、第二季均采用場景復刻的電影表達方式,確保敘事視角始終如一。在傳統的歷史人文紀錄片中,涉及歷史史實和觀點表達時,往往采用實地考察、專家采訪、史料陳述等方式。這就造成敘事視角要在全知解說者和考古學家、專者、史書等角度之間不斷轉換。而《中國》全片采用全知者的敘事角度,不著一處專家采訪和實地考察,以電影化的場景復刻連綴起一幕幕史實。觀眾跟隨全知視角,從先秦至清末,沉浸式地俯瞰歷史。整部紀錄片中,沒有穿插任何經歷者的陳述,而是在鏡頭流轉過程中一氣呵成地將“中國”作為主角推至觀眾眼前,宛如一部劇情綿延的電影,實現了更加流暢的代入感。

其次,紀錄片《中國》在進行場景復刻時,大膽吸取了影視劇的表現手法,引入大量演員表演,增強了戲劇沖突色彩。這種做法解決了長久以來困擾紀錄片的影像資料匱乏問題。在紀錄片中加入演員表演,有助于增強觀看辨識度,讓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更易引起觀眾共鳴;同時,創作者的創作空間更大,能夠調動更多的藝術手段進行創作。通過演員的表演,片中李斯與韓非從求學過程中的相互扶持到14 年后的跪拜,二人分道揚鑣的命運得以呈現。

再次,紀錄片《中國》的鏡頭語言強調表演的夸張性和舞美的象征性。在紀錄片中,演員夸張的肢體表演放大了人物的精神特質和性格特征,讓人物顯得更有溫度。如孔丘在眾門生拱衛下涉水而行,夸張的肢體動作配上神態特寫,傳遞出匡扶天下、恢復禮制的理想。再如宋徽宗從瑞鶴圖中走來騰空而起的非現實肢體語言,表達了宋代對審美的極致追求。結合舞臺劇的舞美經驗,紀錄片《中國》還將象征意味濃厚的舞美元素與中國傳統寫意融合在一起,畫面構圖、場景搭建等都極盡意蘊之美。例如一領草席、一件書箱,以工筆畫的方式勾勒出哲人身居陋室卻傲骨錚錚的精神氣質,背景中的蒼茫林濤則渲染出哲人神游天地、心系蒼生的宏大胸懷。虛實點染,充分留白,為觀眾留下了無限的思考空間。這種傳統美學表達,如同一幅幅寫意畫卷,讓紀錄片的畫面更顯詩韻大氣。

3 敘事文本:勾連古今擁抱當下

長久以來,紀錄片的解說詞都是對畫面的描述,紀錄片《中國》則賦予解說詞新的生命。紀錄片《中國》的解說詞,思想深度和文學色彩非常強,甚至可以脫離畫面成為單獨存在的美文。這種文采盎然的背后,是制作團隊的匠心。創作者在確保原汁原味的古韻雅言的前提下,結合現代語言表達特點,用解說詞的語言之美實現了紀錄片勾連古今、擁抱當下的年輕化表達。

一方面,紀錄片《中國》遵循深入淺出的原則,當引用古代文言文時,輔以靈動的現代解讀,將其轉換成娓娓動聽的通俗化表達。如在解釋關漢卿自評“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時,解說詞這樣闡述:“同樣身處朝代更迭之間的紛擾亂世,同樣對新朝政府缺乏認同,無可奈何之下,只能任性妄為、張狂不遜,用一種與時代不合作的姿態,保持潔身自好?!边@種文采與內涵并重的解說詞,喚起了觀眾的強烈共情。另一方面,創作者吸取傳統漢語的意蘊美,結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創造出通俗但不失雅韻的詩化語言。如對老子與孔子坐而論道的解說詞:“這是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一段令人遐想無限的故事。那遙遠而又清晰的光芒,一直照耀到今天?!苯庹f詞感性而精準地勾連古今,傳遞出先賢哲人對中華文化的影響。這種經過高度提煉、點到為止的無言之美,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更為有趣的是,紀錄片《中國》把很多晦澀的歷史術語代入了現代化語境,進行別具匠心的類比。如提到李耳擔任周朝守藏史官時,解說詞將其解釋為“相當于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一職”,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溝通方式拉近了古今距離。作為一部歷史人文紀錄片,《中國》還將歷史中的知識、掌故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呈現給觀眾,并提煉出很多有趣的文案。如每集正片末尾的小知識欄目為觀眾直觀提供歷史知識,如“狗尾草如何關系到社稷”“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孔子不姓孔”等。尤其是在第二季中,小知識欄目更加鮮明地代入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將古人的生活面貌與當下進行勾連,如“古人也愛擼貓”“宋朝的芭比娃娃”“古人購物也瘋狂”等,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2]紀錄片《中國》擷取歷史上最有張力的片段,積極利用現代視聽技術的優勢,為藝術創作插上了翅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次有益嘗試。

猜你喜歡
中國紀錄片歷史
紀錄片之頁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紀錄片之頁
新歷史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國”調子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論紀錄片中的“真實再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