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應功信仰的建構與演化

2023-02-23 22:30
莆田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主簿通志

陳 穎

( 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 100006 )

陳應功信仰起源于宋代莆田地區,陳應功至今仍受到莆田一帶醬鹽業者和陳氏后人的祭祀。最早祭祀陳應功的廟宇為建于宋太平興國年間的“靈顯廟”,據《莆田市志》 記載,原靈顯廟位于今莆田市涵江區紫璜山上,毀于20 世紀30 年代。 現存陳應功紀念館,由陳氏后人“將靈顯廟的部分原構件遷至紫璜山東麓進行改建而成”[1]。 陳應功紀念館位于莆田市涵江區宮下路蒼然街1 號,它的存在表明陳應功信仰已歷經千年,流傳至今。

目前關于陳應功的史料,主要圍繞靈顯廟,共有三則。 第一則是由鄭子清撰寫的《靈顯廟記》,年代較早,記載陳應功的生平與封神經過,《八閩通志》 《興化府志》 《閩書》 《全宋文》 等對陳應功的記載均以該廟記為基礎刪改。另有兩塊碑刻,分別是清嘉慶十五年(1810)立的《重建世祖忠祐圣侯廟碑》 和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立的《重修忠祐侯公廟記》,現存于涵江區陳應功紀念館,《福建宗教碑銘匯編》 收錄兩塊碑刻的碑文[2],碑文記載了靈顯廟重修的過程和陳氏子孫及相關人物的貢獻。

目前關于陳應功信仰的研究不多,主要將其與鹽業史聯系起來[3],或作為鹽神討論[4]。 對陳應功信仰的形成、 發展和演變,目前沒有專文研究,因此目前學界對陳應功信仰的認識還存在一些盲點。 筆者主要考證陳應功的生平、 靈驗事跡和鹽神傳說。

一、 《靈顯廟記》 的版本及作者

《靈顯廟記》 (作者鄭子清)主要有兩個版本,分別收錄于《八閩通志》 和《興化府志》。比較兩個方志版本,《八閩府志》 成書于明弘治三年(1490),刊刻于明弘治四年(1491),現存版本為弘治四年(1491)刊本[5]; 《興化府志》 成書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但因刻版毀于火災,現存版本為清同治十年(1871)以《弘治興化府志》 抄本為底本的重刻本,“雕版不精,訛錯過多,甚至整段脫漏之處?!盵6]2就版本而言,《八閩通志》 更早、 更精確。 茲摘錄《八閩通志》 中《靈顯廟記》 如下。

在涵頭鹽倉之西。 神姓陳名應功,涵江之東山人。 母甘氏,嘗載震載夙之時,夢一蒼龍蟠于寢室戶樞上,明發而應功實生。 年甫弱冠,慷慨忠勇,恒以諸葛忠武侯自許,下視馬、 臧、 張、 許諸人,謂不足為。 宋太平興國初,陳洪進尚據漳泉,應功洞識時機,且以愛護鄉邦為念,力勸洪進納土于朝。 是年,游洋草寇竊發,至有隗囂、 公孫述偽號。 詔就近地調兵收討,應功直詣軍前,自請討賊,遂任前鋒,越溪谷鏖戰,竟為賊刃所劘。 鄉人壯之,相率輿棺歸葬,而祠之于此。 建炎初,里人陳倅宣撫淮南,每出師討賊,空中時見陳將軍旗,前導所向,賊鋒披靡。 他如海道風濤之恐,歲時雨旸之咎,事無巨細,隨扣輒應。 寶祐五年,錫號浮善侯。 咸淳以來,累封廣利嘉澤侯。 景炎元年,加封忠佑侯。 里人長樂主簿鄭子清為記。[7]568

比較兩個版本的廟記內容,所載陳應功事跡、 敘事順序大致相同。 《興化府志》 版的《靈顯廟記》 在《八閩通志》 版本的基礎上,補充了較多人物、 細節。 主要添加內容如下。

(1)開頭多了一段描寫莆田風物的文字:“莆山川奇偉甲七閩,地靈振洩,人物彬彬。 其聰明正直而生者,沒而為神,何代蔑有? 要其土神之著,勛勞定國、 祥祉及民,自湄洲妃母而后,涵江陳侯又其表表者也?!?/p>

(2)補充了陳父的故事: “父國公嘗指示家人曰: ‘此兒必大振吾宗,但恨吾不得親受牲鼎之奉耳!’ ”

(3)補充了陳應功勸諫陳洪進納土一事的細節: “……條陳古今天下分合之由,備述天命人心歸屬之意,謂負固一隅,不量事勢者,皆非保身全桑梓之計也。 陳公義其請,遂納土于朝,閩之人民藉以奠枕,侯之賜也?!?/p>

(4)補充了靈顯廟初建廟時的所在地: “侑食于昭靈張真君之祠旁,由是靈德峻功,日以昭著?!?/p>

(5)補充了陳應功幫助宣撫淮南的細節:“卒能獲救援,保采石,神與有力焉。 惜乎陳公父子死難,而神之偉功潛德卒未能發揚其萬一?!?/p>

(6)補充了“靈顯” 廟額的來源: “淳祐十二年,太學前進士陳應祥請于朝省時,賜‘靈顯’ 廟額,神于此時始大赫厥聲,濯厥靈矣?!?/p>

(7)補充了廟記的起源,并指出作者為“世儒”: “里社方僉謀廣祠宇,中有老識之人諗于眾曰: ‘我侯之顯跡此邦,三百年于茲,而功德之衣被此邦,亦且三百余載矣。 然廟食雖隆而壁記未睹,非缺典歟?’ 遂請世儒筆之,庶幾來者粗有所考焉。 侯他時廟宇鼎新,顯號日彰,將大書特書,不一書,亦未晚也。 乃屬予記其大略?!?/p>

(8)結尾有“景炎元年八月朔日立”,或該版本的廟記曾經刻為碑文,刪去了《八閩通志》結尾的“里人長樂主簿鄭子清為記” 的署名,簡稱“主簿鄭子清”,放在標題后[6]773。

由此可見,在內容方面,《弘治興化府志》版《靈顯廟記》 是在《八閩通志》 版《靈顯廟記》 的基礎上對相關內容進行擴充,顯然后者更具有史料真實性。 因此本文以該廟記(下稱“ 《八閩通志》 版《靈顯廟記》 ”)為主,輔以《弘治興化府志》 所收錄的《靈顯廟記》 (下稱“ 《興化府志》 版《靈顯廟記》 ”)為參照,作為考證。

從內容推斷,《八閩通志》 版《靈顯廟記》的寫作時間不早于廟記結尾處的“景炎元年”(1276)。 作者為陳應功的同鄉、 長樂主簿鄭子清。 史料中沒有關于鄭子清的記載。 查弘治《長樂縣志·秩官》[8]與崇禎《長樂縣志·職官》[9]中收錄的主簿姓名,亦無相關記錄。 主簿一職,屬縣佐官。 宋代主簿主要職掌“勾稽簿書、 征督賦稅、 出納官物、 參與縣內司法活動”[10]。 長樂縣,南宋時期屬福州,這一時期福州地方志《淳熙三山志》 中,對長樂縣主簿一職的描述是:

主簿一員。 元豐七年置。 元祐元年省,四年復置。 嶺口鹽倉,舊置主簿一員,元祐元年減罷。 四年,知縣袁正規申: “所管鹽額浩瀚,乞復置主簿或監當官?!?遂置主簿一員。[11]7994

據此,長樂縣下設一員主簿,其設置、 復設均與鹽倉有關,職掌包括對鹽額的審計。 《淳熙三山志》 中亦載北宋政和八年(1118),長樂縣建懷安鹽倉,替代水口鹽倉。 《淳熙三山志》 原注中指出“時興化軍以涵頭倉運鹽到此,搬剝留滯,奏移懷安”[11]7852,可見當時有從涵頭倉向懷安倉轉運倉鹽,而在廟記開頭提及,靈顯廟“在涵頭鹽倉之西”。 因此,鄭子清作為長樂縣主簿,有可能與涵頭鹽倉有來往,又兼為陳應功的里人,應對陳應功的生平有所了解,所記的陳應功生平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二、 陳應功的生平及靈驗事跡

《八閩通志》 版《靈顯廟記》 的主要內容可分為陳應功的生平事跡、 死后靈驗事跡與封神經歷三個部分,有跡可考的有四件,均存在模糊、訛誤之處。 考證如下。

1. 勸諫納土

陳應功曾洞識時機,以愛護鄉邦為念,力勸陳洪進納土。 陳洪進,《宋史》 有傳,載其太平興國三年(978)四月獻納土地[12]13959-13962。 納土一事亦載于《宋史·本紀》: “己卯,陳洪進獻漳、 泉二州?!盵12]58勸諫的細節見《續資治通鑒長編》。

“己卯,平海節度使陳洪進用其幕僚南安劉昌言之計,上表獻所管漳、 泉二州?!?后注: “己卯四月二十五日用幕僚記,此據《大定錄》,其詳未聞?!盵13]426

這段記載中,勸陳洪進獻土的幕僚是“南安劉昌言”。 根據《續資治通鑒長編》 后注,幕僚一事依據《大定錄》 一書的記載。 《大定錄》,全稱《天下大定錄》。 據《宋史·藝文志》: “王舉《天下大定錄》 十卷?!盵12]5167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天下大定錄》: “始高季興,終劉繼元。 其所記疏略,獨江南稍詳。 本十卷,今但為一卷,恐非全書也?!盵14]《天下大定錄》 一書目前已佚,所以此事僅有《續資治通鑒長編》 所收錄的部分可供參考,但 “其詳未聞”。 劉昌言,《宋史》 有傳,泉州南安人,在陳洪進治下擔任功曹參軍,掌箋奏,與陳洪進關系密切,以至于“洪進遣子文顯入貢,令昌言偕行?!?傳中沒有提及勸諫陳洪進納土一事[12]9206。 因此,陳洪進納土一事真實存在,但陳應功是否勸諫陳洪進納土,則“其詳未聞”。

2. 協助平叛

陳洪進納土同年,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陳應功在宋廷鎮壓“游洋草寇” 時陣亡。 對這一事件的記載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宋史》 等。

會仙游、 莆田、 百丈草寇乘虛嘯聚十余萬,來攻城。 城中兵才三千,勢甚危急。 ……時兩浙西南路轉運使楊克讓在福州,遂率屯兵往救之,圍既解,監軍軍器庫副使王繼升率精兵二百騎,夜出追擊,悉擒其魁首,械送闕下,草寇悉平。[13]438

會盜起仙游莆田縣、 百丈鎮,眾十余萬攻城,城中兵裁(才)三千,勢甚危急。 ……繼而轉運使楊克讓率福州兵破賊,圍遂解,詔褒之。[12]10117

泉州民嘯聚為盜,克讓在福州,即率其屯兵至泉州,與王明、 王文寶共討平之。[12]9270

會游洋洞民萬余叛,攻泉,繼升潛率精騎二百夜擊破之,擒其魁,械送闕下,余黨悉平。[12]8406

“草寇”,指反抗宋廷的農民起義軍。 在起義過程中,來自仙游縣、 莆田縣的“草寇” 集結攻打泉州城,最終被朝廷委派的福州轉運使楊克讓率福州兵鎮壓。 朱維幹在《福建史稿》 中對起義的原因、 過程及結果均有考證,指出本次起義的領導者為林居裔,起義人數約萬余,經過晉、南、 惠諸縣的農民相繼響應,擴充而成。 在《福建史稿》 中,朱維幹也引《八閩通志》 版《廟記》 內容作為注釋。

隗囂和公孫述,在前后漢間,分踞隴蜀稱帝。 林居裔自號西平王,故記中有“至有隗囂、 公孫述偽號” 之語。[15]

結合《興化府志》 版《靈顯廟記》 中“朝旨就近調福建兵收討,侯直詣軍前,請身收賊” 的記載,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陳應功前往楊克讓軍前,主動請纓,任前鋒,并在鎮壓起義時身亡,但這一細節也僅在碑記中記載,具體的細節不詳。

3. 立廟祭祀

陳應功陣亡之后,鄉人載棺以隨、 為其立廟。 這里提到的廟,應是靈顯廟,位于“涵頭鹽倉以西”。 據 《興化府志》,涵頭鹽倉位于“郡東南二十里,元豐三年置,屬莆田縣延壽里”[6]1312。 宋元豐三年是1080 年,而陳應功陣亡的時間為太平興國三年(978),因此,在鄉人修建靈顯廟的時候,涵頭鹽倉尚未建立。 這意味著在修建靈顯廟的102 年之后,廟址東邊才出現了涵頭鹽倉,也意味著鄭子清所記錄的“涵頭鹽倉以西”,參照的是撰寫廟記時的靈顯廟和鹽倉的位置。 “涵頭鹽倉以西”,位置或在《莆田市志》 提到的“紫璜山”。 今涵江區仍留有地名“倉前”,位于紫璜山到青璜山之間,地名中的“倉” 應是“鹽倉”。

在《興化府志》 版《靈顯廟記》 中,對靈顯廟的位置有補充說明: “侑食于昭靈張真君之祠旁?!?據《宋會要輯稿》:

張天師祠。 在福州福清縣。 石上有足文,舊云天師遺跡。 熙寧十年封保禧真人。 高宗紹興八年正月賜廟額“昭靈”。 一在(莆)田縣巖潯山江口奧(澳),漢天師張氏別祠。[16]1012

文中,“昭靈” 是福州福清縣張真君廟的廟額,賜封于宋紹興八年(1138)。 而《八閩通志·祠廟》 中所收錄的福清昭靈廟,由邑人高赟率眾立廟于宋天禧元年(1017)[7]514。 另有莆田縣昭靈廟:

在南廂之東峬。 其神即保禧貞人也。 江口巖潯俱有祠,而郡人亦立廟于此。 號詳見《福清縣·祠廟志》。 宋乾道三年夏,不雨,郡守鐘離松禱祠下,輒應。 尋增修之。[7]566-567

兩座昭靈廟均未注明建造時間。 從目前的史料來看,最早有記錄的昭靈廟建廟時間(1017)晚于鄉人為陳應功立廟的時間(978)。 因此,“侑食于昭靈張真君之祠旁” 這句話,也是后人所加。

4. 靈驗事跡

宋代封神的條件是“祈禱靈應”[17]。 宋熙寧七年(1074)十一月二十五日詔曰: “應天下祠廟祈禱靈驗,未有爵號者,并以名聞,當議特加禮命?!盵16]988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時,對封神的條件有所增加,為“所禱累有靈應、 功德及人、事跡顯著”[16]990。 所以靈驗是宋代封神的主要標準之一。

陳應功陣亡后,經?!帮@靈”,幫助鄉人,靈驗事跡包括護航、 降雨等。 有具體人物、 時間的事件有建炎初年幫助里人陳淬宣討淮南。 陳倅,《八閩通志》 版《廟記》 中稱“陳倅”,《興化府志》 版《靈顯廟記》 《宋史》 中作“陳淬”,應為同一人。 陳淬字君銳,興化軍莆田人,生前屢敗金兵,其建炎初年的事跡如下。

建炎元年,辟諸軍統制,宗澤命擊金人于南華,敗之。 兼大名府路都總管兵馬鈐轄,擢知恩州。 王善者,金之種落也。 擁眾十萬,長驅兩河,遂襲恩。 淬與長子仲剛拒戰,賊飛刃及淬,仲剛以身蔽刃,死之。 明年,善復圍陳州,淬大敗善兵,拜宿州安撫使。 李成叛,詔以淬為御營使、 六軍都統、 淮南招撫使,討之,三戰三捷。

未幾,金人犯采石,又檄淬回援建康。 淬將中軍,戚方將前,王將后。 淬曰: “彼眾雖多,然止有二十艘,一艘不越五十人,每至不過千人。 吾伏兵葭蘆翳薈間,俟其旋濟旋獲,前后不相知,訖濟,當盡獲矣?!?杜充不從,金兵遂犯板橋,諸軍皆潰,淬獨與戰,勢窮力盡,據胡床大罵,刃交于胸而色不動,與其從子仲敏俱死。 詔贈拱衛大夫、 明州觀察使,官其一子一婿。[12]13295-13296

根據記載,陳淬于建炎二年(1128)任淮南招撫使。 結合兩版《靈顯廟記》,陳應功“顯靈” 的時間為陳淬征討李成叛軍三戰三捷時。 《興化府志》 版《靈顯廟記》 增加了陳應功“保佑” 采石之戰以及陳淬、 陳仲敏父子死難的內容。 但兩版《靈顯廟記》 中關于陳應功顯靈的描述“每出師討賊,空中時見陳將軍旗,前導所向,賊鋒披靡” 僅在《靈顯廟記》 中可見。

《重刊興化府志》 中提到涵頭市有忠孝坊[6]268,是元代魏天祐為陳淬父子所立,但沒說明地址。 《涵江區志》 載“陳淬祠堂在紫璜山麓”[18],與靈顯廟舊址在同一座山上,但祠堂現已無存。

《靈顯廟記》 為研究陳應功的生平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其中記載的大多數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 然而,在記錄這些歷史事件時,沒有明確陳應功是否參與。 值得注意的是,兩篇《靈顯廟記》 的寫作時間與陳應功的生活年代相去甚遠。 留存更早的《八閩通志》 版《靈顯廟記》 的寫作時間距離陳應功時代已經過去了近300 年,因此存在后人附會的可能性,或相關史料在流傳中遺失,這些都有待研究與考證。

三、 陳應功與“鹽神” 傳說

后世稱陳應功為鹽神,但這點在兩篇《靈顯廟記》 中都沒有提及,僅有《興化府志》 版《靈顯廟記》 記載陳應功“珍護鹽艘”。 這意味著陳應功成為“鹽神” 的時間在兩篇《靈顯廟記》 之后。 然而,陳應功“鹽神” 傳說至今仍在莆田地區廣泛流傳,主要內容是他發明曬鹽法的過程[19]。

海鹽制造方法主要有煮鹽法和曬鹽法兩種。作為更早的制鹽法,煮鹽法在宋寶祐五年(1257)纂修的《仙溪志》 中就有記錄。 志中“貨殖” 部分,最先列出的條目就是鹽,下注制鹽法。

《海物異名志》 云: “編竹為盆,熬波出素,即以竹名盤也。 其法以竹篾織之?!?縫以蠣灰,使不漏不燒者,以鹵水隔之也。[11]8279

《海物異名志》 的作者是和陳應功同時期的陳致雍。 “編竹為盆” 指竹篾編成的大型鹽盤,在竹盤內外涂抹牡蠣灰,以防鹵汁泄露,通過竹盤熬海水制鹽。 然而,《仙溪志》 中僅提及煮鹽法,這至少說明南宋末年曬鹽法尚未廣泛應用。

在《興化府志·貨殖志》 中,同樣首先提到了鹽,但是制鹽法卻是曬鹽法。 曬鹽法是先在沿海的荒灘上建造鹽灘,引入海水,利用日光蒸發、 濃縮海水提取海鹽。 這種方法“一夫之力可曬鹽二百斤”,且“大省柴薪之費”,提高了制鹽效率,降低了制鹽成本。 最晚在明代中期,曬鹽法成為更普及的制鹽方法。 志中提及陳應功與“鹽神” 傳說。

按,天下鹽皆烹煎,獨莆鹽用曬法。 莆人云: “陳侯教我?!?……入國朝來,始有曬法。聞其初有陳姓者,居陳侯廟南,為人多智計,私取海水,日曝鹽園中。 及成,乃教其鄉之人。 后人失真,遂以為陳侯云其法。 ……莆人往往祀陳侯而忘教曬鹽之祖,失之矣。[6]334

其中“入國朝來,始有曬法” 一句存在爭議。蔡國耀《陳應功發明曬鹽法嗎》 一文指出,曬鹵成鹽始于南宋,丘盤曬鹽始于明初[20]。 郭正忠《宋代鹽業經濟史》 一書區分了發明與推廣,認為曬鹽法的發明時間應在宋、 元之際。 元初推廣曬鹽法,“元代初年,福建沿海十分之六的鹽場,已普遍采用曬法,而摒棄煎法”[21]。 另外,志中提到莆田地區曬鹽法的發明、 推廣者為居住在靈顯廟南的一位“陳姓者”。 雖然時間上存在爭議,但可以確定陳姓者必然對莆田曬鹽技術的推廣和改進作出過重要的貢獻。 雖然志中提到了“陳姓者” 對曬鹽法的貢獻,但“陳姓者” 的身份和背景仍然缺乏確鑿的歷史記錄。 后人將陳姓者與陳應功混淆,并將陳應功奉為鹽神。 進一步的研究和發現或有助于揭示“陳姓者” 的身份,并進一步驗證是否就是陳應功。

四、 結語

陳應功在莆田地方社會中被廣泛崇拜和供奉,供奉陳應功的廟宇成為當地人民尋求庇佑的場所。 這種長久而持續的信仰傳承,體現了陳應功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 筆者主要考證了陳應功從烈士到祠神再到鹽神的史實,但在考證過程中發現關于陳應功的記載,無論是成為祠神還是鹽神,多為附會,亦有訛誤之處。 因此,關于陳應功的歷史多為虛構。

深入研究陳應功信仰的源流和演變,對于理解中國民間信仰的流變、 地方文化的延續以及歷史傳統的傳承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陳應功信仰在流傳過程中展現了其豐富性和獨特性。 筆者在實地考察中,發現在涵江靈顯廟附近的蒼然社區有一座名為“靈顯祖廟” 的樓房建筑,門口樹立著一塊名為《閩粵莆田涵頭陳氏宗祠碑記》 的石碑,立碑時間為2015 年。 根據碑文內容可知這座建筑是涵頭陳氏宗族的祠堂。 結合現存的《重建世祖忠祐圣侯廟碑》 和《重修忠祐侯公廟記》,可以發現陳應功信仰從清代至今還經歷了第三次建構和演變: 成為當地陳氏的祖先神。

陳應功信仰豐富的演變過程承載著社會、 文化和宗教的變遷,反映了陳應功信仰在不同時期的適應和轉變。

猜你喜歡
主簿通志
Beat the Grass and Startle the Snake打草驚蛇
割發代首
更 正
做官不識字
《回疆通志》史學價值論析
曹操割發代首
不知足詩
云南編年史之力作——評述《新纂云南通志·大事記》
《新疆圖志》通志局本與東方學會本探析
眼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