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優勢的實踐生成及其彰顯路徑*

2023-02-23 23:32王曉敏
關鍵詞:民主優勢國家

王曉敏

(寶雞文理學院 政法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取得巨大成就,國內外各方人士對于中國之治的制度密碼和政治制度優勢越來越給予關注,學界也對此做了多種探討和揭示。從當代社會主義發展歷程和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興衰不難看到,中國政治制度的優勢作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在中國的體現,既有社會主義國家的共同特征,也有其獨特的制度成長和政治發展之路。在當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部署正在落實之際,進一步揭示中國政治制度優勢的內在結構及其生成與彰顯路徑,將有助于深入認識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在中國的實現方式和解析中國的制度密碼與制度優勢,本文擬就此略作探討。

一、中國政治制度優勢的實踐生成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對立和并存是十月革命以來世界發展的基本特點,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從一國擴展到多國,即使遭遇蘇東劇變的巨大挫折也依然能夠堅持和發展,說到底就在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和相對于資本主義的比較優勢,及其在實踐中的實現程度。社會主義的先進性和比較優勢,既是其理論邏輯和歷史生成邏輯所揭示的應有之義,也是需要通過實踐得以證成和顯現其效果的發展趨勢,核心在于解放生產力,實現人的解放,首先是勞動階級的解放。自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開始,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各項基本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得以奠定其制度基礎,通過各種體制機制的建立和更新為其提供實現路徑。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既體現在蘇聯及其影響下的各社會主義國家的共同的制度特征之中,也體現在各社會主義國家具有本國特色的一些重要制度之中。就政治制度這一關鍵環節而言,可以說,勞動階級掌握政權的國體、民主共和制政體、共產黨的領導、民主集中制等,是其基本構成,這些不同層面的制度和體制,都在于保障勞動階級作為國家主人的地位和權利,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之外實現人民主權的新的制度形式,也都是其先進性和優越性所在。這些制度和體制在各國具體實現形式的差異,實際也是制度先進性和優勢的不同實現方式。

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優越性在當代兩種制度的競爭中已經得到證明,無論是蘇聯在資本主義包圍中一國建成社會主義進而躍升為歐洲強國,以至二戰后逐步成為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還是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普遍取得的發展成就,都不同程度地表明了社會主義制度在促進生產力和人類文明發展上所顯示的優勢和優越性,這一優勢和優越性至少得到了階段性體現。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任何制度都有一個在實踐中不斷檢驗、校正而走向成熟和臻于完善的過程,因而也難免產生各種問題和弊端。社會主義制度在其發展中也的確產生和積累了不少突出問題,尤其是蘇聯模式的固化及其在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不同程度的移植,產生了較大范圍的消極后果,從而不能不在事實上抑制了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發揮,以至發生蘇東劇變這樣的嚴重挫折,給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留下某些陰影。政治制度處于一個國家各種制度中的“關鍵環節”[1]?;仡櫳鐣髁x國家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蘇聯模式的政治制度并未隨實踐發展而使其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反而逐漸形成了過度集權、以黨代政、官員特權等弊端,既表明制度建設和制度發展成熟對于制度優勢的持續發揮極端重要,也表明了制度建設和與時俱進的艱巨性。但又不能不看到,蘇東劇變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實踐、制度建設并未停止,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通過深化改革逐步走出蘇聯模式,使本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制度優勢不斷顯現。

中國作為當今社會主義大國,其發展歷程深受蘇聯模式影響,既以俄為師,又以蘇為鑒,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的形成,實際上是一個通過不斷探索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并發揮和彰顯其優勢,而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在中國得以展現的過程。其核心特點就在于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立足國情和與時俱進。我們今天所公認的中國政治制度優勢諸如共產黨領導、集中力量辦大事等,實際上都是當代社會主義國家的普遍特征。但與蘇東等國家不同的是,中國不僅較早意識到蘇聯模式的弊端,要以蘇為鑒,進而明確提出立足本國國情,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且在改革伊始就強調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和完善,堅持和強調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在強調制度建設具有根本性的同時,又逐步明確認識到“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這一核心問題,從而保證了改革始終在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制度優勢的軌道上進行,不改旗易幟,不走回頭路,堅定了政治制度建設和發揮制度優勢的方向。由此可以看到,中國不僅通過體制改革鞏固了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具有同質性的國體、政體和政黨制度,而且把人民民主視為社會主義的生命,把依法治國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通過不斷強化民主法治建設,從根本上揚棄了蘇聯模式,實現了人民主權、政黨制度及基本治國方略上的和諧有序和高度統一,并有相應的制度體系作為保障。中國堅持根本制度和各項基本制度協同發展,走出了一條通過不斷推進制度建設和改革而完善、發展社會主義的中國道路,并能持續顯現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集中力量辦大事、堅持民族平等和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等顯著政治優勢。由此不難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就是中國政治制度優勢的實踐生成之路。

二、政治制度優勢的實踐生成源于其內在結構

中國制度優勢在實踐中的生成和發展不僅在于與時俱進的制度建設和各項體制機制的不斷健全完善,而且在于各項重要制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內在結構,使其作為一種系統性優勢而具有根本保障、基本支撐和活力旺盛的生長點。

從戰后世界“一球兩制”的總體格局和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衰歷程可以看到,中國政治制度的確立和逐步發展并走向成熟,始終伴隨著兩種社會制度和不同國家間的競爭,因而是在制度競爭中不斷顯現其比較優勢,從而把社會主義優越性在中國政治實踐中不斷實現的過程。如果說蘇聯模式因其趨于僵化而抑制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充分發揮,那么中國政治發展道路則激發了社會主義制度及其政治創新的活力,使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比較優勢不斷彰顯。蘇東劇變并沒有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終止,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證明社會主義具有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生命力,能夠不斷體現和彰顯社會主義優越性。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繼續發展,中國政治制度的優勢也不斷為人們所認識。盡管政治家和學者們關于中國政治制度的優勢有著種種不同概括和表述,黨和政府重要文件中也有不少概括和總結,諸如共產黨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制度、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民主集中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等,被視為不同層面的制度優勢或政治優勢,并給予“最大優勢”“根本優勢”“獨特優勢”等不同定位,但從中不難看到,中國的政治制度具有多種優勢已經成為國內政學兩界的基本共識。筆者以為,作為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具體體現,中國政治制度的優勢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方面,并非某種單一優勢,而是包含不同層面多種優勢的系統優勢、綜合優勢和整體優勢。其中,共產黨的領導是各項制度優勢生成的根本所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國家制度的基本支撐,民主集中制則是貫穿黨和國家的核心制度優勢和其他一切制度優勢的生長點。

共產黨作為領導黨和執政黨在國家權力結構中居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地位,也因此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建立和發展的設計中心,也即毛澤東講過的“政治設計院”,規定著各項制度的性質及其價值取向,具有根本的定向作用?!皟r值取向是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決定性力量”[2],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屬性決定了其政治制度以實現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為核心價值取向,而領導和組織人民當家作主則是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因而共產黨的領導是這一價值得以實現和貫穿于制度建設及體制改革過程的根本保障,其定向作用和作為“政治設計院”的職責正在于此。這既是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性質和宗旨所決定的,也是人類政治生活組織方式向“核心政治”演進的必然結果。共產黨不僅因為其先進性而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成為政治生活的領導核心,而且因其核心作用的效能顯著而使政治生活方式“核心化”,也即黨既是政治生活的主導因素,黨的領導也成為政治生活的主導機制,這種融合主導因素和主導機制于一體的“核心政治”,成為“當代中國政治實踐的基本方式”[3](P194),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核心政治。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實現途徑和制度載體,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其根本性就在于它是國家其他一切政治制度產生的源頭和基礎。沒有這一政權組織形式,國家領域的其他制度便無由產生,也就不可能有優勢可言。

民主集中制是黨的領導制度和根本組織制度,貫穿于黨的組織和黨內政治生活。黨對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全面領導,使得民主集中制同時貫穿于國家和社會各方面基本制度的運行之中,既是國家機構設置、國家權力運行的基本原則,成為連接黨與國家的“橋梁”[4],也是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一系列基本制度正常運轉的中樞。因其能夠有效處理民主與效率的關系而促進政黨與國家、社會之間以及國家機關相互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治國理政的強大合力,并防止政治內耗,因而是黨的最大制度優勢,也是國家權力一元化的“統攝性”的制度優勢[5]。因其能夠將紀律與自由、集體意志與個人自由、民主與效率等統一起來,從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動力激發機制”[2][5]。從黨和國家的制度運行中不難看到,黨的領導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都與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密不可分,可以說,不理解民主集中制,就不能理解黨和國家各項制度體系及其運行的內在邏輯。正如有研究者所言:“沒有民主集中制,就難以理解黨和國家領導體制,也難以理解黨何以治國即‘黨治國家’?!盵4]由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貫穿著民主集中制,在國家權力結構和決策體系中具有關鍵意義,因而有論者直接稱中國的政體就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政體,也是國家權力結構,而“作為權力結構的民主集中制同時還是決策過程的一般原則,做到了形式與過程的統一,這是其他現代政體所不具有的優勢”[4]。這里顯然已把民主集中制上升到政體的高度,或者說在國家層面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民主集中制視為同一問題的兩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勢說到底是民主集中制的優勢??梢娒裰骷兄圃谥袊沃贫润w系中具有特殊意義,其優勢也是其他具體制度優勢的原點所在,因而也是其他優勢的生長點。

基于上述,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分別作為根本點、支撐點和生長點,構成了中國政治制度整體優勢的內在結構。正是這一內在結構,使得共產黨能夠具有超強組織優勢、組織動員和社會控制能力,發揮好總攬全局的領導核心作用,實現對國家和社會的集中統一領導,進而實現人民主權、政黨制度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有機統一。

三、體制改革是強化政治制度優勢的根本路徑

制度是一個國家治理和發展的根本保障,制度能否實現國家治理目標和有效推動社會發展,歸根結底取決于制度是否科學合理,取決于制度的優勢及其發揮程度。制度優勢作為一國之最大優勢,在制度競爭中具有“最根本”性,[6]“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強則國家強”[7]。而制度優勢的發揮和彰顯,又是與制度本身的鞏固、發展和完善緊密聯系在一起。任何一個國家的制度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鞏固和定型,也要不斷適應社會發展要求,與時俱進和走向成熟。只有通過制度建設推動制度不斷成熟和穩定,才能使制度優勢得以彰顯和強化。中國政治制度優勢的發揮和強化,同樣貫穿著這一邏輯??梢哉f,中國政治制度的優勢是隨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和鞏固而得以初步彰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而進一步強化。

社會主義制度作為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性替代者,其本身所蘊含的先進性和優越性,需要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去實現,需要在推動制度成熟、定型中彰顯其優勢。歷史和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各項制度的成熟和定型有賴于持續推進體制改革,改革正成為推動各項制度與時俱進、彰顯制度優勢的根本途徑。20世紀50年代以來,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潮流及其興衰成敗一再表明,改革作為對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和完善,必須著眼和著力于推動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促使制度優勢不斷強化并轉化為治理效能。說到底就是要革除各種體制機制弊端、補齊短板、強化優勢?;仡櫤蜋z視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可以發現,中國始終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不斷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在不斷總結各方面經驗教訓中堅持守正創新,補齊短板,促進政治、經濟和社會其他方面的具體制度、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激發制度活力,增強制度優勢,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斷得以釋放,不斷向制度成熟和定型邁進。蘇聯東歐國家改革失敗和走上制度轉軌之路,就在于沒有使各項制度得以完善和增強制度優勢,其“根本原因是,蘇聯社會主義制度沒有與時俱進進行改革,沒有在改革的基礎上推動各項具體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8],甚至借改革之名,從根本上動搖和顛覆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由此可見,制度優勢事關社會主義的存亡,也是其生命力所在,而改革則是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發展成熟并彰顯和增強其優勢的重要保障。當今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在改革中不斷增強和彰顯社會主義各項制度優勢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強化,是改革開放最具根本性的成果。與此相應,正是通過持續的體制改革,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制度優勢強化,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和穩定,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與政治制度優勢相互促進、積極互動的局面正在形成,實現了擴大民主權利與集中行使權力、推進民主制度化與保持改革的活力“兩個兼顧和平衡”[9]。

改革促進了中國政治制度優勢的強化,就在于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促進了從國家根本制度到一系列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不斷完善,推動了各項政治制度建設的系統化,人民當家作主、黨的領導、民主法治、權力監督、“一國兩制”等各方面一系列制度體系得以形成。不僅堅持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制度,而且堅持和發展了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民族區域自治等方面基本政治制度,確立了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和特別行政區制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不僅使行政制度不斷健全和完善,而且使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監督和監察制度不斷改進和完善;不僅使人民民主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而且使執政黨黨內民主制度、基層社會民主制度不斷發展;不僅使基本制度得以發展完善,而且使各項具體制度、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和完善。從而使制度網絡更為完善、制度結構更為合理、制度綱目更為協調,使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的制度保障更為全面和充分,政治制度體系的協同和整體優勢更為顯著;從而奠定攻堅克難的制度基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解難題、辦大事,實現跨越式發展,通過制度績效彰顯制度優勢。

改革促進了中國政治制度優勢的強化,就在于體制改革彌補了落后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中民主法治基礎薄弱和民主法治建設長期滯后的短板,全面推進民主法治建設,走出了獨具特色的民主法治發展道路,凸顯了全面依法治國方略在國家治理中的基本地位,將法治貫穿于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的全過程,從而實現了三者的有機統一。中國從改革伊始就強調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緊迫性,以及民主建設與法制建設的緊密結合,并進行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始終堅持了體制改革和政治發展的法治取向。從提出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到實現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憲執政和依規治黨,不僅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把民主政治建設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的軌道,而且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強調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將改革本身也置于法治規范之中。從而不僅避免了蘇聯、東歐等國無力克服個人專斷、以黨代政等弊端而使社會主義民主停滯不前,導致制度轉軌和蛻變為資本主義民主的悲劇,而且始終堅持民主法治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創造了“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民主的新形態,并在當今世界民主形式多元化的趨勢中孕育出具有自身特點和優勢的“中國民主模式”[10]。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不斷提高,增強和擴大自身比較優勢日益成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關鍵所在。堅持用制度體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堅定了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目標和方向,通過構建和完善一系列民主發展的新機制,實現了民主與專政的統一以及諸多民主形式的統一,不斷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體系走向成熟和定型,使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更為充分,社會主義民主的優勢進一步彰顯。

改革促進了中國政治制度優勢的強化,就在于通過體制改革,在發展和完善各項制度體系的過程中,不僅激發了制度活力,而且增強了制度韌性,使中國之制在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逐步增強。一方面,體制改革使中國政治制度的體制機制不斷健全,極大地調動了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黨和國家的活力不斷增強,整個社會的政治創新活力不斷煥發出來?;鶎尤罕娮灾?、“一國兩制”等制度作為制度創新成果豐富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兩票制”和“海選”等作為基本制度實踐中的具體創新形式,促進了黨內民主和基層社會民主的發展。另一方面,體制改革使中國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應對挑戰的能力不斷增強,表現出強勁的制度韌性。理論界和學界關于中國制度壓不跨折不斷的韌性有著諸多闡釋,但從中國改革開放的艱苦歷程不難理解,中國政治制度的韌性說到底就是抗壓能力和創新的彈性空間,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這一韌性從根本上源于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和實踐品質,源于共產黨的自我革新精神。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受了來自內部的處理改革與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關系、消極腐敗滋長、姓資姓社的爭論、歷史虛無主義等諸多考驗,以及來自外部的蘇東劇變、民主和市場原教旨主義、人權打壓、顏色革命等一系列考驗,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產生了一批重要制度創新成果,走出了一條新路。既避免了蘇東劇變悲劇的重演,也避免了一些西方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主政治發展中社會的撕裂和極化政治,以及顏色革命及其后遺癥、政局動蕩和治理衰敗等亂象或弊端。既表明中國政治制度具有不斷增強的自我發展完善的能力和制度韌性,也展示了中國政治制度在國際社會的競爭能力,從而表現出日益增強的比較優勢。

改革促進了中國政治制度優勢的強化,就在于體制改革始終以推動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為目標和著眼點,堅持守正創新,注重增強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能力,通過不斷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推進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和定型。中國改革從一開始就強調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決不能丟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民主集中制等特點和優勢,始終注意保持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把充滿活力作為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之一,始終保持了對“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的清醒認識。通過不斷革除各種體制機制弊端,借鑒和汲取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積極探索改革開放的規律,推動政治創新,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通過制度的法制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建設,在完善各項政治制度的同時,使制度的執行力、自我完善和發展能力、創新能力逐步增強,奠定了制度韌性的基礎。在推進體制改革和政治制度建設過程中,越來越重視政治能力建設,強調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通過提高治理效能進一步彰顯制度優勢。為此著力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不斷提高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進而突出強化制度執行力,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不斷強化制度建設能力,推動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釋放治理效能。在各方面制度系統化和形成相應制度體系的基礎上,著力于發揮既有制度優勢,強弱補短,提高治理效能,促進制度體系更為科學規范和有效運行,使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和定型?!爸贫雀映墒旄佣ㄐ筒拍艹浞终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盵8]推動制度走向成熟定型,就是進一步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積極汲取人類一切優秀制度文明成果,不斷為實現制度創新和保持制度優勢固本培基,使治理效能更為顯著。質言之,就是夯實守正創新、行穩致遠的“制度根基”[1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已經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并從頂層設計層面總結和把握了國家制度與治理體系演進的方向和規律,做出了全面部署,為推進制度成熟定型和制度優勢的進一步發揮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深化體制改革和增強制度優勢需要正確把握方向

有比較才有鑒別,一切制度優勢都因比較而存在和顯現,增強制度優勢必然伴隨著制度競爭,社會主義制度是在與資本主義制度的長期競爭中逐步彰顯其優勢的。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揭示了制度競爭和制度優勢對于一國綜合國力發展和贏得戰略主動的重要意義。[12]馬克思主義認為,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趨勢來講,社會主義制度終將超越和取代資本主義制度,但自十月革命以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共處競爭持續了一百余年,從當今世界發展態勢來看,兩種社會制度的共處競爭也將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繼續下去。無論是在兩種制度的競爭發展之中,還是社會主義將來取代資本主義,都建立在社會主義優越性不斷發揮的基礎上。兩制并存競爭的世界格局,必然要求社會主義國家只有不斷增強自身的比較優勢,才能發揮和顯現社會主義的整體優越性。戰后社會主義改革浪潮中不同國家的興衰成敗表明,改革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根本途徑,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主義改革的出發點和根本目標。面對世紀之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歸根結底是國家制度的競爭”[13]。在當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并存競爭的歷史階段,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實際就意味著要通過改革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制度的比較優勢。正如中共二十大報告所指出,要在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中“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14](P23)。由此可見,政治制度優勢的強化與體制改革的推進,是目標與路徑的相互聯結,體制改革以不斷增強政治制度的比較優勢為指歸及其核心目標。同時,要始終堅持以政治優勢引領體制改革。

在體制改革中增強政治制度比較優勢,必須注重保持和發揮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已有優勢,始終明確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這一根本問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并存的歷史和現實,決定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包括政治體制改革,是在與資本主義的競爭和相互影響中進行的,也必然在制度層面存在著與資本主義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比較,也會不同程度地以其為參照,乃至受到資本主義的某些影響。因而如何在改革中保持自身的基本特點,鞏固和發展自身的優勢,如何將資本主義的長處為我所用,都會成為伴隨改革始終的重要問題,需要嚴肅審慎對待。當代社會主義改革的發展歷程表明,必須始終堅持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一基本定位和初衷,并把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奠定于鞏固和發展自身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的借鑒和利用,也都以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制度的比較優勢為原則。說到底,就是要始終明確舉什么旗、走什么路,明確改革的出發點和目的所在,從而在改革和制度建設上始終以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為根本立足點。檢視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歷程,不難發現蘇東改革最終走上歧路,而中國能夠經受住蘇東劇變的考驗將改革推向深入并取得一系列成就,從根本上來看就在于對堅持和發展什么這一根本問題的不同選擇,從而表現為是增強還是弱化自身的比較優勢。中國從改革發軔之際就注意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比較來認識改革和制度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同時又不斷強調不能照搬西方國家的做法,不能丟掉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并注意保持和發揮自身制度不同側面的特點和優勢,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立國之本。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非常善于從兩種制度的比較中發現問題,既肯定資本主義的某些優點,又強調保持中國的特點和優勢,堅持社會主義,明確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的比較優勢”[15](P373)。他對兩種社會制度的比較以及在改革中處理二者關系的許多論述,已為眾多國內外人士所熟悉,但他始終強調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絕不是改掉社會主義制度,而是要保持自己的優勢。認為每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是不同的,但克服和避免資本主義的弊病并保持自己的優勢則是共同的。[15](P240-241)他從多個方面說明過中國和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或制度優勢,明確指出要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社會主義的重要制度,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更高更切實的民主,而不搞美式的三權鼎立。他不僅明確肯定社會主義制度要比資本主義制度“好得多”,而且警醒世人在改革開放中絕不能動搖四項基本原則,走資本主義道路將是世界災難。進入新世紀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中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方向和道路對于國家前途命運的決定意義,一切重大改革部署都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根本目標,堅持以四項基本原則保證改革的正確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走“老路”和“邪路”。更加注重發揮和增強制度優勢,并把共產黨的領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在“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這一根本問題上始終保持高度戰略定力。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改革有方向、立場和原則,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前進,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論和觀點,必須堅決守住改革的底線。一再強調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使其更為“成熟而持久”[16],要通過增加和擴大自身優勢與特點來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1]堅決防止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17]??梢?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始終堅持了改革的初衷和正確方向,堅守底線和強化優勢,這也是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所在。

在體制改革中增強政治制度比較優勢,必須堅持切合世情國情的制度評價標準,不能迷失方向?!盀檎l立命、為誰謀利,是判斷一種制度性質和優劣的根本性、方向性問題?!盵7]社會主義國家在兩種社會制度共處競爭的背景下進行改革,不能不確立和堅持合理的改革評價標準和制度評價標準,這一標準的確立,要建立在正確把握世界發展潮流和全面認識本國國情的基礎上,立足于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這個根本點。只有標準合理正確,才不會在改革實踐中迷失方向,特別是在改革遇到阻力和困難的時候,這對于如何把握改革的方向至為重要。對比不同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成敗,不難發現,以什么樣的標準比較和評價改革、比較和評價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直接關系到改革的方向和成敗。不同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興衰成敗表明,如何面對世界發展形勢,如何面對自身的國情和問題,尤其是如何認識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某些優勢與社會主義制度的不完善之處,是改革中時時面臨的重要考驗,稍有不慎,就會陷入重重陷阱或誤區。說到底就在于能否對制度在不同國家的適用性及其實踐績效做出實事求是的具體分析,能否對制度的成長發展從全局高度做出長遠的戰略把握,既不固步自封而走向僵化,也不妄自菲薄而消極悲觀。蘇東國家在改革中走向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否定而轉向資本主義,實際是在兩種制度比較和改革的評價方面陷入種種片面性和認識誤區,從而導致改革指導思想發生根本轉向的結果。中國改革堅持四十多年并取得重要進展和重大成就,與其不斷發展而又堅持核心原則的制度比較和改革評價的標準不無關系。鄧小平不僅從經濟發展、民主政治、人才培養方面比較兩種制度,而且強調要以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發展生產力為改革目的和評價標準,并從不同角度提出和論述過將生產力標準、人民生活水平標準、人民擁護和滿意等標準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是非標準,把共同富裕還是兩極分化視為兩種制度的重大區別,等等,始終緊抓兩種制度的根本點和中國在落后生產力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現實國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制度比較和評價的標準,從國家領導層更替和執政黨領導的方式、人民群眾的利益表達和政治參與、國家決策方式和水平、權力制約和監督的有效性、人才的政治錄用等多個方面做了更為全面系統的論述,[1]進而把是否“符合國情”“有效管用”“人民擁護”作為衡量制度科學和先進與否的主要標準。[13]指出各國政治制度的獨特性是基于其國情而長期內生演化和漸進發展的結果,強調不能以彼此間“有”“無”何種制度這種簡單化的對比去進行評價和做出取舍;[1]同時也明確指出吸收和借鑒他國經驗的重要意義,“我們從來不排斥任何有利于中國發展進步的他國國家治理經驗,而是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6]。這些論述,為我國體制改革提供了更為科學的評價標準,對于堅定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具有切實的指導意義。與此相應,學界所提出的關于制度比較和優劣評判的一些見解,諸如制度的價值目標與實現主體[18]、制度基因與制度特質[19]等標準,可以說是對上述制度評價標準的具體運用,也提供了認識和把握制度優勢的多維視角。

在體制改革中增強政治制度比較優勢,必須著眼于和著力于不斷推進各項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和定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爸贫仁且砸巹t和秩序為主體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成熟與完善的程度,是國家和社會成熟與完善的集中體現”[20]。我們所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從而促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優越性充分發揮,歸根結底就是在改革中通過制度建設促進制度成長,使之日益成熟和定型。這不僅在于任何制度都有一個從初創到實踐檢驗、調整鞏固、發展完善和臻于成熟定型的過程,而且在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制并存競爭背景下落后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更具有特殊性和艱巨性,需要從生產力水平低和民主法治傳統缺乏的國情出發,積極應對資本主義制度“示范效應”的挑戰,發揮后發優勢,走出一條非西方的現代化道路,使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建立在制度建設不斷與時俱進的基礎上。中國式現代化和政治發展道路的形成,作為一種發揮后發優勢和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積極探索,為人類制度文明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也表明社會主義制度基于世界歷史發展邏輯而具有的先天優越性,只有通過不斷的制度建設才能在實踐中得以發揮和彰顯,制度建設必須立足和著眼于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完善,逐步走向成熟和定型。從政治制度來講,雖然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從一開始就具有本質的優越性,如列寧所說社會主義國家要比最民主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百萬倍,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是殘缺不全的,等等,但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制長期并存競爭中充分展現這種“百萬倍”的優越性,并非各項基本制度得以確立就可以一勞永逸,要讓人們在各個方面都能切實感受到它更非易事。從二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民主的新發展和社會主義國家民主一度滯后乃至發生嚴重挫折的事實不難看到,兩種類型的民主也在進行著優勢競爭,與各自政治制度的成熟程度密切相關。因而社會主義本質優越性的真正實現,需要體現在持續的制度建設和對各項具體體制機制的不斷健全、完善之中,需要通過改革除舊布新、與時俱進,使之逐步走向成熟和定型。推進制度的成熟和定型,實際上就是要不斷提高制度的系統性、科學性、規范性,不斷增強制度的執行力和績效,不斷健全和完善各項具體制度和體制機制。這就需要在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中堅持人民至上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價值導向,彰顯人民的主體地位和價值。在保持和發揚現有優勢的同時,繼續革除體制機制弊端,固本強基,吸收資本主義制度文明的有益成果和積極因素,推動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更為完善和高效,逐步成為最好的制度,比較優勢更為顯著。新時代中國體制改革的推進,要以滿足人民對“美好政治生活的需要”為核心價值取向,[20]以推進制度現代化為根本指向,構建完備的制度體系,使之真正成為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和攻堅克難的政治依托。當然也要認識到制度成熟和定型具有相對性、發展性,不進則退,蘇東劇變與其制度僵化停滯和未能真正成熟密不可分,教訓極其深刻。因而需要不斷推動制度建設,使之向更高水平發展,更加成熟。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種種優勢,作為社會主義本質優越性在中國的具體體現,源于其“根本點”“支撐點”和“生長點”三者有機統一的獨特結構,是在改革開放中通過不斷的制度建設推進制度成長而得以顯現和強化的。因而,需要始終明確只有改革才是發揮和彰顯中國政治制度優勢的根本路徑,并把握好改革的正確方向。在兩種社會制度共處競爭的時代,社會主義國家體制改革,必須致力于不斷增強政治制度的比較優勢,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和定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體制改革和政治發展也要不斷適應新形勢而拓展新境界。

猜你喜歡
民主優勢國家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矮的優勢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畫與話
把國家“租”出去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關于現代民主的幾點思考
好民主 壞民主
談“五老”的五大特殊優勢
欲望的位置:論兩種慎議民主取向之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