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師計劃”背景下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困境與紓解
——以Y市鄉村教師為例

2023-02-24 10:40段志貴王俊輝
關鍵詞:發展教育教師

段志貴 王俊輝

(1.鹽城師范學院 數學與統計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2;2.徐州高等師范學校,江蘇 徐州 221116)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強教必先強師”,只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簡稱“強師計劃”)(1)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的通知》(2022-04-11)[2023-08-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明確提出要全面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構建開放、協同、聯動的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建立完善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激發鄉村教師活力,提升鄉村教師隊伍質量?;卩l村振興背景和鄉村辦學具體特點,積極探索鄉村教育“強師計劃”實施的路徑和方法,是新時代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當前,鄉村教育投入還不夠充足,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還不夠強,許多教師雖然通過招聘入編鄉村學校,但可能還沒有安下心來,更談不上一輩子扎根鄉村任教的意愿了。如何激發現有鄉村教師隊伍活力,促進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前進一步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研究立足我國國情特點,以Y市教師為例,開展了有針對性的調查,客觀分析當前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以期為廣大鄉村教師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提供參考。

一、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研究溯源

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社會學專業名詞,關注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研究的是人類社會面臨的環境與生態問題。人們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2)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53-78.,及至后來關注教育與人之間的關系,提出“教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3)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port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ohannesburg: UN,2002.,教育要“提供必要的知識、科學和創新,以社會、經濟和環境正義為基礎,為所有人塑造可持續的未來”(4)UNESCO.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Paris: UNESCO,2021: 1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報告《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中強調,教師應當在新的教育社會中處于核心位置,教師的發展應當是一個豐富而且動態的學習和體驗的連續體,是持續一生的旅程(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教育社會契約》,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86頁。。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要求教師必須保持終身學習的熱情,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并為社會進一步向前發展提供動能。類似于社會科學中的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界定,我們可以把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基于教師專業標準要求獲得的既能勝任當前教學又有未來從教的心理準備與學習潛能的發展。

鄉村教師是教師隊伍中的特殊群體。鄉村地處偏僻,交通不太方便,與外界的交往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與城市教師相比,鄉村教師的身份認同、工作環境、學習狀況等都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因而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更需要全社會持續關注。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們獲得自我成長和價值實現的內在需求。鄉村教師作為鄉村社會的“文化人”,其高學歷和豐富的知識儲備理應在鄉村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應有的影響力,以他們的輻射作用引領鄉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既體現在專業素養方面,也應包括作為一個特殊職業擁有的生命性、主體性和個體性的發展,是集專業性、社會化和生命性于一體的發展過程(6)侯秀云:《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機制探析》,《教師教育論壇》,2019年第9期。。在自我不斷發展、充實的過程中,鄉村教師能夠發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在可持續發展歷程中緊跟時代潮流,并引領鄉村社會向前發展。

二、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邏輯架構

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受國家政策導向、地域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社會文化面貌等多重因素影響。雖然經濟激勵是促進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有效手段,然而改善其工作環境也非常重要(7)See B H,Morris R,Gorard S,et al. What works in attracting and retaining teachers in challenging schools and areas?.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20(06):678-697.。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關注鄉村教師的成長需求與自我實現,使他們在鄉村教師崗位上心情愉悅,發揮特長,獲得真正的發展。美國著名教師教育專家埃文斯曾將教師專業發展分為兩大類:一是以知識、技能生長為主要內容的“功能性發展”;二是以職業情感及教育信念為主要內容的“態度性發展”。教師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關注“功能性發展”,而且“態度性發展”也不能偏廢(8)Evans, L. What is teacher development?.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2,28(1):123-137.。

鄉村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既要具有一般意義上的“教師專業素養”功能性發展,也要兼顧其職業表現出來的身份認同態度性發展。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有關鄉村教師的政策要素、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及鄉村學校營造的環境因素以及鄉村教師作為主體自我驅動的個人因素。本研究結合學者盧秀瓊提出的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動力因素分析(9)盧秀瓊:《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與對策》,《教育評論》,2008年第2期。,把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因素分為“政策引力”“環境助力”和“內生動力”三類,其中,“政策引力”與“內生動力”合力形成鄉村教師的功能性發展區,強調知識性和技能性素質的培養,而“環境助力”與“內生動力”則合力形成鄉村教師的態度性發展區,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人格、道德品質等方面的培養,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上述三個要素及兩個發展區有機組合,建構形成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邏輯架構(10)段志貴:《基于身份認同的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理論模型》,《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 年第1期。,如圖1所示。

(一)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引力

在上述邏輯架構中,“政策引力”主要包括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吸引優秀人才和完善服務保障等,從政策上支撐鄉村教師的可持續發展。調查顯示,工資收入是影響教師流動的首要因素,會極大地影響鄉村教師在鄉村任教的穩定性。鄉村教師普遍認為“提高生活待遇”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最有效的措施。教育部綜合改革司司長劉自成曾撰文提出:“要切實提高教師待遇,完善老少邊窮島等貧困艱苦地區教師待遇政策,總的導向是越到基層越到艱苦地區補助越高?!?11)劉自成:《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

我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教育和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出臺了包括“強師計劃”在內的許多促進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文件,諸如《關于大力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的意見》(2006),提出要加強鄉村教師職后培訓,提高鄉村教師專業水平;《關于義務教育學校崗位設置管理的指導意見》(2007),引領各地根據實際適當放寬鄉村教師職稱評審條件;《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明確把鄉村教育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關于統籌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2016),強調要均衡城鄉師資配置,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增強鄉村教師崗位吸引力;《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推動各地開展“鄉村教師素質提高行動”,加強縣區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建設,提升鄉村教師培訓的實效性;《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2020),指出鄉村教師是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鄉村教育的基礎支撐,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還組織實施了“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12)《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啟動》(2018-08-17)[2023-09-1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08/t20180817_345496.html.,自2018年開始每年遴選300名鄉村優秀青年教師進行培養等。各省市亦能在貫徹國家政策文件精神上注重落實,制訂了有地方特點的具體措施。比如,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之后,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即頒發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13)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2018-12-27)[2023-09-11].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8n/2018_zt03/zt1803_ls/201901/t20190116_367071.html.,強調要“關心鄉村教師工作生活”“將更多的教育投入用于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改善鄉村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Y市市委、市政府也隨即發布了《關于加強全市高質量教育發展的意見》,相關部門還印發了《Y市中小學教師榮譽制度(試行)》。這些政策文件注重在工資、職務 (職稱) 、住房、醫療、養老等方面向鄉村教師傾斜,著力提升他們的經濟收入,提高他們的福利待遇水平,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鄉村教師的物質生活條件和職業發展前景,有效提升了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質量,發揮了政策導向應有的引領功能。政策引力實質上構成了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系統,為鄉村教師獲得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14)李森、崔友興:《論教師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二)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助力

在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邏輯架構中,“環境助力”主要包括創設優良環境、開展教研活動、注重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以及加強可持續發展評價等,幫助鄉村教師生長身份認同情感。良好的環境有利于人才的培養,更有利于人才作用的發揮。真正有吸引力的崗位,除了工資待遇,還應包括這種使人精神愉悅的工作環境、文化氣息、心理支持等(15)劉毅瑋、張云晶、封文波:《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中的困境與突破——基于鄉村教師對政策感知與態度的調查》,《中國教育學刊》,2020年第6期。。物化的校舍、綠化、交通等,這些可以看作是影響鄉村教育的硬環境,而無形之中的身份認同以及工作上的心理支持,諸如職業歸屬感、和諧的同事關系以及領導或組織上的認可等,也是鄉村教師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必備環境,可以稱之為軟環境。就促進鄉村教師專業來說,軟環境的支持比起硬環境來說更為重要,因為鄉村學校硬環境上的不足顯而易見。如果沒有軟環境的大力支持,肯定不利于激發和調動鄉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所謂可持續發展更是無從談起。

作為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或學校領導要充分認識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的重要意義,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鄉村教師發展的優良環境。要用足用好黨和國家面向鄉村教師的傾斜政策,確保鄉村教師經濟收入和相關福利待遇得到完整、及時、公平、公正的落實;要通過與鄉村教師經常的對話,加強聯系,真正了解鄉村教師的實際需求和愿望;要主動作為,注重做實、做細各類思想工作,有針對性地幫扶鄉村教師,關心他們的生活,盡力為他們排憂解難,為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三)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構建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邏輯架構,鄉村教師的內生動力不可或缺?!皠恿Α?本意是指使機械運轉做功的作用力,后來引申為推動工作、事業等前進和發展的力量?!皟壬鷦恿Α?則是作為一個獨立人格的個體為完成一項工作或實現一個目標而在內心涌現的一種為之努力的潛在能量。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即指鄉村教師扎根鄉村而具有的教育情懷、自我身份的認同、發揮潛能學習進步的精神面貌等。目前,對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探討,更多地關注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外界支持體系,而對鄉村教師作為主體的內生動力則關注不夠。顯然,鄉村教師與城市教師一樣,他們也希望能教好書,育好人,在三尺講臺實現人生價值。

鄉村教師對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認同、共識、需求,以及科學地認識自我,準確設定自我可持續的發展目標,是他們獲得成長和進步最根本的因素。為此,幫助鄉村教師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就要具體情形具體分析,理解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困境,幫助他們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促進他們培養鄉村教育情懷,提高職業認同感,從而發揮他們內在最大潛能,成就作為一名教師在鄉村教育中的人生價值。

三、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基本現狀

基于上述邏輯框架,并結合《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及“強師計劃”提出的新時期教師專業素養基本要求,筆者編制了《“強師計劃”背景下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調查問卷》。筆者采用這一問卷對蘇北Y市2023年舉辦的各類鄉村教師培訓班1020名學員進行調查,并基于人口學特征從中挑選5名具有代表性的教師進行半結構訪談,并輔以相關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研究發現,當前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存在動力需要加強、方向有待明確以及氛圍尚需營造等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需要加強

調查數據顯示,許多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足,他們滿足于本科畢業,認為在鄉村學校勝任基本的教學不成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存有后顧之憂。雖然鄉村教師近年來對經濟收入逐步得到改善的滿意度有所提升,但就目前而言,對此心滿意足的鄉村教師仍不多見。同時,還要看到經濟收入并非穩定鄉村教師隊伍的充分條件,他們尚有孩子上學、父母贍養及個人專業發展制約或影響著他們的工作態度以及職業規劃。二是缺少溝通交流。一些已有政策在逐級傳遞過程中執行走樣或力度削弱,當然有些只是因為執行的時間延后,但缺少合理解釋,以致部分鄉村教師對地方有關部門缺乏足夠的信任。三是疏離鄉村文化。許多鄉村教師“城市居家,鄉村上班”,他們很少與鄉村農民直接打交道,一定程度上疏離了鄉村風土人情,成為“鄉村邊緣人”。他們向往城市卻囿于“鄉村人”標簽而難以融入城市生活,又因不想留在鄉村而與鄉土文化區隔(16)黃曉茜、程良宏:《城鄉張力間的彷徨:鄉村教師身份認同危機及其應對》,《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年第4期。。不少鄉村教師都明確表示“很不情愿在社會交往中被別人認出是鄉村教師,更不愿意主動暴露自己的鄉村教師身份”(17)王坤:《農村小學教師身份認同困境與干預策略》,《基礎教育》,2013年第3期。。

(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有待明確

無論是問卷調查,還是個別訪談,我們都發現一線教師在謀求可持續發展上往往缺少努力的方向。他們中的許多人教育教學類知識相對欠缺,特別是有關新課程標準方面的知識技能,更是只知皮毛,不知就里。部分年齡剛剛40出頭的鄉村學?!袄辖處煛?平時鮮有閱讀課外資料。他們習慣于自己的老教案,根本不想對一些用得上的教育教學理論溫故知新,更談不上實踐應用了。許多教師平時上課教學方法呆板,不能根據學生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日常教師之間相處和諧,關系融洽,但很少交流教學上的事。教研活動也不是定期開展,平時雖然也有一些聽課活動,但評課只是一種形式,走走過場。說到不足,可能只會提一些不疼不癢的問題。這一狀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鄉村教師在這個環境里缺少壓力,競爭力不強。再從每一個教師個體上說,他們大多缺少必要的自我反思能力。能夠研究學生、研究教學,并主動收集信息、反思自己教學工作的老師只占鄉村教師群體中的少數。對于教學上的問題,雖然也有一些閃光的心得體會,但只有極少數的教師會在問題解決后進行總結,回溯過程,分析關鍵環節,查找教學疏漏。

(三)可持續發展的氛圍尚需營造

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既要有內在的努力,也不能缺少外在積極向上氛圍的促進。然而,在多選題“從學校的角度看,以下各項中影響您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的回答結果中,有超六成(648/1020)的教師選擇“學校尚未建立健全可持續發展激勵機制”,七成(717/1020)教師選擇“教師之間缺乏合作、交流的氛圍”??陀^地說,鄉村學校地理位置偏僻,辦學規模較小,教師配備不全,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不高。許多教師身兼班主任、生活老師、校醫等多重身份,除了正常的教學外,每天還要處理很多繁雜事務和家校溝通,這些都占用了許多時間,分散了他們的精力,使他們根本無法集中在自己的業務再學習上。一些鄉村教師的職業倦怠由此產生,他們缺少工作熱情,更談不上進一步拓展學習空間,提高教育教學業務水平了。誠如有專家所說,客觀上的教育理念陳舊、專業技能水平低、教學技能差、教學方法落后,使得許多鄉村教師失卻了自我實現的心理生態環境(18)樊香蘭:《鄉村教師專業學習生態環境探析》,《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年第25期。。

四、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困境紓解

基于上述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邏輯架構及基本現狀,我們立足政策引力、環境助力和內生動力三個維度提出如下四條解決對策,以期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規范、有序、持久的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實踐機制,推進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一)建立鄉村教師身份認同的政策保障

國外有學者研究認為,對于職業倦怠明顯且教學效能感偏低而大量流失的鄉村教師,如果相關社區與相關機構對鄉村教師的生活及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則能明顯降低鄉村教師的流失率(19)Acheson Kris,TaylorJustin,LunaKera.The Burnout Spiral:The Emotion Labor of Five Rural U.S.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6,100(2):522-537.。

鄉村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只有具備一定的優勢,才能吸引一批優秀人才入職其中。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是首要選擇,為此,要充分運用政策實施的杠桿與調節作用,最大限度保障鄉村教師作為專業人員應當享有的地位、待遇,為鄉村教師獲得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也要建立必備的可持續發展機制,讓鄉村教師成為廣受歡迎的職業而人心向往。一方面,要加大鄉村教育經費投入的政策保障。鄉村教育經費投入是地方政府重視教育與否的標志,要逐年加大教育支出在地方GDP中的占比,努力建立健全市、縣兩級政府教育經費投入運行機制,通過相關政策的制訂與實施,改善鄉村教師待遇,提高鄉村教師職業的吸引力,讓鄉村教師能安心從教。另一方面,要強化鄉村教師身份認同的政策保障。對鄉村教師職業的身份認同,需要著意加強軟環境建設。要制訂有別于城市教師的特殊待遇以吸引廣大青年到鄉村任教,扎根鄉村,為鄉村教育振興奉獻青春年華。

在有關生活待遇和福利保障上,相關職能部門應當充分保證鄉村教師在交通、住房、就醫、保險、養老、子女入學等實際問題上都能得到較好解決,使他們沒有后顧之憂。在有關文化生活以及政治上的進步要求等,也要給予必要的傾斜。要大張旗鼓地宣傳鄉村教師中的典型,表彰他們立志鄉村任教、奉獻鄉村教育的教育情懷(20)趙新亮:《提高工資收入能否留住鄉村教師——基于五省鄉村教師流動意愿的調查》,《教育研究》,2019年第10期。。地方政府應當責成相關部門專門負責鄉村教師的服務與管理,把屬于鄉村教師的相關待遇落實到位。條件成熟的地方,可以實行縣域鄉村教師統一管理模式,從加強鄉村教師的考核入手,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在這一機制中,通過考核,制訂和實施輪崗交換規則,激活鄉村教師工作活力;在有關職稱評定、學歷提升、工資待遇、住房安置、子女上學等方面,向優秀教師傾斜,讓真正樂于扎根鄉村、奉獻鄉村教育事業的老師在實際工作中得到應有的實惠,增強職業幸福感、自豪感。

(二)營造鄉村教師扎根鄉村的文化氛圍

今天的鄉村教師所處環境及其社會影響與20世紀上半葉有著很大不同。在社會認同層面上,鄉村教師以前的文化占有狀況被打破,“文化資本”占有率降低,作為知識擁有者的威信下降。過去的鄉村社會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大家對鄉村教師的豐富知識儲備崇拜有加,因而鄉村教師在鄉村享有較高的地位。隨著教育的普及和鄉村子弟受教育層次的提高,加之開放的社會,信息量大,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越來越多,致使鄉村教師的作用和地位明顯大不如從前。在這一現實背景下,鄉村社會對鄉村教師的崇拜度、認同度不斷降低,從而引發鄉村教師的身份認同危機(21)葉菊艷:《鄉村教師身份認同的影響因素及其政策啟示》,《教師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為鼓勵鄉村教師扎根鄉村,奉獻鄉村教育事業,首要的是增強他們的鄉村情愫,使其自覺自愿地融入鄉村生活,接納并認同鄉土文化。文化包羅萬象,在鄉村可能就是風俗,就是生活習慣,就是衣食住行。它們是鄉村發展的靈魂因素,是鄉村特有的一種文化品質,是凝聚鄉村生產力的潛在基礎,是激發和調動村民投身鄉村建設的活力源泉。因此,在鄉村重塑新的時代鄉村教師新的鄉賢形象,一方面要賦“責”,堅持專業性優先,動員和組織鄉村教師立足于專業知識與技能優勢而成為“新鄉賢”,教好書,育好人,參好政;另一方面要賦“能”,促進鄉村教師增長信念、提高能力,積極參與鄉土文化建設;再一方面要賦“權”,搭建適合平臺,幫助他們憑借專業知識與技能,擔負起鄉村振興的使命和責任,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發展。

(三)激發鄉村教師獲得發展的內生動力

本質上說,鄉村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在教書育人過程中的自我主動發展,它需要鄉村教師首先要有超越眼前現狀的個人成長愿景,擁有強大的自我成長內驅力。調查發現,部分鄉村教師缺少努力的方向,看似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到頭來自我總結毫無成就感。促進和激勵鄉村教師描繪自我可持續發展愿景,是引領鄉村教師實現人生價值的指路明燈。一要貼近鄉村教師內在需求,使他們對鄉村教師這一職業有著美好的憧憬,不斷增強教書育人使命感和熱愛教育的責任感;二要加強對鄉村教師的人文關懷,通過鄉村學校學生成長個案分析以及優良師生關系情意的宣傳與體驗,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創造性思維以及創新性格局;三要在持續豐富鄉村教師職業內涵的同時,提升他們的奉獻精神與進取品質。在物質與精神融合的鄉村教育教學體驗過程中,引領廣大鄉村教師向先進典型學習,爭做“四有”好老師,賦予自我三尺講臺教書生涯以崇高的使命,為鄉村教育事業,為鄉村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為教育主管部門,應當主動作為。要通過認真傾聽、交往對話和跟蹤服務,加強與鄉村教師的溝通與聯系,了解鄉村教師的實際需求和愿望。作為學校領導,要率先垂范,堅定自己奉獻鄉村教育事業的信仰,以自己模范的一言一行為鄉村教師做好榜樣。與此同時,還要對每一名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做到心中有數,目中有人,經常性組織談心交流活動,幫助他們制訂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發展規劃;要在校內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輿論導向和良好風氣,使得人人都有共同的價值取向與審美追求,教好書,育好人,比、學、趕、幫,互助共贏,在各自領域都能獲得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四)組織鄉村教師增長專業才干的教研活動

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是在教學業務上獲得成長和進步。教學是鄉村教育活動整體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是指教師對知識、經驗、方法、能力進行再加工并傳授給學生的過程。教學集中反映了教師在學科知識、學生理解、教學設計與實施等方面的能力和素養。教研則是指有關部門或學校教務部門為探尋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困惑或難題而開展的研討活動。教學與教研密不可分,相輔相成。

首先,要夯實教師課堂教學基本功。課堂教學基本技能是教師教學的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教師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要聚焦課堂教學各個環節,以課前備課、課堂授課和課后輔導三個方面為抓手,從教育教學觀念、教學內容理解、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流程設計、課后作業布置等環節,把握課堂本質,逐步提高駕馭課堂的組織能力。要經常性組織鄉村教師優秀課堂教學展示活動,將每一次優秀課堂展示活動都視為改進、優化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重要契機。

其次,要推進教師常態化實踐反思。要組織廣大鄉村教師把從書本上學到的教育教學理論有機地滲透到每一節課堂教學之中,研究學生表現,研究教學過程中的預設和生成,考察是否符合課堂教學實際,是否存在不合常理的地方,注重在實踐中加深對相關教育教學理論的進一步理解。

再次,要構建教學教研的有效實踐機制。要揭開教育科研的神秘面紗,幫助鄉村教師克服畏難心理,使教育科研回歸到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善于發現和提出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尋找切實可行的對策;要引領他們開展力所能及的教學研究,感悟教學過程,加深教學理解,學會通過課題研究進行高階形式的教育科研,經常性撰寫教學反思日記,做好工作總結,生成教學心得,發表研究論文。在經常性的學習、探索、解惑、生成過程中,積累經驗、生長智慧,不斷提升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

總之,加強“強師計劃”背景下的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一定要立足于鄉村教育實際,切實提升廣大鄉村教師的職業追求和身份認同,注重政府各項政策的引領,營造身心愉悅的鄉村環境,激發廣大鄉村教師奉獻鄉村教育的內在情懷,并組織開展行之有效的教學教研活動,使他們獲得更大的可持續發展空間,為未來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和可持續的不竭動力。

猜你喜歡
發展教育教師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最美教師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教師如何說課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