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

2023-02-24 13:16侯懷銀
教育與經濟 2023年6期
關鍵詞:經濟學話語學術

陳 星, 侯懷銀

(1.浙江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院, 浙江 金華 321004; 2.山西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太原 030006)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盵1]建設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以下簡稱“三大體系”)是教育經濟學學科建設的核心內容,是新時代繁榮教育經濟學的根本方向。近年來,本土的系統化理論體系構建薄弱,研究方法方面也處于跟隨狀態,[2]提出要“從完善學術評價制度與學風建設上創建中國特色的教育經濟學學科體系”,[3]“加強教育經濟理論與方法研究”,[4]“構建與中國新時代的基本國情相適應的教育經濟學理論體系?!盵5]目前國內尚未形成關于建設教育經濟學“三大體系”的系統論述,尤其缺乏對教育經濟學“三大體系”建設路徑的專門探析。探索“三大體系”建設路徑,對于講好教育經濟學的中國故事,發出教育經濟學的中國聲音,貢獻教育經濟學的中國智慧,彰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具有重要意義。

一、建設教育經濟學“三大體系”的基本原則

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建設中國特色教育經濟學必須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相結合,堅持將傳統教育經濟思想和當代教育經濟問題相結合,堅持將本土化和全球化相結合,促進教育經濟學的中西會通、古今貫通和內外融通,充分體現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形成能夠科學回答教育經濟的中國問題、世界問題、時代問題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一)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相結合

有什么樣的經濟學種子,就會開出什么樣的教育經濟學之花。西方教育經濟學主要發端于舒爾茨、貝克爾、丹尼森等經濟學家基于人力資本理論對經濟增長剩余的解釋,其背后的理論方法支撐主要是西方經濟學(包括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中國教育經濟學發展的經濟學支撐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在研究立場、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異。建設教育經濟學“三大體系”,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始終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立身之本,充分借鑒西方經濟學的優秀成果,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

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發展為了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設教育經濟學“三大體系”,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要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相結合,將“教育—生產力—生產關系”作為首要研究對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主要研究一定社會相互作用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西方經濟學主要研究人們在稀缺條件下的資源配置或約束條件下的行為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從總體上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從結構上說,主要研究三個方面的內容,即生產關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筑。[6]建設教育經濟學“三大體系”,要首先研究“教育—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矛盾規律,將西方經濟學的知識條塊融入馬克思主義教育經濟學的范疇體系,系統分析“教育—生產力—生產關系”在新形勢下的矛盾表現及其化解思路。

三要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相結合。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定性與定量分析、個量與總量分析、動態與靜態分析、長期與短期分析、存量與流量分析,實證主義是其主流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包括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以及矛盾分析法、系統分析法、發展分析法、科學抽象法、數學分析法、邏輯與歷史相統一分析法等具體方法。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建設教育經濟學“三大體系”必須遵循的根本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在具體研究方法上各有所長,建設教育經濟學“三大體系”,必須取長補短,為我所用。

(二) 堅持將傳統教育經濟思想和當代教育經濟問題相結合

中國歷史悠久的教育經濟實踐孕育的豐富多彩的教育經濟思想是建設教育經濟學“三大體系”的思想源頭。先秦時期,以管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為代表的諸子百家,闡發了其關于教育收益、受教育機會、人的素質構成、勞動者行為規范、身體存養、人才取用等多元教育經濟思想。[7]秦漢以降,葛洪、顏之推、王安石、王守仁等提出了教育對經濟的作用、人力資源的開發和使用等教育經濟思想。清代末年,魏源、龔自珍、張之洞、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強調了教育對社會改良、國家振興的經濟價值。民國時期,孫中山、蔡元培、黃炎培等提出了教育促進經濟發展、教育發展受經濟制約等思想,邰爽秋、陳友松、古楳等對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教育經費的籌措、分配和使用、教育的成本和效益等問題進行了專門論述,李大釗、楊賢江等立足馬克思主義探討了教育與經濟的相互制約關系。新中國成立以來,邱淵、厲以寧、王善邁等學者在教育經濟思想方面進行了重要探索。

當代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獨特而復雜的教育經濟問題是教育經濟學“三大體系”演變發展的土壤。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需要破解一系列教育經濟難題。其一,發揮教育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如何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布局,充分發揮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化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必須解決的教育經濟難題;其二,促進教育資源配置的充足、公平和效率。如何多渠道籌集教育資源,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教育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讓優質教育資源投入更加充足,分配與使用更加公平、有效,是破解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核心難題;其三,促進教育政策與制度完善。教育政策與制度創新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如何立足經濟學視角分析教育行為和教育現象,研究教育運行的經濟邏輯,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必須重點關注的問題。

建設教育經濟學“三大體系”要堅持將傳統教育經濟思想和當代教育經濟問題相結合,加強中國教育經濟思想史研究,分析不同思想流派的學術主張和話語特征,探討其對解釋和解決當代教育經濟問題的啟示,將傳統教育經濟思想包含的智慧和話語創造性應用于當前的問題情境,讓傳統教育經濟思想在當代教育經濟問題的土壤中重新煥發生命力。

(三)堅持將本土化和全球化相結合

西方教育經濟學主要基于西方國家的教育和經濟發展經驗,運用西方的理論話語和思維方法,形成了人力資本、篩選假設、勞動力市場分割、教育社會化、過度教育、教育券、教育與高新技術發展、學校規模經濟、教育成本與收益、教育投入與產出、社會資本、教育產權、學??冃?、教師薪酬、教育市場化等理論,為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有益啟示。然而近年來,西方教育經濟學理論在解釋某些中國的教育問題時出現了不適應現象。例如,中國高等教育規??焖贁U展帶來的經濟紅利和風險很難簡單地用人力資本理論、篩選假設理論、教育過度理論等解釋清楚;在學校規模經濟與巨型學校的優質發展、教育過度與居民長期旺盛的教育需求、教育產權與公共教育領域的權責模糊、學??冃c優質學校長期的高投入-高產出之間存在一些理論與實踐難以自洽的沖突;教育券、教育市場化等理論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仍存在較大爭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經濟學圍繞教育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教育投資效益、高等學校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高等教育運行機制、高校擴招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教育公平、教育成本分擔、教育收益率、學生資助、教育財政體制改革、大學生就業等本土教育經濟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批代表性成果,為公共決策和個人的教育選擇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豐富和發展了經濟學和教育學的學術理論體系。[2]但是,中國教育經濟學在形成具有世界影響的原創理論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對某些具有全球性的教育經濟問題缺乏關照。

建設教育經濟學“三大體系”必須堅持本土化和全球化相結合,既要向內看,將西方教育經濟學同中國國情和文化相結合,扎根中國教育實踐生成新的理論話語,讓中國教育經濟學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解決好中國的教育問題;也要向外看,以開放的姿態迎接現代化和全球化,提出反映教育經濟普遍規律的中國理論,為解決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教育問題提供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理論。

二、建設教育經濟學學科體系

學科體系是具體學科專業以及一系列研究方向構成的有關一定科學領域的清晰完整的學科系統。學科體系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教育經濟學的根本依托,學科體系根基薄弱、雜亂無序,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特色和影響力就會受到削弱。經過四十多年建設發展,中國教育經濟學基本具備了創建特色學科體系的條件和可能。[3]中國教育經濟學的主流學科包括教育經濟學原理、教育財政學、高等教育經濟學。國內學者對職業技術教育經濟學、成人教育經濟學、民族教育經濟學的學科建設問題有過系統論述,提出過農村教育經濟學、家庭教育經濟學和遠程教育經濟學的構想。目前來看,中國教育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建設還不夠枝繁葉茂、條理清晰,需要以豐富學科分支為基礎,重點圍繞學科體系架構、學科發展方向、教材體系和人才體系予以完善。

(一)豐富和優化學科體系架構

豐富和優化學科體系需要集思廣益、博采眾長。作為交叉學科的教育經濟學的學科發展必然深受其母學科教育學、經濟學的影響,因此可以從教育學的學科體系、經濟學的學科體系、教育學的學科發展、經濟學的學科發展和教育經濟學的發展五個維度,探索構建教育經濟學的學科體系架構。

從教育學的學科體系看,教育學的二級學科主要包括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史、比較教育學、學前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成人教育學、職業技術教育學、特殊教育學、教育技術學,可以考慮將教育經濟學原理、學前教育經濟學、高等教育經濟學、成人教育經濟學、職業技術教育經濟學等作為教育經濟學的分支學科。

從經濟學的學科體系看,經濟學的二級學科主要包括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經濟史、西方經濟學、世界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國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學、勞動經濟學、統計學、數量經濟學、國防經濟,可以考慮將馬克思主義教育經濟學、教育經濟思想史、西方教育經濟學、教育財政學、教育金融學等作為教育經濟學的分支學科。

從教育學的學科發展看,近年來,中國教育史、家庭教育學等“冷門學科”得到深化研究,教師教育學、社區教育學、教育信息學、終身教育學等新興學科嶄露頭角。[8]教育經濟學需要加強對這些領域的關注,加快孕育與之相關的分支學科。

從經濟學的學科發展看,20世紀70年代以來,現代經濟學發展形成一系列反映經濟學未來發展方向的新興學科,包括新興古典經濟學、行為與實驗經濟學、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演化經濟學、計算經濟學、神經經濟學、認知經濟學、新經濟地理學、新經濟社會學等,[9]以行為經濟學等為代表的新經濟學,提出一系列不同于傳統經濟理論的假設與范式,正在掀起經濟學的第四次革命。[10]因此,要充分重視運用這些新興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分析教育問題,發展教育制度經濟學、教育行為經濟學、教育博弈論等新興分支學科。

從教育經濟學的發展看,目前相對成熟且能夠上升為分支學科的有教育經濟學原理、教育財政學、高等教育經濟學等,這些學科研究成果較為豐富,有相對成熟的教材。

綜上,教育經濟學的學科體系發展前景廣闊,上述分支學科在國內教育經濟研究中基本能夠找到相應的知識條塊支撐。不過,教育經濟學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其學科體系還不夠豐富完善,缺乏強有力的枝干學科。因此,優化教育經濟學的學科體系,要做大做強教育經濟學的分支學科,明確學科體系構建的邏輯,搭建學科體系的“四梁八柱”,根據分支學科發展的實際情況不斷優化學科設置和布局。

(二)明確優勢學科、特色學科和重點學科

學科體系構建關鍵要明確優勢學科、特色學科和重點學科,按照立足自身和面向未來的思路找準建設方向。優勢學科是發展基礎和條件好、發展水平相對領先的學科。特色學科是具有鮮明個性和風格的學科,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大的特色就是根植并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重點學科是對推動學科發展、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面向未來、解決時代發展的重大問題的學科。

從優勢看,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勢頭強勁,20世紀高等教育經濟學研究在中國取得重要成果,[11]21世紀以來,運用經濟學方法分析高等教育的成果愈發豐富,高等教育經濟學形成一批專著、教材,具備成為教育經濟學優勢學科的條件。另一方面,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教育制度的經濟學分析是中國教育經濟學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先后涌現出一批重要著作,如崔玉平的《高等教育制度創新的經濟學分析》(2002)、曹淑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組織的經濟學分析》(2004)、高金嶺的《教育產權制度研究》(2004)、栗玉香的《公共教育財政制度》(2004)、胡赤弟的《教育產權與現代大學制度構建》(2008)、鄧云洲主編的《教育制度與行為的經濟學分析》(2010)、吳文俊的《高等教育制度經濟學分析》(2011)、范先佐等的《人口流動背景下的義務教育體制改革》、王善邁等的《公共財政框架下公共教育財政制度研究》(2012),等等。教育制度經濟學有發展為教育經濟學優勢學科的基礎。

從特色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是中國經濟學的根本特色,必須將馬克思主義教育經濟學作為特色學科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以及相關的教育制度與政策體系,為新時代中國特色教育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因此可以結合新發展理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共同富裕、市場與政府的關系、供給側改革等特色理論,以及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新高考改革、教育評價改革、“雙一流”建設、“雙高”計劃、“雙減”等教育改革的特色政策與實踐,將與之相關的學科如教育制度經濟學等作為特色學科發展。

從重點看,一方面,教育經濟學原理、教育財政學、教育經濟思想史屬于教育經濟學的基礎學科,始終是教育經濟學發展的重點;另一方面,經濟學的新興學科如新制度經濟學、博弈論、行為經濟學等代表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方向,[9]它們在教育領域的發展對中國教育經濟學參與國際前沿研究并建立學術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應該將教育制度經濟學、教育博弈論、教育行為經濟學等作為重點培育學科。

(三)務實教材體系和人才體系

學科體系建設要以教材體系和人才體系為支撐。教材體系建設,既要在追求特色的基礎上交流形成基本共識,避免“各自為戰、缺乏合作”的局面,也要加強對教育經濟學優勢學科、特色學科和重點學科的教材探索,還要及時融入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

人才體系建設,一要擴大人才存量,增強教育經濟學在教育學領域的影響力,提升教育經濟學在管理學、經濟學中的地位,吸引更多學者和學生進入教育經濟學隊伍;二要提升人才質量,將對教育經濟問題有研究的相關學科的知名專家納入教育經濟學隊伍,聯合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計算機、神經科學等領域開展跨學科研究,擴大學術國際交流合作,提升教育經濟學人才培養質量。

三、建設教育經濟學學術體系

學術體系包括學術成果和學術研究活動兩大要素。學術成果包括學術命題、學術觀點、學術思想、學術理論等,學術成果的重點是形成高質量、原創性的理論成果。學術研究活動不僅包括學術研究過程本身,還包括開展學術研究活動的整體系統,即學術群體、學術資源、學術平臺、人才培養、學術氛圍和研究方法等。[12]學術體系是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的內核和支撐。[13]思想、理論和方法在學術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經濟學形成一批高質量研究成果,但其學術體系的原創能力有待加強,急需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思想、理論和方法。

(一)創新教育經濟思想

第一,加強教育經濟思想挖掘。系統梳理中國傳統教育經濟思想,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經典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蘊含的教育經濟思想,加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教育經濟思想解讀,充分吸收國內外知名經濟學家及教育經濟學者的教育經濟思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在當代教育經濟領域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第二,促進教育經濟思想流派演化。西方主流教育經濟思想流派主要有人力資本理論、篩選假設理論、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社會化理論和過度教育理論等。有研究指出,我國教育經濟學初步形成“理論分析學派”“實證分析學派”“政策分析學派”“社會分析學派”四個主流研究群體。[14]從學派建設的角度看,中國最缺一流的教育經濟思想。偉大的思想通常不是靠短期“計劃”出來的,思想流派發展的重心應該放在為學術思想的自發生成提供適宜的土壤和環境上。

第三,加快教育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中國特色教育經濟思想的形成,離不開對中西方教育經濟思想的系統歸納與批判分析。教育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要以教材建設為突破口,梳理各個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經濟思想的發生、發展及其邏輯關系,揭示不同教育經濟思想主張或暗含的教育經濟政策,闡明其對教育經濟實踐的影響,從多元教育經濟思想的比較分析中形成新的洞見。

(二)注重原創理論生成

構建教育經濟學學術體系,要秉承求真務實的精神,立足教育的中國問題,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理論創新,形成具有普遍解釋力的原創理論。結合國家的教育和經濟發展戰略,圍繞教育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主題,未來可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教育經濟理論生成。

1.馬克思主義教育經濟思想

蘇聯學者如科斯塔年、伊萬諾夫等,以及我國學者邱淵、楊葆焜、韓宗禮、王玉昆、王善邁、孟明義、靳希斌、范先佐等教育經濟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教育經濟思想做過前期總結。建設教育經濟學學術體系,要繼續加強馬克思教育經濟思想研究,深入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關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將馬克思教育經濟思想作為主要學術流派重點發展,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教育經濟思想在推動教育經濟理論創新過程中的指導作用。

2.中國教育經濟學學科建設

國內關于教育經濟學的邏輯起點、研究對象、學科屬性、基本理論、研究主題、研究內容、邏輯體系、研究方法、學科建設形成不少本土觀點。[15]這些觀點個性化較強,需要進一步討論比較,明確立場和標準,形成基本共識,納入教育經濟學學科建設理論。

3.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第一,教育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教育在提升人力資本、促進就業創業、調節收入分配、培育創新動力等方面的作用,破解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教育經濟學本土理論生成的主攻方向。

第二,教育與經濟融合發展。深化產教融合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在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下,有必要在促進教育系統與經濟系統深度融合、互惠合作方面尋求理論創新。

第三,教育與區域協調(含一體化)發展。為構建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區域新格局,我國陸續實施了“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既內含區域間教育協調發展的理論構建,也涵蓋區域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理論變革。

第四,教育與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人類的終極追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做出重大部署。教育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在推動共同富裕中具有基礎性、持續性和先導性作用。需要加緊探索教育領域的共同富裕的內涵標準,以及教育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機制與實現路徑。

第五,教育與擴大內需?!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教育是拉動消費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的引擎。有必要審慎研究如何合理發揮教育的消費性價值,化解教育刺激內需政策的負面效應和系統風險,構建“雙循環”的良性教育促進機制。

第六,中國特色教育制度創新?!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方面,要系統解釋中國特色教育制度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科學總結中國教育制度的特色優勢,讓教育制度成為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要立足新時代國家治理的新實踐新理論新經驗,借鑒西方制度經濟學等理論方法,從經濟學的制度演化與創新角度積極探索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路徑。

4.教育資源配置

第一,教育資源配置中市場、政府和第三部門的關系。市場、政府和第三部門是教育資源投入的主體,也是三種既此消彼長又互為補充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當下,要充分關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人口老齡化與少子化疊加等多重因素交織帶來的公共教育財政緊張,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分為三”的思想,重新厘定教育資源配置中市場、政府和第三部門的權責邊界,推動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和有益第三部門更好結合。

第二,教育資源配置中公平、效率和質量的關系。公平、效率和質量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多方面訴求,內含經濟發展目標和資源配置方式的多層沖突。20世紀70年代以來,主張效率優先的新自由主義大行其道,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引發了交換與分配不平等、生產與消費低質量等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將公平、效率和質量聯結為一個有機整體。黨的二十大報告突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教育經濟分析需要跳出公平與效率“二元對立”思維,從公平、效率和質量的和諧共贏入手,以高質量為核心導向探索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方法。

第三,教育資源配置績效。一方面,立足教育學和經濟學的有機融合,以人為中心,重新發現教育的功能和價值,重新定義學校的性質和目標,綜合安全、和諧、幸福、善、全面、可持續、高質量等維度完善教育績效評價體系。另一方面,需要充分挖掘學校運行的經濟邏輯,重點思考如何以人為中心引導學校變革,才能激發廣大師生的積極性,高質量實現教育目標。

(三)促進研究方法融合發展

一方面,當前教育經濟學研究方法的理論構建和實際運用存在“兩張皮”現象,即在研究方法體系中充分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但在實際研究中主要以西方經濟學的實證分析、經濟模型、定性與定量分析方法為主,一定程度制約了教育經濟學本土理論的生成。建設教育經濟學學術體系,要自覺堅持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注重矛盾分析法、系統分析法、發展分析法、科學抽象法等具體方法的使用,創造性地融合西方經濟學研究方法,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更好把握現象和本質、形式和內容、原因和結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現實、內因和外因、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提高分析復雜教育矛盾的能力。

另一方面,西方教育經濟學傾向將教育活動等同甚至從屬于經濟活動,側重研究教育如何為經濟增長服務。這種經濟學立場有利于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教育問題,但可能導致教育經濟學研究忽視教育的價值和規律,教育改革被經濟領域的主流思潮或經濟邏輯所支配。中國教育經濟學歷來重視教育學立場,注重服務學生發展和教育發展,這有利于從教育學和經濟學交叉融合角度實現教育價值與經濟價值、教育規律與經濟規律、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的統一,但也客觀上造成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運用相對薄弱。因此,要繼承和發揚中國教育經濟學的教育學立場,加強經濟學前沿理論和方法的學習應用,促進教育學立場和經濟學理論方法相融合。[16]

四、建設教育經濟學話語體系

話語體系是一個完整的語言表達系統,是學科體系、學術體系的反映、表達和傳播,包括一系列概念、范疇、詞匯及言語表達方式。教育經濟學話語體系主要存在生成依附西方話語、內容脫離中國本土、傳播力不強等問題。[17]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增強國際話語權。[18]建設教育經濟學話語體系,要結合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塑造一批兼具本土特色與世界意義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不斷提升學術話語權,努力在國際上彰顯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先進性。

(一)打造新概念、新范疇

概念是對事物的抽象和指代,是建構話語的基石。教育經濟學的核心概念,如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私人產品、公共產品、外部性、規模經濟、范圍經濟、交易成本、產權等,主要源自西方經濟學。建設中國教育經濟學話語體系首先要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中國的文化土壤中凝練一批本土概念。其一,傳承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如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社會形態、商品經濟、勞動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價值、社會再生產、異化、商品拜物教等。其二,充分吸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經濟學概念,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共同富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區域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雙循環”、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中國式現代化等。其三,關注教育改革與發展涌現的相關政策概念,如教育強國、教育現代化、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高質量教育體系、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中國特色現代學校制度、普惠性幼兒園、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公民辦教育協調發展、產教融合、管辦評分離、放管服結合、教育數字化等。其四,歸納發展中國教育經濟研究形成的學術概念,如教育與商品經濟、教育與勞動力再生產、教育產業化、后4%時代、教育財政均衡、教育精準扶貧、普惠性人力資本等。

范疇是反映事物的特性和普遍聯系的基本概念。西方教育經濟學的基本范疇包括教育與經濟增長、教育與收入分配、人力資本、教育成本與收益、教育投入與產出、教育供給與需求、教育財政、教師薪酬、學校生產、教育技術經濟學等。[19]建設教育經濟學自主話語體系,需要借鑒西方教育經濟學基本范疇,根據時代特征和中國實際打造一批新范疇:(1)教育與生產力。主要探討教育如何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涉及教育與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工具之間的關系,以及教育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機制和科學計量。(2)教育運行的經濟邏輯。主要運用經濟學理論方法探討教育運行的經濟規律,涉及對教育改革與發展、教育資源配置、學校管理、教師勞動、學生學習等現象的經濟學解釋,以及招生、培養、就業等從教育需求產生到教育服務完成的全過程教育行為的經濟學分析。(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與經濟發展。主要討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涉及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教育與共同富裕、教育與現代化經濟體系、教育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等范疇。

(二)優化話語表述與轉化

其一,注重學術話語的科學性??茖W性是學術話語的根本屬性,是學術話語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基礎。提升教育經濟學學術話語的科學性,要堅持客觀性,避免用口號標語、價值判斷、政策指令和主觀臆想取代客觀事實;要立足普遍性,避免自說自話,要用中國的理論解釋或解決人類社會的普遍問題;要體現規律性,重視事物發展規律以及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的發現;要保持嚴謹性,讓學術語言表達更加清楚、準確、有邏輯。

其二,協調好學術話語和政策話語的關系。學術話語和政策話語在生成邏輯、使用環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上存在差異,但二者不是天然對立的。學術話語能夠為政策話語提供學理依據,政策話語能夠引導學術話語的發展走向。中國教育經濟學既存在學術話語經常落后于政策話語并被政策話語“牽著走”的現象,也存在政策話語缺乏學術話語支撐的情況。實現教育經濟學學術話語與政策話語共同發展,要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實踐性與理論性相統一,既不能用政策話語代替或者壓制學術話語,也不能忽視學術話語對政策話語的深層參與。

其三,促進學術話語、政策話語和生活話語雙向轉化。教育經濟學學術話語的專業性較強,對普通的教育學研究者和廣大一線教師而言,從經濟學借用來的一些概念及數學化表達理解起來存在一定困難,這嚴重制約教育經濟學的推廣運用。在闡述教育經濟理論并將其應用于政策實踐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教育學科和教育工作者的特殊性,將專門的學術概念及理論轉化為大眾化的政策話語和生活話語。與此同時,教育經濟學本土理論的生成,需要遵循科學的表述規范,將教育經濟實踐中的政策話語和生活話語上升為學理性的學術話語。

(三)提升國際學術話語權

以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制度的理論解釋和構建為主軸,增強學術話語權。國際學術話語權體現出一個國家在世界范圍的學術影響力,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勢的話語權必須有典型的成功實踐及其科學解釋作支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具典型意義的成功實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驗和制度的實踐,對這些實踐的科學解釋是我們形成國際學術話語權的重要突破口。要立足教育經濟的中國實踐,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解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驗和制度的“基因密碼”,塑造中國教育經濟話語新形態,借助國際學術交流、學術期刊、學術平臺等途徑,推進中國話語走出去,尋求與西方教育理論的對話與融合,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話語權,在國際社會上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

促進教育、科技、人才和經濟高質量協同發展,為學術話語權提升奠定基礎。話語權屬于上層建筑中的思想建筑,它的產生和變革根本上由經濟基礎所決定。世界經濟中心、教育強國與學術話語權三者之間既有因果之嫌,同樣也互為條件。[20]長遠來看,不斷研究新形勢下教育與經濟的相互關系,創新教育經濟學理論,努力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經濟強國貢獻力量,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是提升教育經濟學國際話語權的根本之道。

建設中國特色教育經濟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任重而道遠,以上僅是筆者的初步探索思考。目前來看,建設中國特色教育經濟學的“三大體系”需要重點解決幾個問題:第一,進一步明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內涵及相互關系,這是研究教育經濟學“三大體系”建設的基礎。第二,系統總結中國傳統教育經濟思想、馬克思主義教育經濟思想、西方教育經濟學的思想、理論、方法和話語,審慎梳理中國教育經濟學涌現出的本土概念、原創理論、特色學科和中國話語,了解相關的現狀與問題,這是教育經濟學“三大體系”創新的前提。第三,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共同商討教育經濟學“三大體系”建設的方向和思路,處理好個性與共性、傳承與創新、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并借助中國教育經濟學會,《教育與經濟》《教育經濟評論》等期刊,高校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學位點、教育經濟研究中心,從學術交流、論文發表、教材出版、人才培養等方面協同推進,這是務實教育經濟學“三大體系”建設的現實路徑。

猜你喜歡
經濟學話語學術
移民與健康經濟學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簡明經濟學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的學術思考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經濟學
話語新聞
話語新聞
經濟學的優雅
“那什么”的話語功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