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融合背景下數字技術賦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新路徑

2023-02-26 19:58王立玨
上海工藝美術 2023年4期
關鍵詞:文旅文化遺產數字化

王立玨

In view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resent-day digital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the creation path is proposed to not only help creators take advantage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ut also boost digitaliz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獨特的人文資源,在旅游開發中具有內在吸引力。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數字化的支撐。本文從文物保護、非遺活化、文創消費等不同非遺傳承發展方向;展品陳列、信息可視化、文創新玩法等不同科技手段形式淺析數字技術為傳承非遺帶來的新機遇,通過相關案例展現數字非遺的新特征,再通過現有數字文旅產業的發展現狀,針對問題給出創作路徑,幫助創作者利用數字技術及傳播渠道,助力文旅融合數字化發展。

一、文旅融合時代非遺傳承發展現狀

1.文旅融合時代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遺保護與傳承迎來諸多機遇。伴隨著文旅融合的深入,“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產業發展模式得到了社會廣泛認可,旅游產業為文化傳播提供了重要途徑。數字經濟的蓬勃生長促進文旅產業的轉型和發展,文旅產業的數字化發展和智能化建設為非遺發展提供嶄新的方向,文旅產業智能化時代將全面開啟新征程。

2.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現狀

非遺傳承之所以遲遲不能有效落實,原因主要在于:非遺傳承存在斷層現象,非遺發展業態的單一性,缺乏創新意識,設計上創新創意以及時尚感不足,非遺文創產業鏈流通不暢,沒有產生持久良性循環。人才匱乏,非遺傳承內生力受限。

3.數字化文創的特征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是指利用數字采集、數字存儲、數字處理,數字展示、數字傳播等數字技術將文化遺產轉化、再現、還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數字形式,從新的角度解讀、以新的方式保存、根據新的需要利用。在數字化非遺文化活動中,用戶能夠打破時間、空間等客觀因素約束,保護原有歷史文化材料,為用戶了解歷史提供便利。研究者可以利用圖片、文字、音頻等手段將相關工藝品、經典作品、歷史淵源等內容的展示進行整合,使其成功轉化為具有共享特性的多媒體數字信息資源,這為非物質文化產品的數字化提供了機會。

二、數字媒體助力非遺文化傳承新形式

1.數字交互展館:新的文化沉浸體驗

數字化的展示互動平臺包括“多媒體展覽”“沉浸式博物館”等一些當下流行的文化藝術傳播方式。保留傳統的翻閱和欣賞靜態藏品及其相關資料形式,還可以觀看影像、使用交互程序等內容,為游客提供優質的視聽資源。

如南京的沉浸式明朝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將真實歷史與《南都綜合展映圖》所描繪的美麗燦爛世界相結合,采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再現了一個繁華的金陵城。它融合武術和神話元素,形成一個真正的娛樂圈,以激發游客不斷創造話題。2021年12月由故宮和騰訊聯合主辦的沉浸式數字體驗展在深圳的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正式對外開放,故宮攜手騰訊推出了新的數字體驗展。該體驗展分為七大展廳:錦繡世界、流光溢彩、“紋”法自然、巧思成“紋”、紋窗弄影、夢幻江南等。在錦繡世界展館中庭,設計了一個長6米、寬6米、高8米的裸眼3D紋樣視覺裝置。裝置外部展示了粉彩開光四季山水圖轉頸瓶和嘉靖款五彩魚藻圖蓋罐。轉頸瓶放大了近22倍,蓋罐放大了9倍。裝置內部以萬花筒形式展現了取自故宮5件精品文物上的吉祥紋樣,有寓意福氣的蝠紋、富貴有余的魚紋、花開富貴的團錦花紋、生生不息之意的纏枝紋以及諧音“福祿”的葫蘆紋?!凹y”法自然以展廳中間的圓盤形裝置為核心,聯動360度環幕,通過數字技術讓盤中的紋樣在光影中重煥光彩。文物經過了10-20倍的數字化放大,游客可以通過體感裝置與之互動,感受別具一格的紋樣之美。

2.信息可視化:新的文化傳播路徑

科技的發展,信息可視化+新媒體可以讓昨日歷史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今日的生活,借助小程序這一新載體被完整紀念與傳承,讓大家記住其“靈魂”。數字光影技術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設計了一款“青陽有腔”小程序。產品是圖像結合戲曲聲腔的感官聯動演示,產品在保留青陽腔原有主要元素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設計理念,對所收集歸納的信息進行整理,再設計,呈現了一套青陽腔圖案和其他衍生設計作品。產品所選取的青陽角制為十角制,與明代王驥德《曲律·論部色》中所提到的角色大體上一致。其十個角色是: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該產品利用古書中長卷的形式,慢慢播放翻閱,將青陽腔這一文化遺產像訴說故事一般娓娓道來。結合視覺和聲音,對戲曲的傳播與表現做了全新的探索,并進行臉譜數字化復原設計。青陽腔臉譜的獨特魅力體現在獨到的藝術造型和精細考究的色彩處理上,顏色豐富多彩,多半是以人物行為方式,性格特點的臧否為依據來勾畫,傳達一種人物的忠奸善惡。其創作基于古籍《湖口青陽腔》中的一頁資料,將它進行數字化復原。根據小程序中的元素制作了相關衍生文創產品,文具、手提袋、書簽??梢娦畔⒖梢暬癁闅v史文遺的保護傳承提供了新思維方式??梢詫⒉煌瑫r代文明的產物,用科技連接文化和數字世界,讓文化及其故事的傳播不再受限制于時間、空間、修復等條件,在互聯網上永久保存、流傳。

3.數字藏品:新的文化藝術載體

近年來,隨著“元宇宙”概念的提出,“科技+文創”融合模式正在孕育新的突破。數字文創利用互聯網平臺,依托5G、人工智能對傳統文化進行再創造,利用區塊鏈技術對產權保護,生成具有超高權威性的數字憑證,以此在消費者購買、收藏等環節中保障了其真實性、獨特性,為整個文博產業提供可信、高效的數字化藏品轉換存儲技術,有效保護文物數字版權,讓更多傳統文化愛好者能擁有不可復制、永久保存、隨時鑒賞分享的數字藏品。

敦煌美術院聯合工作室絲道奇華工作室以及國內首家數字藝術電商平臺唯一藝術,推出了首款敦煌藝術系列動態NFT,該系列以敦煌美術院院長王峰的敦煌壁畫創作“飛天舞樂圖”為基礎,分割為7份特寫。除數字化處理外,動態插畫呈現形式也是其一大亮點。通過對創新技術的使用,開發團隊不僅讓古老文化以新形式留存傳承,還令其煥發出現代的活力,“活”了起來、“動”了起來。將盲盒、集換解鎖、自由合成等新鮮玩法引入,讓觀眾通過更有趣味性的新鮮方式,深入體驗敦煌文化的美學魅力和文化價值,敦煌藝術系列NFT以盲盒的形式分兩期推出,共發售了50000份,第二期的2500份,一上線便迅速售罄。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發展建議

1.融合線上線下傳播渠道,強化非遺與主客體之間的互動性與參與性

線上線下融合傳播形式增強了游客的體驗與互動。線上體驗的成功往往激勵用戶主動參與線下體驗。例如大唐不夜城是由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全資打造,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大雁塔,是全國三大步行街之一,孵化了“不倒翁小姐姐”等擁有千萬粉絲、百億流量的網紅IP,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有極高的傳播量,目前日均人流量達到20萬人,一年人流量到達近1億次,相當于30個旅游景點景區的集合。

當前,非遺數字化只停留在目的搜索層面,本質上,只是非遺到人的單方面輸出,其主體仍在于非遺而非人,難以滿足用戶的交互需求。數字化時代下,信息技術革新了數字交互手段,將人與非遺之間的單向傳遞拓展為雙向交互,這樣才能保證傳播的集中和有效的記憶疊加。

2.嚴格把控數字產品質量,提高文化資源再創造能力

藝術類的文創產品最重要的是還原文化本身的魅力,文旅文創產品本質就在于獨特的地域文化元素。在劉育政看來,一個成功的數字藏品,離不開優秀的原創設計團隊以及團隊對市場的深入調查程度和對現有文化資源的加工和再創造能力,只有將地方文化、藝術、非遺民俗等與創新技術緊密結合,才能助力文旅產業升級?!洞筇崎_元》元宇宙為了更好地復原唐長安城的風貌,數字光年與國內知名的數字古建建筑團隊“明誠京太學”和“史圖館”合作,通過數字化技術進行元宇宙的內容搭建和創作,“大唐開元”系列數字藏品由西安數字光年軟件開發有限公司與大唐不夜城聯合打造,通過旋轉和放大功能,“大唐開元”系列3D建筑模型上的細節和紋路清晰可見。西安數字光年借助數字科技力量,更加高效地連接人與文化、以更好的體驗形式傳承中國文化,通過數字藏品的形式成功出圈,真正跨越地域和時間形成長遠影響。

3.分析受眾心理及行為,使大眾在更加開放的態度下擁抱數字非遺新勢態

文化產品的數字化網絡化依賴創作者,同時我們大眾也需要用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擁抱智能化的時代。大眾在面對不同類型的非遺文創產品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大眾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活動時需要“獲得感”與“共鳴感”,同時帶給受眾社會觀察、文化情感、知識收益等多方面的收益,讓受眾心理獲得強滿足感,就可將受眾成功轉化為消費者。非遺產業的受眾分為兩類,其中認同民族文化的“忠實粉絲”尋求精神意義和價值知識,而“遇見”受眾更關注產品能否帶來滿足感,滿足感一部分來自審美需求,一部分來自反思需求。大多數人心中都有一個自我認知的理想形象。對“理想自我”的追求,新穎的設計理念,深刻的產品內涵,突出的價值主張,更容易贏得消費者的青睞。挖掘文化題材,完善原創設計,增強文化情感,對于中國原創文化產品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推動跨專業協同創新,培養多維度復合型人才

產業革新需要人才支撐,大數據背景下文旅融合發展,發展數字化非遺保護需要專業人才支持,尤其是“數字+文旅”等新興領域的相關人才缺乏。新一代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員也應該積極探索新媒體生態下非遺傳承的轉化,滿足廣大受眾和用戶的需求與偏好,在新媒體平臺的基礎上構建強大的視聽感受和多元化的媒介態勢,為受眾轉化成用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目前各大高校積極開展跨學科課程建設,開設數字媒體專業等復合新興專業,為文旅數字化提供源源不斷的再生力量。

四、結語

中國非遺傳統文化經天緯地,是中華文明的沉積和珍寶,是經過時代檢驗后留存至今的傳統文化的精華,孕育于人民的生活實踐,又服務于人民的物質精神生活。不同的時代文化背景不同,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境遇的主要困難和挫折是傳承延續問題和傳播群體的問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人們迎來了數字化信息社會,數字媒體技術發展迅速,我們的生活進入“數字化時代”,當百年非遺文明在新時代與數字科技碰撞出火花,其產物將滲進我們的日常生活。非遺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地與當代大眾喜聞樂見的主流文化相結合,與新興科技手段融合,契合當代人的審美標準和文化心理,從而得以源源不斷地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杜蔚.線下文旅受疫情擾動布局數字藏品能否解圍[N].每日經濟新聞,2022-06-28(4).

[2]馮俏俏,唐濱.跨專業融合推動“雙創”實踐教學:以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和數字媒體專業融合發展為例[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2(24):85-88.

[3]王紫薇.數字化時代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智慧博物館模式研究[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21,31(2):422-431.

[4]吳鈺萱.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遺保護與傳承探討[J].文化產業,2022(30):139-141.

[5]詹延章,張皚彬,林曉晴,鄭石燕.非遺時尚創新設計產品的消費特征初探[J].現代營銷(學苑版),2021(11):59-61.

猜你喜歡
文旅文化遺產數字化
乘風破浪的日照文旅
與文化遺產相遇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文旅融合,從無到無限大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安東:東方的幽靜文旅之鄉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文旅照明的興起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