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嵊州劉文西故居館藝術鄉建路徑探討:基于主體間性視角的考察

2023-02-27 09:20陳垂松孫蘊宸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2020級本科生
中國民族美術 2023年3期
關鍵詞:村民主體藝術

文/圖:陳垂松 孫蘊宸 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2020 級本科生

汪利(通訊作者)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講師

引言

為貫徹落實浙江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建設,浙江省省委宣傳部、鄉村振興局、文聯共同印發了《關于開展“藝術鄉建”助力共同富裕的指導意見》,通過開展藝術鄉建激活鄉村資源、賦能鄉村產業及美化鄉村環境,并促進人民實現物質富裕和精神富有的鄉村文化發展。本文旨在從主體間性視域出發,探討如何平衡政府或藝術家主導的藝術鄉建和村民主體性的關系,以嵊州劉文西故居藝術館的設計實踐為案例進行研究,并嘗試基于主體間性視角的考察探析藝術鄉建的實踐路徑。

一、主體間性視域與藝術鄉建概念及介入式藝術鄉建面臨的問題

1.主體間性概念

哈貝馬斯的主體間性理論認為,人們的認識是建立在交往和互動基礎上的,對于世界的認識需要考慮不同主體之間的共享和交流。[1]在藝術介入鄉建的過程中,基于主體間性視域這一理論視角下的社會互動和交流,在于強調關注鄉建中不同主體的相對地位和作用,其中政府、企業、藝術家、居民和村民等不同主體需要通過對話、合作和信息共享,互相理解協調并共同制定鄉建方案,從而促進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

2.藝術鄉建概念

許村計劃實踐者渠巖指出,藝術介入是能夠最大限度實現鄉村人工發展、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三方面平衡的鄉建模式。藝術鄉建起源于山西許村計劃、浙江文村計劃和安徽璧山計劃,是以藝術為核心的綜合性建設,旨在通過藝術創作、文化互動、環境與公共藝術設計等藝術策略提升鄉村文化內涵、社會生態和經濟發展水平,其強調鄉村主體,以推動鄉村生活環境改善和社會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承振興為雙重目標。

3.藝術鄉建選擇的主體性偏差

藝術鄉建中多方社會主體的介入,可能會帶來村民話語權的削弱。例如,企業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容易忽視村民對藝術空間和生活環境的要求;藝術家作為擁有較高藝術修養的一方,往往忽視村民藝術感受,造成與村民的藝術鴻溝或抵觸心理,使鄉村成為藝術家的獨立創作舞臺,這種藝術鄉建主體性偏差將導致后期介入方撤離后,村民持續建設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不足。

項目現狀鳥瞰圖

4.藝術鄉建出發的目的性偏差

藝術鄉建旨在通過藝術介入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提高村民經濟收入和生活質量的同時改善鄉村文化氛圍。然而在實踐中的目的性偏差主要體現在過分強調藝術手段,而忽略了鄉村發展的實質。鄉村可能面臨產業落后、人才缺乏與脫離實際等潛在問題。例如,過度強調藝術性與文化性,忽略村民創收、生活條件改善等實際需求;鄉村資源單一、設施落后,導致旅游等產業升級難度大,未能真正體現鄉村的特色和需求。[2]

5.藝術鄉建實現的可持續性偏差

藝術鄉建存在過于強調短期效益而忽略長期的可持續性發展的情況。在整體性上缺乏有效的規劃和管理,往往難以產生實際的社會效益。鄉村建設差異與特色的不足也導致后期村民與游客的審美疲勞。此外,村民藝術修養與主觀能動性不足、地方戲曲與廟會沒落、長期規劃經驗欠缺等都影響到藝術鄉建的持續性建設,對鄉村發展的長期帶動成為問題。

二、嵊州劉文西故居館藝術實踐:基于主體間性視角的考察

1.空間環境肌理的拓展,主體參與性建設凝聚空間認同

項目位于嵊州市長樂鎮水竹村,場域空間與水系空間肌理相互交織構成江南古城環境局部肌理。此外位于項目所在地長樂鎮的錢氏大新屋、崇仁古鎮民居等明清古建筑在嵊州連片成群,各村鎮中高密度的古民居與公共建筑相互擠壓,占據大部分面積并形成高開放化的條帶狀街巷,這些街巷在本質上鏈接村民的公共生活空間,以紐帶形式遞進村民關系的同時構成嵊州空間環境肌理的重要因素;建筑肌理方面上體現在"分戶合族,聚只一家"。經歷新舊并存以及新故相推的演變后,新建的現代民居在保留當地特色古建筑“老臺門建筑”的特征上有機更新。以三合或四合院落式坡屋頂建筑作為基本住宅單位,在嵊州長樂鎮的劉文西藝術館建筑項目中,設計師采取創新方式將整個藝術館的大體量分割為多個相互圍合、高低錯落的小體量建筑體塊,不僅與周邊的合院式民居建筑形式相呼應,同時也形成了多個視覺通廊,并創造了框景效果。其設計手法使得建筑與周圍的田野和山景相融合,將外部景觀引入建筑內部,為嵊州村的建筑景觀增添了新的魅力。

此外,為充分融入當地空間環境肌理,設計采用對坡屋頂形式,成為周邊雙坡屋頂式傳統民居的變體,在保護和延續當地空間肌理形態的同時,再生和發展新興建筑形式,破除鄉村建筑的呆板印象。新建藝術館建筑形式作為從傳統民居中轉化的公共藝術建筑,本身也是一種藝術創新,在參觀的過程中能夠提高游客對鄉土文化的認同。

2.地域民俗信仰的修復,參與性的藝術鄉建主體性表達

項目設計總圖

余秋雨在《中國文化課》中指出,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鄉村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基床和根脈,孕育德業相勸、以豐補歉等中華文化精髓,涵養諸如古建遺產、灌溉工程遺產與古農業遺跡等文化遺產,是鄉村振興的主要內生動力。然而急速演進的城市與工業化改造正不斷解構鄉村文化的認同基石,鄉賢文化式微、村民信仰崩解,鄉村文化話語權的缺失導致村民的精神世界處于無序狀態,鄉村逐漸失去凝聚人心的力量。隨著浙江省《關于開展“藝術鄉建”助力共同富裕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文件印發,以藝術鄉建的形式介入鄉村,進行文化價值與文化信仰重塑,建立城鄉文化互哺機制迫在眉睫。[3]村民作為藝術鄉建的主體,在藝術創造和文化傳承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藝術鄉建強調鄉村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發展,需要在鄉村內部形成可持續的藝術生態系統。村民作為藝術鄉建的主體,通過參與項目的規劃、管理和運營,可以確保項目的長期發展和社區的參與度。其可持續性的主體性參與,對于鄉村規劃、可持續發展和社區參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鄉村的文化多樣性傳承和身份認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場域人文底蘊的敘述,村民借助藝術實踐維護鄉土特色

新建與保留建筑分析圖

我國學者段義孚從人本主義的視角考慮,認為場所空間精神是經由人的居住與經常性接觸,對場所產生各種強烈和持久的情感依附反應。[4]在具體的鄉村場所精神營建中,以建筑為媒介的文化與藝術介入利于喚醒村民對鄉村的歸屬感,從而引發集體共鳴、重塑文化自信。嵊州水竹村沿綠溪江而建,三面環山、山間梯田與平原曠野交相輝映,水土養人。村中建于清朝的磚木結構建筑保存良好,加之仿建的劉文西故居,吸引不少游客前來參觀,然而,隨著村內劉氏宗祠因年久失修而拆除,700 余年樹齡的古樟樹因水泥澆筑失去活力,村民失去文化活動場所的同時,村落公共空間亟需煥新?;趧⑽奈魉囆g館總圖設計策略用以營造藝術館獨特的景觀與鄉土建筑特色,整體場地上保留了部分原有建筑,并進行延展拓建等工作。結合場地的東側開辟了水域用以呼應綠溪江與山川景色,形成了山水交映的空間意象。為實現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設計團隊在藝術館的規劃中注重利用當地的自然景觀與人文資源,以創造鄉村場所的獨特精神氛圍。整個展館的布局采用了沿水面而建的方式,以引入自然景觀,使參觀者在展廳和休憩空間的角落都能欣賞到美麗的山水景色,創造出步步有景的視覺體驗。在建筑材質的選擇上,兼顧著名藝術家劉文西先生的“黃土畫派”藝術特色以及嵊州當地民居常用石材的特點。為了體現藝術家對鄉土的親近和樸實精神,主要采用夯土作為建筑的外立面表現元素,與藝術館的整體理念相契合,通過場所空間精神的營造,使村民在公共空間中獲得文化自信。

三、基于主體間性視角下的藝術鄉建實踐路徑

1.重塑內部情感鏈接與激發主體互動意識

《國務院在關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啟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文化是鄉村人居環境的靈魂,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根基和依托,重視藝術鄉建中本土文化保護傳承,維系其與鄉建主體的情感鏈接是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工程。要實現與本土文化屬性契合的鄉村振興,主要在于活化鄉村自然人文資源,傳承鄉土地域文化特色,提高村民藝術素養,強化鄉村文化認同與鄉村資源價值體現?;谥黧w間性視域下的藝術鄉建路徑則要充分體現旨在通過藝術的介入來重塑鄉村社區的內部情感鏈接,并激發居民的主體互動意識。為了凸顯地域文化的特定性,借助激活文化資源,打造精神地標的方式來提升鄉村文化的功能性。藝術鄉建通過藝術作品的創作和展示,打破了傳統鄉村建設中的單一功能性,給鄉村增添了藝術的氛圍和審美價值。通過舉辦藝術實踐活動,吸引更多的村民積極參與,促進村民與藝術家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有助于激發居民對鄉村發展的共同關注和參與意識,形成良好的社區互助和合作氛圍。[5]

渲染效果圖

2.產業體系的動力激活與民藝特色的重塑

村民作為最直接的農業經濟活動從事者,政府可以制定相應的政策扶持措施,鼓勵藝術家和設計師參與鄉村建設;市場可以通過培育文化旅游市場、打造鄉村產業品牌等方式,推動鄉建產業的發展;借助新技術的應用創新推動藝術創作、智能化鄉村建設等,為鄉建產業注入新的活力。此過程中產業體系、基礎設施、生態環境與地方文化作為鄉村發展的主要框架缺一不可,否則將面臨諸如多主體利益爭議、產業模式趨同、創收后勁不足等隱患。例如,存在村民的精神需要與企業實現收益最大化的要求相悖,鄉土特色的審美偏向與藝術家的創作渴望沖突等問題。為此,需要以主體間性視域下的藝術鄉建介入,引導藝術家與企業深研地方傳統民間手工藝、建筑營造手法在內的多種藝術形式,打造內蘊地方文化的特色產業,從而推動鄉賢人才回歸、在地藝術深度介入鄉村生活,實現對村民文化價值觀的重塑。在各個鄉建主體所認可的價值觀指引下,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與正向循環得以激活,實現平衡各方訴求的產業革新性發展。

3.城市文化入侵的規避與城鄉互動的建立

劉文西館南立面圖

從田園牧歌的村落式聚居到大刀闊斧的城鎮化建設,現代城市文化既是對優秀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繼承,也是在工業化、現代化浪潮中不斷演進的結果。隨著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現代化的觀念在城鄉的各個角落滲透,個體的精神世界與生活方式走向多樣化,例如城鎮居民難以融入鄉村差序格局的熟人社會,城市與鄉村的文化分歧開始顯現。為規避由城市相對鄉村的強勢地位而帶來的潛在文化入侵風險,拓展城鄉文化互哺與流通機制的建立是關鍵所在。[6]借助組織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如藝術展覽、演出、手工制作工作坊等,吸引城市居民來到農村地區參與活動,增強城鄉互動和交流;創造性將藝術鄉建與當地產業融合發展,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的引入,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建立合作機制:建立城鄉合作的機制,通過政府、社會組織、藝術家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動藝術鄉建的發展,確保項目的可持續性。

四、基于主體間性視角下的藝術鄉建實踐反思

1.主體性表達,鄉建主體確立與參與性的設計實踐

江凌教授在《藝術介入鄉村建設、促進地方創生的理論進路與實踐省思》中依據參與主體的主導性與運營模式差異,將藝術鄉建劃分為外部輸血、內部造血以及內外部協同三種模式。[7]受制于劉文西藝術館單純的藝術展示與民宿項目屬性,美術館的經營邏輯與創生路徑有別于村民通常理解的簡單商品交易,造成村民在認知上的偏差,導致其收益預期降低,繼而制約了村民在項目初期的信心,并以其設計參與積極性不足的表現體現出來。從劉文西藝術館后續運營情況來看,內部供血不足主要源自鄉建主體不明確、溝通渠道疏忽所導致的設計人員與村民的直接交流欠缺,因此在以后的鄉建中要著力于打通各主體之間,特別是設計人員與村民端的交流與溝通,促使主體間性視域下各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發揮。

2.產業性構建,鄉建目的扶正與產業營利性的共識

交通流線分析圖

基于藝術鄉建語境下的建設主體主要涉及政府、藝術家、村民、企業、小微創客等,由于藝術鄉建難以協調與滿足其承載的各方訴求,容易產生利益糾紛與矛盾沖突。對于村民來說,盡管關心鄉村環境和空間的更新改造,其最終期望仍是藝術介入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生活質量提高。為此,藝術家和企業要帶著設計的同理心嘗試融入村民的生產生活,以期達成對鄉建目的是什么、為誰服務的共識,避免由于村民的缺席與旁觀,帶來介入因素撤離后鄉村發展的回退。[8]藝術鄉村發展項目需充分考慮當地鄉村的文化資源和村民實際情況,以提升村民運用藝術表達自我的能力,實現鄉村產業的盈利性和可持續發展。此外,藝術鄉村建設應避免與廣泛的鄉村建設脫節,而應綜合考慮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完整的鄉村產業體系,從而有利于探索新的鄉村建設路徑,如將藝術與教育等領域相結合。

3.系統性布局,強化使命擔當與在地性場域的營建

改造效果鳥瞰圖

藝術特色不明顯、創作主體后勁不足是藝術鄉建當前面臨的現實落差,受限于一般村民知識與藝術修養不足的可能性,當藝術家離場,面對人們的新鮮感減弱與審美疲勞,村民可能難以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以推動鄉村藝術發展。[9]比如,劉文西藝術館作為畫展+民宿模式的政府主導建設項目,新建之際尚能以其藝術價值和審美體驗帶動當地經濟與產業發展,當項目末期設計師與政府退場,其可能面臨展畫一成不變,對游客失去吸引力的困境。政府方面可以通過引導村民參與體驗和學習本地藝術來提升藝術素養,使藝術深度融入當地的生產和生活,使村民成為藝術鄉建的真正主體,實現藝術自治的文化內循環建設。綜合企業和藝術家方面,需要充分挖掘當地特色文化,促使藝術項目在地化,強化企業和藝術家的使命感和擔當感,避免他們成為鄉村建設和藝術創作的短期參與者,充分給予村民對鄉村長期可持續發展的信心,從而實現多方持續合作,拓寬振興路徑。[10]

五、結語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鄉村振興正不斷對城鄉社會帶來持續且深入的影響。藝術介入式鄉建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新范式,以藝術作為文化媒介,為重新激活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探索城鄉文化互哺機制營建提供可能,為推動對鄉村場所空間精神的修復以及鄉村文化信仰重塑提供了信心。本文以哈貝馬斯的主體間性理論為指導,以劉文西藝術館為案例實踐,旨在避免過度強調藝術主體的作用,而是利用藝術作為紐帶和橋梁的身份,通過激活與規模效應的營建,利用鄉建主體確立與參與性。通過劉文西藝術館等文化項目的建設,引入藝術元素并借助其產生的規模效應,推動鄉村產業的發展和壯大。通過村民地域情感鏈接與文化屬性契合,加強村民與鄉村的情感紐帶,使其與鄉村的發展目標和文化價值產生共鳴。要注重培育村民的地域情感,促使其與鄉村的發展密切聯系。主體性視角下村民的主觀能動性得到發揮,同時藝術鄉建作為媒介和催化劑的價值得以體現,從而激活鄉村的產業資源,為鄉村振興的全面發展提供支持和動力。

猜你喜歡
村民主體藝術
定點幫扶讓村民過上美好生活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張存海: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
能人選出來 村民富起來
紙的藝術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蔣虛村村民為何沒有獲益感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