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線上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的風險研究
——基于反洗錢視角

2023-02-27 06:50
吉林金融研究 2023年12期
關鍵詞:個人消費借款人身份

王 洋

(中國人民銀行吉林省分行,吉林長春 130051)

一、關于“線上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的相關規定

《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對銀行機構開展線上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的相關事宜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是在開展線上貸款業務時要遵循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義務。對借款人的身份核驗不得全權委托合作機構辦理,要通過有效措施識別客戶,確保借款人的身份數據真實有效,借款人的意思表示真實。二是將互聯網貸款業務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立健全適應互聯網貸款業務特點的風險治理架構、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內部控制和審計體系。三是與借款人約定明確、合法的貸款用途。單戶用于消費的個人信用貸款授信額度應當不超過人民幣20萬元,貸款資金不得用于購房、投資以及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用途。同時對貸款用途進行監測,發現借款人違反約定的,按照合同約定提前收回貸款,并追究借款人相應責任。

二、吉林省線上個人消費貸款業務基本情況

(一)基本情況

通過調研了解到,受地域經濟等因素影響,吉林省轄內17家銀行開展線上個人消費貸款業務。其中,16家為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分支機構,1家為轄內法人機構(億聯銀行);轄內其他法人機構(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均未開展該項業務。

調查顯示,吉林省線上個人消費貸款產品涉及20余個品種(見表1),每個品種最高限額為20萬元(部分銀行最高額度為30萬,如超過20萬則需線下審核),該業務主要具有在線申請、在線提款、靈活還款、無需擔保等特征,用于滿足日常消費需求,可以實現T+0審批并放款。

表1 線上個人消費貸款產品①信息來源于轄內各機構反洗錢專員填寫的調查問卷。

(二)受眾群體

線上個人貸款業務主要針對年齡介于在22-60歲之間、有固定收入的客群。大部分銀行要求持有本行借記卡,部分銀行允許持他行卡,可直接放款到他行賬戶。其中,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主要針對有固定收入的客群,利率相對較低;民營銀行主要針對長尾客戶,門檻較低,實際貸款額度較低,通常在萬元以內,但利率遠高于市場利率。

(三)操作流程

對于機構自發的產品,主要通過登錄銀行APP,在界面中選擇借款,客戶提供個人關鍵信息,并對個人征信、公積金、社保查詢授權,銀行系統通過人臉識別、聯網公安系統、人行征信等相關系統進行核實客戶身份,確定放款額度,將資金轉入該客戶本行銀行卡或他行銀行卡內。針對與第三方合作的產品主要通過第三方合作平臺進行獲客。由合作機構收集客戶基礎信息,進行業務導流,銀行機構進行貸款審批并進行放款。

三、履行反洗錢義務存在的問題

反洗錢工作是以客戶為單位進行管理和監測,對于銀行自主開發的產品,由于該項業務產品為已持卡客戶或需開立二類賬戶的客戶,開戶時已對其進行了客戶身份識別,同時在申請業務時會通過人臉識別核驗身份。放款后總行會通過系統模型對貸款用途進行監測,并進行處理。對于銀行與第三方合作的線上個人貸款業務,由第三方合作平臺負責引流,銀行主要通過人臉識別、手機短信等方式對借款人進行身份核驗,基于客戶錄入的身份信息、手機號碼以及銀行卡信息等通過聯網核查及四要素(銀行卡、姓名、身份證號碼、銀行預留手機號)確認借款人身份真實性。

與傳統的消費貸款相比,線上個人消費貸款業務在反洗錢履職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對借款人貸前調查力度不足。銀行機構缺乏對客戶基本情況、貸款意圖的了解掌握。如,個別客戶獲取銀行大額貸款后,可能用于賭博等違法行為;二是外部欺詐風險識別不夠。線上消費貸款自動化審批程序無法有效識別、防范偽造數據、騙取銀行信任后套取銀行貸款等行為,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三是貸款用途難以監測。目前,大部分銀行對貸款用途的監測多為貸后管理,通過模型預警或事后要求借款人在一定期限內提供交易發票等方式監督,貸款用途監管有效性不足,個別銀行直接放款至他行銀行卡,更無法做到貸款用途的監測,只能依靠客戶的反饋。

四、線上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的洗錢風險分析

(一)貸款客戶存在被犯罪分子利用的風險

隨著移動通訊終端的普及,線上金融業務發展迅猛,犯罪分子利用線上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的便捷性,通過誘導受害人下載銀行或第三方平臺APP進行借貸來實施詐騙行為。受害人因與線上貸款產品接觸較少,對貸款業務的認識還停留在傳統的線下方式上,未將本人在線填錄信息、同意授權等行為與申請個人消費貸款相聯系起來,在放款后按照犯罪分子的指示將資金轉入指定賬戶中,為犯罪分子提供了資金支持。當受害人意識到被騙時,不僅面臨金錢損失,還面臨著銀行的負債。

圖1 被犯罪分子利用的流程示意圖

(二)放款銀行存在反洗錢義務履行不到位的風險

通過對31家機構的調查發現,由于線上個人消費貸款業務針對的客群主要為有穩定收入的中青年群體,貸款金額也控制在20萬元以內,大多數銀行機構對線上貸款產品的評估主要為“低風險”“中低風險”,認為洗錢風險可控。但結合實踐,發現銀行機構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問題。一是客戶貸款真實需求調查不足。線上貸款主要依靠人臉識別、填寫信息、核查信用資質以及后臺測算模型等方式來確定是否放款。同時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加快放款速度,人工基本不參與審核,從申請到放款僅在幾分鐘內完成,忽略了對借款人本身以及借款目的的盡職調查,如,未對借款人的職業、收入、交易習慣等特性進行分析;未對交易背景和貸款資金用途真實性審查。二是資金流向監控不足。為滿足客戶“短、頻、快”資金需求,線上個人貸款一般不涉及實質性控制,銀行普遍缺乏對線上個人貸款實際用途的關注。特別是部分銀行機構直接將資金放款至他行賬戶,更難以監測資金去向。

(三)第三方機構存在不履行反洗錢義務的風險

一是客戶身份盡職調查不充分。在依托合作機構線上平臺開展業務時,一方面,對接客戶的具體操作多由合作機構線上完成。部分合作機構難以真正做到對客戶身份、資金來源、借貸情況進行全面審核和跟蹤管理,此時銀行可能面臨合作機構客戶身份識別校驗技術不足、履職不到位等風險,并難以確定合作機構是否對客戶身份開展持續識別。另一方面,部分銀行可能未將通過第三方獲客開展線上貸款業務的客戶群體認定為本行客戶,未將其作為本行客戶進行管理維護。此外,第三方平臺可能為了吸引客戶,在產品介紹時出現過分宣傳或故意誤導等行為。如,還唄APP在宣傳產品時片面強調產品優勢,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提示客戶盡快領取貸款額度,模糊貸款行為,對于貸款利率、貸款用途等內容避而不談,存在部分客戶對于自己的貸款行為并非其真實表示。

二是未將交易行為納入監測范圍。當委托第三方進行貸款發放和還款,特別是放款至他行賬戶或第三方支付賬戶時,客戶交易信息需合作方配合傳輸于銀行。一方面,銀行端獲取的交易信息可能受限;另一方面,此種模式下客戶交易鏈存在一定割裂,銀行無法實時準確獲知客戶資金去向和還款來源,相關信息難以納入系統交易監測。同時,若銀行未將該線上貸款客戶與本行的客戶進行統一管理,可能存在漏報大額交易的情形。

五、對策建議

(一)提高反洗錢履職的有效性

一方面加強對客戶身份識別工作的有效性,不僅針對于客戶開戶環節,也應對客戶開展新業務時加強關注,平衡好技術服務創新與洗錢風險防范之間的關系。建議對于初次申請線上貸款業務的客戶,在開立本行賬戶的前提下,通過電話回訪等方式確認申請貸款的真實目的后進行放款。另一方面,加強交易監測分析。線上個人貸款放款后,應對客戶的交易進行監測,建議將貸款發放至客戶在本行的銀行卡內,便于銀行機構對其交易進行監測,確??蛻舻慕灰仔袨榕c其洗錢風險等級和客戶風險畫像相匹配。關注貸款資金流向,如多人在銀行機構放款后立即轉入同一第三人賬戶的情形。必要時,可根據借款用途調整單筆支付額度,不斷將防范關口前移,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本行產品、渠道進行犯罪,切實提升反洗錢履職效能。

(二)提升反洗錢宣傳的針對性

一方面,銀行機構應充分依托營業網點、自助設備、手機銀行等圍繞當前新型洗錢犯罪特征、手法開展反洗錢、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的宣傳,提升社會公眾的反洗錢意識。另一方面,銀行應充分利用辦理業務等接觸客戶的時機,對客戶進行相關業務產品的風險提示,幫助客戶了解掌握金融基礎知識和金融業務辦理流程等內容,提升防范風險的意識。

(三)加強產品自評估的及時性

一方面應以洗錢風險自評估工作為抓手,盡快實現全行范圍內對反洗錢工作的統一準確認知,提高風險敏感性。在準確認知風險大小及分布基礎上,在牽頭部門和業務部門的共同參與下,在業務管理流程中有效嵌入反洗錢盡職調查等履職要求,立足業務特點優化可疑交易監測模型,構建符合本行業務特點的反洗錢管理機制。另一方面,進一步了解梳理本行新型業務、產品的洗錢風險,科學合理投入反洗錢資源,并針對風險漏洞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在做好反洗錢基礎性合規工作的前提下,不斷向有效性邁進。

猜你喜歡
個人消費借款人身份
鄉城流動借款人信用風險與空間收入差異決定
互聯網金融對個人消費的影響研究
小微企業借款人
跟蹤導練(三)(5)
個人消費信貸產品的創新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網上消費對個人與城市零售空間的影響
銀行個人消費貸款產品策略研究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商業銀行對借貸人貸后監控與風險治理
互換身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