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導孩子解決沖突,我們需要知道什么

2023-02-28 10:58王妍妍
教育家 2023年3期
關鍵詞:人際情商同伴

文 | 本刊記者 王妍妍

同伴沖突是兒童一日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不可避免的現象。幫助兒童減少同伴之間的沖突、引導兒童習得避免和解決沖突的行為策略,是教師極為關注的一項工作。然而,在日常教學情境中,有些教師對幼兒沖突過于淡化處理,甚至采取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的“隨它型”回應方式。殊不知,你來我往、頻繁發生的沖突行為不僅會對幼兒的身體、情感等造成傷害,還會因為沖突導致雙方陷入僵局?!秲和那樯陶n:教幼兒理解和解決同伴沖突》一書猶如“剝洋蔥皮”般地將兒童同伴沖突行為的表現、發生環境、顯性和隱性原因全方位呈現出來,有助于成人引導幼兒預防暴力和欺凌,深化幼兒的品格和道德教育?!督逃摇凡稍L本書主譯者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晶波,聽她講述如何由表及里地從不同角度積極引導兒童的行為,促進兒童的健康發展。

沖突具有“兩面性”

◎ 《教育家》:《兒童的情商課:教幼兒理解和解決同伴沖突》一書中提出,如何正確地與同伴交往,正確地理解和解決同伴沖突,是兒童情商培養中的重要一課。那么,成人應怎樣看待同伴沖突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觀察和傾聽?

劉晶波:如果從常態意義上將這本書歸類為兒童情商培養,其實是不太合適的,因為它不是一個單純的情商問題。情商被大家熟知這么多年,定位更多的是孩子的情緒、智力、情感等方面。而同伴沖突問題不僅依賴于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情商,還依賴于我們對人類的社會行為的研究。所以這本書的重點在于教會人們正確理解、看待孩子與同伴之間的沖突,它是從個體的社會性發展角度考慮的,是一個更廣闊的范疇。

在人類的成長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沖突是兩種常見的行為樣態。前者以彼此之間親和友善、相互理解、相互支撐、共同達成各自的愿景為特征;后者則是以彼此之間的爭執交惡、相互排斥、相互拆臺,甚至直接破壞對方想達成的理想狀態為基本表現形式。沖突對應的詞是競爭,這是一種自然的社會行為。從有人類存在開始,沖突便不可避免。但是我們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總會看到沖突給同伴造成的不同傷害,不管是肢體的、情感的,還是心理的,都會讓孩子感到受挫,所以我們總會想方設法解決同伴沖突。其實,沖突從某種程度上看是孩子自然天性的釋放,是促進其社會性發展的良好契機,可以豐富孩子的社會經驗和人生體驗,當然,其間必然伴隨著一些“坑”,我們怎么規避這些“坑”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要看到沖突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沖突有利于孩子各方面成長;另一方面,沖突帶來了一些矛盾和不和諧的畫面。同伴沖突發生之后,我們如何正確面對挫折?怎樣以沖突作為教育手段提升孩子解決沖突的能力?我們要讓孩子設定好邊界,不被同伴侵犯,同時不跟同伴形成“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雖然聽上去讓人想回避這種沖突,但我認為應該遵循自然界賦予人的這種屬性,好好地識別它、利用它、善待它。

教育的本質不是讓孩子生長在象牙塔里,而應該引導孩子把自己放在一個社會人應有的位置。發生同伴沖突,我們可以給予孩子支持。當然在具體的沖突場景中,避免沖突給雙方帶來沉重傷害和日后產生不利影響,是教育者最需要努力達成的。我們還是希望孩子能借助同伴沖突獲得學習和成長。

◎ 《教育家》:當下,兒童間的沖突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劉晶波:不同的時代,沖突會呈現不同的特點,也有不同的誘發因素。當下,我認為很多兒童間的沖突取決于成人行為的規范性和榜樣性不足。我在做咨詢的時候發現,兒童問題90%以上是成人的問題。父母作為養育者,怎樣幫助孩子形成對一件事情的正確看法,或者怎么去處理沖突,光靠講道理是行不通的。因為孩子是通過模仿、依戀、觀察來學習的,在認知上達不到完全理解成人所給予的所謂的道理。成人跟他講道理,或許他可以硬性地把它記住,畢竟幼兒的機械記憶力很強,但是在實際行動中,如果沒有一個好榜樣去激勵和引導幼兒的話,幼兒是很難自己學會解決這些沖突的。

試想,一個家庭中,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做事有商有量,能夠互相理解和尊重,做錯事先從自身找原因,孩子自然也會效仿。相反,如果孩子看到父母總是彼此埋怨,互相傷害,那么,當兒童間的沖突發生的時候,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只能如法炮制父母的做法。因此,透過孩子,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出教養他的成人是什么樣的,當然這些教養者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祖父母。

巧妙做到理解和共情

◎ 《教育家》: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可能存在的爭搶行為或者肢體沖突,一些教師往往干預過度或者沒有干預,從而影響沖突的解決。對此,您作何評價?教師何時介入沖突比較科學、合理?

劉晶波: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我在做相關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向教師發起的互動最多的是告狀。為什么告狀在幼兒園這么普遍?因為限于幼兒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幼兒間很容易發生沖突,也非常愿意以告狀的方式尋求教師的支持??墒怯變旱哪挲g特征決定了其注意力很容易發生轉換,很容易“忘記”彼此之間的沖突,可能他們上一分鐘還在激烈地爭吵,轉眼間就又玩在一起、笑作一團。這種情況在客觀上減弱了教師對幼兒同伴沖突行為的關注程度,認為“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是這樣,互相爭來爭去,打打鬧鬧,過后就好了,長大后自然也不會這樣”。

需要說明的是,很多教師都在超負荷工作,告狀對她來說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于是沒有把它當作教學重點處理。畢竟在緊張的工作推進過程中,教師可能無暇分身關注兒童同伴間的告狀或者沖突行為,給出的回復一般是“老師這里還有一大堆正事呢,你們竟然還來吵鬧添亂!你們都不要再爭了,去做某某事情吧!”孩子們隨即散開了事。也就是說,教師面對大量的既定教學工作,關注的更多是教學環境和教學內容,但其實同伴沖突是這個年齡段非常重要的教育內容。有時教師無法真正認識到教會孩子理解、解決沖突對于個體成長的價值,也沒有為這一教育困境提供有效的策略。雖然我們知道要理性對待幼小銜接,但是如果你到各個幼兒園去看一看,就會發現考察教師教學任務、教學業績的時候,重點是放在教學內容上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教師不可能拿出多余精力去研究怎么解決孩子間的爭搶行為或者肢體沖突。

我們不應僅僅把幼兒教育理解成幼兒園教育,而應理解為對個體生命成長的獨有階段的教育,對幼兒的行為給予規范性引導,種下一顆“和平”“關愛”的種子,那么,教師何時介入沖突的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 《教育家》:日常教學情境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哪些游戲和活動,引導兒童正確地面對同伴沖突,發展交往能力和親社會行為?

劉晶波:實際上,很多游戲和活動在教師那里已經有成形的設計,比如怎么培養孩子的分享、合作能力,如何引導孩子輪流使用物品等。我在多年前做過幼兒同伴互動行為研究,也做過兒童同伴互動親社會行為研究,據我所知,我們缺的不是教師開展的活動,而是教師怎么跟孩子互動來表現親社會行為,以及增進主班教師跟配班教師之間的合作來確保教育活動的效果。如果教師總是對孩子表達喜悅和支持,從不調侃、戲弄孩子,這種既不高看孩子,又不低看孩子的方式,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當孩子遇到一些問題需要教師的幫助,可是教師手里有其他重要事情需要處理時,只要教師的回答巧妙一些,孩子就可以理解和共情。比如,教師可以跟孩子說:“老師很想幫你,但是我現在有一件緊急的事情需要處理,你可不可以給我一點時間呢?”孩子從教師的言語中感受到重視和尊重,同時認識到遇到事情需要有耐心。在等待的時間里,或許孩子自己就會開動腦筋找到辦法解決。

從建立和諧人際氛圍著手

◎ 《教育家》:書中探討了2-8歲兒童同伴交往沖突的理解、管理和解決,建構了頗具特色的解決沖突的“三層蛋糕”模型。請您具體分析下“三層蛋糕”模型的作用。

劉晶波:“三層蛋糕”模型是很巧妙的一個比喻,它著重從建立和諧的人際環境、人際氛圍入手,從消解個體之間行為沖突的“土壤層”動工,以促進成人和孩子共同成長、共同的社會性發展來描摹、穩固兒童同伴之間的和平行為,從根本上消解沖突行為。它所依據的原理和操作部分,源于沖突本身是人的自然屬性的表達,教育者需要理解沖突、珍惜沖突、善待沖突,以此促進孩子的社會性發展,而不是把某一個部分“鎖”起來。

通俗點說,“三層蛋糕”模型就像我們常說的“家和萬事興”,它的基座放在了孩子共同相處的一個群體。在這個群體中,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能達成一種和諧共處的人際氛圍。那么,好的人際氛圍要怎么表達出來?邊界很重要。我在很多場合強調,現在很多事情沒有邊界,并不是說大家沒有明確的功能劃分,而是“我和你好,你才和我好”。但是“我和你好”有時往往犧牲了我對于某個事情跟你不一樣的判斷,我為了跟你好,所以我就得跟你有一樣的判斷。就好比基座鋪下去之后可能會發生很多沖突,因為孩子對彼此之間的邊界不清楚,矛盾可能就由此產生。比如,有孩子覺得同伴搭的積木不好,直接給推倒,打算自己重新搭建,同伴卻不樂意了,沖突可能就在這個時候發生。在人際生態中,這些都不是好的人際氛圍。真正好的人際氛圍是:既獨立,又有邊界,還能夠互相支持。我們可以一起愉快地玩耍,也可以彼此安靜,獨立游戲,每個生命在這個群體中是自由的、豐盈的,同時又融入了關愛。這其實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為邊界混淆而出現的沖突。這是第一層蛋糕的用意。

第二層蛋糕中,真實的沖突出現了,我們要怎么去協調呢?這就涉及具體問題的解決。我很佩服西方的一些學者,他們專門設置了一個區域用來解決沖突,在教師的引導下,孩子會發現自己以及同伴錯在哪里,道歉然后握手言和,我覺得這是解決同伴沖突的好辦法。在蒙特梭利幼兒園,和平桌也能幫助教師處理孩子間的沖突。當孩子間出現沖突的時候,他們會互相道歉,求得別人原諒,或者主動幫別人恢復被破壞的東西。如果我們從小培養孩子養成和平處理問題的習慣,可想而知,當孩子長大以后再與其他人發生沖突的時候,就有了控制力。很多時候同伴間出現了沖突,明知自己有三分不對,同伴有七分不對,卻缺少一種一致性,導致沒有人愿意為這件事情負責,這是需要注意的。

第三層蛋糕就是教師怎么針對沖突,深入實際場景,提供多元的解決方案。當然它還涉及一些輔助性的東西,比如家園合作等外部支持。

◎ 《教育家》:家庭、幼兒園和社區如何通力合作,有效支持兒童解決同伴沖突?

劉晶波:孩子和家庭、教師和家長以及社區建立起來的聯結,使我們了解到孩子跟同伴之間的共性和差別,而沖突往往就是共性或者差別中的“你多我少”導致的。家長是有社會經驗的人,孩子也有很多創造性的想法,我們不能拿一個外界標準簡單解決沖突問題,因為它在日常教學情境中可以有多樣化的解決方案和路徑,前提便是家庭、幼兒園和社區真正形成互相支持、寬容以待的人際氛圍。

如果我們把幼兒園比作一個人際生態系統,那么,家庭、幼兒園和社區就形成了彼此獨立又互相扶持的共同體。三者通力合作,就可以找出原因背后的矛盾點,然后通過對矛盾點的識別和追溯,分析各方需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這就形成了解決沖突的網絡,它傳輸出來的力量超乎我們的想象。當然,這三者之間的合作并不容易做到。在我的研究實踐中發現,每一個機構都有獨立的使命,領導者都要對其負責,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更為深刻的原點,回到教育的要求本身,即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服務于孩子以及我們自己,促進教育朝著更專業的方向發展。找到了這個共同點,大家在此基礎上竭盡全力、團結合作,就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歡
人際情商同伴
你過得不好,是因為“假情商”太高
低情商的6個原因
專題·同伴互助學習
搞好人際『弱』關系
從《戰國策》看人際傳播中的說服藝術
尋找失散的同伴
二則
相約釣魚身亡 同伴應否賠償
沒有表達,哪來的情商?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詞的人際功能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