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堰區利用間作控制小麥蚜蟲實現農藥減量的示范試驗初報

2023-03-01 08:14王紅梅顧月萍吳惠秋
上海農業科技 2023年1期
關鍵詞:麥蚜蟲單作間作

王紅梅 顧月萍 吳惠秋

(1泰州市華港鎮農業農村局,泰州 225529;2泰州市姜堰區三水街道農業農村局,泰州 225529;3泰州市姜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泰州 225529)

現代化農業生產中,作物大面積單一種植模式會導致農業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下降,嚴重影響了作物-害蟲-天敵的動態平衡關系,天敵和其他生物數量會急劇減少,有害生物危害日益嚴重,從而導致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下降[1]。近年來,通過增加生物多樣性控制小麥蚜蟲的方式引起了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其中,間套作方式被認為是能通過增加生物多樣性較好地控制小麥蚜蟲的方法之一。為此,姜堰區對小麥與不同作物間作來控制前期麥蚜發生數量進行了示范研究,以期為控制整個小麥生育期蚜蟲為害、實現農藥減量、豐富麥田病蟲害綠色示范建設提供技術支撐?,F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作物品種

供試小麥品種為‘揚麥33’,油菜品種為‘彩油’(元種),大蒜品種為常規品種,大蔥為章丘大蔥,洋蔥品種為‘連蔥9號’和‘連蔥11號’。

1.2 試驗設計

試驗在位于姜堰區三水街道大楊村的井賢農場內進行。試驗共設4個處理:(1)小麥單作(不施藥)、(2)小麥單作(用藥防治)、(3)麥油間作、(4)麥蒜(蔥)間作,每處理面積均為300 m2,試驗田四周種植1.5 m寬的小麥作保護行。

1.3 試驗過程

小麥于2021年11月12日—13日播種,于2022年6月2日收獲。在麥油間作田中,油菜∶小麥按1∶4的面積套種;在麥蒜間作田中,大蒜∶小麥按1∶2進行間作,大蒜于2021年10月8日開溝封閉種植;在麥蔥間作田中,大蔥∶小麥按1∶2種植,大蔥于2021年11月15日移栽,洋蔥于2021年9月17日播種。試驗期間于2021年12月21日采用背負式噴霧器對間作田進行除草,于11月20日對小麥單作田進行土壤封閉處理;各處理小麥紋枯病、白粉病、銹病、赤霉病防治均保持一致;于2022年4月11日用15%噻蟲·高氯氟懸浮劑防治單作麥田(化學防治)蚜蟲,于4月25日用2%阿維·吡蟲啉乳油防治單作麥田、麥油間作田、麥蒜(蔥)間作田的小麥蚜蟲。

1.4 田間調查

于2021年12月—2022年5月,采用5點調查法,對各處理區的小麥蚜蟲進行調查,每點調查10株,記錄有蚜株數、單株蚜量,并計算蚜株率、百株蚜量和防效。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間作方式對麥田前期蚜蟲發生動態的影響

由表1可知,小麥生育前期蚜量較少,各間作方式的蚜株率和百株蚜量沒有明顯差異;隨著小麥的生長,各處理小麥的蚜量逐漸增加,小麥抽穗后田間蚜蟲數量激增。4月7日各處理百株蚜量表現為單作麥田>麥蒜(蔥)間作田>麥油間作田,在小麥生長后期麥蒜(蔥)間作田和麥油間作田的麥蚜發生數量也均低于單作麥田(不施藥)。5月19日各處理百株蚜量表現為單作麥田(用藥防治)>麥蒜(蔥)間作田>麥油間作田。

表1 不同間作方式麥田蚜蟲發生情況及防效調查結果

2.2 不同間作方式對麥田蚜蟲的控制作用

由表1可知,4月7日,麥油間作田、麥蒜(蔥)間作田的防效分別為54.9%、37.5%,說明利用生態調控對小麥前期蚜蟲的發生有一定的控制效果。麥油間作田、麥蒜(蔥)間作田的蚜株(穗)率分別為4%、5%,未達防治指標;單作麥田的蚜株(穗)率為13%,超過了最高防治指標,故于4月11日用15%噻蟲·高氯氟懸浮劑對單作麥田(用藥防治)進行蚜蟲防治。4月24日(單作麥田第1次用藥后13 d),單作麥田(用藥防治)的防效為81.8%,說明化學藥劑對蚜蟲數量起到了一定的控制效果;麥油間作田、麥蒜(蔥)間作田的防效分別是56.3%、46.9%,說明間作生態調控的防蚜效果比化學防治差;麥油間作田、麥蒜(蔥)間作田的蚜株(穗)率分別為13%、15%,已達到防治指標,故于4月25日用2%阿維·吡蟲啉乳油對單作麥田(用藥防治)、麥油間作田、麥蒜(蔥)間作田進行蚜蟲防治。5月5日(單作麥田第2次用藥后10 d),單作麥田(用藥防治)、麥油間作田、麥蒜(蔥)間作田的防效相仿,分別為96.0%、95.2%、95.5%。5月19日(單作麥田第2次用藥后20 d),單作麥田(用藥防治)、麥油間作田、麥蒜(蔥)間作田的防效分別為80.4%、88.3%、86.0%,麥油間作田和麥蒜(蔥)間作田的防效均顯著高于單作麥田(用藥防治),說明小麥間作種植對后期小麥蚜蟲的發生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2.3 不同間作方式對小麥經濟效益及生態效益的影響

單作麥田(用藥防治)、麥油間作田、麥蒜(蔥)間作田3個處理區最終對小麥蚜蟲的控制效果相仿。在小麥整個生育期,單作麥田(用藥防治)需進行蚜蟲防治2次,麥油間作田和麥蒜(蔥)間作田僅需防治1次,麥油間作田、麥蒜(蔥)間作田比單作麥田(用藥防治)減少化學防治1次,每667 m2減少人工及農藥成本12元左右。同時,連續用藥還會提高蚜蟲對同類農藥的耐藥、抗藥風險,所以麥油間作和麥蒜(蔥)間作對于提高小麥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具有重要意義。

3 小結與討論

2022年早春泰州市姜堰區氣溫較低,麥田蚜蟲基數不大,前期利用間作方式對控制蚜蟲發生有一定的效果,隨著氣溫回升,蚜蟲繁殖加快,穗期蚜蟲數量激增,利用間作方式控制蚜蟲發生的效果不明顯。為防止麥田蚜蟲對小麥生產造成嚴重危害,應搭配使用化學藥劑進行蚜蟲防治,在小麥整個生育期,單作麥田需進行2次蚜蟲防治,麥油間作田和麥蒜(蔥)間作田僅需防治1次。

3.1 間作方式對蚜蟲生長和種群消漲具有持續性的影響

小麥與油菜、蒜(蔥)間作形成的間作系統,增加了生物多樣性,同時油菜開花能為蚜蟲的天敵(瓢蟲、蚜繭蜂)提供花粉、花蜜等食物資源。小麥生長前期,在未用藥防治的情況下,麥蒜(蔥)間作田和麥油間作田的蚜蟲發生數量均低于單作麥田。小麥抽穗后,麥油間作田、麥蒜(蔥)間作田的蚜蟲數量雖較前期有所上升,但未達防治指標,而單作麥田蚜量上升明顯,超過防治指標,故針對單作麥田蚜蟲需進行單獨防治。在小麥灌漿期調查發現,間作田蚜蟲數量較單作麥田偏高,故在單作麥田第1次用藥防治后14 d,對單作麥田(用藥防治)、麥油間作田、麥蒜(蔥)間作田均進行了蚜蟲防治,以控制蚜蟲穗期為害。

3.2 受天氣影響,各種間作方式小麥穗期蚜蟲發生量偏大,仍要用藥控制

2022年5 月姜堰區氣溫偏高、雨水偏多,十分有利于蚜蟲繁殖。通過調查可知,單作麥田連續2次用藥防治雖能短暫控制蚜蟲數量,但一旦化學藥劑失去控制效果,小麥穗蚜蟲將會發生爆發性增長。而麥蒜(蔥)間作田和麥油間作田麥蚜發生數量雖有上升,但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蚜蟲增長幅度低于單作麥田。

猜你喜歡
麥蚜蟲單作間作
不同間作模式對山蒼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養分的影響
間作對澳洲堅果牛大力根莖葉和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響
中國北方冬小麥蚜蟲氣候風險評估
核桃柴胡間作技術
間作大蔥對桔梗根系分泌物的影響
甘蔗花生間作對紅壤有效磷、pH值的影響
查治小麥蚜蟲防治要點
農林復合對近地面微氣候環境的影響
2009年平輿縣麥蚜蟲發生的原因分析
棗棉間作系統光合特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