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民族地區電商扶貧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以云南省S縣為例

2023-03-01 12:44楊建萍楊林韜許張思怡葉石菊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被調查者貧困地區農戶

楊建萍,楊林韜,許張思怡,葉石菊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云南·昆明 650106)

一、引言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是我國當前的重要任務。始終堅定地將解決“三農”問題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動員全社會力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村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的內生發展動力。在“互聯網+”的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背景下,電子商務已經成為精準產業扶貧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為扶貧工作提供新的工作切入點。農村電商的不斷發展壯大,對于增加農民收入、吸引外地人員返鄉創業、推進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電商扶貧將電子商務和產業扶貧深度融合,促進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在扶貧的同時更加注重扶智,通過傳授給貧困群眾就業技能和知識使其可以自力更生,切實提高其實際消費水平和收入水平,從根源上解決亟待解決的鄉村振興問題。

S縣是云南省的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擁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和獨特的民族文化。然而,由于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S 縣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貧困問題。S 縣屬全國14 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片區縣,也是云南省扶貧開發重點縣。2014 年,全縣有3 個貧困鄉鎮,55 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049 戶35510 人,貧困發生率達11.85%。脫貧攻堅難度巨大。2015 年2 月,阿里巴巴將S 縣列為云南首個“千縣萬村”項目試點縣,以開展農村淘寶的“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工作。S 縣積極推動電商扶貧工作,采用多種模式相結合的方式方法,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將本地區的優質農產品銷售到更加廣闊的市場,從而拉動經濟的發展,實現脫貧致富。依托高原特色資源優勢,著力抓實基礎設施建設、產品開發、物流和追溯體系、區域品牌、培育經營主體等工作,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電商企業和網店,全縣電商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2018 年,S 縣順利脫貧摘帽,成為全省首批脫貧摘帽縣之一。2019 年底,實現剩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清零”的目標。

農村電商打破了地理位置偏遠、交通條件不便等對農產品銷售的束縛,架起了偏遠地區農產品進入城市市場的“橋梁”,在促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實現貧困戶就業增收方面效果顯著。近年來,S縣大力培育、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產業,從積極策劃項目、促進農產品上行、優化流通環境、完善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樹立品牌提升電商產品知名度、補齊人才短板等方面出發,在全力幫助本地電商企業成長的同時,培養了一批扎根本地的電商達人和企業,助力鄉村振興。據了解,2022年,全縣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261億元同比增長25.4%。農村電商的蓬勃發展,為S 縣廣闊鄉村架設了農產品流通新平臺,拓寬了農民增收路徑,激活了鄉村振興潛能。

二、電商扶貧的主要模式

近年來,S縣通過建立健全縣、鄉、村電商網絡體系,夯實農村電商發展基礎。面向全縣干部群眾開展了“管理型、普及型、專業型”電子商務技能培訓,累計培訓8000余人次。積極引導126家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注冊入駐“一部手機云品薈”平臺,組建農特產品電商運營部入駐企業、團隊多達40個,帶動創業就業20000余人。農村電商的提質增效離不開產業鏈不同環節的銜接配合,這不僅需要政府的頂層設計、企業的統籌管理,行業協會的有效組織,更需要位于不同環節上當地村民的良性互動。農村電商的發展為廣闊鄉村構建了農產品流通新平臺,拓寬了農民增收路徑,激活了鄉村振興潛能。例如,S 縣的石榴產業通過電商精品銷售模式,在全國范圍內更容易找到精準的中高端客戶。電子商務逐漸成為S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此背景下,S 縣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村電商的發展,探索出多種發展模式。其中,“政府+農戶+電商”“企業+農戶+電商”“合作社+農戶+電商”三種模式成為了S縣農村電商的主要發展模式。

(一)政府+農戶+電商

政府主導的扶貧模式是通過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使農戶積極參與電商發展。在這種模式下,政府挖掘地方資源和產品特色,與農戶和電商企業合作,發揮各自優勢。政府為貧困戶提供專業培訓和技術保障,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當地產業品牌化經營,打通供應鏈和銷售渠道,為農產品拓展市場空間。農戶是該模式的主體,通過參與電商銷售,實現農產品增值和農民增收。同時,他們也可以通過電商平臺的培訓和學習,提升電商運營能力和生產水平,增加收入來源。

(二)企業+農戶+電商

企業主導的電商扶貧是企業發揮主導力量,引導農戶進入電商領域,參與電商產業鏈。在這種模式下,企業以合理價格與貧困戶簽訂合同,提供統一的技術服務、收購訂單、生產資料采購、組織銷售等服務,并聯合社會力量提供技術培訓。一旦農戶的產品生產出來,企業實行保底收購。這樣一方面幫助農戶克服技術和銷售難題,實現就近就業,并為農戶提供更廣闊的市場和銷售渠道;另一方面,也延長了電商企業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提高了抵御風險的能力。這種扶貧方式既幫助了農戶,也助力了企業,實現雙贏局面。

(三)合作社+農戶+電商

該模式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戶簽訂合同,由合作社向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等一系列服務,并通過電商平臺將農產品銷售到市場,實現農產品增值和農民增收。形成以合作社為核心的扶貧模式是通過構建一個組織,將貧困戶匯聚在一起,使他們參與電商扶貧產業鏈。通過建立合作社,將分戶經營的小田整合成規?;洜I的大田,實現規?;a,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省時省力省錢。合作社再將生產出的產品集中起來,以高于市場的價格進行收購,并利用合作社的銷售渠道(即第三方電商平臺)進行銷售,為農戶提供穩定的經濟收入。

在云南省S 縣,上述三種發展模式得到了有效實施,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和電商平臺各司其職,共同推動農村電商的發展,幫助農戶拓寬了銷售渠道,提高了收入水平,帶動了當地的鄉村振興。首先,政府作為推動者和服務者,通過優化政策環境,提供培訓等方式,幫助企業、合作社、農戶和電商平臺更好地對接。例如,S縣政府按照“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主導、協會引領”的思路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通過建立健全縣、鄉、村電商網絡體系,夯實農村電商發展基礎。其次,企業和合作社作為主導者和組織者,通常會與農戶建立穩定的供應關系,通過合同農業等方式保證農產品的穩定供應。企業和合作社還會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幫助農戶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例如,S縣的一些大型農業企業和合作社就與當地的農戶建立了合作關系,通過提供種子、肥料等生產資料以及技術指導,幫助農戶提高了石榴等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再次,農戶作為生產者,負責生產優質的農產品。他們根據企業和合作社的需求和市場趨勢,調整生產結構,提高產品質量。例如,S縣的石榴農戶們就在企業和合作社的指導下,采用科學的種植方法和管理技術,生產出了優質的石榴。最后,電商平臺作為銷售者和推廣者,負責將這些優質產品推向市場。例如,S縣積極引導企業、合作社和農戶入駐“一部手機云品薈”等電商平臺進行銷售。

三、電商扶貧的發展現狀

(一)調查對象的選擇

本研究以云南省S 縣為例,通過實地走訪考察和問卷調查的方法對當地村民群眾進行調查。在調查之前,我們閱讀了大量文獻資料,并設計了《少數民族地區電商扶貧的對策及現狀研究發展的問卷調查》作為調查工具。調查采用填寫的方式進行,共發放問卷120 份,回收了全部問卷,回收率為100%。經過剔除亂填寫的無效問卷后,我們得到了103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85.83%。

有效樣本的構成情況如表1 所示。從性別上看,男性占比56.31%,女性占比43.69%;在年齡結構上,大多數被調查者年齡在50 歲以下,整體上保證了被調查者具有較高的認知水平;在民族分布上,有76.7%的村民群眾為漢族,少數民族調查者占少數;在學歷構成上,超過66%的被調查者僅具有小學學歷;在職業構成上,有71.84%的被調查者以務農為主,符合農村居民的實際情況;在月收入水平上,絕大多數被調查者的月收入水平在5000 元以下。根據研究樣本在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職業、月收入水平等方面的構成情況,可以看出研究樣本中的103位被調查者能夠很好地代表該縣農村居民的整體情況。因此,研究樣本的特征具有較好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表1 調查對象的基本特征(N=103)

表2 當地居民群眾對電商扶貧的認知程度

(二)調查結果的分析

通過對103 位農村居民的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研究少數民族地區電商扶貧的發展狀況。本研究根據當地實際,采用四個問題來衡量當地居民對電商發展的認知程度?!癚1:是否了解電商扶貧的相關概念”、“Q2:是否認為電商扶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Q3:所在地區是否開展了電商扶貧項目”、“Q4:是否了解電商扶貧項目的實施情況”。當地居民群眾對電商發展的認知程度,從整體來看,不論是思想上,還是行動上,當地居民群眾的認知程度都有待提高。

當地居民對電商扶貧的了解程度如圖1 所示。46.60%的被調查者表示對當地電商扶貧處于完全不了解狀態,39.81%的被調查者表示對電商扶貧處于了解較少的狀態,12.62%的被調查者表示對電商扶貧有基本了解,僅有0.97%的被調查者表示對電商扶貧非常了解,并且有自己的見解。

圖1 居民對電商扶貧的了解程度

當地居民對所在地電商扶貧項目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情況如圖2 所示。由圖2 可知,25.24%的被調查者表示所在地對電商扶貧項目提供了設備和物流補助,19.42%的被調查者表示所在地對電商扶貧項目提供了寬帶網絡培訓,12.62%的被調查者表示所在地對電商扶貧項目的實施提供了冷鏈支持,83.50%的被調查者表示所在地對電商扶貧項目的實施提供了培訓支持,還有15.53的被調查者表示所在地對電商扶貧項目的實施還提供了其他方面的支持。因此,可以得出結論:當地對電商扶貧項目的宣傳普及度有待提高,培訓支持力度有明顯效果。

圖2 電商扶貧項目的主要方式

1.電商扶貧產生的效益

本研究以問題“您對電商扶貧的評價是?”來調查S 縣農村居民對本地電商扶貧的程度情況,并設置五個等級的選項,即“很差”、“較差”、“一般”、“良好”、“優秀”,調查結果如圖3 所示??梢钥闯?,農村居民對本地電商扶貧的評價情況整體上保持中肯態度??偟膩砜?,該縣農村居民對電商扶貧的實施需要加強提升。對本地電商扶貧評價為“優秀”的居民僅占到0.97%,還有0.97%和2.91%的居民對本地電商扶貧程度表示“較差”和“很差”,因此,當地應該不斷加強對電商扶貧的落實情況。

圖3 居民群眾對電商扶貧的評價

電商扶貧實施效果的分析結果如表3 所示。80.58%的鄉村居民表示電商扶貧在當地的實施效果一般,14.56%的鄉村居民表示電商扶貧項目的實施情況有待改進,需要加強的方面很多,比如:基礎設施的建設、資金的投入、勞動力的引入等。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電商扶貧還在初步發展階段,各個方面的建設都較為薄弱,需要在今后不斷加強。

表3 電商扶貧實施效果的評價

本研究以問題“電商扶貧對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有何影響?”并根據閱讀的大量文獻資料設置了四個選項,即:“Q1: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Q2:提高了貧困地區的農產品銷售渠道”、“Q3:促進了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Q4:其他”。根據表4所示的該縣農村居民對本地電商扶貧對經濟發展影響的統計結果顯示,電商扶貧對經濟的發展影響是多方面的,它不僅僅只是涉及到解決就業困難、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產業發展等,更涉及到遠程服務、教育醫療等生活的多個方面。

表4 電商扶貧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

本研究以問題“電商扶貧對貧困地區社會效益有何影響?”設置了四個選項,即:“Q1:提高了貧困地區居民的收入水平”、“Q2:提升了貧困地區居民的生活品質”、“Q3:促進了貧困地區的教育和醫療資源改善”、“Q4:其他”。根據表5所示的該縣農村居民對本地電商扶貧對社會效益的影響統計結果顯示,電商扶貧對社會效益的影響是多方面的,93.2%的農村居民表示開展電商扶貧項目提高了貧困地區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之前相比,有大幅度的上升。

表5 電商扶貧對貧困地區社會效益的影響

2.電商扶貧面臨的挑戰

根據圖4 統計分析的結果所示,92.23%的鄉村居民認為電商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缺乏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建設這工作較為薄弱,需要不斷加強,加大對電子商務的建設投入。其次,43.69%的鄉村居民認為教育和培訓需求不足,雖然政府和企業會定期舉辦一些電商培訓會,但是有一定的限制,無法最大限度的發揮其作用。還有少數居民認為當地的物流配送和交通不便也是導致電商在發展中遇到困難。

圖4 電商扶貧面臨的挑戰

根據圖5的調查結果所示,在103位被調查者中,96.12%的被調查者希望政府和社會加大對電商扶貧的政策支持,94.17%的被調查者希望政府和社會加大對電商扶貧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86.41%的被調查者希望政府和社會可以加大對電商扶貧工作的資金支持,還有一部分被調查者希望可以從其他方面來支持和促進電商的發展,比如:教育培訓、市場開拓、創業指導等。

圖5 政府和社會采取的措施

根據圖6 展示的結果,電商扶貧在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多方面的,涉及范圍廣泛。91.26%的被調查者認為電商扶貧在可持續發展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基礎設施的建設,電商的發展離不開設備的支持,基礎設施是農村電商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包括通信網絡、物流配送系統和支付結算平臺等。良好地基礎設施可以促進農產品的銷售和鄉村經濟的發展,推動農村經濟的增長。同時還可以促進產業的升級和轉型,推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圖6 電商扶貧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電商扶貧的發展對策

為了充分發揮電商扶貧的潛力,實現其最大效益,政府、行業以及農民等各方主體必須緊密合作,共同參與。這些不同參與者齊心協力,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真正推動電商扶貧工作的蓬勃發展,為農民創造更多的收入來源,進而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的繁榮發展。

(一)政府層面的對策

政府在鄉村振興和全面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為鄉村的扶貧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確保社會建設的穩步推進,還要確保各項工作都嚴格按照既定的要求和計劃進行,同時保證資金的合法合規使用。為了確保電商扶貧這一戰略任務能夠順利推進,以下幾點是必須要做到的:

一是政策扶持。政府需要制定并實施一系列有利于電商扶貧的政策。例如,可以給予電商企業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激勵措施,鼓勵更多的電商企業進入貧困地區,進一步推動電商與農業、手工藝等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互利共贏。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當加大對信息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如建設高速互聯網和移動網絡,以提高網絡覆蓋率和網絡速度。這樣不僅可以為電商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保障,還能助力鄉村地區的信息化建設,縮小城鄉數字鴻溝。

三是人才培養。政府可以通過組織各種電商培訓項目,提高貧困地區居民的電商意識和技能,培養一批具備電商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人才。這不僅可以增強電商發展的內生動力,還能幫助當地居民掌握新的就業技能,增加收入來源。

四是法規監管。政府還應當建立健全相關的法規和監管機制,確保電商交易的公平性和安全性。這包括對電商平臺的監管,保護消費者和商家的合法權益,打擊假冒偽劣商品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為電商行業的健康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

(二)行業層面的對策

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各行各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電商扶貧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其順利的推進和實施,離不開各行業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同時也需要加強行業的監管和管理。

首先,行業協作是推動電商扶貧工作的關鍵。行業協會應該充分發揮其組織協調的作用,聯合電商企業、農業企業、物流企業等各方力量,共同形成一個產業聯盟。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從而提高電商扶貧的效率和效果。

其次,標準化建設也是電商扶貧工作的重要環節。行業協會可以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對電商扶貧的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保證產品的質量和服務的水平。這樣不僅可以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增強消費者對電商扶貧的信任度,也有利于提升電商扶貧的整體形象和信譽。

再次,技術支持是電商扶貧工作的重要保障。行業協會可以組織技術交流和培訓活動,推廣先進的電商技術和模式,幫助貧困地區的企業和個人提升電商運營的能力。這樣可以使貧困地區的企業和個人更好地適應電商的發展,提高他們的競爭力。

最后,市場拓展是電商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行業協會可以協助貧困地區的企業和個人拓展市場,組織產銷對接會、電商平臺推廣等活動,幫助他們打開更多的銷售渠道。這樣可以使貧困地區的產品更好地進入市場,提高他們的銷售額,從而幫助他們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

(三)個體層面的對策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可以為農民創造更多的收入來源。當地的農產品在推廣和宣傳之后,可以得到更加廣泛地認可和市場需求,銷售收入也相應得到增加。因此為了可以更好地促進電商扶貧工作的進展,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提高電商意識。貧困地區的企業和個人需要增強對電商的認識和理解,了解電商對扶貧的作用和價值,積極參與到電商扶貧中來。這意味著他們需要學習和掌握關于電商的基本知識,包括電商平臺的運作方式、電商營銷策略等,以便能夠更好地利用電商平臺進行銷售和推廣。

第二,提升電商技能。企業和個人需要學習和掌握基本的電商運營技能,包括產品拍攝、頁面設計、營銷推廣等,以提高電商銷售的效果和效率。這需要他們具備一定的技術和創意能力,能夠將農產品以吸引人的方式展示給消費者,并通過有效的營銷手段吸引消費者的關注和購買欲望。

第三,保證產品質量。企業和個人應注重產品質量,保證產品的品質和特色,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提升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這意味著他們需要加強對農產品生產過程的管理和監控,確保產品的安全和質量符合標準,同時也要注重產品的包裝和品牌形象的塑造,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第四,精準營銷。企業和個人可以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精準的市場分析和用戶畫像,實現精準的產品定位和營銷策略,提高電商扶貧的精準度和效果。這意味著他們需要通過數據分析和市場調研,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從而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產品推廣和營銷活動,提高銷售轉化率和客戶滿意度。

第五,建立信任關系。企業和個人應注重與消費者的溝通和互動,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和忠誠度,為電商扶貧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這意味著他們需要積極回應消費者的問題和反饋,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務,同時也要通過社交媒體和其他渠道與消費者進行互動,建立起長期的信任和合作關系。

猜你喜歡
被調查者貧困地區農戶
農戶存糧,不必大驚小怪
一個可供選擇的全隨機化模型
讓更多小農戶對接電商大市場
山西省政府采購貧困地區農副產品1.42億元
對貧困地區鄉村學前教育的幾點思考
交通運輸部累計投入約7100億支持貧困地區交通建設
上學不如“混社會”? 貧困地區的“厭學癥”如何治
糧食日 訪農戶
農戶存糧調查
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意識調查報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