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翻譯中的歸化、異化和中和策略的應用
——以太原晉祠古跡英譯為例

2023-03-02 01:21李銳鵬
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歸化文旅異化

李銳鵬

(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西 晉中 036000)

討論文旅文本從中文翻譯成英文時,處理其中包含的文化元素非常重要。將語義從一種特定的文化承載語言轉移到另一種不同語言的行為謂之靜態翻譯,是平移和轉換的過程。而在翻譯互動過程中構建對不同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則是動態的過程。靜態翻譯只是翻譯活動中的一種行為,動態翻譯卻是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和演繹。文旅文本的翻譯不是簡單的翻譯文化,還涉及文化翻譯,將源文化翻譯給讀者。文旅翻譯故而不僅是單純的文化表述,更要注重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傳遞和文化對等。

一、文旅翻譯中譯文的質量

文旅翻譯的譯文是在向游客傳遞景點或事件的歷史文化背景,使游客觀有所想,游有所獲。根據英國翻譯家彼得·紐馬克的語言功能分類,此類文體主要包含表達功能、信息功能和號召功能[1]。表達功能的核心在于強調原作者對原文的解讀和重視性。信息功能強調譯文的全部信息,強調內容的真實性,力求對譯入語讀者的通俗易懂。號召功能是以讀者為中心,使譯文語言盡量達到與原作語言同樣的效果,呼喚讀者去行動、去感受、去領悟。

就譯文而言,向游客表達和傳遞信息是基礎,而產生興趣和號召是目的。這包含三層意思:一是通過譯文“原汁原味”地介紹景點信息;二是把富有歷史、人文和美學的信息傳遞給讀者;三是激發潛在游客去參觀的意愿。正如紐馬克所解釋,“所有召喚文本的首要因素是譯者和讀者群體之間的關系”[2]。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譯文的表述或信息的傳遞都是為了號召游客去參觀游玩。具有號召性的譯文是幫助游客了解歷史、學習典故、認知文化的重要媒介。

紐馬克認為,表達性文本屬于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而信息性文本和召喚性文本屬于交際翻譯[3]。語義翻譯在符合譯入語的語義內涵和語法結構的基礎上,較為準確地重現源語言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重點是根據譯入語的語言、文化和語用方式傳遞信息,而不是盡量忠實地復制原文的文字。譯者在交際翻譯中有較大的自由度去解釋原文、調整文體和梳理歧義,譯文必然要打破原文的局限性,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可讀性。

交際翻譯“試圖以一種譯入語讀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來呈現原文的確切語境意義”[4]。譯者在翻譯文本時務必考量“體裁規約”,并遵循譯入語讀者群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感受?!绑w裁規約是標準化交流實踐的結果”[5],某些具有單一或多重功能的文本在一些特定場合下反復使用,即被認可有約定俗成的功能,具有社會性的功能。因此,文旅文本的翻譯應該重視原文和譯文之間信息傳遞功能和文體功能的對等性,達到“移情共鳴”的效果,超越語言形式的對等。

文旅宣傳的目的是獲得最大讀者群,起到“廣而告之”的作用。譯者應試圖在譯入語讀者群中產生與原文在源語言讀者中產生的同等效果;譯者要從心理認知層面去調整文本,使外國游客更加愿意閱讀譯文。故而,譯者需要注意:語言的規范性和創造性,譯文的理解性和可讀性,信息的表達性和傳遞性以及目標讀者群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經濟能力和賞鑒水平。

二、文旅翻譯的策略

德國古典語言學家施萊爾馬赫提出兩種翻譯的途徑“盡可能地不打擾原作者,讓讀者接近作者”和“盡可能地不打擾讀者,讓作者接近讀者”,美國翻譯家勞倫斯·韋努蒂在其基礎上把前者發展成為異化(Foreignization),后者發展成歸化(Domestication)[6]。

(一)歸化策略

歸化策略是指在翻譯中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異國感的策略[7],譯文盡可能采用譯入語讀者熟悉和常用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

歸化策略可追溯到古羅馬時代[8],在英語和法語的互譯中,能找到強有力的證據。英語和法語雖有語系之分,但由于地理、歷史、文化、戰爭等原因,兩者相似度較高,歸化策略適用于兩種語言的互譯。雖然中英文旅翻譯時采用歸化策略能夠“入鄉隨俗”,但在表達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時仍會“力有不逮”。如坐落開封市的清明上河園被翻譯成Millennium City Park,雖然“Millennium”反映了所描述景象發生的年代和悠久的歷史,但起源于美國的“City Park”和具有主題公園屬性的清明上河園大相徑庭。該景點名稱雖采用了“歸化”翻譯策略,但尚有欠缺,沒有充分反映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混淆了城市公園和主題公園的概念[9]。

(二)異化策略

異化策略是一種以源文化為導向的翻譯,韋努蒂認為異化翻譯策略是“在翻譯外國語言文字時,順從語言及文化差異,摒棄譯入語中的主流文化價值觀”[10]。換言之,異化策略是一種盡量保持作者的原汁原味,讓讀者靠近作者的翻譯,把讀者帶進異國情境的策略。

在翻譯文旅文本時,異化策略要求譯者盡可能地保留中國文字的語言特色和文化氛圍,把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呈現給英語讀者。在實際翻譯過程中,為強調譯文的歷史、地理、文化等特性,漢語拼音往往被用來表述專有名詞,如:山西老百姓愛吃的饅頭,如果翻譯成Steamed Bread則丟失了文化和語言的雙重屬性,但用拼音異化翻譯成Mantou不僅保留了本土語言的特點,還能向譯入語讀者輸入源語文化信息。

(三)歸化還是異化

為解決文旅翻譯中所融入的文化因素,作為漢譯英中常用的翻譯策略,異化策略和歸化策略應該在翻譯的過程中相輔相成。歸化策略最大的特點是充分考慮了譯入語讀者的認知和閱讀習慣。譯者盡最大努力將中國文化中深奧的意象轉換成譯入語中具有相等意義的詞語。它使譯入語的讀者更容易閱讀,并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歸化策略是從譯入語讀者的角度來考慮的,異化策略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展現中國人對待歷史、文化、美學和藝術的情懷,它為英語國家的讀者還原了中華文明和歷史的原汁原味。

正如施萊爾馬赫所說的那樣,“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而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6],文旅譯文的功能在于傳播和輸出本國文化,但如果譯者過度歸化,很容易使原文失去中國特色。假若過度異化,忽視英語語言的詞匯、語法和讀者的閱讀習慣,很容易造成讀者對譯文的困惑;讀者不理解單詞的字面意義和深層意義之間的關系,使得原文失去了它的原始性意義。歸化還是異化是翻譯研究中的一個悖論。翻譯是一種有意圖或有目的的行為,其過程兼具靜態性和動態性。正如孫迎春所言,在對具體翻譯文本進行分析之前,對于翻譯中歸化策略和異化策略孰先孰后的問題,很難做出定論[11]。

(四)中和策略

文旅翻譯既要對文本、語境或特有文化有效翻譯,又要確保譯入語讀者的閱讀體驗。而“中和”(Neutralization)策略,是在歸化和異化的基礎上,更好地幫助譯入語受眾認可原文的文化內涵,把譯文表達得符合譯入語的語言習慣,而對原文進行的修改。

如前文討論,文旅譯文具有號召目的和對旅游地的推介作用,為了保證準確傳達譯出語的文化內涵,譯者應將文化信息從原文傳遞到譯文,同時保留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中和策略并不僅意味著歸化策略和異化策略的簡單混合,而是一種譯者不斷調整自己對所譯文字的認知,在譯出語和譯入語之間實現對等的行為和過程。換言之,文旅文本的翻譯不依賴于任何一種策略,譯者在必要時會充分考慮文本中存在的所有文化因素,搭配使用。為了實現文旅文本中漢譯英的語義和內涵的貼合,譯者可通過平衡差異、豐富信息和凸顯特色對譯文進行“中和”,實現譯文中概念、功能、美學和語境的對等。

三、太原晉祠古跡英譯文的中和策略

在文旅翻譯中,傳遞信息和游客召喚是翻譯中最重要的功能。譯者必須遵循以信息為導向的原則,從原文中為讀者提供足夠信息,幫助他們了解旅游景點的文化和歷史,誘發參觀旅游的意愿。下文以坐落在山西省太原市的晉祠勝境漢譯英文本為例,評鑒中和翻譯策略的“調和之能”。

(一)平衡差異

文旅翻譯中有許多帶有文化或歷史元素的名稱,如何在翻譯時把握其精髓和屬性則是重中之重。無論歸化策略還是異化策略都無法回避文化和歷史的差異,只能站在文化角度去闡述和說明來平衡不同文化的差異,中和不同語言讀者的理解。

例如:晉祠古跡中的圣母殿內供奉的是西周時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親,姜子牙的女兒邑姜,有人譯成The Saint Mother’s Hall, Saint Mother對于英語國家的讀者非常熟悉,但卻失去了原文本來的意思,拋棄了本體的文化特性,諸如此類的翻譯還有Holy Mother’s Hall,都是把圣母翻譯成西方的圣母,而非中國本土文化中的圣母。相對比較貼合的版本有Sacred Lady Hall,其中Sacred包含神圣的、受尊重的含義,符合唐叔虞母后邑姜的尊顯地位,Lady除了女士、淑女的含義外,還包含上層階級的貴婦和英國女貴族或爵士夫人的意思,這樣的處理,即符合邑姜皇室的身份,表達了尊貴顯赫的地位,同時兼顧了英語國家讀者的感同。

譯文中使用中和策略去平衡雙語之間的文化差異能幫助譯入語讀者更好地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視角下去理解文字本身的含義,這和歸化策略有異曲同工之妙。區別在于中和策略本身會更好地把握譯出語的本義,在不改變其本義的基礎上顧及譯入語讀者的閱讀體驗。

(二)豐富信息

在“剪桐封弟”典故的翻譯上,筆者曾見過拼音翻譯的版本“Jian Tong Feng Di”,真是言不知所謂,思不知所云。這里并不是要抨擊拼音譯法的優劣,只是感覺用中文音譯如何能使譯入語讀者理解典籍中的故事?

增譯:“ A story about how Mr. Tangshuyu had been assigned the marquis of Tang by his elder brother, Cheng Wang, the King of West Zhou Dynasty (c.11th century-771 BC). One day when Cheng Wang played game with his brother Shu Yu in yard, he picked up a leaf of phoenix tree, cuts it into a shape of Order of King and said to his brother: I give you this Order and assign you the marquis. When Cheng Wang succeeded to the throne, Shuyu was finally assigned to Tang Kingdom as the marquis there.” 。

使用中和策略處理后,補充信息會幫助譯出語的讀者更好理解人物的生平和歷史背景,做到了信息對等和概念對等。短短四個字的中文,增補的英文描述對文化背景的解說可謂條分縷析。譯文中包含了西周的年代、周成王和叔虞的關系、“剪桐封弟”的始末以及王權文化中的一言九鼎。上至國君下至黎民,言必信、行必果,正是中華傳統美德,誠信文化的體現。

對于文化和歷史背景信息的豐富和解讀更利于譯入語讀者了解中華文明的悠久綿長和博大精深,當兩種文化觀碰撞時,更利于西方的讀者反思文化之間所飽含的內涵和價值。

(三)凸顯特色

將中國的文物和古建筑由譯出語轉為譯入語時,最大的困惑就是譯而不盡,言而不明,讀而不通。譯者很難把握并行不悖的原則,故而歸化策略和異化策略應同時使用,保持兩種文化的中和。

例如:晉祠中由鑄鐵打造而成的宋代金人,不能簡單翻譯成Iron man,英語國家的讀者會以為是“鋼鐵俠”,而采用年代+材料+工藝+屬性的翻譯則會比較貼合,Song Dynasty, The Iron Cast Warrior,更便于譯入語讀者的理解?!癟he Iron-cast Warrior was made in 1097 (the 4th year of the Shao Sheng,Song Dynasty). Standing there for more than 900 years, it still looks shining without rusts.”這段譯文詳實地補充了金人所具象的宋代高超的冶煉技藝和中華文明之輝煌。

被梁思成先生譽為“孤例”的魚沼飛梁,“位于圣母殿與獻殿之間,下部魚沼是晉水第二泉源,沼上建‘十’字形橋梁,猶如大鵬展翅”。The structure of Fish-pond ( the second largest water source of Jin River) &Flying-corridors is located between the Sacred Lady Hall and the Sacrifice Hall. The cross-over bridge and corridors were built above the pond looking like a flying eagle。其中“corridor”一詞在語言的表達上并不準確,而且無論中文還是英文都沒有詮釋出“孤例”的特點。歷經1500多年的魚沼飛梁是我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十字形橋,在世界上被稱為“第一座立交橋”。鑒于文旅譯文的宣傳和號召功能,筆者認為譯文對“孤例”的特色有待豐富。

改譯+增譯:As the second largest water source of Jin River, the structure of Flying Bridge across Fish Pond is located between the Sacred Lady Hall and the Sacrifice Hall. The cross shaped bridge were built above the pond looking like a flying garuda.The ingenious design wins this bridge the honor of the “oldest flyover in the world”.

保留Sacred Lady Hall和The Sacrifice Hall 的翻譯則闡明了晉祠古跡所蘊含的孝道和古人對祠堂的重視,故語“晉祠之德,源于圣母”。用Bridge代替了Corridor,摒棄譯誤,使英語讀者更容易理解所謂“飛梁”即水上之橋;用佛家術語garuda(迦樓羅)換掉了eagle,增加了文化的厚重感,還原了“大鵬”之本來面貌;oldest flyover in the world,凸顯了魚沼飛梁的特殊性,兼具文旅譯文召喚和宣傳之能。

四、結語

在文旅翻譯中,無論歸化策略還是異化策略都不能完全實現源語言對譯入語的完美輸出,故而找到一個平衡點至關重要。中和策略的使用核心是基于文旅文本的工具屬性和功能屬性,實現交際作用下的表達功能,信息功能和號召功能。就譯者而言,翻譯策略的選擇是根據文旅文本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決定的,無論如何搭配,在文字、語言、文化的傳輸過程中,缺失和不完美必然存在,譯者只有不斷淬煉自己的語言水平,拓展對人文歷史知識的儲備,培塑自己的美學鑒賞,才能實現譯出語和譯入語的對等。

猜你喜歡
歸化文旅異化
農村聘禮的異化與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視角
商品交換中的所有權正義及其異化
乘風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從無到無限大
安東:東方的幽靜文旅之鄉
異化圖像的人文回歸
文旅照明的興起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倫理視角下電影翻譯的歸化與異化
歸化翻譯與江西詩法——以《魯拜集》的三個七言絕句譯本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