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合一”理論下的研究生專業課程協同思政教育的教學實踐
——以《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開發與教材分析》課程為例

2023-03-05 01:11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專業課程思政職業

陳 雅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 廣東工業實訓中心,廣東 廣州 510665)

教育是黨和國家之大計,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基石,為此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就成為教育的根本問題.為了使教育、人才的培養符合我國政治、經濟發展所需,2019 年8 月黨中央頒布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同效應,全面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1].之后為了貫徹落實此《意見》的實施,教育部2020 年5 月頒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要求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深入挖掘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價值觀寓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實現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2],這為現階段高校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發揮好課程的育人作用指明了方向.

1 概念的內涵概述

1.1 “知行合一”的內涵

“知行合一”,是明朝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提出的哲學理論.認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不能分離、沒有先后,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發動處的不善,去掉不善的念,將不善和惡消滅在萌芽中.表達了認識和實踐不可分割,認識只有及時通過實踐、體驗,才能不斷完善、發展[3].習近平總書記非常認可“知行合一”的思想價值,強調“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4].

為此,在“知行合一”理論思想的指導下,《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開發與教材分析》課協同思政教育教學,既要將課程的學習內容及所蘊涵的思政教育元素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知”需要學什么,又要及時引導學生將“知”學什么付之實踐,并要求在實踐中對“知”反思對錯、及時改正完善,以此實現以知驅行、以行促知的“知行合一”,從而達成讓學生在掌握運用學科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同時,得到課程思政教育元素的熏陶,進而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提高課程全面育人的質量.

1.2 《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開發與教材分析》課程

1.2.1 課程目標

《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開發與教材分析》是全日制教育碩士(職業技術教育電子與信息方向)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此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內容和新方法,掌握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支持職業院校的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的校本課程開發的方法和路徑,達到培養學生的職業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的綜合職業能力.

1.2.2 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以職業院校校本課程開發流程的各環節,包括課程開發理論基礎、課程開發的基本環節、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校本課程教材編寫、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制作、課程教學活動實施、課程開發評價等為知識點,開展教學.

1.3 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是指課程思政教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為《綱要》)中明確指出,課程思政教育元素需按專業特點、課程特點,從課程的內容、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中挖掘,以期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達成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綱要》按專業特點給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引:一是教育學類專業課程要引導學生樹立學為人師(學高為師)、行為世范(身正為范)的職業理想;培養學生傳道情懷、授業底蘊、解惑能力;培育學生愛國守法、規范從教(敬業、愛教育、愛學生、嚴謹治學、語言規范、行為舉止禮貌,衣著得體、執行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的職業操守.二是實踐類課程要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提升信息技術素養等的職業素養[2].本課程屬于教育學類專業課程,同時含有一半以上教學時間用于實踐教學,為此,本課程的思政教育目標將按上述兩類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引進行.

1.4 課程協同思政教育的教學

協同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各方互相配合或甲方協助乙方做某件事[5].《綱要》中要求課程思政教育,需以專業課程為基本載體.據此,可將課程協同思政教育的教學定義為以課程學科知識教學為基礎,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課堂內外教學、實驗實訓等環節,為學生營造“學科知識教育+價值塑造”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通過“做中學、學中做”,實現“知行合一”的育人過程.

2 《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開發與教材分析》課程協同思政教育的教學組織與實施

2.1 學生學習特征分析

2.1.1 學生擁有的先前知識經驗

學習此課程的學生是通過國家全日制研究生入學考試的電子與信息方向(職業技術教育領域)的教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其前置專業是本科電子信息類專業.通過本科在校學習,已擁有較豐富的電子信息類專業知識及較高的信息技術素養,并經過多年的學校教育、社會生活檢驗與實踐,道德認識較全面,擁有較高的道德思維水平、行動動機[6].為此,已為本課程的學習積累了較豐富的先前知識經驗,能促進基于信息技術的課程協同思政教育的教學順利開展.

2.1.2 學生的認知特點

高等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大學生在認知方面具有較強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喜歡獨立思考,不滿足書本或老師提供的現成答案,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或現象主動進行探索,并能將有價值的知識納入自身的知識體系中加以重構存儲,且具有較高的道德思維水平,較難接受說教或社會因素的影響.而研究生較本科生擁有的知識量更豐富,認知思維更獨立,“三觀”更成熟,更不容易接受改造,但由于此類學生大部分是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本科畢業直接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缺乏工作經驗,缺少社會生活的磨煉與體驗,元認知策略較差,不能根據學習材料的性質、結構、難度,提出學習要求,并對學習上存在的問題缺少反省意識及補救意愿[6],道德情感還存在著不穩定性,容易走極端.為此,在教學中,需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在為學生構建自主學習的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同時,需引導與督促學生走出認知偏差,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促進輸出高質量的學習成果.

2.2 教學模式的選擇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明確要求職業教育需以項目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模式開展,并要求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以支持個性化、公平化教育,促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7].為此,為了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檢項目教學的內涵、意義,了解項目教學的方法與過程,本課程教學選用項目教學模式來開展,通過以項目為單位組織學科知識與思政教育元素,將項目的完成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為學生營造“做中學、學中做”的學習環境,踐行知行合一的學習活動,完成知識與價值觀的意義建構.

2.3 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

2.3.1 教學內容的組織原則

(1)以任務為參照點設計項目

選用項目教學模式教學,對于教學內容的組織,需以項目為單位,以任務為基本參照點進行組織,將知識應用的理論性、技術性、實踐性等融入其中,通過以任務驅動教學,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完成課程教學目標.

(2)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融合

根據學習對象不容易接受說教,喜歡自主獨立思考、探索的認知特點,在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教育元素盡可能不要單獨呈現,以免引起學生的反感而失去學習的動力.高等教育心理學研究也表明,“道德教育必須是無灌輸的教育”[6].為此,在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中,需將本課程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作為隱性知識融入課程顯性學科知識教學中,以此使學生在學習顯性知識的同時,受到隱性知識無聲的熏陶,從而實現價值塑造、知識獲得、能力提升等三者融為一體的培養.

2.3.2 教學內容項目化的類型選取

根據學習對象的認知特點,教學內容的項目化類型將選擇封閉性與開放性相結合,即項目的設計既有目標要求,知識與技能應用范圍、操作程序的指引,又要留有讓學生自己確定目標,制定項目完成途徑與方法的實施策略,以此實現讓學生在“知”的同時,自覺實施“行”的活動.

2.3.3 教學內容項目化的組織

職業教育課程教學內容的項目化組織,是圍繞職業領域的工作邏輯關系來組織,以使項目源于實際工作情境,激發學生完成項目輸出產品(成果)的責任感,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素養和能力.據此,以教學內容的組織原則為導向,以職業院校校本課程開發流程各環節為主題,以各環節所包含的任務為切入點,將相應的概念、原理、技能、思政教育元素等整合融入其中,完成教學內容的項目化組織設計為7 個項目:(1)課程開發理論基礎;(2)課程開發的基本環節;(3)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4)校本課程教材編寫;(5)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制作;(6)課程教學活動實施;(7)課程開發評價等(見表1).為了使語言規范、行為舉止禮貌、衣著得體等基本職業操守成為學生自覺性外顯行為,設計將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培訓,以期學生在持續訓練改進中,形成良好的習慣性行為[8].

表1 課程學科知識與思政教育元素融合的項目化組織

2.4 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組織

以現代信息技術支持課程教學,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生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為此,在本課程教學中,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構建數字化學習資源既是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信息的獲取,也是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運用信息技術支持課程教學實施的體驗環境,以此培養學生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教學教育全過程的意識,從而提升教師職業必備的基本素質.

2.4.1 數字化學習資料的設計

(1)教育政策文件的引用

教育教學的理念、方法來源于國家教育政策的指引,課程開發的標準、思路需參照國家教育政策的要求制定,為此,引導學生關注、解讀國家相關的教育、經濟發展政策就顯得非常重要.于是,從國務院、教育部的信息門戶中,下載職業教育、信息化教育、產業發展等的相關政策文件,如《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 條)《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等,以此支持學生政策學習,了解國家的經濟和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并要求學生多些瀏覽國務院、教育部、省政府等信息門戶網頁,關注國家、地區新發布的教育、產業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等政策,及時將教育政策中的要求、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需求,融入課程教學改革中,以促使課程教學目標、人才培養目標,符合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

(2)學習信息的發布

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課程教學總課時量為32 學時,共上10 周,每周3 節,余下2 節用于考試),為了使學生有較為充足的時間自主探索知識,進行知識的意義建構、接受思政教育元素的熏陶,于是將每個項目所需完成的任務要求與方法,形成Word 文檔,在每次課堂教學前一周放到線上,讓學生下載參照完成學習任務.

(3)教學課件的設計

由于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教育學、心理學、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技術等多學科知識,課程內容較多,且多學科知識融合解決現實問題的難度較大,學生進行知識的意義建構不容易,于是需要將項目所包含的一些難于理解與應用的概念、原理進行分解形成數字化資料,以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與意義建構.如概念、原理解讀與分析的PPT 課件,概念、原理運用于解決現實問題的案例Word 課件,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的微課課件等.

2.4.2 在線學習環境的設計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 條)中要求以“互聯網+職業教育”方式,構建網絡學習空間支持學生實習實訓,達成“知行合一、工學結合”的教學效果.據此,進行在線學習環境設計,一是以超星學習通為在線學習平臺,構建網絡課程.網絡課程的設計是以項目名稱為導航的一級“序列目錄”,以項目所包含的任務為二級“序列目錄”,并以此為連接點,將數字化學習資料分別做超鏈接,為學生構建一個學習目標明確、知識結構完整、學習資料排列次序清晰的在線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程學習體驗.二是用社交軟件騰訊微信建立班級學習交流群,以支持師生、生生間更便捷地進行學習交流,或發布教學信息、學生提交作業等.

2.5 課程教學活動的實施

課程教學活動分為課堂外、課堂內二部分完成.

2.5.1 課堂外教學

課堂外教學活動主要是以學生的學為主,以教師的教為輔.每次課都有課前、課后學習任務需要學生完成.課前學習任務主要是通過查找、閱讀線上線下的文獻,了解每個項目所包含的概念、原理的內涵及存在的意義,將答案制成PPT 課件等.課后學習任務是需要對課前學習成果在課堂講授、分享中,針對同學、老師當場提出的存在問題做出修改完善,即運用這些概念、原理解決項目中所包含的問題,輸出產品(成果),最后以作業的形式提交給老師批閱、反饋.如在項目二《課程開發的基本環節》的任務1“課程開發的市場調查與分析”的教學中,課前布置學生自選一門中職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為載體,在網上查找與課程相關行業企業一線生產崗位的招聘信息,了解崗位對從業者知識與技能及職業素養的要求,以此為下個任務《課程開發標準的設計》的制定找切入點(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需符合職業崗位的工作需求),并要求將查找的過程與結果制作成PPT 課件用于課堂演示、分享.課后需要根據同學、老師對其市場調查與分析結果及PPT 課件提出的存在問題做進一步修改完善,并參照老師將此任務完成結果運用于《課程開發標準的設計》的方法,完成自選課程的項目課程開發標準的初稿.在此學習任務完成過程中,由于網上信息量多而雜,學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準確地獲取到相關的信息,而是需要經過多次認真搜索、鑒別、篩選,才能達成.后又需按評價、反饋存在的不足,進一步查找資料做修改完善.由此促使學生較為詳細地了解到行業企業經濟發展狀況、產品生產情況、人才的需求狀況等,實現培養學生應用學科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與策略的同時,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提升信息技術素養,從而激發愛國、愛教育的熱情.

2.5.2 課堂內教學

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協同完成.即每次課堂教學的前半部分時間用于每位學生演示、講授分享課前所完成學習任務輸出的成果,并當場進行同學評價、教師點評,以使學生及時從多角度了解學習任務完成的質量.課堂的后半段時間是教師采用案例法,深度講授概念、原理運用于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策略,即進行程序性、策略性知識講解,讓學生加深知道這些概念、原理可“做什么”和“怎么做”,形成項目完成的目標意向和期望.如項目二《課程開發的基本環節》的任務1“課程開發的市場調查與分析”,在課堂教學前半部分時間中,每位學生需先充當教師,到講臺教師機(電腦)打開課前完成的PPT 課件,講解已調查到哪些企業有招聘與課程開設相關專業的人才、工作崗位需要什么樣的職業能力,通過對調查篩選的數據、信息做定性分析,得出中職生需要具有哪些知識與技能、職業素養等.接著是其他學生分別對此學生所講的內容、PPT 課件、語言表達等的質量,說出所存在的不足,最后是教師做出綜合性點評.課堂后部分時間是教師以中職學校的一門專業課《Flash 動畫制作》為例,講解根據市場調查與分析的數據設計其項目課程開發標準的方法.以此通過讓學生亦生、亦師,在真實的教師職業工作環境中探究知識,實踐、體驗教師的備課、授課、課堂監控、過程評價等環節,實施踐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達到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素養.

2.6 教學評價

由于本課程的教學是以項目為單位,以任務驅動教學,以學習成果輸出為導向,于是課程學習評價選取過程性評價(占50%)與結束性評價(占50%)相結合,生生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是評價學生平時的學習任務完成的質量,如每次課堂上師生對每位學生的課前作業的講授與分享的點評、教師對學生課后完成作業的批改等.結束性評價是課程設計——中職《#####》項目課程開發實踐,即要求學生按職業院校校本課程開發的框架,以中職一門電子信息技術類專業課程為載體,完成一門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課程開發,將成果按研究生畢業論文格式,撰寫成教研論文提交給老師審閱評分.最后,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束性評價的成績各按50%計算得出課程學習的總評成績.

《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開發與教材分析》課程協同思政教育的教學,已實施三個學期(2020-2021、2021-2022、2022-2023 等學年 的第二學期).通過深入挖掘本課程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教師的職業操守與素養,將其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以隱性知識形式融入項目化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在持續的“做中學、學中做”中,完成“學思并重、親身實踐”[9]的課程學習體驗,不僅系統地掌握了本課程知識運用于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與途徑,而且受到思政教育元素的熏陶,溫潤了心靈,提升了教師職業素養.如能用視覺、聽覺從學生外顯行為中明顯感覺到有大變化的是:學生經過一次次的課堂演示、講授、分享學習成果的實訓,語言表達已由當初的聲音小、表達含糊不清晰,最后練就為聲音洪亮、表達條理清晰,能引起在場的同學、老師留心傾聽.對于課堂中同學、老師就其學習成果質量的點評,也從最初的極力辯解,到后來虛心聽取課后改正完善.衣著也由最初隨意穿著到課堂上課,到后來著裝端莊大方、整潔美觀.課件PPT 制作的內容選擇、版面的設計,也是一次比一次顯得有條理、美觀.學生最后提交的“中職《#####》項目課程開發實踐”論文,也呈現出內容較豐富、語句表述較清晰、格式編輯較規范,反映了學生的教學改革研究能力有顯著的提升,并體現出良好的敬業精神、嚴謹治學的態度.學生的教師職業能力與素養的提升,以促進其能在專業的技能比賽和教研能力比拼中獲得了較好的獎項.如本專業學生在近三年校級全日制教育碩士教學技能大賽中,獲一等獎1 位、獲二等獎有2 位、三等獎2 位.在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碩士教學技能大賽國賽中,獲得二等獎1 位、三等獎2 位.有3位學生以中職學校電子信息專業課程開發為題材撰寫的畢業論文,獲評為校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3 結束語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重要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10].為此,本次課程教學改革以“知行合一”為理論基礎,不僅能促進學科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實現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的育人格局,取得了良好的育才和育人效果,而且能增進學生對這一理論的理解,提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識,促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的傳承和發展.

猜你喜歡
專業課程思政職業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電大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探討——以福建電大為例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職業寫作
我愛的職業
中美綜合大學在音樂專業課程上的比較與啟示
中俄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