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文然佚文三則述略

2023-03-12 17:17江小角
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潘氏宗譜桐城

江小角

(安徽大學歷史學院,合肥 230039)

在整理《姚文然全集》過程中,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在《民國木山潘氏宗譜》和《桐城續修縣志》中,發現刊載有姚文然在康熙年間撰寫的佚文三則,分別是“康熙癸丑修譜舊序”“明文學子厚潘公暨配節婦夏孺人合葬墓志銘”和“康熙桐城縣志序”?,F分別整理概述如下,以饗讀者。

1 康熙癸丑桐城木山潘氏宗譜序①

自宗法不立,譜系始興。魏晉以降,兢尚門第。大姓之譜,皆藏弆于有司。自是而后,家自為譜。吾鄉名閥著族,類皆有譜以明系,使知水木本源之義。潘子蜀藻欲修明其先世之家法,以首帥鄉之人??蜃V帙淪亡,毅然以纂輯為任,于是搜討舊聞,網羅放失,詢之故老,緯以清衷,遂成一姓之良書。書成,郵以示予。予受而觀之,不禁矍然思睪然有懷也。為之觀世圖,曰:“美哉!廉而辯,不紊其支,而后其本乃重也?!睘橹^世紀,曰:“美哉!核而該,不誣其不可知,而后其可知乃信也?!睘橹^寵命、觀贈言,曰:“美哉!簡而文,典而有序,不沒其君死其友,而后其獲上信友乃征也?!庇^止矣,抑又有進焉。為之觀列傳、內外傳,曰:“美哉!其未之見及寡所聞者,不可得而考矣。其及見與所聞有據者,往往能摹寫曲肖其人之性情嗜好,使觀者仿佛其咳貌愾焉若臨于其上,肅焉若降于其左右,孝弟親愛之心,有不自知其油然而生者矣?!庇^至此,無以復加矣。終為之觀家訓,曰:“美哉!厚宗族而敦風化,淑人心而修禮教,孰有逾于此者乎?!笔裨鍑L應守令聘纂修邑乘,鄉黨稱其信直,今又輯宗譜告成,其于家國之間,征文考獻,不啻三致意焉,非古公族所謂博聞強識、篤行君子者耶!《傳》不云乎,公侯子孫,必復其始。君曾大父司馬公②,與先王父憲副公③,有同舉之雅,文章政事,彪炳先朝。今君能率其遺教,更起而光大之,潘氏之方興而未有艾也。當以是譜為之券。

康熙十二年歲在癸丑仲秋,通議大夫、兵督捕左侍郎,年家眷弟姚文然頓首拜書。

——選自《民國木山潘氏宗譜》卷之首

按:現在所見的《木山潘氏宗譜》,系民國十七年(1928)刻本,此刻本把康熙年間修譜的相關信息都刊載其中,包括潘江寫的自序、姚文然寫的譜序和人物傳記等文章。桐城木山潘氏宗譜從明代潘氏七世孫諸生潘為山創修,共進行了七次續修、增修,分別是:八世孫慈溪令潘汝楨續修,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世孫潘江重修,十三世孫潘義炳增修,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四世孫潘璠等纂修,十六世孫潘鴻業遵[增]修,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五世孫潘楫、十七世孫潘光泰增修,光緒十四年(1888)十六世孫潘林甲等增修,民國十七年(1928)十八世孫潘承勛、潘象乾,十九世孫潘陛、二十世孫潘雨山等增修。潘江在潘氏宗譜自序中倡導在宗族內部“有先后而無親疏,有本末而無厚薄”的主張,值得后世宗族修譜參考借鑒,這也應該是潘江自信所修宗譜“異于人者”的關鍵所在。

姚文然和潘江都是當時桐城非常有影響的文人,閱讀此序可知,兩人不但交誼深厚,而且是姻親關系,姚文然應邀給潘氏宗譜作序,順理成章。在這篇序文中,姚文然首先闡述了纂修宗譜的歷史和意義以及桐城纂修宗譜的概況,他說:“吾鄉名閥著族,類皆有譜以明系,使知水木本源之義?!逼浯?,對潘江倡率修譜給予充分肯定。他說潘江不辭辛勞,搜集資料,網羅舊聞,纂修宗譜,“遂成一姓之良書”。潘氏譜成之后,潘江郵寄到京城,請姚文然作序。姚文然讀完潘氏宗譜,一反常規,無夸耀、奉承之語,接連發出五個“美哉”的感嘆,對潘氏宗譜中的“世圖”“世紀”“寵命、贈言”“列傳、內外傳”“家訓”等,從體例到文辭,從可信到展示“厚宗族而敦風化,淑人心而修禮教”的作用,都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姚文然表揚潘江往日“應守令聘修邑乘,鄉黨稱其信直”,如今再修宗譜,不僅表現出“博聞強記、篤行君子”的風范,而且“征文考獻”,體現對國家、宗族歷史高度負責的精神。最后,姚文然介紹自己祖父姚之蘭(1562—1624)與潘江祖上司馬公潘汝楨在萬歷二十九年(1601)同一科考中進士,所以有“同舉之雅,文章政事,彪炳先朝”的佳話。

康熙十四年(1675)春三月,潘江之子潘仁樾赴京,成為姚文然的女婿,后長期在京師生活。潘、姚聯姻,對桐城古文創作、世家大族文化的發展,無疑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 明文學子厚潘公暨配節婦夏孺人合葬墓志銘

日者備員卿貳,兒子士塈家書至④,告我曰:“婦翁潘公與厥配夏孺人,將以是冬杪夫婦共域而藏。其納竁之辭,翁之伯兄蜀藻公竊有望焉,而屬兒為之請。吾家與潘氏世為婚姻,夏孺人又我之自出也,曷可以已?!?/p>

謹按:君諱大培,字子厚,以少司馬諱汝楨者為曾祖;以文學諱映軫者為祖;以太學諱金芝者為父。君弱不好弄,舉止與凡兒殊,年十三,能暗記經史子集文字數千言,凡天文、律歷、兵農、河渠,諸家之學,族分部居,靡不原原本本撮其要領。太學公教子甚嚴,日課書若干卷,君兄弟三人,博文矯行,自相師友。初,司馬公分經授子孫,授君兄弟《毛氏詩》。君兄弟則相與鉤貫箋疏,穿穴訓故,與云間、虞山諸名家相唱和⑤,蓋龍眠詩教之盛,君兄弟實以乘韋先,而君尤沉靜耆學,奏廁不輟,雖子云之手赍油素⑥,太沖之溷置刀筆⑦,無以加也。屢試童子科,不售,益痛自淬勵,朱黃甲乙,帷燈達旦。其于立身揚名,直欲挾劑取之。性孝友,事二親下色怡聲,娖娖修謹;待兄弟尤友愛,飲巹之夕至,眷戀阿兄,不忍分被。弟埏早夭,君與兄哭之慟,攀送城闉,行路為之感涕。

崇禎辛巳,流寇圍桐城,荒疫相繼,學宮前骸骨撐柱成山丘,君奉其母夫人教,為粥于路,躬出入僵尸餓瘠中,口呼手授,賑活數千百人。傳曰:“有陰德者,必受其報?!奔创耸?,君已足永年昌后。乃以晨夕溝瘠與俱,傳染成疾,年甫二十三而卒,天之報施何如哉?蓋君之尊公先一年捐館舍,君早夜號泣,聲入黃泉,固已損性,伏疢氣息支綴,故一病而不可救也,悲夫!

元配夏孺人,予姑母之仲女也,侍君湯藥者四十余日。比不起,頓踴陷膺促數叫絕若狂易然,屢引刃自決,曰:“吾夫死孝,吾死節而已?!睘榧胰朔佬l之不果。一女甫三歲,牽衰麻啜泣,孺人揣不可割,乃截發剺面,纖麗之服,珍華之飾,一切弗御,飲荼茹檗者十七年,而后就木。嗚呼,憯矣!考國家功令,凡貞婦年不逮五十,不得與旌門之典。孺人卒年裁四十,烏頭雙闕之制,猶有待焉。里中士大夫聞孺人之訃,莫不感嘆欷歔,致惜于年之不假,使孺人之節,不得上聞,以為熙朝缺事然。孺人生完泛舟之貞,死遂同穴之愿,于孺人初志,固無所復憾,荀息不云乎:“生者不愧,死者復生。不悔?!比嫒嗽唬骸拔岬谜鴶姥?,斯已矣,旌不旌非所計也?!比嫒擞谟栌兄斜碇H,其三歲女即吾冢婦也,珩璜之節,圖史之箴,蓋稟于梱訓者素矣。予因是益諳孺人之賢,其他孝舅姑、和妯娌、惠宗戚,皆一一有禮法,不可殫述,述其大者如此。

孺人歿,蜀藻痛愛弟之無嗣,以仲子仁標為之后,告廟而立。君之夫婦無子而有子矣,豈不更相視而笑,無歉于九京乎哉。

君生于泰昌庚申年十二月十一日,卒于崇禎壬午年三月十四日。孺人為涪州別駕夏公諱統春之女⑧,生于萬歷己未年二月二十四日,卒于順治戊戌年二月初四日。一女,適吾兒士塈,生外孫孔欽矣,亦不幸夭折。此予聞君夫婦之葬,為之愾嘆而不能已也。聞仁標與士塈奔走卜兆,龜筮告祥,以康熙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合葬于呂亭驛何家山之新阡。蓋孺人之志,而亦君之志也,夫因敘以志之,而系之以銘。銘曰:“夫不愧孝分,婦不愧節。呂亭之山嶻嶻兮,攜手同穴。有子能葬兮,有婿能襄。呂亭之樹蒼蒼兮,攜手偕藏?!?/p>

大清康熙十年,歲在辛亥季冬月吉旦,通議大夫,刑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內升戶科掌印給事中,兵、工、禮科都左、右給事中,戊子山東典試,內翰林國史院庶吉士,年家眷弟姚文然頓首拜撰。

——選自《民國木山潘氏宗譜》卷之一

按:此文的主人翁是一對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夫妻,如何刻畫小人物的光輝形象,桐城文人向來都有其高明之處。姚文然首先就闡明撰寫此文的原因,由于姻親關系,兒子之請,不能拒絕。接著用按語的形式,引出文章的主人,從讀書入手,描繪一位才華橫溢的才俊形象。他雖平凡,但出身名門,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聰穎智慧,博聞強記,年少就能熟記經史子集,且天文歷法、兵農河渠,無所不通。兄弟之間,互相砥礪,誦讀經典,為當時學人所景仰,“與云間、虞山諸名家相唱和”,“雖子云之手赍油素,太沖之溷置刀筆,無以加也”。這樣的青年學人,誰不欽慕?緊接著,作者寫潘大培夫婦的品行與節操。崇禎十四年(1641),流寇包圍桐城,災荒與瘟疫并發,桐城民不聊生,饑民遍野,文廟前廣場尸骨堆積如山,潘大培宅心仁厚,一面設粥于路,施救災民,“出入僵尸餓瘠中,口呼手授,賑活數千百人”,終因“傳染成疾”而不治身亡,年僅23 歲。在那兵荒馬亂、人人自危的環境中,潘大培表現出來的是什么精神?這是什么品德?他雖是無名之輩,在作者心中就是高大上,作者沒有一句浮言贅語,三言二語,讓一個看似普通、實則高尚的人的形象躍然紙上。這樣的人不寫,寫誰?作者給了最好的回答。

作者在寫另外一位主人翁夏孺人的時候,先寫其孝,再寫其儉樸,再寫其節操,再寫制度的缺憾,雖惜墨如金,但足以傳神,扼腕嘆息。最后,道出給夏孺人立傳的原因:“予因是益諳孺人之賢,其他孝舅姑、和妯娌、惠宗戚,皆一一有禮法,不可殫述?!贝司淇此剖茄栽?,實則還是在頌揚夏孺人賢、孝、和、惠的崇高品格。

此文再次展現了桐城古文短小精悍、雅潔傳神的藝術風范。

3 康熙十二年重修桐城縣志序⑨

郡邑之有志也,不自今日始也??贾队碡暋?,其敘次九州、五服,凡名山大川、田賦土壤、草木貢篚之屬,無不雜然并列,是即志之所由昉乎!《周官》:內史掌邦國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詳其山川藪浸,辨其土宜以至風俗男女之異,其性六擾五擾四擾之異,其畜金錫、竹箭、丹銀、蒲魚、玉石之異,其利不越尺一之籍,而四海五洲之廣,指掌而盡之。下及秦漢,先王之跡既遠,地名又數改易,為之司牧者,往往采獲舊聞,考跡詩書,推表山川,以繼《禹貢》《周官》之遺意,代不乏人。如《三輔黃圖》《荊州記》《楚國先賢傳》《襄陽耆舊傳》,其最彰明較著者已。夫周四方之志,抑猶今郡邑之志也。志其疆域,志其山川,其風俗可知也。剛者擾而馴之,柔者靜而理之,樸也教之以文藝,末也富之以本業,良司牧權之,足以為治。志其行誼,志其文學,其人物可知也。藏之名山,傳之其人,良太史采之,足以為史甚矣。夫志之不可已也。嘗讀馬端臨《通考》,自唐宋來,郡邑之志以數百家,而傳者不少概見,何也?將古今異勢耶?抑地以志傳,而志尤以人傳耶?桐之有志舊矣,而未克廣之天下,上之史官,且久未修葺,文獻闕如,豈非有待于人哉?澴川胡侯以三楚名賢筮仕吾桐⑩,政洽人和,百廢俱興。蒞桐之七年,會有郡縣纂修通志之命,侯于職事之暇,征考文獻,裒輯成書,郵致京邸,而問序于余。余受而讀之,欣然而起曰:“谷陽、中牟,漢之小邑耳。召父長之以高第顯?,魯公令之以三異擢?。至今人知有召父、魯公者,無不知有谷陽、中牟,循吏之流風余蘊,誠遠矣哉!今我侯之蒞桐也,善政良法,難以枚舉。即如筑北堤、新學宮、創義倉、建列女祠,城之圮者完之,橋之頹者成之,歲偶祲發廩以賑之,輕徭薄賦,蝗不入境。以視召父之長谷陽,魯公之令中牟,曷以加?茲況以良史才,恭逢盛事,網羅舊聞,彬彬井井,獨成一家之言。上之蘭臺,采之史官,而吾桐人物、藝文,亦藉以不朽。其視谷陽、中牟之僅以邑傳者,不更有厚幸哉!異日者,侯以政行第一,如召少府、魯司徒故事,首膺內召,其繼侯而蒞吾桐者,覽斯志也,其風俗之淳,山川險易之故,與夫侯之良法善政,歷歷俱在。遵而守之,若平陽之繼酂侯于以幾漢之循吏?,又何難焉?則太史采之以為史,良司牧因之以為治者,皆將于是志觀厥成矣。余也守官京邸,不獲躬與討論之末,而先世之遺行載在譜牒者,亦賜采擇焉。侯之搜羅亦云詳矣,而余之為桑梓幸,復為家乘幸者,又當何如也?”是為序。

——選自《桐城續修縣志》卷第二十四?

按:盛世修志是我國的傳統之一,目前所見最早的《桐城縣志》,是明代弘治三年(1490)由知縣陳勉主修、儒學訓導許浩編修,俗稱“弘治《桐城縣志》”,2 卷38 目。清代順治十四年(1657),知縣石朗主修《桐城縣志》,大都散失,僅存序文8篇??滴跏辏?673),知縣胡必選主修的《安慶府桐城縣志》,計8冊,8卷26目,是目前見到的最早而完整的《桐城縣志》。潘江參與了康熙十二年的縣志編修工作。姚文然感佩胡必選在桐城任職七年之功,欣然答應為縣志寫序。

姚文然在序文中,首先闡述我國方志編纂的歷史、意義和成功的事例。他認為郡縣修志,最重要的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志其疆域,志其山川”,就能夠了解一地的“風俗”,明白當地的風俗習慣,作為施政者就可以根據不同的性格對象,采取相應的措施,“足以為治”;二是“志其行誼,志其文學,其人物可知也”,這樣,志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良太史采之”,就能作為史料,為修史服務,所以姚文然認為“足以為史”,“夫志之不可已也”。其次,姚文然闡述桐城修志的意義。他認為“地以志傳,而志尤以人傳”,但“桐之有志舊矣,而未克廣之天下,上之史官,且久未修葺,文獻闕如,豈非有待于人哉”,那么這個“有待于人”的人,就是當下的胡必選縣令。他夸獎胡是“三楚名賢”,到桐城任職以來,深得民心,政績突出,“政洽人和,百廢俱興”,堪比漢代廉吏召父、魯恭;在桐城為官七載,“會有郡縣纂修通志之命,侯于職事之暇,征考文獻,裒輯成書”,此乃桐城之幸事。出于對胡必選為人為官為事的認可,姚文然欣然同意為新修縣志作序,以示支持。第三,姚文然歷數胡必選在桐城為官的政績,希望將來繼任者以他為榜樣,造福桐城百姓。他說:“今我侯之蒞桐也,善政良法,難以枚舉。即如筑北堤、新學宮、創義倉、建列女祠,城之圮者完之,橋之頹者成之,歲偶祲發廩以賑之,輕徭薄賦,蝗不入境?!绷攘葦嫡Z,胡必選縣令的政績躍然紙上。如今修志,不僅“獨成一家之言”,讓人欽佩,而且使桐城的名人、文章,“上之蘭臺,采之史官,而吾桐人物、藝文,亦藉以不朽”。因此,姚文然高度贊賞胡必選的“良法善政”,使桐城成為民風淳厚、文化昌盛之區,以致發出“余之為桑梓幸,復為家乘幸”的感嘆。

姚文然在這篇序文中,不討論縣志的篇章結構、綱目篇目和具體內容,而是歷數胡必選在桐城七載為官的突出政績、教化之功和百姓口碑,充分肯定一位地方官員的政績,看似作序,實則是在為實心為民的地方官員樹碑立傳,引導并鼓勵他們多做善事、好事,多為百姓排憂解難,就會青史留名。

姚文然(1620—1678),字弱侯,號龍懷,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清初名臣。姚文然出生于仕宦世家,父親姚孫棐,明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官至兵部職方司主事。姚文然幼承家學,崇禎十六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明亡之際,從京城跑回桐城,隱居桐城小龍山。清王朝初建之時,下詔求賢。順治三年(1646),經安慶巡撫李猶龍薦舉赴京,授國史院庶吉士,五年三月,遷禮科給事中,為其論述政事提供了方便。由于他了解民間疾苦和官員施政的弊端,特別是關于錢谷、刑律方面,尤其精通,務為國家崇寬仁、惜大體、鞏固基本。七月,充山東鄉試正考官,務求公正公平,杜絕舞弊之習。六年,疏請嚴敕撫、按、道遵恩詔清理刑獄,勿任有司稽玩,“其條赦之外,或有罪重情輕,可矜疑原宥者,許專疏陳”[1]。又請重定會試下第舉人選用條例,愛惜人才,以廣任使。又言直隸與山東、河南接壤,兩省各有疆限,盜賊竊發,東西竄匿,難以越境追捕。請改真保巡撫為總督,統一管轄直隸、山東及河南懷慶、衛輝、彰德三府。這樣盜賊就可以消除,解除百姓心頭之大患。又請嚴敕各省督撫,不要亂派自己的人到州、縣任職,杜絕官場腐敗。諸疏皆下部議行。尋轉工科給事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疏請令都察院大臣甄別各省巡按,下部院會議,分六等考核,根據為官政績,對升調作出規定。這年江蘇、安徽、浙江水災嚴重,姚文然奏請將災地漕米減免或改征折色(銀兩或它物代征之稅糧),視災重輕而定折色多寡。許多建議都被順治帝采納,為百姓減輕了負擔,為清初朝廷決策提供參考??滴跷迥辏?666),起補戶科給事中。六年,上呈一些涉及民生的奏疏,均被采納。九年八月,考滿內升,以正四品頂帶食俸任事。十年四月,兩江總督麻勒吉坐事逮詣京師,仍用鎖系例。姚文然上疏論之,上諭:“這本說的是,以后官員犯罪鎖禁鎖拿永行停止?!盵2]五月遷任副都御史,十一月,再遷刑部侍郎。十二年二月,調任兵部督捕侍郎,充會試副考官;十一月,遷左都御史。十三年四月,疏言福建耿精忠、廣西孫延齡皆叛應吳三桂之事,宜駐重兵運餉支援。此奏康熙帝大加贊賞,并予以采納??滴跏迥?,授刑部尚書。時方更定條例,姚文然“受事以來,清積案,理冤抑,而于更定條例,猶龂龂慎之。嘗曰:‘刃殺人于一時,有限;例殺人于萬世,無窮?!衷唬骸P勾一家哭耳,例勾萬家哭矣?!瘯粫r滿漢諸公皆大賢,相與虛公參酌,詳考確議。其例之已甚者,皆稍為更改,漸劑于寬平。每入署必攜招冊盈尺以歸,皆手自評閱。閱必則手書節略而酌定之。日不足,繼以燭。有至三鼓不遑假寐者,其遇秋審之期亦然”[3]。姚文然主張去其太甚,法尚寬平,對清代法律制定與實行,都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滴跏吣曜?,享年58歲。賜祭葬,謚端恪。雍正八年(1730),入祀賢良祠。著有《奏疏》8 卷、《虛直軒文集》10 卷、《詩集》12 卷、《白云語錄》6 卷、《雜著》12卷、《姚端恪公筆記》2卷等存于世。?

注釋:

①文章標題系整理者所加。民國刻本《木山潘氏宗譜》原序文題為“康熙癸丑修譜舊序”。

②曾大父司馬公:即潘汝楨(1573-1627),字鎮樸,桐城人,萬歷二十八年(1600)舉人,萬歷二十九年中進士,授浙江縉云縣知縣。后遷監察御史、僉都御史,巡撫浙江,升南京兵部左侍郎,為官清廉,時譽有長者風,“立朝渾厚得大體,居鄉尤寬厚坦白”,做善事不留名。

③先王父憲副公:即姚之蘭(1562-1624),字汝芳,號芳麓,桐城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進士,歷任海澄令、杭州知府、汀州知府,以政績名。

④士塈:即姚文然兒子姚士塈(1636-1703),字注若,號魯齋,國子監貢生,歷任睢寧縣教諭、順天府通判、刑部貴州司員外郎、刑部郎中等。

⑤云間、虞山諸名家:云間為“松江”別稱,明末陳子龍、宋征輿、李雯三人皆為松江華亭人,時稱“云間三子”。虞山:明末清初形成了詩歌流派“虞山派”,創始人錢謙益是江蘇常熟人,常熟西北有虞山,因此得名。主要成員有馮舒、馮班、錢曾等,強調“舒寫性情”,推陳出新。

⑥子云:指西漢著名儒學人物楊雄,著名的抒情詩人。

⑦太沖:指晉代左思,字泰沖(《晉書》)作太沖,西晉著名文學家,代表作《三都賦》,作品多為當時富豪競相傳抄,以致洛陽紙貴。其詩文語言質樸凝練。后人輯有《左太沖集》。

⑧夏統春:字元文,桐城人。諸生??陡庞胁胖?,保舉授黃陂縣丞,常攝黃安、黃梅二縣事,并著廉能聲。遷涪州判官未赴任。率眾保黃陂城,后巷戰力竭被逮遭殺。其女乃潘大培之妻,幼讀《內則》《烈女傳》,能明大義,24 歲守節寡居17 載,康熙十二年知縣胡必選重建烈女祠,立主崇祀。

⑨此標題系整理者所加。

⑩澴川:以前孝感縣的代稱。胡侯:指縣令胡必選??h令尊稱縣尊、百里侯??h令是親民之官,古稱“百里侯”。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郡壽春(今安徽壽縣)人,西漢官員,為官清廉,有“召父”之稱。

?指漢中牟令魯恭行德政而出現的三種奇跡。

?指劉邦登基以后,曹參以軍功卓越位列第二,封平陽侯,僅在酂侯蕭何之下。但劉邦封的侯只有平陽侯延續到東漢。曹參低調隱忍,會審時度勢。

?此節內容參見《明清桐城明宦》之《刑部尚書姚文然》,這里作了修改。

猜你喜歡
潘氏宗譜桐城
桐城三祖傳記文創作之差異探微
試論《高隆諸葛氏宗譜》的價值
常吃西餐更容易患腸炎
淺析桐城歌的藝術特征
民國《姜山陳氏新祠宗譜》述介
安徽桐城六尺巷
攀古奕世—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
同根同祖 兩岸一家
世界上最早的花
“桐城歌”的保護和傳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