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ABP輔助循環救治急性心肌梗死術后并發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效果研究

2023-03-12 06:40張賀川任明芬
健康之家 2023年24期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

張賀川 任明芬

摘要:目的 探究主動脈球囊反搏(IABP)輔助循環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術后并發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預后情況及其影響因素。方法 回顧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駐馬店市中心醫院重癥監護室接受IABP輔助循環治療的90例AMI術后并發CS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出院后1年后臨床結局將患者分為生存組和死亡組,生存組61人,死亡組29人。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患者預后影響因素,并使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平均動脈壓(MAP)對預后的預測價值。結果 生存組LVEF、SVI、CI、MAP均顯著高于死亡組,其余指標均均低于死亡組(P<0.05);低LVEF、高LVEDD、低MAP是影響IABP輔助循環治療AMI術后并發CS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P<0.05);LVEF、LVEDD、MAP均對預測IABP輔助循環治療AMI術后并發CS患者的預后有一定價值,其中三者聯合檢測預測價值最高。結論 LVEF、MAP降低,LVEDD升高提示AMI術后并發CS患者的死亡風險增加。

關鍵詞:主動脈球囊反搏;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

主動脈球囊反搏(IABP)是臨床挽救急性心肌梗死(AMI)并發心源性休克(CS)患者生命的常用治療手段,對減輕CS患者左心負荷、保持其血流穩定有重要意義[1~2]。本研究旨在探究IABP輔助循環救治AMI術后并發CS患者的預后情況及影響因素。

1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駐馬店市中心醫院重癥監護室接受IABP輔助循環治療的90例AMI術后并發CS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出院1年后臨床結局將患者分為生存組和死亡組生存組61人,死亡組29人。生存組男34例,女27例;年齡51~69歲,平均年齡(59.71±7.24)歲;梗死部位:前壁31例,下壁19例,高側壁11例。死亡組男16例,女13例;年齡58~79歲,平均年齡(68.89±6.37)歲;梗死部位:前壁14例,下壁9例,高側壁6例。兩組性別、梗死部位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納入標準:均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年齡≥18歲;美國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協會心源性休克分期C~E期。

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完整;合并嚴重血管病變;感染、血容量不足等其他原因導致的休克;上機前心肺復蘇時間>30 min;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入院24 h內死亡。

1.2 研究方法

常規治療:氧療、強化降脂、抗血小板聚集、強心、擴冠、營養心肌等,在此基礎上采用IABP治療。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動脈,置入合適的球囊反搏導管,連接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泵(型號:IAP-0701)。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心電圖/壓力觸發模式,設置反博比例1:(1~3)。治療過程中給予肝素鈉抗凝。當患者病情穩定且能夠耐受1:4的反搏比例時考慮撤機。

1.3 觀察指標

(1)心功能相關指標:主要包括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情況、中心靜脈壓(CVP)、平均動脈壓(MAP)、每搏輸出指數(SVI)和心臟指數(CI)。

(2)生化指標:主要觀察肌鈣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B型腦鈉肽(BNP)、血清肌酐(SCr)水平和血乳酸(Lac)水平。

(3)觀察兩組病變支數、血管活性藥物使用劑量。

(4)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所有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并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心功能相關指標單因素分析

生存組LVEF、SVI、CI、MAP均顯著高于死亡組,其余指標均顯著低于死亡組(P<0.05)。見表1。

2.2 兩組預后多因素分析

LVEF、LVEDD、MAP是影響IABP輔助循環治療AMI術后并發CS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2.3 LVEF、LVEDD、MAP預測IABP輔助循環治療患者預后的價值

LVEF約登指數最大時對應cut-off為46.37%,AUC為0.839,敏感度為86.21%,特異性為77.05%;LVEDD約登指數最大時對應cut-off為51.52 mm,AUC為0.809,敏感度為89.66%,特異性為60.66%;MAP約登指數最大時對應cut-off為69.61 mmHg,AUC為0.817,敏感度為86.21%,特異性為75.41%;聯合檢測預測效能最高,AUC為0.851,敏感度為96.55%,特異性為55.74%。見表3。

3討論

CS是一種及其危險的疾病,若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患者極其容易死亡。同時受持續血液灌注不足影響,AMI并發CS患者心肺殘存功能有限,因此,在維持重要器官氧供的前提下,減少心臟做功、降低心肌氧耗并盡早血運重建是挽救AMI術后并發CS患者生命的前提[3]。IABP利用機械性輔助循環提高主動脈內舒張壓,降低心臟后負荷,對改善AMI并發CS患者心功能和微循環灌注不良有積極意義。且相較于體外膜肺氧合等其他循環輔助裝置,IABP更加便捷,并發癥更少。但IABP治療也存在一定局限,既往研究表明60%~80%的患者在進行IABP治療后會發生反搏依賴,同時易出現出血、主動脈破裂、穿孔等并發癥[4]。因此,對于IABP治療后生存方面是否獲益目前尚無統一結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生存組LVEF、SVI、CI、MAP高于死亡組,LVEDD、CVP、cTnI、CK-MB、BNP、SCr、Lac、病變支數、血管活性藥物使用劑量低于死亡組;且在LVEF、MAP水平降低,LVEDD水平升高的情況下,AMI術后并發CS患者死亡風險增加。心肌灌注是AMI術后并發CS患者較強的死亡預測因子,AMI并發CS患者部分心肌發生壞死,常導致心肌收縮力下降,組織灌注不足。而LVEDD、LVEF能夠檢測心肌收縮功能,AMI術后并發CS患者LVEDD越低、LVEF越高,心肌血液灌注恢復越好,預后越好[5]。同時,MAP也是反映患者心肌灌注功能的重要指標,MAP下降易導致心臟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進而引發器官衰竭,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

綜上所述,LVEDD、SVI、MAP及聯合檢測對提示AMI術后并發CS患者死亡風險有預測價值。

參考文獻

[1]田夏秋,王糧山,李呈龍,等.聯合血管活性藥物-正性肌力藥物評分及乳酸預測體外膜肺氧合輔助心臟術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預后[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23,39(9):568-572.

[2]李林蔚,成憲武.ECMO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學,2022,26(1):125-127.

[3]崔曉娜,馮瑞霞,韓雨澎,等.靜脈-動脈體外膜肺氧合和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聯合輔助順序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23,26(35):4439-4445.

[4]趙卓賢,梁海青,王釗,等.基于美國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學會心源性休克分類評估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與預后的關系[J].中華醫學雜志,2023,103(10):752-756.

[5]廖付軍,鮑海龍,韋波,等.VA-ECMO聯合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并發難治性心源性休克中的應用[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21,37(11):992-997.

猜你喜歡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溶栓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
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與甲狀腺功能變化的相關性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內科治療的臨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內臟素mRNA基因表達及臨床相關性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醫辨證治療分析
替羅非班在急診PCI術中應用的臨床觀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療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