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創新
--------以廣東科貿職業學院為例

2023-03-13 07:45徐麗香孫洪鳳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學歷基地人才

徐麗香 , 孫洪鳳

(廣東科貿職業學院 教學質量中心, 廣東 廣州 51043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由此正式成為國家戰略。鄉村要振興,人才必先行,人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將人才育出來、引進來、留下來,才能實現鄉村全面振興[1]11。涉農高職教育承擔了培育鄉村振興人才的使命[2]82-87。實踐中,廣東科貿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學校)牽頭搭建的廣東省鄉村振興繼續教育示范基地(以下簡稱基地)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繼續教育是提升從業人員專業技術水平、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的主要途徑[3]13-16。以往的涉農繼續教育由于專業教育鏈與農業產業鏈匹配度低,“三農”教學內容及教學資源系統性不強,所以人才培養模式缺乏特色,教學手段與方法比較單一;又由于“三農”人才培養主要在課堂進行,照本宣科不接地氣,所以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往往脫節。針對這些現象和問題,基地構建多元協同、育訓并舉的運行模式,創新開展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和繼續教育工作。

一、建設背景

(一)涉農高職院校牽頭搭建

學校前身是廣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成立于1985年,被譽為“廣東農業科技與管理干部搖籃”。學校從2013年起開始承接廣東省農業廣播電視職業技術學校人才培養工作,2021年成立“廣東村官學院”。學?,F有清遠、廣州白云和廣州天河三個校區,全日制在校生23 000多人。學校辦學以農業為主,涵蓋農、工、經、管、文等領域,并面向農業、農村、農民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活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學校深耕農業職教,行業影響力顯著,是國家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國家示范性農業職業教育集團培育牽頭單位、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廣東省高職教育農林牧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科技部“星創天地”單位、廣東省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廣東省“粵菜師傅”培訓基地、廣東省鄉村振興繼續教育示范基地。

辦學30多年來,學校堅持“扎根大地寫文章”,以“強農興農為己任”,面向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拓展社會服務功能,積極實施“職教強縣”工程、“科技進村送教”工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工程、“村官學歷提升”工程和“協同創新交流”工程等[4]74-77,著力培養、培訓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高質素農民等各類鄉村振興人才30余萬人。

(二)“政校行企”多元協同

學校聯合清遠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廣寧縣八一生態農場、英德積慶里茶業有限公司,以及廣東農村經濟學會等多個“政校行企”單位,發揮各方優勢,探索資源互補、人才互通、機制靈活的繼續教育多元協同的創新發展模式?!罢P衅蟆惫餐_展生產、實訓、培訓、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

根據清遠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清遠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技能培訓和考證為抓手,積極聯合學校,共同實施“粵菜師傅”和“廣東技工”工程等技能培訓和考證項目,合力提升人才技能、解決就業問題、助力脫貧致富。校政已合作共建省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省級粵菜大師工作室等多個技能培訓提升項目,共同制訂含茶藝師、中式面點師在內的23個技能考證項目的考核標準。接下來,將通過“粵菜師傅培訓進鄉入戶”和技能培訓項目合作等方式,共育助力鄉村振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廣寧縣八一生態農場是學校牽頭的農業職業教育集團雙理事長單位之一,是全國科普興村惠農先進單位和創業示范基地,也是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農業職業經理人以及退伍軍人培訓等項目的主要校外實踐基地。

英德積慶里茶業有限公司是廣東省電子商務示范企業、省級產教融合型電商基地、廣東省高素質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可承接高素質農民培養、廣東省“領頭雁”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等項目。該企業的能工巧匠被聘為基地兼職老師,講授農產品銷售以及電子商務等專題課程。

二、運作模式及成效

基地以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為宗旨,以建立健全繼續教育體制機制為關鍵,“軟硬并施,強師興教,多措并舉”;以學歷提升繼續教育、優化各級各類培訓供給為重點,以創新教育教學方式為抓手,以提高培養培訓質量為目標,積極打造省內領先、國內一流的鄉村振興人才繼續教育示范基地。

(一)發揮“政校行企”各方優勢,構建多元協同共建機制

在來自國家農業職業教育示范集團的200多家“政校行企”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基地發揮“政校行企”的各方優勢,推動構建資源互補、人才互通、機制靈活的繼續教育多元協同創新發展模式,探索“政校行企”共同開展生產、實訓、培訓、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工作機制[5]64-67,實現了多元協同、育訓并舉,為鄉村人才振興繼續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設提供了保障。

(二)瞄準鄉村振興重點人群,全面推進學歷提升繼續教育

基地根據《教育部關于推進新時代普通高等學校學歷繼續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教職成〔2022〕2號),聚焦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全面推進成人高等教育、高職擴招專項學歷提升背景下的村官學歷提升和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面向社會人員、村“兩委”干部、農民工、退役軍人、企業職工、農村轉移勞動力、下崗職工等重點人群,開展學歷提升繼續教育[6]。

1.實施百萬鄉村振興帶頭人學歷提升行動,落實高職擴招專項學歷提升計劃 基地根據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面向農民工、退役軍人、企業職工、下崗職工等4類重點人群,開展學歷提升行動,使6 000名左右高技能人才的學歷得到了提升。

2.依托“廣東村官學院”,全面推進村官學歷提升工程 聯合英德、普寧、懷集、海豐等地的縣級黨委組織部門,共同發起、組建“村官班”“鄉村新聞官班”等專班。專班制定了專門的人才培養方案,實行獨立編班,定向招生,積極服務廣東鄉村振興戰略,滿足“三農”人才需求,將村民服務、農村、農業管理融入學習全過程。專班每年為300~500名村官提供學歷提升機會,幫助接受培訓的村干部成為創業致富的領頭雁、鄉村振興的火車頭和共同富裕的領路人。

3.依托“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全面推進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 學歷提升繼續教育使農民工、高素質農民、農業經理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含青年農場主、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社帶頭人、種糧大戶、果蔬種植大戶、畜牧養殖大戶、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以及產品加工人才)有更多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機會,實現了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

4.依托專業學院,提供學歷提升繼續教育服務 學歷提升繼續教育每年可為粵東、粵西、粵北培養留得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約800名。

(三)以強農興農為己任,使專業群全面服務農業產業鏈

基地堅持以農為本,依托“食為天”“大農貿”這兩條農業產業鏈,使專業群全面對接產業鏈,田間直通餐桌?;匾赞r業信息技術、農產品市場營銷為支撐,做精“新農科”、做大“新工科”、做強“新商科”,持續調整專業結構,開設鄉村產業發展急需專業,形成了“專業群對接全產業鏈”的雙精準育人模式,使人才供需緊密對接,為鄉村產業振興培養了大批產業領軍人才、技術技能能手和致富帶頭人。

(四)發揮資源優勢,優化各級各類培訓供給

基地充分發揮涉農高職的資源優勢,主動與各地市黨委組織部、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辦公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退役軍人事務局等部門溝通協調,實施“科技進村送教”“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協同創新交流”“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養”和“村官班學歷提升”五大工程,承擔村級黨政基層干部、高素質農民、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農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電子商務人才等各級各類各行業人才培訓項目,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48學時)、廣東省農業經理人培訓班(160學時)、高素質農民培訓班(48學時)、廣東省“領頭雁”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48學時)、廣東省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高級培訓班(48學時)和廣東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評價工作培訓班等培訓活動,更加緊密、更加直接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2014年以來,作為省內首家承擔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的高職院?;?基地為從化區、南雄市、蕉嶺縣、連平縣、云安區等20多個縣(區)培訓了新型職業農民18 748人次。其中,培訓項目的資金投入932.5萬元。2019年至今,基地幫助3 000多名涉農高技能人才提升了學歷。其中,與清遠市、海豐縣、懷集縣等9個縣(市、區)的組織部門,共同培養了村干部約1 000名。

(五)深化教學改革,探索育訓結合

1.鼓勵教師進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創新 考慮到農村學員地域分散,學習時間和農忙時間存在一定的沖突,學校構建了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的線上教學系統,采用網絡核心課程、網絡學習空間、網絡教學團隊、網絡學習服務、網絡學習測評、網絡教學管理相融合的“六網融通”學習模式,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環境,破解了“農學矛盾”這一難題;同時,采用“五結合”教學模式,實行“共性+個性”“集中+分散”“線上+線下”“教學+生產”“學歷教育+技能培訓”的學習與考核方式,開展項目化教學方法和信息化教學手段改革,解決了農村生源多樣化給教學帶來的困難。

2.探索育訓結合,人才培養成效顯著 基地堅持“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舉”的原則,加速推進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立交橋”建設,多維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擴大涉農人才培訓和指導覆蓋面,更好履行鄉村振興使命。學校就業情況良好,2018年和2019年的畢業生就業率分別位列全省第9和第6,2020年高于全省平均7個百分點(省廳未公布排名情況)。學校培育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賽金獎獲得者鄭旭文等近20萬名具有農業情懷的“新生代農民”,培育了新型職業農民5萬多人次,培養了一大批以全國人大代表黃海燕、世界插花比賽亞軍黃仔等為代表的具有“知農愛農為農”情懷的現代農人,彰顯了學校服務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示范能力。2020年,學?!坝栯p軌”的廣東“三農”人才培養改革探索與實踐成果獲全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六)開展多元化考核評價,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針對高素質農民、農業經理人、農民工、退役軍人等不同生源,學校改革招生考試辦法,采取“文化知識+職業技能”綜合考查辦法,單獨組織考試,按校招生錄取。學校實行“校企雙主體、工學一體化”的教學方式,采取校企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集中與分時授課等形式,與行業、企業共同培養在職員工。學校鼓勵支持在職員工合理安排時間,分階段完成學業,使繼續教育教學更加符合行業、企業生產實際,培養的員工更加適應職業崗位的需求。學校做好各類生源的學習狀態數據采集,根據反饋進行實時診斷,推進結果型、過程型和項目主導型等多元考核評價,嚴把畢業(結業)出口關。

(七)堅持專兼結合,打造服務“三農”“雙師型”團隊

基地按照“校企互通,人才共用”原則,聘請了大量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企專家、能工巧匠組成兼職教師隊伍,按照兼職教師與專任教師1∶1的比例,建立穩定的兼職教師資源庫;建成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富有創新精神、充滿活力的專兼職結合的師資隊伍;選聘優秀的農業企業家、“雞博士”“鴿專家”“豬專家”和“花藝大師”等能工巧匠、行家里手擔任青年教師導師,提升青年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技能;要求相關專業教師每年主持或參與不少于1項的農業企業項目、高素質農民培訓項目、村官學歷提升項目等,提升了專任教師的農業專業技術實戰能力;落實農村科技特派員駐村進企制度,委派學校的農村科技特派員駐村、進企、深入田間地頭,時間不少于1個月,學校年輕教師駐村、進企、深入田間地頭每年不少于3人;實施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打造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省級三農服務團隊,遴選有突出成就的教師組建教學名師工作室并擔任首席名師,打造教學高端集智平臺。

三、發展創新

(一)校政攜手,創新鄉村干部培養模式

農村“兩委”干部和后備干部隊伍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貫徹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提高基層治理能力”的指示精神,學校和部分粵東西北的縣市組織部,攜手實施“村官學歷提升工程”,結合廣東省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根據“三農”發展需求,以“拓知識、學技能、強能力、提素質”為目標,設置“思政、通識、技能、拓展”4個課程模塊,讓村干部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把學歷提升到大專層次,能夠適應農業(農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的需要,成為從事農業經濟管理(農村經營管理)工作的高素質復合型干部,成為鄉村振興的帶頭人和主心骨,成為共同富裕的領路人,從而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基地與清遠、懷集、普寧、海豐、陽春、吳川、連山、揭陽、揭西9個縣市組織部攜手共辦“村官班”,通過“六網融通+五結合”模式,采取“面授+遠程指導+點上巡回指導”三聯動措施,“把課堂開設在農場里”“把成果推廣到農戶家”,將鄉村振興最迫切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送到田間地頭,每年培養村干部約500名,幫助“村官”在家門口圓了大學夢。

根據村干部忙季工作、淡季學習的特點,基地制定《學分制與彈性學制管理辦法》,探索設立學分銀行,實施學分認定與轉換,對學習者在不同類型教育過程中獲得的學分、證書、技能等進行認定,并允許其進行轉換。如,如果村干部在參加“村官學歷提升工程”的同時,又參與了學校承辦的高素質農民培訓班,那么,他在培訓班所學的課程可置換為學歷提升所需課程。這樣,便打通了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學分轉換通道。

(二)育訓并舉,多維度多層次多舉措創新繼續教育模式

基地以提高培養培訓質量為目標,堅持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共生,學歷繼續教育與非學歷繼續教育并舉,充分發揮涉農高職的資源優勢,主動與政府、行業、企業溝通協調,提升學歷繼續教育、優化非學歷繼續教育?;赝ㄟ^實施“科技進村送教”“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協同創新交流”“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養”和“村官班學歷提升”五大工程,承擔高素質農民、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等各級各類社會行業人才培訓培養項目?;貏撔陆逃虒W方式,采用“現場教學+座談交流+沙盤演練”并用的模式,將現場教學和實訓模擬培訓相結合;使用PC、微信、App等多終端直播教學,通過“六網融通+五結合”模式與“面授+遠程指導+點上巡回指導”三聯動的方式,實現“把課堂開設在農場里”“把成果推廣到農戶家”。這種將知識和技能送到田間地頭的繼續教育模式效果明顯,且極具示范性。

四、未來展望

(一)提質增效,進一步提升鄉村人才培養能力

加快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建設,可以全面提升“三農”人才培養能力。應該學習江蘇、浙江、福建等省的先進經驗,多措并舉,打造國內一流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力爭年均培養全日制在校生2.5萬人、成人繼續教育學生2 000人、農村“頭雁”等人才5萬人次。依托農業職教集團,加快培養高素質“村官”,提高農村基層干部整體素質,每年使1 000名以上村干部的學歷提升到大專層次,三年內使省內3 000~5 000名村干部具有大專學歷。

(二)提質擴面,服務粵東西北鄉村人才培育

基地以國家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省示范職業學院、國家職業農民培訓基地、省農業廣播電視技術學校等為基礎,依托涉農專業的多年辦學優勢,進一步與粵東西北各縣全面對接,采用聯合辦學、設立分校、幫建專業、培訓師資等方式,推廣涉農中高職“2+3”試點、高本對接試點、自主招生、高技能人才提升、高職專業學院和“1+X”證書試點等模式,更好地服務粵東西北鄉村振興人才培養。

(三)引領創建,協同培育鄉村建設最美逆行者

高職和中職畢業生是扎根農村、促進鄉村建設和縣域經濟提升的重要力量。學校牽頭組織廣東職教城鄉村人才培育聯盟,整合廣東職教城24所職業院校的各類農業教育資源,加強學生的返鄉創業教育,注重人才需求分析、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教師培養培訓、學生實習就業等,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鄉村建設能力,培育了一批鄉村建設的最美逆行者,從而更好地提振了農村經濟。

(四)多元協同,探索積累融合發展經驗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基礎在教育。學校是廣東僅有的三所國家鄉村振興優質校之一,在完善校企所協積極參與的基礎上,應該進一步爭取省委省政府在政策、項目和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并強化學校的廣東省農業廣播電視技術學校職能,探索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深度融合模式,補齊粵東西北市縣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短板,大力開發面向社會各類學習者的教育服務產品,積累融合發展經驗[7]19-25,發揮典型案例的推廣示范效應,滿足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五)依托科技驛站,打造高水平科研與社會服務團隊

學校應該考慮建設位于清遠的試點科技驛站,以解決科技應用的“最后一公里”困局,也可以考慮組建由教學名師和專業帶頭人任首席專家,學校專兼職教師、企業、研究機構和行業協會專家組成的農村科技服務團隊。學??梢砸詮V東省科技廳認定的省農村科技特派員法人單位、學校廣東省家禽科學研究所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以及農村經濟研究與服務團隊等8個團隊為基礎,根據廣東新農村發展需要,建成由200余名專家型教師組成的20支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同時,持續提質增量,不斷擴大省科技廳認定的省級農村科技特派員數量,以及省農業廳認定的“三農12316”信息服務平臺專家和農業項目專家數量,提升科技特派員隊伍的素質和水平。

(六)依托院士工作站,推進城鄉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

學校應該結合清遠生態發展區功能定位,積極融入“雙區”建設,以傅廷棟院士的油菜研究成果在清遠的落地轉化為契機,大力推動全面鄉村振興,建設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果轉化(清遠)示范基地,積極保障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的優質、安全和有效供給。在清遠市人民政府的協調下,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可以發揮科研技術成果優勢,利用學校清遠校區校園環境、師資力量及科研團隊等良好資源,做好科研成果在清遠的落地轉化工作,共同推動清遠鄉村產業興旺,為建立傅廷棟院士工作站打造良好基礎。院士工作站的建立,有助于加快清遠市全面鄉村振興步伐,推進城鄉融合,實現清遠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總之,學校立足多元協同機制,多措并舉,培養了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學校已累計培育現代農業管理和技術技能人才30多萬名。其中,有65%的畢業生正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為廣東省的鄉村振興作出了很大貢獻。

猜你喜歡
學歷基地人才
學歷造假引發法律糾紛
人才云
流翔高鈣為黨建示范基地錦上添花
學歷軍備競賽,可以休矣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我的基地我的連
知識無力感
研究生就業遭拒是因為學歷太高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