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服刑人員研究(2015—2023年)的進展、趨勢與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

2023-03-13 02:21華明朱應平李紅艷
犯罪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服刑服刑人員矯正

華明 朱應平 李紅艷

從現有關于服刑人員研究成果上看,研究者對該領域研究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鮮有研究者對服刑人員研究既定成果進行綜述,僅有李丹等利用CiteSpace軟件對國外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文獻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1)參見李丹:《國外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研究的熱點、趨勢與展望——基于CiteSpace軟件的量化分析》,載《犯罪研究》2022年第1期,第100頁。這雖然對服刑人員研究做出一定的貢獻,但其研究對象為國外服刑人員,沒有形成本土化的經驗。為洞悉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的發展脈絡及未來導向,本文使用中國知網CNKI(以下簡稱“知網”)收錄的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以下簡稱“核心期刊”)中有關服刑人員研究的文獻作為研究對象,借助CiteSpace軟件繪制知識圖譜,并結合文獻計量和表格等形式,客觀呈現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的發展現狀,識別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的熱點主題,預估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的前沿趨勢,從而為國內服刑人員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知網中期刊質量較好,代表較為權威的核心期刊作為數據樣本來源。應用網站中的“高級檢索”功能對檢索條件進行設置。主題設定為“服刑人員”,期刊來源類別設定為“北大核心和CSSCI”。時間范圍設定為2015—2023年,檢索時間為2023年5月1日,按以上要求共檢索到200篇相關文獻,并剔除重復、報紙、無作者、無機構各1篇,最終得到有效文獻196篇論文,作為本文的數據源。

(二)研究方法

科學計量學研究文獻知識圖譜的軟件有很多,學者們經常使用的可視化軟件包括引文分析工具(HistCite)、共現網絡分析(VOSviewer)以及可視化文獻分析(CiteSpace)等。綜合比較各個軟件的優勢之后,本文在文獻計量學基礎上借助CiteSpaceV.6.2.R2軟件對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的文獻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它是陳超美教授研發用于引文分析可視化的技術軟件。(2)參見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載《科學學研究》2015年第2期,第242頁。國外也有學者使用該軟件進行研究。朱開艷(Zhu Kaiyan)等使用CiteSpace軟件對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中的數據開展文獻計量學分析,研究國內外文獻現狀,以及VR技術在MCI個體中的熱點和前沿。(3)See Zhu Kaiyan, Rong Lin, and Hong Li, Study of Virtual Reality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Using CiteSpa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Vol.9:1,p.129-136(2022) .該軟件能夠幫助研究者在探索研究領域前沿、輔助研究決策、選擇研究方向上提供科學支持,在主觀上保留原有文獻的思想和觀點,在客觀上抓住研究領域的現狀、熱點及趨勢。

二、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的基本情況

(一)年度發文和被引出版數量

研究成果在時間區域下的期刊發表和被引文獻出版數量分布圖,是客觀呈現研究領域的熱度和變化狀態的外在表現(見圖1)。2015—2023年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的核心期刊歷年發文量和被引文獻出版數量變化情況能夠幫助研究者對國內服刑人員的研究形成初步認識。從圖1的年度發文和被引文獻趨勢看,2015—2023年發文量總體上呈現遞減的趨勢,但變化過程中還有一定幅度的波動,核心期刊發文量遞減的速率較為平緩。表明在這個時間段內服刑人員研究的熱度和受到關注的程度在研究領域內不斷下降。如果未來沒有新的研究思路作為突破口,國內服刑人員研究很難掀起新的熱度。

圖1 服刑人員研究年度發文量及文獻被引數量(2015—2023年)

(二)文獻所屬學科分布情況

研究文獻所屬學科分布情況能夠反映整體研究領域的學科溯源,把握學科交叉研究的主要類型。根據統計的學科信息,國內服刑人員研究主要學科類型分布見表1。公安學是國內服刑人員研究涉及的最主要學科,其文獻占比達到35.19%,其次是訴訟法與司法制度21.46%,再次是社會學及統計學7.28%,其他主要學科有心理學6.9%、刑法6.13%等。國內服刑人員研究成為多種學科共同關注的主題。

表1 國內服刑人員研究學科分類

(三)期刊和機構來源分布情況

根據知網中數據統計分析發表的期刊類型及各研究單位情況,了解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的學術期刊和機構來源,并得出國內服刑人員研究排序前9位期刊和機構(見圖2)。從排名上看,《人民檢察》《中國心理衛生雜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在服刑人員研究上的發文量排在前3,占據主要地位,表明服刑人員研究發表主要集中在司法、法學和心理學期刊類型上。從機構來源上看,西南政法大學、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是發文量的前3名,可以看出研究機構主要源于政法類院校。說明這些期刊和機構在服刑人員研究上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和代表性。

圖2 前9位期刊和機構來源統計分析

(四)研究合力情況

1.作者發文量及合作網絡

通過可視化文獻分析軟件中作者模塊的選擇對現有文獻數據中的作者合作情況進行分析,繪制作者合作網絡圖譜,考察不同作者間的合作情況。從圖3可見,作者合作圖譜中共有節點184個,連線149條,整體密度僅為0.0089,網絡組織不綿密。表明目前國內服刑人員研究作者合作較少,研究相對獨立,在該領域還未形成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研究作者合作群。從個人發表情況看:發文數量最多的作者是吳宗憲,在該領域發表論文5篇;劉政、張丹丹和哈洪穎各自發表了4篇論文;并列排在第3的作者有11位,分別是胡敏嶺、劉強、張鶴、楊彩燕、賴曉璇、歐韻菁、譚芳燕、張凱、王優、吳思翰以及楊雪玲,發表數量為3篇;其余發表數量在2篇以上的有19位作者。這其中,國內服刑人員研究分別形成團隊規模在5—8人不等,且以楊雪嶺、王優、譚艷芳、吳思翰、楊彩燕等為中心的科研團隊。此外,3人以上合作團體共有3個,其余合作群體主要為2人,更普遍的情形是以獨立作者身份完成發表。

圖3 國內服刑人員研究作者合作圖譜

2. 機構發文量及其合作情況

研究機構的學術成果積累代表該機構在這個領域內所具有的影響力,從圖4中可以發現,圖譜中的節點有189個,共有連線130條,網絡密度僅為0.0073,這表示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相對獨立。其中,研究機構大多來源為科研機構、公安司法院校以及高等學校法學院系。發文量最多的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各自共發表8篇;其次是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共發文7篇。其他發文量較多的機構還有中央司法警官學院(6篇)、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5篇)、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4篇)、西南政法大學(4篇)等。中心度較高的發文機構有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以及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

圖4 國內服刑人員研究機構合作圖譜

(五)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

關鍵詞共現是呈現學術熱點的重要方式。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可以明確該領域的研究主題,通常在圖譜上以節點的方式呈現。從圖5中可以發現,網絡中節點共有183個,連線有214條,網絡的密度僅為0.0129。而研究者某一主題的關注程度與節點的顏色深淺和尺寸大小有關。關鍵詞重復出現次數越多,中心度越強,節點的顏色越深,尺寸也越大,說明節點在該領域的重要性越大。關鍵詞共現圖譜中節點最大,熱度最高的關鍵詞是“社區矯正”“服刑人員”“心理健康”“社會支持”等形成共現網絡,這些關鍵詞背后折射出研究領域所聚焦的熱點,節點之間的連線較為清晰且指向明確,而由“社區矯正”“刑罰執行”形成的網絡相對薄弱。根據可視化文獻分析軟件統計出的關鍵詞信息,研究者重復使用的前10名熱點涉及關鍵詞如表2所示。研究者在一段時間內共同關注的主題用關鍵詞的中心性和頻次來反映,即這段時間研究的熱點話題。中心性反映了節點在網絡中的重要性,中心性越大,說明這個關鍵詞在國內服刑人員研究領域越重要。這其中,臨界值大于0.2的關鍵詞有“社區矯正”,也是累計出現次數最高的關鍵詞,達到62次,緊隨其后依次是:“服刑人員”(60次)、“心理健康”(24次)和“社會支持”(23次),表明這些關鍵詞影響程度很高。其他重復出現次數和中心性較高的關鍵詞還有“刑罰執行”“監獄”等,這些關鍵詞中心性均大于臨界值0.1,并組織成圖譜中的重要節點。這些關鍵詞頻次年份主要集中在2015年,即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

表2 關鍵詞共現頻次、中心性及年份(時間跨度:1年)

圖5 國內服刑人員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

三、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的熱點主題

關鍵詞共現圖譜僅能統計研究領域關鍵詞出現的次數,而要分析這些關鍵詞所反映研究熱點和趨勢,還需要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本文使用關鍵詞共現網絡的聚類分析模塊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并形成相應的聚類標簽。根據圖譜顯示,聚類標簽分別為:#0社區矯正、#1服刑人員、#2社會支持、#3心理健康、#4監獄、#5刑罰執行、#6教育改造。由圖6可見,要證明聚類圖譜是科學、嚴謹及可信的,需要檢驗聚類圖譜中的模塊值Q和平均輪廓值S,臨界標準為Q=0.5及S=0.3。而圖中Q=0.8584、S=0.9713,遠高于各自的臨界值。表明聚類結構顯著,極度可信。

圖6 國內服刑人員研究關鍵詞聚類圖譜

為全面了解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的發展過程和特征,需要研讀關鍵詞聚類背后關聯的文獻,并概括歸納為以下熱點主題(見表3):

表3 國內服刑人員研究關鍵詞聚類表

(一)服刑人員服刑主要模式及演進特征

該主題包含的聚類有#0社區矯正、#4監獄,主要關鍵詞有社區矯正、機制、循證實踐、司法行政改革、專業輔助者、監獄、監獄社會學、刑事執行監督、司法行政事業等。該主題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服刑人員的概念界定與服刑模式。多數學者以關押在監獄的人員來界定服刑人員,這種理解,既關系到什么是服刑人員,更關系到服刑人員如何服刑的問題。而明確服刑人員的概念及服刑模式需要法律條文的支撐?!缎谭ā返?2條明確了服刑人員的概念,即適用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的人員?!侗O獄法》第2條、第3條、第27條明確了執行刑罰的方式和原則,即監獄改造和社區矯正,實行懲罰與改造、勞動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將服刑人員改造成為守法公民。(4)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2012年修正)第2條、第3條、第27條。對于監獄服刑模式,有學者通過服刑人員的外部特征定義監獄服刑的方式。如賈洛川認為服刑人員的發型、服裝、稱謂是表達服刑人員在監獄服刑的顯著特征。(5)參見賈洛川:《監獄服刑人員的符號演進與文明治監》,載《河北法學》2015年第5期,第54頁。還有學者從管理機關和管理模式來定義監獄服刑模式。如王志亮認為在現行的法治環境下,盡管監獄一改由過去《勞動改造條例》中定義的“勞改機關”,轉型為《監獄法》定義的“刑罰執行機關”,但現實中仍然按照軍隊管理的模式運行,也就是在監獄中服刑的方式。(6)參見王志亮.:《監獄在法治國家建設中的合理定性》,載《法學》2017年第8期,第133頁。對于社區服刑模式,有學者以服刑地點作為區分特征。如王牧等認為以社區為矯正地點的社會化服刑方式,其特點是能夠避免監獄執行刑罰在諸如執行成本、改造效果、再犯罪率等反面的弊端。(7)參見王牧、陳麗娜:《中國社會化行刑措施的體系性完善》,載《社會科學戰線》2020年第9期,第 201頁。。

二是服刑人員服刑的演進特征。盡管監獄服刑和社區矯正兩種服刑方式的對象因法律依據而不同,但社區矯正是服刑人員服刑模式改變的特征之一,由過去單一的監獄服刑模式,轉向監獄服刑與社區矯正。從時間角度看,早在1994年頒布《監獄法》確定了服刑人員的服刑模式,直到2019年《社區矯正法》才予以頒布實施。在這期間,社區矯正從2003年開始試點,經過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以下簡稱“兩高兩部”)《關于擴大社區矯正試點范圍的通知》、2009年“兩高兩部”《關于在全國試行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2011年《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修正案、2012年“兩高兩部”《關于〈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的通知》、2014年“兩高兩部”《關于全面推進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等樹立和規制起來的。從目標角度看,社區矯正正在改變過去重監管輕幫教和重社會性懲罰輕個人需求的服刑模式。陳光等對社區矯正理念進行了專門研究,認為社區矯正是在實踐和探索中不斷創新,應該逐步改變重監管輕幫教的理念。(8)參見陳光、路新宇:《論規范與理念雙重視角下社區矯正制度之改進——基于規范文本和實踐維度的分析》,載《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第136頁。張紹彥認為社區矯正的目標應在一定的規則和界限下,合理考量服刑人員的需求基礎上來設定,其結果可能更有利于服刑人員回歸社會。(9)參見張紹彥:《社區矯正的基礎、目標和發展方向》,載《政法論壇》2015年第6期,第174頁。

(二)服刑人員服刑過程管理與監督

該主題包含的聚類有#1服刑人員、#5刑罰執行,主要關鍵詞有自我控制、權威為本、實現路徑、法治宣傳、假釋實質條件、刑罰執行、減刑、完善、身份認同整合、價值判斷等。服刑人員的服刑過程和約束效果是體現司法公正的重要一環,關系到服刑人員的改造目標和社會化效果。因此,如何確保刑罰執行到位和在刑罰執行過程中如何管理服刑人員,一直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該主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服刑人員服刑過程的管理。服刑人員服刑過程是否科學、合理、有效,需要相應的考核標準來衡量,這離不開服刑過程中的考核機制。何顯兵等認為目前服刑人員的分級處遇評估機制還不夠完善,分級標準模糊、處遇等級之間差異較小等方面不利于節約改造資源,更不利于服刑人員回歸社會。(10)參見何顯兵、廖斌:《論社區矯正分級處遇機制的完善》,載《法學雜志》2018年第5期,第112頁。在服刑人員的身份認同方面也需要相應的標準進行評估,能夠幫助服刑人員在服刑過程中進行合理的自我定位,提升服刑人員改造信心對整個管理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楊彩云等編制了適用于服刑人員的身份認同整合量表并進行效度和信度的檢驗,評估服刑人員在服刑過程中的身份整合能力,尋求服刑人員社會融入的方法。(11)參見楊彩云、顧勝花等:《社區矯正對象身份認同整合量表的編制》,載《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1年第12期,第1043頁。

二是服刑人員服刑過程的監督。監督機制是保障服刑過程管理的公正性的關鍵。趙珊珊認為監獄體現了懲罰改造與威懾預防的功能,關系到刑罰執行的完善程度,監獄羈押巡視制度能夠有效防范權力濫用。(12)參見趙珊珊:《中國監獄適用羈押巡視制度研究——以美洲國家經驗為例》,載《政法論壇》2015年第5期,第81頁。尤其是在涉及服刑人員的減刑假釋案件中更需要完善的評估保障機制。董邦俊等針對假釋的實質條件在實操中標準不清晰的問題,引入再犯罪評估系統,保障實施過程中的公正性,進一步體現假釋的價值追求。(13)參見董邦俊、趙聰:《假釋的實質條件及其評估保障機制研究》,載《政法論叢》2019年第5期,第106頁。要確保合理的監督機制能夠順利實施,還需要法律監督機構保障監督機制的順利施行,這些都離不開檢察院對服刑過程的監督。袁其國提出檢察機關的刑事執行部門的專項整治工作,有利于司法規范化建設,確保刑事執行的監督質量。(14)參見袁其國:《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推進刑事執行檢察工作》,載《人民檢察》2015年第12期,第10頁。有的學者認為除了專業的監督部門外,公眾監督也是保障服刑過程公正的重要手段。如程紹燕認為在減刑、假釋方面相比傳統的書面審理和開庭審理,公眾參與的刑事聽證更能確保法治目的的實現,提高司法公信力。(15)參見程紹燕:《我國減刑、假釋聽證制度研究》,載《政法論壇》2016年第4期,第138頁。

(三)服刑人員主體及影響因素

該主題包含的聚類有#3心理健康、#6教育改造,主要關鍵詞有異常行為分析、兒童期逆境、心理推理能力、共情、受教育程度、再犯風險評估、危險性評估、全獄閱讀、價值目標等。該主題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對服刑人員主體進行分類研究。明確服刑人員的主體及其行為特征,才能采取更為有效的改造措施。從整體上看,服刑人員研究主體主要涉及男性服刑人員、女性服刑人員、未成年服刑人員等,相關學者對服刑人員主體進行了研究。郭劍楠等采用人格障礙診斷方式研究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男性服刑人員的心理推理能力及共情能力。(16)參見郭劍楠、張芹等:《男性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服刑人員的心理推理能力及共情特點》,載《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9年第7期,第530頁。麻余倩等實證研究女性服刑人員在監獄教育干預中提高認知能力對艾滋等疾病的了解程度,用以降低女性服刑人員感染風險。(17)參見麻余倩、蔣黛西等:《女性服刑人員對艾滋病、梅毒、淋病的知曉情況及教育干預效果評估》,載《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22年第2期,第223頁。李曉娥等設計并使用問卷調查對未成年犯管教所的304名未成年服刑人員開展研究,認為需要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未成年司法保護,關注不良行為轉化的邊界。(18)參見李曉娥、宋秋英等:《未成年服刑人員司法保護社會力量參與狀況調查》,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第10頁。

二是關于服刑人員影響因素研究。服刑人員能否順利改造成功以及能夠達到什么樣的改造效果,受到教育和心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如何避免服刑人員再犯罪的問題,什么情況下服刑人員會產生再犯罪的可能,有些學者給出了具體答案。吳宗憲等以監獄服刑人員為樣本開展實證研究,認為服刑人員受教育的程度與再犯罪可能性成反比,要努力普及服刑人員在服刑期間的文化教育。(19)參見吳宗憲、張旭芳:《受教育程度與再犯罪關系研究——以監獄服刑人員為樣本》,載《江西社會科學》2021年第4期,第204頁。為了提高服刑人員文化水平,避免傳統改造的弊端,就需要提供給服刑人員良好的閱讀環境。郎筠等抓住服刑人員在刑期間的閱讀需求,結合地方高校和公共圖書館構建監獄的閱讀體系。(20)參見郎筠、韓亮:《四川省嘉陵監獄的全獄閱讀體系構建》,載《圖書館論壇》2020年第10期,第127頁。除此之外,有的學者認為改造服刑人員的過程中需要了解其具體情況,針對心理特征開展研究,從而使得改造服刑人員的工作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張潔婷等用實驗和問卷的方式分析男性服刑人員的攻擊性與兒童期逆境的關系。(21)參見張潔婷、張境鋒等:《兒童期逆境與基因對男性服刑人員攻擊性的影響》,載《心理科學進展》2019年第8期,第1344頁。也有學者從影響人的行為指導準則和目標追求的價值觀出發對服刑人員進行探究。付有志等使用監獄服刑人員的調查表,對比不同類型的犯罪人和普通人價值觀念的差異進行分析。(22)參見付有志、孔萍:《犯罪人價值觀的調查研究——以河北省HS監獄服刑人員為樣本》,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第16頁。

(四)服刑人員研究未來與進路

該主題包含的聚類有#2社會支持,主要關鍵詞有契合共生、司法社會治理、內外整合、身份認同整合、經濟社會發展、安置幫教等。服刑人員的改造和回歸是相關研究的邏輯起源和落腳點,而對服刑人員如何改造和服刑人員融入社會是研究價值歸屬和標記點。學者們從提高專業輔導、加強社會力量參與、改善社會治理、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等角度提出了服刑人員研究的未來與進路。

從宏觀制度設計層面上,有學者立足于服刑人員融入社會的角度,深入思考司法行政部門與社會工作的組織架構,提出能夠幫助服刑人員改造的關系機構??垫日J為社會工作與社區矯正工作的契合共生關系有利于司法制度的深度轉型與社會工作的發展,同時此類助人制度的設計更利于實現社區矯正的目標。(23)參見康姣、董志峰:《社會工作參與社區矯正的關系結構》,載《甘肅社會科學》2019年第5期,第179頁。也有學者從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出發,借助社會力量,思考新型司法治理社會化格局的實踐路徑。王雨磊等認為專業輔助者是司法治理社會化的有效著力點,是幫助解決政策制定、司法實踐和社會工作的重要紐帶。(24)參見王雨磊、陳柏成:《專業輔助:社會工作在司法社會治理中的定位》,載《中國行政管理》2019年第7期,第67頁。

從微觀個體認知與親緣關系層面上,有學者從服刑人員二重身份角度,分析服刑人員與社會關系的疏離關系對其回歸社會的影響。楊彩云認為服刑人員與社會關系的親與疏關系到社會穩定大局,既要避免外在歧視現象,又要注重提升服刑人員的個體身份認同整合,才能幫助服刑人員順利回歸社會。(25)參見楊彩云:《歧視知覺對社區矯正對象社會疏離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身份認同整合和社會支持的中介效應》,載《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2年第3期,第127頁。還有學者從家庭與社會關系角度,分析家庭支持與社會支持互動關系對服刑人員改造和融入社會的積極作用。劉威等認為服刑人員家庭內外的功能替代與社會支持能夠為服刑人員提供策略性彌補,打通兩者的資源渠道既能幫助服刑人員家屬正常社會化,也能幫助服刑人員解決后顧之憂,更利于其改造。(26)參見劉威、單希政:《服刑女犯未成年子女家庭支持缺失與內外整合性替代》,載《學術交流》2018年第10期,第118頁。

從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層面上,服刑人員就業、扶貧濟困問題不僅關乎社會關系融入,更關乎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大格局。王華菊等認為在永續發展層面上,讓服刑人員在刑滿釋放后能夠擁有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是減少服刑人員再犯罪風險的重要手段,結合改造中與改造后工作,激發服刑人員能動屬性,幫助其更好回歸社會。(27)參見王華菊、才鳳偉:《診斷、干涉和重塑:安置幫教工作的運行邏輯》,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第28頁。王鵬飛以服刑人員就業保障相關政策對服刑人員安置幫教目標開展研究,認為服刑人員關系融入與社會接納的互動效果需要立足于服刑人員的個體需求,解決其就業和困難幫扶。(28)參見王鵬飛:《恢復性司法介入刑釋人員安置幫教問題研究——以“關系融入”為內容的探討》,載《齊魯學刊》 2019年第5期,第103頁。朱曉靜認為社區矯正與精準扶貧在目標上存在一致性,都是關乎民生,以改善群眾生活質量為目標,存在對話的可能性。(29)參見朱曉靜:《當社區矯正遇見精準扶貧:欠發達地區社區矯正新模式研究》,載《中國軟科學》2021年第4期,第51頁。

四、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的演進趨勢

為了更好地展現國內服刑人員研究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本文通過可視化文獻分析軟件的關鍵詞突發性分析和關鍵詞時序圖譜揭示研究進展與演進趨勢。

(一)關鍵詞突發性分析

可視化文獻分析軟件的關鍵詞突發性檢測功能,能了解服刑人員研究的前沿和趨勢,其原理是探測關鍵詞在一定時間區域內出現較多,使用頻率較高的詞。關鍵詞突現圖譜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關鍵詞、起始和終止年份以及突現強度(見圖7)。圖中的深色條塊代表該關鍵詞成為熱點的持續時間。由此我們從關鍵詞中選取突現強度最大的五個關鍵詞,從微觀層面分析服刑人員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梢园l現:“社區矯正”“監獄”“心理健康”“法治宣傳”“未成年子女”是服刑人員研究的熱點。這其中“法治宣傳”“社區矯正”“未成年子女”成為研究熱點的時間持續較短。而“監獄”和“心理健康”的研究熱度持續了較長的時間段。并且從新穎程度上看“心理健康”在近期時間具有最高的突現值,是近年來服刑人員研究領域較受關注的熱點。

圖7 服刑人員研究關鍵詞突現(時間跨度:1年)

(二)關鍵詞時序圖譜分析

通過可視化文獻分析軟件中的時間線視圖(Timeline View)模塊可以生成關鍵詞時序圖譜。需要先在聚類圖譜基礎上,先進行時間線圖譜繪制,然后才能生成關鍵詞的時序圖譜,從而更好地描繪聚類中重要關鍵詞的變化軌跡與時間跨度的關聯性。從詞頻和中心度高的關鍵詞出發,可以由點及面展示服刑人員研究熱點和趨勢,其核心在于:一是關鍵詞共現,二是時間線圖。操作方法是先對關鍵詞聚類(時間切片為1年),選擇時區模塊后再選擇時間線視圖得到時序圖。采用這種繪圖方式的原因是基于該軟件的特點,通過這樣的操作方式可以使時序圖中的字體大小一致,使得時序圖更美觀,方便研究者進行解釋。圖譜中節點大小依次代表頻次和中心性,反映了關鍵詞的影響力。而時序圖的連線則代表關鍵詞在不同年份上重復出現并且研究文獻在這個熱點上產生了互動效果。通過圖8的關鍵詞時間變化,可將2015—2023年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發展分為如下幾個時期階段:

圖8 服刑人員研究關鍵詞時序圖譜

第一階段為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的起步期(2015—2017年)。這一階段研究發文量較多,涉及的關鍵詞數量較為廣泛,涵蓋面較廣。研究成果主要探討服刑人員的概念、服刑人員的服刑模式、服刑人員過程管理與約束等,這一階段是服刑人員研究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淵源且主要關鍵詞已經出現,如“服刑人員”“社區矯正”“心理健康”“刑罰執行”“社會支持”等。與此同時研究文獻的數量也是最多的。

第二階段為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的探索期(2018—2020年)。這一階段較上一階段研究有顯著降低,涉及的關鍵詞和聚類數量減少,主要關鍵詞包括“未成年子女”“兒童期逆境”“共情”“內外整合”“分級處遇”等。和第一階段研究主題的互動效果較強,關鍵詞數量明顯減少,研究熱度降低。盡管研究篇幅逐步減少,但對后續發展具有重要引領和擴散作用。研究重點側重于服刑人員主體方面的研究,這一階段涉及服刑人員過程管理以及影響因素。

第三階段為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的深化期(2021—2023年)。這一階段整體發文量大幅下滑,研究方向延續第二階段,與第一階段研究主題產生互動效果。研究文獻數量少,涉及心理學領域關鍵詞較多,如“未成年子女”“受教育程度”“兒童期虐待”“風險評估”等。這一階段涉及服刑人員受教育程度和心理影響因素對改造效果的研究,說明學術界開始重視服刑人員的心理特征,從而開展針對性的改造。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分析結果與關鍵詞突現分析結果較為契合。即服刑人員心理健康很可能是研究的熱點與趨勢,更佐證了關鍵詞突現分析的有效性。

五、研究結論

本文使用可視化文獻分析軟件對知網中有關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的文獻數據進行處理并繪制相應的圖譜,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對數據結果進行多維、分時、動態解析,并得出以下結論:

從國內服刑人員研究外部表現上來看:其一,2015—2023年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的發文量和被引出版數量整體上呈遞減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領域反而出現了發文量和被引出版數量持續走低的現象,研究成果更像是進入瓶頸期。其二,國內服刑人員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法類期刊,也涉及其他學科類型,學科交叉研究顯現。其中,政法類學科總和占總體服刑人員研究的56.65%,而社會學及統計學與心理學總和僅為14.18%。服刑人員研究不僅屬于司法領域范疇更是關系到整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因此,需要擴展研究視野,從學科類型中尋找突破口,均衡整個期刊分布情況。從而為更有效地研究問題提供更為全面的理論基礎。其三,國內服刑人員研究已經形成了作者和機構合作群。吳宗憲、劉政、張丹丹、哈洪穎等在服刑人員研究上發文量較多,且這些作者已形成網絡合作的關鍵節點。發文作者間有著相似的專業和工作背景,但合作關聯卻不夠緊密。揭示了服刑人員研究領域延展性還不夠豐富,學者間需要深層次合作與交流,為深入研究奠定基礎。不僅如此,發文較多的研究機構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且主要集中于政法類院校。未來還需增強宏觀研究視角,建立長效的跨領域合作機制,促進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的大循環。

從國內服刑人員研究內部特征上來看:其一,服刑人員研究關鍵詞共現具有熱點鏡像的作用,能夠明確現有研究的關注焦點。反映到圖譜上,熱度較高的關鍵詞包括“社區矯正”“服刑人員”“心理健康”“社會支持”等,這些關鍵詞形成共現網絡組織架構。值得后續研究者仔細研讀涵蓋這些關鍵詞的文獻,從而形成服刑人員研究的體系框架,尋求研究方向上的突破口。其二,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熱點是在共現網絡圖譜上聚類得來的??梢詫⑵渲饕獨w納為服刑人員服刑主要模式及演進特征、服刑人員過程管理與監督、服刑人員主體及影響因素、服刑人員研究未來與進路等四個大類,基本包含了服刑人員從服刑到回歸社會的整個過程。尤其是有關刑罰執行期間的內容明顯多于回歸社會的內容。這也是提示了未來研究的可能性。其三,國內服刑人員研究的發展時序可以理解為從第一階段的起步期逐步轉向第二階段的探索期和第三階段的深化期,研究的各個時期間存在緊密的內在邏輯和較強的互動效果。關鍵詞時序和突發性結果都顯示“心理健康”將是服刑人員研究的熱點和趨勢,研究者可從前沿趨勢上獲得創作靈感,提高發文量和被引出版數量,均衡目前的期刊分布狀況。但結合現有學科類型分析,社會學及統計學也具有很高的研究潛力,值得更多研究者思考。

六、研究展望

結合上述研究結論,本文認為國內服刑人員研究潛力巨大,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并以此提出如下研究展望:

一是國內服刑人員研究體系可以進一步擴大。當前的理論研究多集中在服刑人員服刑方式、服刑過程、服刑人員主體等方面。這些研究者和研究對象大多數集中在司法系統環境中,這導致在無形中研究人員把視野縮小。相比較而言,服刑人員回歸社會后如何發展的重視度和關注度遠不及目前的研究熱點話題,在跨學科交叉研究過程中,會發現可交叉研究的學科類型較為匱乏的情況出現,需要更多學科背景的研究者共同參與研究。

二是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更需要思考服刑人員如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從《關于進一步做好刑滿釋放、解除勞教人員促進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刑滿釋放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刑滿釋放解除勞教人員安置幫教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刑滿釋放、解除勞教人員促進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刑滿釋放解除勞教人員安置幫教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刑滿釋放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見》等的發布,可以發現服刑人員在刑滿釋放后也會回歸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幫助他們更好地回歸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再創價值,做一個守法、對社會有用的人,進而有利于提升服刑人員立足社會的自信及社會對服刑人員的容納度,這些都與全面依法治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共同富?!钡哪繕讼嘁恢?。(30)參見梁軍:《全面依法治國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機理》,載《理論視野》2022年第12期,第12頁。服刑人員作為特殊群體,也應努力實現在“共同富?!钡缆飞喜坏絷?。服刑人員作為國家的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也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服刑人員也可以成為共同富裕的貢獻者和受益者。

三是在“共同富?!北尘跋?社會救助體系已包含對因服刑經歷而導致生活困難的群體。對不同的救助對象采用系統、聯系的角度看待被救助者,進而使獲得救助的人員由生存型救助轉向發展型救助。(31)參見張浩淼:《以高質量社會救助制度筑牢共同富裕底板》,載《學術研究》2022年第9期,第115頁。這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動態檢測管理,確保信息及時有效;用主動救助化解被動救助,拓展社會融入救助新格局;線上線下形成合力,為不同類型的困難群體提供精準救助。但由于服刑人員群體的特殊性,在借鑒國外的先進理念和經驗的同時,形成研究成果的應用還需要結合本國國情,在實踐中完善和發展。隨著服刑人員研究的不斷拓展和深入,必將改變目前社會公民對服刑人員身份認知上所具有的特殊性,改善社會對服刑人員所處環境的歧視性,擁有社會和服刑人員都獲益的受惠性。因此,隨著各項制度的不斷推進和完善,在服刑人員回歸社會后的就業、社會救助等方面的問題可能成為未來研究的重要議題,從而不斷完善整個服刑人員研究體系,豐富研究內涵。

猜你喜歡
服刑服刑人員矯正
監獄管理局廳官充當服刑人員“保護傘”
服刑人員生育權論要
“體態矯正”到底是什么?
服刑中的勞教人員可以結婚嗎
87例服刑能力司法精神醫學鑒定分析之我見
大選登記
矯正牙齒,不只是為了美
我國服刑人員抑郁水平研究
矯正牙齒,現在開始也不遲
中國關工委中秋慰問干警幫教服刑青少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