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平室內樂《詠蓮》的創作技法及意境探析

2023-03-13 13:22肖珺
百花 2023年12期
關鍵詞:高平室內樂意境

肖珺

摘 要:《詠蓮》是高平創作的一首室內樂作品,其靈感源于李商隱的詩《贈荷花》,高平從古琴、洞簫特色音色音響出發,結合荷花意象的美學意境創造出具有突破性的作品。本文從作品的音樂音響、結構布局、對位寫作手法等方面詳細分析《詠蓮》,體會傳統器樂與西方作曲技法相結合的創作思路。

關鍵詞:高平;室內樂;《詠蓮》;對位手法;意境

一、《詠蓮》的整體概述

(一)創作立意

在多元文化的思潮之下,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創作受到沖擊。在此環境之下,傳統音樂與民族樂器逐漸被置于和現代音樂“對立”的位置?!耙庀蟆敉痢笔俏覈谝淮斡梢魳芳?、文學家、史學家共同打造的民族音樂新作展演,是中國民族管弦樂創作具有探索和創新意義的嘗試。室內樂《詠蓮》是“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意象·凈土”中的一部分,由高平于2016年創作完成。室內樂《詠蓮》中蘊含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詩歌文化?!拔┯芯G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器樂與人聲創造性結合,西方作曲技法與中國傳統器樂、詩詞相結合,在中國傳統音樂創作中極具突破性。

高平的靈感來源于《贈荷花》,在古琴與簫的音樂架構之上加入人聲,在人聲與古琴、簫相融合這一難題上進行深入探索。即興是該作品的突出特點,如高平自己所說“作曲作為一門有表現力的藝術,必須有感而發”。作品通過古琴的悠遠、簫的深沉與人聲的空靈,展現一池碧荷的美麗景象與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獨立高潔品格,具有歷史維度、文人風格和審美趣味。

(二)整體結構布局

《詠蓮》作品的創作把重點放在了打造寧靜、深遠、簡淡的音樂風格上,作品散發著民族情懷,充滿了東方氣韻,又展現著時代色彩。從第一個音符開始,音樂就把人們帶進了一方凈土,在琴、簫與人聲環繞下,聽眾走進古典詩詞的意境之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詠蓮》的整體結構布局,以樂章主題劃分為四個部分(見表1)。第一部分(Ⅰ)暮煙(1-6小節),調式調性在F宮上進行呈示,主奏樂器為古琴,以古琴沉凝、幽遠的音色,將聽者帶入古典詩意中。

第二部分(Ⅱ)尋夢,調式調性先在C宮上呈示,后回歸F宮,古琴、洞簫與人聲采用對位技法交替發展,前半部分空靈、縹緲的音色,將聽者引入音樂夢境,后半部分音樂以焦慮雜亂的情緒呈現,不安的情緒通過音樂影響著聽者。

第三部分(Ⅲ)詠蓮是全曲的主體部分,調式調性在D宮上呈示。該樂章的人聲演唱部分采用了詩歌《贈荷花》。詩詞意境與音樂相融合,清新淡雅的詩詞與平淡樸素的音樂結合在一起,表現出高雅脫俗的情調韻味。

第四部分(Ⅳ)飄殘,調式調性在F宮上收束回歸。這一部分的音樂篇幅短小,人聲隱去,只留古琴與洞簫,古琴的凄涼與洞簫的虛飄表現了飄零的情緒,音樂在極弱的音響中結束。

表1 《詠蓮》的整體結構布局

樂章

主題 暮煙 尋夢 詠蓮 飄殘

段落 A? A' B? C? D? 連接 引入? F? F'? 連接? G? H A''尾聲

小節數 1-6 12-43 44-69 70-74

調式

調性 F宮 C宮? F宮 D宮 F宮

二、各樂章過程性解析

(一)“暮煙”主題音高呈示

《詠蓮》的第一樂章便展現了整首樂曲的自由感,具有泛調性的音樂結構。泛調性音樂結構即同時有若干不同主音在發揮著引力作用,但這些主音本身也是游移不定的,似乎又互相抵消,而且不限定某一個音最終成為結束音。[1]

古琴定弦在F宮,但調性聽感伴有G音牽引,古琴開篇有沉凝濃郁的音色,大跳進行與附點節奏為樂曲動機,在作者巧妙運用下,之后的音樂中數次變化出現,深沉的意象躍然眼前。在第7小節至第9小節,該動機集中出現,音樂情緒強弱變化顯著,延音記號的使用展現“暮煙”樂章慵懶的氣質。

古琴的柔和、恬淡和音韻綿長為作品清新淡雅的風格提供了基礎。力度、節奏的變化讓聽眾有了幽然呼應、出塵脫俗、煙霧繚繞之感。

譜例1:7-9小節

(二)“尋夢”線性對位延展

“尋夢”樂章為樂曲規模最大的片段。樂章開篇不間斷地銜接了上一個樂章古琴的音樂,簫與人聲在此對位式遞進出現。人聲與簫皆是以C宮的宮音進入,人聲長時值的音符與古琴散化的節奏對位進行,簫長時值的單音與人聲自由的節奏對位進行,既保持了音樂連續不斷,又巧妙地將不同的音樂元素融合在一起。

作品中其縱向的結合沒有具備功能性和聲,強調橫向的線性思維。而高平不僅采用了簡單線性對位的寫作手法,更是抓住了器樂的特點,將其淋漓盡致地運用其中。音樂交錯出現的器樂對答,不斷游離的音高,以及強弱的變化推動了音樂情緒的變化,不斷地引導聽者撥開重重云霧。

樂章的中段,情緒達到了最高潮。此時,隱去人聲,留下古琴與簫不斷相互交疊、糾纏,器樂演奏力度不斷加大,簫聲狂亂的氣息,古琴的極速滾拂、滑奏、亂彈等演奏技法將音樂持續推進至最高點,音域不斷擴張,古琴音高至極高音。

音樂在情緒達到最高點之后,通過古琴的按拍,音樂又漸漸回落至初尋夢時的平緩,空靈的女聲再次同古琴與簫交替出現,自由、飄忽不定的節奏音響似在詠嘆蓮之寧靜淡泊。

譜例2:第36小節

高平采用線性對位的寫法給各個不同器樂單獨展現的機會,在相互交疊之時又不顯突兀,使音樂融合極為和諧,帶給聽者觸及靈魂的震撼與不同凡響的音樂體驗。

(三)“詠蓮”意境鋪陳

“詠蓮”樂章為此曲與文學意境結合最為緊密的樂章,該樂章采用了李商隱的詩詞《贈荷花》。高平在該樂章根據詩詞的格律、聲調等要求運用了小節實線,有明顯的句讀感,同其余樂章將小節線隱去,只用虛線作為提示形成鮮明對比。受格律等方面的影響,第44小節至第62小節有中國作品傳統的結構。

伴奏器樂在此并沒有華麗的技巧與多變的音高。作者選擇簡約清新的音樂色彩,搭配詩詞平淡的意象。古琴清麗淡雅的旋律搭配上詩詞意蘊,與上一樂章“尋夢”音樂的強力產生對比,表現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淡泊氣質。該樂章聽感格外舒適、柔和,令聽者心中充滿了寧靜之感。此樂章調域為D宮調域,樂章的最后出現了#G變徵音的運用,音域也在不斷縮減、下落,使接下去的音樂有章可循,也為“飄殘”樂章的文學意境作了鋪墊。

(四)“飄殘”收束回歸

“飄殘”樂章開篇人聲與簫聲隱去,余下古琴凄清的旋律,調域在此也回歸了“暮煙”的F宮調域,無論是在音樂上還是文學意象上皆是首尾呼應。72小節簫聲再次進入,緩慢清冷的簫聲漸行漸遠,越來越弱,如一縷煙霧在此消散。音高的不確定性展現了音樂情感的迷離,傳遞作者深遠的思考。音樂在古琴的極弱聲中收束,給聽者帶來無窮回味。

譜例3:72-74小節

高平在此曲中表達的主題一致性,使整首樂曲具有強大的“結構力”與“統一力”。由一個基本線性形態組成各種組合相互補充、相互呼應,構成了作品的力量,表現了作者心中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氣質,展現了高平熟練的音樂作曲技法。

三、與中國古典文學詩性意境的聯覺分析

高平將作品取題《詠蓮》,采用了李商隱的詠物詩《贈荷花》,讓人感受到淡泊寧靜的氣質。作者旨在表現荷花不媚于世的淡雅、高潔的品格。淡雅的文學氣質在中國文學界中一直受人推崇,有著極高的地位。在“淡”之中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學意蘊和旺盛的生命力。

(一)“詠蓮”的簡淡留白

《詠蓮》這首作品的作曲家在創作時注重橫向旋律的線條感,在三重奏的體裁規定之下,各個聲部的橫向旋律線條通過力度強弱的變化、節奏的迂回前進以及聲音的虛實轉變,巧妙進行協作,作曲家又通過各聲部單音線性的進行,為其他聲部提供展示的機會。作曲家采取這種留白的寫作手法,運用橫向旋律不同音色、不一樣的強弱、不盡相似的節奏,讓每種器樂的音色得到最大的發揮。古琴、簫、人聲層層疊入,好像整曲的四個樂章層層推進。

中國的藝術時常將空間化的東西時間化,通過視覺、聽覺的移動、變換,來表現空間意境的形象。在本曲中,作曲家通過聽覺感受的變化,將音樂意緒不斷推進,讓聽者似在夢境之中體會人生、感受人生。由沉凝的“暮煙”開篇,僅有古琴清遠的音色、休止的頓挫,具有留白感。

“尋夢”樂章,空靈的女聲帶來縹緲之感,不具有具象意義的氣聲詞與古琴、簫三個聲部交疊進入。作曲家運用音樂的留白對位,既展現單線條旋律的美感,又呈現多聲部的思維。音樂聽覺的轉換,使音樂的空間與時間也向前推進,聽者似來到縹緲的仙境之中即將撥開重重云霧。

“詠蓮”樂章音樂轉換為舒緩、靜謐,審美者意緒的空間也呈現出高潔氣質。在人聲吟唱、停頓之間,簫與古琴悠揚的音樂穿插其中,在人聲歌唱有韻律的節奏與古琴、簫不斷變化的節奏中產生了留白感。

最后樂章“飄殘”,開始僅余下古琴凄涼、悠遠的音響,意象空間在此發生轉換。古琴的“遠”是由于音色的漸微、漸靜而產生的空間效果,簫與古琴對位展現,相互留白,促使音樂意緒無限延伸至遠方,引發聽者內心的無限思緒。

(二)李商隱詩歌的幽微意緒

意境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和融化力,包含著人生感和歷史感,能使置身于其中的人產生無限的向往。雖然意境中一定要有形象的刻畫,但隱沒的形象又能夠將整體的氛圍更好地表達出來。整體的空間感能夠促使藝術形象稍有抑制,審美者能夠更好地將精力放在對作品整體印象的感知上。

作曲家采用李商隱的詩歌《贈荷花》借花喻己,隱喻而又深邃的內涵,與音樂相得益彰?!顿浐苫ā吩娭胁⒎侵苯油ㄟ^描寫荷花表現詩人意緒,在詩的開頭是通過描寫其他花卉與綠葉的關系,來襯托出荷花特有的品質。[2]與其他作者所作詠荷詩不同的是,李商隱是通過描寫荷花“任天真”的品質,歌頌人真誠不虛偽的美好品格,借荷花的“花性”來表達詩人的人性。詩的最后描寫了荷花衰落之后,花與葉的共衰,前兩句“任天真”側重于描寫花葉的共榮。共榮與共衰四句詩相輔相成,從正反兩方面共同論證了荷花不同于其他花的獨立、高潔的氣質。歌頌荷花榮衰相依,其實是在表達詩人自己渴求知己、尋覓知音的強烈訴求。

詩中語言簡練而直白,句句皆在描寫荷花,但句句都在隱喻人,透露著作者自己的心聲。荷花的生長投射著詩人的身世,感慨際遇,表達了自己的所思所感,又委婉含蓄,引人深思。

作曲家器樂的選擇與詩詞的融合恰到好處,古琴溫潤舒適的音色與簫清涼悠長的音色,將李商隱的《贈荷花》以清雅、舒緩的姿態呈現給聽眾。在經歷過“尋夢”樂章后半段的焦灼與緊張感之后,聽者在此得到了心靈上的舒緩。弱奏、靜謐的古琴琴聲與斷而復續的節奏,營造出空間感。幽微的音量和舒緩的演奏產生的廣闊空間感將荷花這一形象隱沒,讓聽者平靜下來,能夠更好地體會和感受整個音樂的意境,理解詩人與作曲家所要表達的內涵。

李商隱詩歌的意緒不僅僅在“詠蓮”樂章中展現,更是貫穿全曲。每個樂章的情緒與詩詞遙相呼應,促使音樂與詩詞的結合更為緊密。

作曲家高平在作品中運用了多種演奏技法,有重指、震音、滑奏等,而古琴溫靜和潤的音響使聽者的感官適度沉息平靜,感官的適度抑制又讓意象活動的空間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人的審美注意被引到了古琴以及表演者的形象之外。如此就有了意境的顯現,而此時,審美者的心靈是最豐富的、最活躍的、最廣闊的,能夠體會創作者、演奏者所要傳達的意緒。

在音樂的最后,古琴在結尾處并沒有像西方音樂常用的寫作技法在高潮處戛然而止,而是以舒緩、悠遠的音色,漸行漸遠,飄向遠處,將思緒全數引向遠方,只為得到弦外之韻,達到音樂形象之中的美學意境。

四、結 語

《詠蓮》的創作是作曲家高平將西方的作曲技法線性對位手法與中國的器樂、聲樂相融合,在客觀性、邏輯性與感性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創新。

筆者通過對《詠蓮》作品的分析,對線性對位技法等創作技法、詩詞與音樂結合產生的意境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品在音色以及旋律的線條感上完成得極為出色,而古琴和簫特有的音色亦讓本曲如中國的水墨畫般,并無太過濃烈的色澤,卻引人入勝。作者通過留白式的線性對位技法營造出了廣闊悠遠的音樂氛圍,錯落交織、相互交疊的聲部將不同音響效果的器樂串聯起來,實現了中國傳統器樂與西方作曲技法的完美融合。層層遞進的音樂同詩歌中幽微的意緒遙相呼應,因此,筆者在此曲中能感受到音樂不僅僅是空間的藝術也是時間的藝術。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 劉永平.20世紀初線性對位的邏輯與規則[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4(3):8.

[2] 王曉婕.李商隱常用詩歌意象分析[J].北方文學,2020(5):35.

[3] 李吉提.中國音樂結構分析概要[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35-46.

[4] 姚恒璐.現代音樂分析方法教程[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30-33.

[5] 彭志敏.新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22-101.

猜你喜歡
高平室內樂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當代民族室內樂創作在音響上的新探索
意境的追尋與創造(外一篇)——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詩詞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則)
內蒙古自治區第六屆室內樂比賽成功舉辦
內蒙古自治區第六屆室內樂比賽圓滿落幕
千年古建看高平
高平夜景
五“地”五“鄉”圣地高平
仰望高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