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的調查與分析

2023-03-14 02:17楊曉玲
新聞研究導刊 2023年2期
關鍵詞:高校教師新媒體互聯網

摘要:為了解新媒體時代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文章采用調查問卷法,通過網絡平臺對384名高校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得出高校教師普遍具有運用新媒體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的行為意愿的結論。文章提出,在高校教師入職培訓、教學條件保障、教學改革扶持等方面,都應該加大投入力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環節中,應該融入對高學歷學生的師范素養及技能培育,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職業認同,不斷強化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最終指導教學改革實踐。文章旨在為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推動高校教師成長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現狀;“互聯網+”;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2-0096-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一般課題“職業認同視角下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H-21088

一、問題提出

高等教育是知識發現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是先進思想和優秀文化的重要源泉,是培養各類高素質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和重要依靠。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與變革,高等教育的提質創新和內涵式發展成為重中之重,高校教師的教學改革與創新是其中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等多平臺的交互使用,對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影響他們是否能夠積極投入教學改革的重要因素[1]。

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強調高校教師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觀能動性,是做出教學改革行為的意識保證。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是指高校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采用某種教育理念,基于學情分析,針對教學痛點問題,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實現教育目標和優化教學效果,而行為意愿是教師主體決策的最終結果。從個體心理角度來說,個體的行為受到主觀態度的驅使和作用,有什么樣的教育態度就會有與之相對應的教育教學行為。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行為意愿反映的是高校教師對未來預期的行為,是高校教師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原動力[2-3]。

有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高校教師的教學改革行為進行了研究。如有學者從社會實踐需要的角度進行研究,發現隨著時代的發展,高等教育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某個專業領域人才的培養,而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跨學科最新研究成果。因此,單個教師難以適應教學目標的實現,從而改善教學改革行為。有學者從組織認同的角度研究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發現高校雖然重視教育教學改革,但忽略了高校教師的主導性,導致他們參與教育教學改革的動力不足,熱情不高。有學者從績效考核的角度進行了研究,發現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導致即使部分高校教師有參與教學改革的主觀意愿,也無法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改革。因此,切實了解高校教師的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現狀,對于今后針對性提升其教育教學改革內驅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從山西多所高校中選取公辦和民辦高校教師共400人,其中男教師156人,女教師244人;35歲以下教師245人,35歲以上教師155人;助教職稱教師53人,講師職稱教師147人,副教授職稱教師149人,教授職稱教師51人;從教時長為0~3年的高校教師50人,從教時長為3~5年的高校教師52人,從教時長為5~10年的高校教師196人,從教時長為10年以上的高校教師102人;公辦高校教師151人,獨立院校教師249人。

(二)研究工具

本調查使用國內學者石世英、葉曉甦和胡鳴明在結合國內外相關學者研究基礎上編制的《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調查問卷》,該調查問卷在測量學水平上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總問卷及分量表的信度系數均大于0.7?!陡咝=處熃虒W改革行為意愿調查問卷》共有16個項目,包括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愿四個因素,采用Likert 5點計分方式,分別用數字1至5進行評價。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比較不同意”,3表示“基本同意”,4表示“比較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調查對象參與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與創新意愿越強烈[4]。

(三)研究過程

本調查借助“問卷星”線上調研平臺發布《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調查問卷》,由研究對象在線完成調查,用時1~3分鐘。

三、研究結果

本次研究共回收網絡平臺問卷400份,刪除無效問卷后,剩余有效問卷384份,有效率為96%。運用SPSS 22.0進行問卷調查的數據統計與分析。

(一)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的總體情況

對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的描述性統計,高校教師的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總分在64與80分之間,均值為71.75分,表明其主觀意愿處于中等偏高水平。

(二)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的性別差異

對《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調查問卷》的總分在性別上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相較于高校男性教師(M=70.60,SD=5.36),女性教師(M=72.45,SD=5.33)的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總體水平更高。

(三)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的年齡差異

對《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調查問卷》的總分在年齡上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在年齡這個人口學變量上,高校教師的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總體水平存在顯著差異(P<0.01)。年齡在35歲以上的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總體水平(M=72.67,SD=4.66)高于35歲以下高校教師(M=71.20,SD=5.75)。

(四)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的從教時長差異

對《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調查問卷》的總分在從教時長上進行方差分析,根據統計結果發現,在從教時長這個人口學變量上,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在不同水平上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P<0.001),從教時長在5~10年的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水平(M=76.00,SD=3.68)最高,從教時長在0~3年的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水平(M=72.00,SD=0.00)次之,從教時長在3~5年及10年以上的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總體水平(M=66.00,SD=0.00)最低。

(五)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的職稱差異

對《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調查問卷》的總分在職稱上進行方差分析,由結果可以看出,在職稱人口學變量上,其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的總體水平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教授職稱的高校教師(M=74.00,SD=0.00)最傾向于進行教學改革,助教職稱的高校教師(M=72.00,SD=0.00)主觀意愿水平略低于教授職稱教師,其他職稱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總體水平最低。

(六)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的高校類別差異

對《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調查問卷》的總分在高校類別上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學校類別不同,高校教師的教學改革行為意愿不同,公辦高校教師的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總體水平(M=73.00,SD=4.56)高于民辦高校教師(M=71.00,SD=5.74)。

四、討論

(一)高校教師的教學改革行為意愿處于中等偏高水平

由問卷調查統計結果可以發現,多數高校教師在教學改革行為意愿上都傾向于選擇“比較同意”。這表明在實際的高校一線教學工作中,大多數教師都認同并愿意進行教育教學改革,這一結果與已有相關研究結論一致。這一方面是我國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的表現,與國家對高等教育質量的日益重視密切相關;另一方面說明隨著教齡的增加、教學經驗的豐富和對教學思考的不斷探究,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思想上形成“教學需要改革”的整體印象和觀點,以改促教。

近些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打造“金課”“一流課程”方面都有重大支持舉措,如創辦教學創新大賽、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大賽等各級各類教學競賽,促使高校教師在開展科研工作的同時,也關注教育教學改革,以賽促教。

(二)高校女性教師的教學改革行為意愿比男教師更強烈

在傳統觀念中,普遍認為女性更適合從事教育領域。這種刻板印象會強化高校女性教師對教師職業的認同,從而強化她們的職業理想與職業行為。她們會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自己提出高標準、嚴要求。通過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是一種可行且切實的方式和途徑。從性別帶來的普遍差異性來看,高校女性教師相較于男性教師,情感反應更為敏感豐富,在與學生交往互動的過程中,更容易了解學情,走近學生,因此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教學痛點問題更為敏感、易察覺。

(三)高校教師的教學改革行為意愿水平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

研究結果發現,高校教師的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總體水平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呈現出上升趨勢,這符合高校教師在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熟的認知。

結合高校教師隊伍發展實際,剛剛進入高校教學隊伍的碩士或博士畢業生面臨著角色轉換與適應,處在新手型教師階段,教學工作的重心是適應教師角色、熟悉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尚未形成穩定的教學風格或擅長使用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對課堂的駕馭和學情的了解還處于初級階段。本研究的年齡階段劃分參考相關研究,分為兩個階段,以35歲為界限,對大多數高校教師而言,35歲之前基本上處于人生中的職業生涯開始、步入婚姻和生養子女階段。隨著年齡的增加和教學經驗的豐富,更容易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這也是促使青年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因素。同時,青年教師逐漸熟悉教學內容后,會在結合學生實際學情與學生反饋的基礎上不斷調整教學方法與教學風格,強化了他們參與教學改革的動機。

(四)高校教師的教學改革行為意愿水平隨著從教時長增加出現波動

研究結果發現,高校教師的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總體水平隨著從教時長增加而出現波動,即高校教師的教學改革行為意愿不是線性上升變化的。這驗證了已有研究的結論,符合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特點和心理規律。

從最初進入高校從事教師職業,到了解和熟悉教學工作,再到重復性開展教學工作,教師很容易進入職業倦怠期。這時,如果高校教師職業認同水平較低或自我效能感水平不高等,都會導致他們在教學領域的倦怠。但是隨著職業生涯的深入和持續,他們會面臨許多變化,比如教材內容的變化、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導致教學大綱的變化,或者是學科專業取消、合并與重組等變化,都會促使高校教師不斷適應和調整,這涉及教學改革,可能是教學內容的重構、教學方法的更迭、教學手段與策略的更新。比如在疫情時期的線上教學階段,高校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和適應線上教學的開展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迭代升級。

(五)高校教師的教學改革行為意愿水平隨職稱發展而呈現出兩頭高、中間低的趨勢

研究結果發現,不同職稱的高校教師的教學改革行為主觀意愿強烈程度不同,高級職稱的教師更樂于進行教學改革,表明他們更樂于發起或參與教育教學改革,助教職稱的青年教師也樂于參與到教育教學改革中,而講師職稱和副教授職稱的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水平次之。

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對高校教師而言,職稱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與高校教師的職業幸福感與獲得感有密切關系,而從中級職稱晉升到高級職稱,可以說實現了質的飛躍。已經取得副教授職稱的高校教師會出現一定水平的懈怠,因此在本研究中呈現出教學行為改革意愿不高的趨勢?;诖?,可以預測高校教師的自我意識、自我調控等都會影響其在取得高一級職稱后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反觀助教職稱的高校教師,由于新進入高校教師職業領域,所以探索和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都比較強,更樂于抱著學習的態度參與到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

本研究還發現,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的總體水平在高校類別方面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相較于民辦高校教師,公辦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更強烈。這一結果可能與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的性質不同有關,不同的辦學條件和性質決定了在不同類型高校工作的高校教師收入、職稱評聘、工作穩定性、安全感方面都有差異,這間接影響了高校教師的職業認同。

五、結語

高校教師是否愿意積極主動投入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實踐中,無論是對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水平技能的提升,還是對教學質量的提升,均有重要影響。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在越來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獲得感和滿意度的“金課”建設過程中,高校教師的教學改革行為意愿將直接決定學生的學業受益度,也影響著高等教育“兩性一度”的產出導向。因此,切實了解高校教師的教學改革行為意愿,有針對性地通過各項措施激發其教學改革行為意愿,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在高校教師入職培訓、教學條件保障、教學改革扶持等方面,都應該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環節中,應該融入對高學歷學生的師范素養及技能培育,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職業認同,不斷強化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最終指導教學改革實踐,成為推動高校教師成長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有力推手。

參考文獻:

[1] 姜藺,韓錫斌,程建鋼.工作環境對高校教師混合教學培訓遷移動機的影響[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8(4):78-88.

[2] 許利娜,劉紅,滕靜濤. 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教師教學改革意愿研究[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1):42-47.

[3] 查先進,楊海娟,嚴亞蘭.創新擴散和制度同形視角下高校教學改革創新影響因素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6(4):113-124.

[4] 石世英,葉曉甦,胡鳴明. TPB理論框架下高校教師教學改革行為意愿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20(3):181-189.

作者簡介 楊曉玲,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格發展與教育心理、積極心理。

猜你喜歡
高校教師新媒體互聯網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以高品質對農節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高校教師平等權利的法律保護
論高校教師的基本職業道德修養
論高校教師繼續教育的人力資本開發
高校教師職稱評聘應“教”字當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